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娜
摘要:?預制語塊的特點決定其在口譯過程中具有優(yōu)勢效應。通過對英語專業(yè)學生語塊能力的實驗研究,將預制語塊作為有效手段運用到口譯教學中,培養(yǎng)語塊意識,重視語塊儲備和吸收,建立語塊資料庫,強化語塊運用輸出效率和質量,有效提高語塊的運用對口譯產出的準確性、流暢性、地道性,旨在促進口譯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關鍵詞:?預制語塊; 口譯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H 31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9-895X(2020)02-0132-06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20.02.006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refabricated Chunks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WANG Jianna
(City Institut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600, 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fabricated chunks determine their effective advantage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Based on the empirical study on English majors chunk competence,the study attempts to employ prefabricated chunks as preferred means in interpretation teaching,in terms of improving the awareness of learning chunks,attaching importance to accumulating and absorbing chunks,establishing chunk database and strengthening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chunk application.The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unks in facilitating accuracy,fluency and idiomaticity of interpretation output,and promote the quality of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and students interpreting competence.
Keywords:
prefabricated chunks;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語言交際大都通過預制語塊(prefabricated chunks)構建話語來實現(xiàn)。國內外語言學界對語塊現(xiàn)象進行了大量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Naciscione[1]認為語塊是具有穩(wěn)定性、銜接性結構的詞語組合。Cortes[2]提出二語語塊輸出的質量可以作為衡量二語水平的標準之一??谧g作為一種綜合運用語言技能和知識的活動,涉及大量的雙語語塊單位,袁卓喜[3]認為預制語塊可視為翻譯中的最小單位。預制語塊的穩(wěn)定性、整體性、范例性、高頻性等效應優(yōu)勢可以使譯者迅速提取目標語詞塊,達到選詞更規(guī)范、準確、快捷,表達更流暢、自然、地道的效果[4]。
然而,語塊的功能性并未引起口譯教學者足夠的重視,因此可能直接影響口譯教學的效果。以往語塊研究以三方面為主:1)語塊理論、優(yōu)勢效應研究;2)語塊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聽說讀寫基本技能影響的實證研究;3)語塊教學模式應用研究。鮮有將預制語塊的特點與口譯過程相結合,探究語塊對口譯產出的效率和質量的影響的相關研究。要優(yōu)化口譯教學,提高學習者語言輸出的流利度、準確度和地道性,就要重視語塊在語言輸出中的重要性[5]。語塊作為程式化語言單位可以作為語言認知起點,并以此為原點不斷擴展組建更多、更大的語塊,為學習者對語言整體意義的解讀提供便利,并且對我國英語一線教學產生直接影響。
一、理論研究
(一)預制語塊理論
早在20世紀70年代,Becker[6]就提出了語塊理論,指出:“語塊是一種特殊的多詞語言現(xiàn)象,整體存在于人類的記憶中,以固定或半固定的模式化方式呈現(xiàn)?!盢attinger & DeCarrico[7]把語塊定義為“一種介于傳統(tǒng)的詞匯和句法之間的多詞語言現(xiàn)象,一種形式和功能的綜合體”。Altenberg & Granger[8]發(fā)現(xiàn)人們在日常話語交際中是通過存儲在記憶中的語塊實現(xiàn)的,稱之為自然話語,其中70%的自然話語都是由預制語塊構成的。Wray[9]對預制語塊作了進一步的解釋,將其定義為:“一串預制的連貫或者不連貫的詞或其他意義單位,它以整體形式存儲在記憶中,使用時無需語法生成和分析,可直接整體提取使用。”袁卓喜[3]認為,這一定義基本涵蓋了語塊三大特點,即結構相對固定、整體預制存儲和語言輸出時易于提取。由此可見,語塊是具有高度情境化和特定語用功能的語言交際中的基本單位,大量積累、存儲語塊并在語言輸出時恰當使用,可以使語言表達更方便、地道、得體、流利。
