杜一鳴 鐘 原 尚宏芹 成仿云*
(1.北京林業(yè)大學林木分子設計育種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牡丹國際研究院,國家花卉工程技術(shù)中心,園林學院,北京 100083;2.菏澤學院農(nóng)業(yè)與生物工程學院,菏澤 274015)
牡丹是我國傳統(tǒng)名花,集觀賞、藥用、油用、文化載體等重要價值于一體,是一類極具綜合開發(fā)潛力的物種。近年來研究表明,牡丹種子產(chǎn)量高、且富含食用油中缺少的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α-亞麻酸,因此牡丹作為一種優(yōu)良的木本油料資源受到市場的廣泛關(guān)注[1~2]。然而,傳統(tǒng)繁殖方法如嫁接、分株等嚴重制約了其繁殖效率和育種進程,如何建立一種高效穩(wěn)定的體外再生體系是牡丹育種和產(chǎn)業(yè)發(fā)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組織培養(yǎng)是離體快繁和利用基因工程進行遺傳改良的重要基礎之一。在牡丹中,組織培養(yǎng)一直受到廣泛關(guān)注,以往的研究主要涉及微繁殖[3~4]、胚培養(yǎng)[5]、體胚直接發(fā)生[6]及愈傷組織誘導與分化[7~8]等方面,但由于存在玻璃化、生根困難、增殖率低、褐化等許多問題,目前尚未建立起可應用于實際生產(chǎn)和遺傳轉(zhuǎn)化的再生體系。愈傷組織再生體系是最常用的遺傳轉(zhuǎn)化受體系統(tǒng)之一[9],牡丹愈傷組織雖然可使用多種外植體如子葉[10]、葉柄[7]、葉片、莖段、花瓣、花藥等[8]誘導獲得,但愈傷組織的分化十分困難,僅有少量不定芽或球形胚分化,因此,如何誘導胚性愈傷組織并促進其分化是牡丹組織培養(yǎng)技術(shù)研究的關(guān)鍵。
本研究中,我們嘗試開發(fā)一種新的外植體。利用花絲為外植體進行體外再生在許多植物中獲得了成功,如葡萄[11]、費約果[12]、黃花七葉樹[13]等,而牡丹花絲在愈傷組織誘導中幾乎沒有應用。前期預實驗表明,相較于其他外植體,花絲對愈傷組織誘導反應良好,且對發(fā)育時期要求不那么嚴格,在花絲著色變紅之前的各時期均有很高的愈傷組織誘導率;花絲取材數(shù)量多,操作方便,是一類良好的外植體來源。因此,本文采用“鳳丹”幼嫩花絲作為外植體,探究了發(fā)育時期、基本培養(yǎng)基和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plant growth regulators,PGRs)對花絲愈傷組織誘導、增殖及分化的影響,并進行了愈傷組織的組織學分析,以期為牡丹體外再生體系的建立提供基礎和參考。
試驗所用的“鳳丹”牡丹均來自北京延慶國色牡丹園,于2019年3月30日至4月20日,每隔5 d采一次“鳳丹”花蕾,共采樣5次,各時期花蕾直徑分別為13.65 mm±0.14 mm、16.17 mm±0.30 mm、18.62 mm±0.23 mm、22.07 mm±0.57 mm、25.22 mm±0.13 mm(見圖1A)。將整個花蕾置于塑料瓶中,洗滌精浸泡5 min,流水沖洗10 min,轉(zhuǎn)至超凈工作臺上,75%乙醇消毒1 min,3%次氯酸鈉消毒2次,每次5 min,無菌水沖洗3~5遍,然后置于無菌濾紙上,用鑷子和手術(shù)刀剝出花絲,切成3~5 mm,做為外植體,接種至愈傷組織誘導培養(yǎng)基上,每皿20~25個(見圖1B),每個花蕾處理6皿。
圖1 不同發(fā)育時期的“鳳丹”花蕾及花絲啟動培養(yǎng) A.不同發(fā)育時期的“鳳丹”花蕾(除去花被),從左至右分別為1~5時期;B.花絲啟動培養(yǎng)Fig.1 Flower bud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P.ostii ‘Feng Dan’ and initiation culture of the filaments A.Flower bud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P.ostii ‘Feng Dan’(the perianth were removed),1-5 periods from left to right,respectively; B. Initiation culture of the filaments
