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芳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話爛熟于胸,不管是順水推舟,還是授人以漁,關注“方法的習得”是我們的語文課堂的根本目標。在寓言教學中,“方法論”更是繞不開的話題,我通過兩個教學片段,談談自己的思考。
【片段一】
師:第一次勸說,心情會怎樣呢?
生:很擔心吧,因為是大王生病了。
師:那你用擔心的語氣讀他的話。
生:大王,“據(jù)我看來,您皮膚上有點兒小病。要是不治,恐怕會向體內發(fā)展”。
師:蔡桓公的反應呢?
生:不高興。(師板書)
師:假如你是蔡桓公,會怎么說呢?
生:“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 “這些做醫(yī)生的,總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醫(yī)治沒有病的人,才能顯示自己的醫(yī)術高明!”
師:面對這樣一個不相信自己有病的蔡桓公,十幾天后,扁鵲又來了,如果你是他,心情會如何?
生:會更著急,因為蔡桓公的病由皮膚發(fā)展到皮肉之間了。
師:假如你是扁鵲,你會怎么說?
生:“您的病已經(jīng)發(fā)展到皮肉之間了,要不治還會加深。”
師:蔡桓公的反應呢?
生:很不高興。(師板書)
師:怎么說的?
生:沒說什么。
師:嘴上沒說,心里一定在嘀咕。如果是你,會嘀咕些什么?
生:這扁鵲,真是煩人。(大笑)
師:富于想象地說一說。
生:(語氣夸張地)這個討厭的扁鵲,真讓我沒面子。(哄笑)
【片段二】
師:看來他不僅是醫(yī)術高明。
生:他醫(yī)德也很高尚。
師:這樣一個醫(yī)術高明、醫(yī)德也很高尚的人就在身邊,蔡桓公還是死了,為什么呢?
生:蔡桓公不聽勸告;他太固執(zhí)了;他不聽取別人的意見。
師:那你從他身上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生:我覺得不要太固執(zhí)了。我受到的啟發(fā)是別人給你提的意見要聽,但我覺得聽意見的時候也要注意,如果是對的就聽,不對的還是不能聽。
師:你很理智,但是要明辨對錯也并不容易。從扁鵲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啟發(fā)?
(生無人舉手)
師:比如,后來他逃到秦國去了,為什么?
生:不跑的話要被殺頭的。
師:那你受到什么啟發(fā)了?
生:要機智一點,如果有生命危險還是要先躲一躲。
師:嚴文井老先生認為,寓言就是魔術師的口袋,只要你夠細心,就能從中拿出若干個寶貝。讀寓言的時候,每個讀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得到的啟發(fā)也各不相同,只要你有收獲,你就成功了。
【教學思考】
尊重學生的個體閱讀感受是基本前提。對于這樣經(jīng)典的文本,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應該有自己的“淺”的個性化理解。顯然,在教學中,學生有了自己的收獲,教師并沒有強行推出本寓言作者要表達的“要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yī)”的意圖。在學生理解還達不到的時候,拋出太生澀的詞語就已然理解不了,要弄懂其中的意思就更是難上加難。但如果經(jīng)過對人物形象更深入的理解,學生也不難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才是真正的學生與文本的深層次的對話,而不是由教師來“轉達”作者、編者要對學生說的話。
學法的指導是核心內容。從揣摩人物的內心到分角色讀,再到最后從人物身上受到啟發(fā),都在圍繞“人物”進行學習。經(jīng)過反復的無聲滲透之后,學生輕松總結出學法,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湖北恩施州清江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 張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