(二)預制語塊與口譯過程
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腦短期記憶的容量大約為7±2個語言單位[3]。由于工作記憶容量的壓力,譯者,特別是口譯者通常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緊迫的語言情境下處理詞語層面上的信息,而實際上翻譯過程中的語言處理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3]。
吳華佳和劉紹龍[4]指出,由于預制語塊大都是語言使用中的“高頻”詞匯組塊,在處理口譯即時任務時,無需按照語法規(guī)則生成和分析,可以從記憶中直接提取使用常見、高頻的語塊,從而極大減輕記憶系統(tǒng)中語言識別、分析、編碼和解碼造成的壓力,降低語言處理的時間和精力消耗,使得目的語詞匯提取迅速而流暢,從而滿足口譯任務的迫切需求。其次,預制語塊的“整體性”決定了它在句法上具有不可分析性,以整體的“組塊”形式存儲在記憶系統(tǒng)中,其在結構上的相對整體性和意義上的一致性,使之成為復雜的翻譯心理過程中易于直接提取的一種交際單位[4]。另外,預制語塊是約定俗成的單位,對譯者提取詞匯具有“示范性”,確保詞匯使用的準確度,記憶中存儲的大量預制語塊在口譯過程中可以減少出現(xiàn)錯譯的幾率,提高選詞的準確性和地道性,降低母語的負遷移,使口譯員的譯文更接近本族語者的語言輸出程度[4]。
理論證明,語塊具有穩(wěn)定性、整體性和范例性三大特征。語塊的結構比較固定,在句法上以整體形式存在,語塊并不是根據(jù)語法規(guī)則臨時生成,而是早已預制在記憶之中,能夠被快速提取,從而減少使用者的大腦加工過程[10]。因此,對實現(xiàn)翻譯,特別是口譯的流利性和準確性具有積極作用。
二、研究設計與過程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究預制語塊對英語專業(yè)口譯教學及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譯輸出能力的影響,故研究問題如下:
(1)預制語塊對口譯教學的有效性是否具有顯著影響?
(2)語塊在口譯教學中的有效性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英語專業(yè)2016級58名英語專業(yè)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9人,實驗組教學過程中強調語塊的功能和作用,并告知學生將語塊產出視為衡量譯文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對照組不做額外強調,按照傳統(tǒng)教學模式授課。
筆者為兩組學生進行前測和后測。實驗前后同樣進行口頭漢譯英句子和段落翻譯。選取的語料為漢譯英5個句子,2個段落。句子每句聽一遍,段落聽兩遍,累計時間約為20分鐘。本校語音室使用藍鴿語音室錄音軟件對學生進行口譯錄音。選取的句子涉及文化節(jié)日、教育發(fā)展、獲獎致辭、環(huán)境保護、經濟合作等內容。段落選自于習近平主席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講話內容及2018年中共十九大講話內容節(jié)選。語塊為筆者人工提取,標出實驗前后語塊總數(shù)并統(tǒng)計學生使用語塊個數(shù),運用SPSS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三)研究過程
實驗組和對照組均由筆者施教,并進行了為期5個月的實驗教學(2019年3月至2019年7月)。教學材料為《中級口譯教程》,并使用教師準備的語塊資料作為授課材料。
實驗組教學目標及過程如下。
(1)培養(yǎng)語塊意識和敏感度,提高語塊辨別能力。首先,讓學生了解語塊的界定、形式和分類。通過教程第七單元第一篇《大學介紹》作為引導,幫助學生正確辨認、分類、記憶語塊,并進行相應語塊的口譯練習。待學生掌握語塊知識后,要求學生在每單元學習之前預習課文時逐段標出語塊,課上教師進行補充、講解,引導口譯練習。學生通過預習注意語塊的識別、分類、應用,自主培養(yǎng)語塊意識,提高語塊辨別能力。
(2)加強語塊口譯實踐,促進內化吸收。語言輸入時語塊的反復重現(xiàn)或通過設置翻譯活動反復使用可促進學生對語塊的注意[11]。語言學習中的意識效應可實現(xiàn)從輸入到輸出的轉變[12]。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示范引發(fā)學生對語塊學習的意識,并不斷地通過口譯實踐訓練,促進學生對語塊內化吸收的能力。教師通過要求學生反復跟讀含有語塊的音頻資料,提升學生對語塊的敏感度,刺激其大腦對語塊的反應機制,以促進學生口譯學習中的有效性輸入。同時,要求學生進行英文段落復述時,需使用含有相關語塊的語句,將其視為口譯產出的評價標準。另外,口譯筆記是口譯學習中的必要部分,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口譯語料中常見的語塊進行事前設計,以減輕口譯實戰(zhàn)中口譯員心理負擔。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英漢互譯練習,以促進學生記憶活躍區(qū)范疇內語言單位的運用。教師還應強化語塊的標準發(fā)音、表達習慣、使用場合,為譯文產出的效率和質量提供保障。