將1~5發(fā)育時期的花絲分別接種至MS培養(yǎng)基,添加1.0 mg·L-12,4-二氯苯氧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1.0 mg·L-1萘乙酸(1-Naphthaleneacetic acid,NAA)、0.5 mg·L-16-芐氨基腺嘌呤(6-Benzyladenine,BA)、水解酪蛋白(Casein hydrolysate,CH)500 mg·L-1、蔗糖30 g·L-1、瓊脂6.5 g·L-1,探究發(fā)育時期對花絲愈傷組織誘導的影響。根據(jù)試驗結(jié)果,選取直徑為13~19 mm,半透明或白色的花絲為外植體,進行以下試驗。
愈傷組織誘導采用L9(34)正交設計,包括培養(yǎng)基(MS、SH、DKW)、2,4-D(0、1.0、2.0 mg·L-1)、NAA(0、1.0、2.0 mg·L-1)、BA(0.1、0.2、0.5 mg·L-1),共9個處理,均添加CH 500 mg·L-1、蔗糖30 g·L-1、瓊脂6.5 g·L-1。
愈傷組織增殖采用SH培養(yǎng)基,添加2,4-D(0.1~1.0 mg·L-1)、NAA(0.1~1.0 mg·L-1)、BA(0.05~0.25 mg·L-1),以及CH 500 mg·L-1、蔗糖30 g·L-1、維生素C 20 mg·L-1、AgNO35 mg·L-1、瓊脂6.5 g·L-1。
愈傷組織分化采用MS培養(yǎng)基,添加不同濃度的毒莠啶(Picloram,PIC)、NAA、BA、噻苯隆(Thidiazuron,TDZ)、氯吡苯脲(N-(2-chloro-4-pyridyl)-N-phenylurea,CPPU),以及CH 500 mg·L-1、蔗糖80 g·L-1、瓊脂8.0 g·L-1。
所有培養(yǎng)基pH調(diào)至5.8,120℃下滅菌20 min。愈傷組織誘導和增殖在黑暗條件下,分化培養(yǎng)在16 h·d-1光照條件下,光照強度為50 μmol·m-2·s-1,光源為LED(70%紅光+30%藍光)。培養(yǎng)溫度均為23℃,繼代周期為20 d。
對不同處理的愈傷組織進行石蠟切片制作及顯微觀察,具體步驟為FAA固定→乙醇梯度脫水→二甲苯透明→浸蠟→包埋→切片→粘片→染色→封片,切片厚度為8 μm,染色采用蘇木精—伊紅及番紅復染,切片機型號為LEICA RM2245,顯微鏡型號為LEICA ICC50 HD。
誘導培養(yǎng)60 d后統(tǒng)計愈傷誘導率和誘導量,增殖培養(yǎng)兩代后統(tǒng)計增殖系數(shù),分化培養(yǎng)90 d統(tǒng)計分化率。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17.0進行方差分析和鄧肯多重檢驗。
將不同發(fā)育時期的花絲接種至培養(yǎng)基中,觀察愈傷組織誘導情況。1~3時期為雄蕊發(fā)育早期,此時花藥呈淡黃色,花絲呈半透明或白色,這3個時期的花絲均獲得了較高的愈傷組織誘導率,最高為第3時期,為87.50%±4.17%,3個時期的誘導率無顯著差異。第4和第5時期的花絲逐漸變紅老化,伴隨著花絲愈傷組織誘導率顯著下降(見表1),表明1~3時期較幼嫩的花絲更適宜愈傷組織的誘導。
表1 發(fā)育時期對“鳳丹”花絲愈傷組織誘導率的影響
Table 1 The effect of filament developmental stage on callus induction rate ofPaeoniaostii‘Feng Dan’
花絲發(fā)育時期Filamentdevelopmentalstage12345誘導率Inductionrate(%)80.00±0.00a80.00±2.00a87.50±4.17a29.27±11.38b18.87±7.63b
注:表中小寫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下同。
Note:different letter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5 level,the same as below.
將花絲接種至誘導培養(yǎng)基約15 d,從花絲兩端切口處開始形成愈傷組織,然后逐漸包圍外植體。除1號處理的外植體褐死外,其余各處理均得到了較高的愈傷組織誘導率。不同處理間愈傷組織誘導率和誘導量差異顯著,其中7號處理愈傷組織誘導率和誘導量均為最高,誘導率可達99.12%±2.15%,誘導量為5.68 g±1.42 g(表2)。方差分析表明,基本培養(yǎng)基、2,4-D、NAA及BA對“鳳丹”花絲愈傷組織誘導率和誘導量均有顯著影響。對于誘導率來說,各因素的主效應為BA>基本培養(yǎng)基>2,4-D>NAA,各因素的最佳水平分別為2,4-D 2 mg·L-1、NAA 2 mg·L-1、0.2 mg·L-1BA及SH培養(yǎng)基,但由于各因素的K2和K3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在誘導過程中可選擇較低濃度的PGRs,即1 mg·L-12,4-D、1 mg·L-1NAA及0.2 mg·L-1BA;而對于誘導量來說,各因素的主效應為基本培養(yǎng)基>BA>NAA>2,4-D,各因素的最佳水平分別為2,4-D 2 mg·L-1、NAA 2 mg·L-1、0.5 mg·L-1BA及SH培養(yǎng)基,由于2,4-D和BA的K2和K3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在實驗中可選用較低的濃度,即1 mg·L-12,4-D和0.2 mg·L-1BA。綜合考慮誘導率和誘導量,“鳳丹”花絲愈傷組織誘導最適培養(yǎng)基為SH培養(yǎng)基、1 mg·L-12,4-D、2 mg·L-1NAA及0.2 mg·L-1BA(表3~4)。
表2 基本培養(yǎng)基和PGRs對“鳳丹”花絲愈傷組織誘導的影響
表3 “鳳丹”花絲愈傷組織誘導率和誘導量的方差分析
表4 “鳳丹”花絲愈傷組織誘導率和誘導量的多重比較和極差
“鳳丹”花絲愈傷組織按照形態(tài)和解剖結(jié)構(gòu)可分為三類:Ⅰ類愈傷組織外觀金黃色或亮黃色,質(zhì)地較松軟,水分含量較高(見圖2:A~B);Ⅱ類愈傷組織生長量大,黃白色或黃色,質(zhì)地較硬,表面較光滑或呈顆粒狀,部分表面有細碎白色愈傷(見圖2:C~E);Ⅲ類愈傷組織生長量小,黃褐色或褐色,培養(yǎng)過程中逐漸褐化,較致密,表面呈細小顆粒狀(見圖2:F~H)。組織學研究表明Ⅰ類愈傷組織主要由胚性細胞組成,表現(xiàn)為細胞核大,細胞質(zhì)濃,核質(zhì)比高,呈現(xiàn)顯著的分生細胞特征(見圖3:D,G);Ⅱ類愈傷組織由胚性細胞和非胚性細胞組成,整個外植體靠近表皮的部位,分布大量的胚性細胞,并形成許多小的突起。在這類愈傷組織內(nèi)部,存在許多非胚性細胞,此外還有大量的維管組織分化,呈團狀或片狀,有的維管組織周圍有薄壁細胞包圍,形成分生結(jié)節(jié)(見圖3:E,H)。Ⅲ類愈傷組織結(jié)構(gòu)介于Ⅰ類和Ⅱ類之間,在愈傷組織表層和內(nèi)部均存在大量胚性細胞,愈傷組織表面有許多胚性細胞形成的突起,同時,愈傷組織內(nèi)部存在大量維管組織及分生結(jié)節(jié)的分化(見圖3:F,I)。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愈傷組織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的差異主要與基本培養(yǎng)基種類相關(guān),Ⅰ類愈傷組織主要是在MS培養(yǎng)基上產(chǎn)生,Ⅱ類愈傷組織是在SH培養(yǎng)基上產(chǎn)生,而Ⅲ類愈傷組織是在DKW培養(yǎng)基上產(chǎn)生,表明相對于PGRs來說,基本培養(yǎng)基的組分對愈傷組織類型具有更為顯著的影響。