(3)擴大語塊儲備,學生課下自行建立語塊資料庫。完成課上內容后,學生需要在課下以3人一組為單位,通過教師推薦的網絡資源,如微信公眾號、英語學習APP軟件、學習網站、校園精品課網站等搜索相關話題的翻譯材料,如與本單元《大學介紹》相關的國內一些重點大學的中英文介紹、所在本地區(qū)重點大學的介紹,通過檢索、提取、分類相關話題的語塊,并建立語塊學習資料庫。教師對各組語塊語料庫進行把關審核,探討修改不合適的語塊,將確定的語塊資料庫上傳至群內共享,整個實驗組共享此資料庫,教師定期抽取語塊進行課上課下測驗,檢測學生的掌握程度。
(4)實時更新資料庫,強化語言輸出能力,提高語塊習得效率??谧g是一門實時更新、不斷優(yōu)化的學科,其資源的時效性、及時性特點突出,因此教師鼓勵學生不斷更新共享的語塊資料庫,這個自組、自建、自檢、自用的語塊資源庫激發(fā)了學生對語塊學習的興趣。根據(jù)二語習得理論,要使學生真正習得語言,不僅要具有可理解性輸入,更需具備理解性的語言輸出能力。通過不斷地檢索、提取和記憶語塊,學生的語塊輸入程度不斷提高,這時教師應強化訓練學生的語塊輸出能力、語言表述能力和熟練運用語塊的能力。通過課上模擬口譯現(xiàn)場和課下的口譯錄音錄像作業(yè),促進學生充分發(fā)揮所掌握的語塊的功能,探索語塊的延伸性、生長性,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塊,提高語塊習得和輸出的效能,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口譯水平的目的。
三、結果與分析
(一)研究結果
實驗前后對兩個組的學生句子、段落翻譯進行了測試。通過對兩個組學生每人每句(或每篇)的語塊統(tǒng)計后,使用軟件SPSS19.0進行相關性分析,由于總樣本N<30,故使用了t檢驗。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后測結果分析采用語塊個數(shù)獨立樣本t檢驗。
參考文獻:
[1] NACISCIONE A.Stylistic Use of Phraseological Units in Discourse[M].Amsterdam:John Benjamin,2010.
[2] CORTES V.Lexical bundles in published and student disciplinary writing:examples from history and biology[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4,23(4):397-423.
[3] 袁卓喜.試論語塊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與啟示[J].外語界,2009(5):83-89.
[4] 吳華佳,劉紹龍.預制語塊在翻譯過程中的效應優(yōu)勢及實踐[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5(5):115-120.
[5] 黃燕,王海嘯.二語語塊研究的“中國圖景”:語塊研究的現(xiàn)狀與前瞻[J].外語界,2011(3):74-81.
[6] BECKER J.The Phrasal Lexicon[M].Cambridge Mass:Bolt and Newman,1975.
[7] NATTINGER J R,DECARRICO J S.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8] ALTENBERG B,GRANGER S.The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Patterning of MAKE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student writing[J].Applied Linguistics,2001,22(2):173-195.
[9] WRAY A.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0] 李紅菱.漢英翻譯中預制語塊的優(yōu)勢效應及其應用[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1):116-120.
[11] 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2] SKEHE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13] 于秀蓮,曹春玲,娜敏.課堂環(huán)境下語塊教學的有效性實證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6,24(1):88-91.
[14] LEWIS M.The Lexical Approach:The State of ELT and the Way Forward[M].London: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15] 梅德明.中級口譯教程[M].4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5.
[16] SIYANOVACHANTURIA A.On the “holistic” nature of formulaic language[J].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2015,11(2):285-301.(編輯: 朱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