PGRs濃度和配比對“鳳丹”花絲愈傷組織增殖率具有顯著影響,在添加0.5 mg·L-12,4-D、0.5 mg·L-1NAA及0.25 mg·L-1BA的SH培養(yǎng)基上,愈傷組織增殖系數(shù)最高,為3.81±0.97,在不添加任何PGRs的培養(yǎng)基上,增殖系數(shù)最低,為1.84±0.75。愈傷組織誘導培養(yǎng)基對愈傷組織增殖也有顯著影響,除1號培養(yǎng)基未產(chǎn)生愈傷組織,3、4及8號培養(yǎng)基愈傷組織在繼代過程中逐漸褐死外,其余各處理的愈傷組織用來進行增殖試驗,其中5號培養(yǎng)基上產(chǎn)生的愈傷組織具有最高的增殖率,為3.86±0.58,表明其具有最高的分裂活性(見表5)。
表5 PGRs和啟動培養(yǎng)基對“鳳丹”花絲愈傷組織增殖的影響
圖2 不同誘導培養(yǎng)基上的“鳳丹”花絲愈傷組織 A~B. MS培養(yǎng)基上的Ⅰ類愈傷組織,分別來自5號(A)和9號(B)處理;C~E. SH培養(yǎng)基上的Ⅱ類愈傷組織,分別來自2號(C)、6號(D)和7號(E)處理;F~H. DKW培養(yǎng)基上的Ⅲ類愈傷組織,分別來自3號(F)、4號(G)和8號(H)處理Fig.2 Calluses from filaments of P.ostii ‘Feng Dan’ on different induction medium A-B. Type Ⅰ callus on MS medium from No.5(A) and No.9(B) treatment,respectively; C-E. Type Ⅱ callus on SH medium from No.2(C),No.6(D) and No.7(B) treatment,respectively; F-H. Type Ⅲ callus on DKW medium from No.3(F),No.4(G) and No.8(H) treatment,respectively
圖3 “鳳丹”花絲愈傷組織的組織學觀察 A,D,G.Ⅰ類愈傷組織(A.金黃色、質(zhì)地松軟的胚性愈傷組織;D.胚性愈傷組織主要由胚性細胞組成;G.核大質(zhì)濃的胚性細胞);B,E,H.Ⅱ類愈傷組織(B.黃白色、質(zhì)地堅硬的愈傷組織;E,H.愈傷組織表層分布胚性細胞,形成許多小突起(紅色箭頭),內(nèi)部有大量維管組織分化(黑色箭頭));C,F,I.Ⅲ類愈傷組織(C.黃褐色或褐色、質(zhì)地較硬的愈傷組織;F,I.愈傷組織表面有許多胚性細胞形成的突起(紅色箭頭),內(nèi)部同時存在胚性細胞和非胚性細胞,以及大量維管組織分化(黑色箭頭))Fig.3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 of calluses from filaments of P.ostii ‘Feng Dan’ A,D,G. Type Ⅰ callus(A. Golden yellow,loose embryogenic callus; D. Embryogenic callus is composed of embryogenic cells; G. embryogenic cells present evident nucleus and dense protoplasm); B,E,H. Type Ⅱ callus(B. Yellow-white and compact callus; E,H. The embryogenic cells were distributed on the surface of callus and formed several small protuberances(red arrows) ,while plenty of vascular tissues were formed inside the callus(black arrow)); C,F,I. Type Ⅲ callus(C. Yellowish brown or brown,compact callus; F,I. Several protuberances were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callus,which were composed of embryogenic cells,both embryogenic and non-embryogenic cells existed inside the callus,as well as a large amount of vascular tissues(black arrow))
圖4 “鳳丹”花絲愈傷組織分化 A.Ⅰ類愈傷組織上體胚分化;B. Ⅱ類愈傷組織表面形成綠色或紅色突起;C. Ⅱ類愈傷組織上不定芽分化Fig.4 Differentiation of callus from filaments of P.ostii ‘Feng Dan’ A. Somatic embryogenesis from type Ⅰ callus; B. A large number of green or red protuberances formed from type Ⅱ callus; C. Shoots organogenesis from type Ⅱ callus
將“鳳丹”花絲愈傷組織轉(zhuǎn)至分化培養(yǎng)基上,得到了少量的分化。其中,金黃色、松軟的Ⅰ類胚性愈傷組織,在轉(zhuǎn)入含有0.5 mg·L-1PIC、0.5 mg·L-1BA及80 g·L-1蔗糖的MS培養(yǎng)基2個月后,觀察到了魚雷期體胚的分化,分化率為3%(見表6)。體胚著生于愈傷組織表面,外觀黃色,具有完整的莖端與根端,根部與愈傷組織存在少量連結(jié),易與愈傷組織分離(見圖4A)。此外,試驗還觀察到了少量不定芽的分化,在含有0.25 mg·L-1NAA、0.5 mg·L-1BA及80 g·L-1蔗糖的MS培養(yǎng)基上,黃白色、質(zhì)地堅硬的Ⅱ類愈傷組織逐漸變成致密的結(jié)節(jié)狀,表面呈綠色或呈紅色(見圖4B),2個月后得到了5%的不定芽分化率(見表6),不定芽呈綠色,與體胚具有明顯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差異,缺少根端,基部與愈傷組織緊密連結(jié)(見圖4C)。
表6 “鳳丹”花絲愈傷組織分化情況
外植體種類和發(fā)育時期是影響植物愈傷組織誘導的重要因素,通常較幼嫩的外植體更適宜進行愈傷組織的誘導和再生[14]。牡丹愈傷組織可由多種外植體產(chǎn)生,紫斑牡丹葉柄愈傷組織誘導率可達100%,進一步誘導得到了分生結(jié)節(jié)[7];“鳳丹”葉片、莖段、花藥、花瓣愈傷誘導率為50.8%~98.9%,不定芽分化率為22.22%~34.81%[8];“鳳丹”子葉愈傷組織誘導率可達91.26%[10],但均未有明顯的體胚分化。幼嫩花絲可作為體外再生的外植體,在葡萄等植物中獲得了愈傷組織及體胚的分化,但在牡丹上很少應用[15]。本研究表明“鳳丹”幼嫩花絲適于進行愈傷組織誘導,誘導率高達99.12%,組織學分析及體胚和不定芽的分化證實了胚性愈傷組織的存在,并首次觀察到了間接發(fā)生的魚雷期體胚,表明“鳳丹”花絲是一種良好的有再生潛力的外植體來源。
培養(yǎng)基組分對植物細胞生長具有重要的影響,不同的植物種類及外植體對培養(yǎng)基的反應具有顯著差異,根據(jù)不同的培養(yǎng)目的,選擇最合適的基本培養(yǎng)基是植物體外再生的必要條件。如針葉樹常用的培養(yǎng)基有LV、mLV及DCR等[16~17];木本植物常用的WPM和DKW等[18~19]。本研究中,基本培養(yǎng)基組分對“鳳丹”花絲愈傷的誘導率、誘導量及愈傷組織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均具有顯著的影響。SH培養(yǎng)基上獲得了最高的愈傷組織誘導率和誘導量,但僅在MS培養(yǎng)基上得到了金黃色、質(zhì)地松軟的胚性愈傷組織,而SH和DKW培養(yǎng)基上的愈傷組織質(zhì)地較硬,內(nèi)部存在大量維管組織分化。在后續(xù)繼代分化過程中,這3種愈傷組織的表現(xiàn)也存在明顯的差異,表明基本培養(yǎng)基對植物細胞生長和分化具有重要影響。類似的結(jié)果已有大量報道,在紫斑牡丹愈傷組織及分生結(jié)節(jié)的誘導過程中,SH和1/2MS培養(yǎng)基上的愈傷率要顯著高于WPM培養(yǎng)基,SH培養(yǎng)基上的褐化率則顯著低于另外兩種[7];在“鳳丹”子葉愈傷組織誘導及分化過程中,MS和1/2MS明顯優(yōu)于WPM、White培養(yǎng)基,僅在MS和1/2MS上觀察到了不定芽的分化[20]。
激素是影響植物細胞生長發(fā)育的關(guān)鍵因素。在植物愈傷組織誘導及分化過程中,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是最常用的激素,其種類、濃度及配比決定了細胞發(fā)育的方向[9]。本研究中,單獨使用BA,無法誘導花絲愈傷的產(chǎn)生,而在含有2,4-D、NAA的所有培養(yǎng)基上,都得到了較高的愈傷組織誘導率,因此,生長素對于“鳳丹”花絲愈傷的誘導是必需的。2,4-D、NAA、BA濃度對“鳳丹”花絲誘導率和誘導量均有顯著的影響,當2,4-D 1 mg·L-1、NAA 2 mg·L-1、BA 0.2 mg·L-1時,最適于“鳳丹”花絲愈傷組織的誘導;當2,4-D 0.5 mg·L-1、NAA 0.5 mg·L-1、BA 0.25 mg·L-1時,最適于“鳳丹”花絲愈傷組織的增殖。
細胞的內(nèi)部生理狀態(tài)和外部培養(yǎng)條件決定了其發(fā)育方向,只有具有全能性或多能性的細胞才能進行形態(tài)發(fā)生。細胞全能性是指細胞在適當條件下能夠模擬合子胚發(fā)育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如體胚的發(fā)生;多能性是指細胞具有定向發(fā)育成某種器官的能力,如不定芽或不定根形成[9]。本研究觀察到了3種不同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的愈傷組織,其中都存在胚性細胞區(qū)域,表明它們都具有一定的分化潛力。Ⅰ類愈傷組織具有典型的胚性愈傷組織特征,包括細胞核大質(zhì)濃、核質(zhì)比高、質(zhì)地松軟等,在許多植物中有過類似報道,這類愈傷組織具有分化體胚的潛力[21~22]。本研究也觀察到了魚類形時期的體胚,證實此類愈傷確實具有體胚分化的潛力。Ⅱ類愈傷組織和Ⅲ類愈傷組織結(jié)構(gòu)致密,內(nèi)部呈現(xiàn)大量的維管組織分化,大多數(shù)器官分化的愈傷組織具備此類結(jié)構(gòu)特征[23~24]。在Ⅱ類愈傷組織上,本研究也觀察到了部分不定芽的分化,證實了此類愈傷組織具有器官分化的潛力。Ⅲ類愈傷組織在培養(yǎng)過程中呈褐色,尚未觀察到明顯分化,可能是分化條件不適宜。在未來的研究中,通過改良培養(yǎng)基組分,提高胚性愈傷組織分化率、促進體胚及器官再生是關(guān)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