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交軍,李國英
(1.貴陽學院 文化傳媒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5;2.貴陽市 青巖貴璜中學,貴州 貴陽 550027)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詩·魏風·碩鼠》)?!对娊?jīng)》作為中國文學之總活水源頭,對后世影響甚大,聞一多經(jīng)考證后提出:“《三百篇》中以‘鳥’起興者,亦不可勝計,其基本觀點疑亦導源于圖騰。歌謠中稱‘鳥’者,在歌者之心理,最初本只自視為鳥,非假鳥以為喻也。”[4]106然時移世易,肇始于動物圖騰的華夏民族心理意識后逐漸由淺入深、層累積淀成藝術(shù)技巧、民諺俗語而習焉不察,“歷時愈久,圖騰意識愈薄,而修辭意味愈濃”。《詩經(jīng)》以“鼠”為主題凡6篇,如“鼠思泣血、無言不疾”(《小雅·雨無正》)、“風雨攸除、鳥鼠攸去、君子攸芋”(《小雅·斯干》)、“穹窒熏鼠”(《豳風·七月》)、“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國風·召南·行露》)等。而最為經(jīng)典的新奇比喻首推“碩鼠”,《詩·魏風·碩鼠序》曰:“《碩鼠》,刺重斂也。國人刺其君重斂,蠶食于民,不修其政,貪而畏人,若大鼠也?!背蔀閲財恐旅癫涣纳牡鋵?,后世文人常用碩鼠、大鼠來比喻橫征暴斂的貪官污吏,如南朝宋鮑照的《代白頭吟》詩云:“食苗實碩鼠,點白信蒼蠅?!庇置鞒惾暝督鹕徲洝め寫崱罚骸俺蒙霞薅緱n鴟,仕途中陰爻碩鼠?!鼻宕S遵憲《臺灣行》詩亦曰:“取我脂膏供仇虜,眈眈無厭彼碩鼠?!睍r至今日,碩鼠仍是國人耳熟能詳?shù)某R?guī)隱喻,并發(fā)展出形式多樣、內(nèi)涵豐富的修辭用法,有力地擴充豐富了漢語詞匯與意義表達,而“詞典尤其是大型權(quán)威辭典的精確解釋是我們參照考察的重要依據(jù),同時也是事實判斷與結(jié)論產(chǎn)生的關(guān)鍵支撐材料”[5]?!稘h語大詞典》為我國目前規(guī)模最大、收詞最多的一部超級語文工具書,涉及社會生活、古今習俗、文化源流、宗教教義等諸多方面,是我們考察鼠之隱喻現(xiàn)象的認知活源泉與絕佳語料庫。經(jīng)考察《漢語大詞典》收錄鼠之隱喻修辭主要表現(xiàn)在從糧倉碩鼠到財神瑞獸、從腥膻腐鼠到情義禮鼠、從毛蟲微物到生育圖騰”三個方面。
“詩歌碩鼠相樂郊,澤自無魚可堪竭。何時天狼隕芒焰,盡驅(qū)狐兔縶故穴?!?南宋·程公許《和小阮沇感時韻》)與傳統(tǒng)語言學居囿于“文學修辭”一隅不同的是,認知語言學者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隱喻理論主張隱喻本質(zhì)上乃人類一種認知現(xiàn)象,且無處不在。[6]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其實質(zhì)更是人們認知世界、觀照世界的具身感知與形成概念的核心工具。在認知語言學看來,作為人類認知、概念化及范疇化的思維利器,隱喻內(nèi)在工作機制頗為復雜,受到地理環(huán)境、民族心理、文化模式等諸多因素制約,往往用“映射”方式來闡明概念隱喻的生成原理,即跨域映射為始源域出發(fā)認知目標域完成概念投射,基于人的身體體驗,以一個人們?nèi)粘]^為熟悉、容易理解的始源域構(gòu)建并映射到一個相對陌生、較難理解的目標域,從哲學理論高度挑落了隱喻的神秘面紗:人類思維與概念系統(tǒng)本質(zhì)上是隱喻性的。
以“碩鼠”為例:
“翻盆碩鼠全欺暗,繞鬢飛蚊始作嬌”(南宋·鄭清之《夜雨不睡》)。檢視《漢語大詞典》及歷代文獻典籍,“碩鼠”無疑屬中國文學世界中的高頻詞匯,乃經(jīng)典意象之一,追根溯源堪稱認知語言學的“原型”概念。原型是“人類事物范疇中全體成員最具典型特征與本質(zhì)屬性的核心代表、標準成員及黃金楷模,乃人們對客觀世界與意義世界進行范疇化、概念化、系統(tǒng)化的認知參照點,為‘理想化’的心理表征,被視為同類事物范疇賴以建立的鑒別模型、衡量標尺和存在根基,是學界同仁剖析闡釋社會文化難點、熱點、焦點、痛點問題的認知利器與解碼神器”[7]。而碩鼠(始源域)與貪官(目標域)之所以能夠建立快速有效的映射關(guān)系,源于貪官貪婪給百姓造成的損失及痛苦與老鼠偷吃毀壞人類糧食帶來的傷痛是一致的,二者的形體與結(jié)果有高度相似性與相關(guān)性。基于這一性質(zhì)的清醒認知判斷,故先民在構(gòu)建“貪官(剝削者)”這一新事物概念時能迅捷地以碩鼠原型結(jié)構(gòu)為參照基礎(chǔ)完成系統(tǒng)映射,有助于人們理解和熟悉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涌現(xiàn)的抽象事物、新鮮概念。
“移家幸亡恙,所苦多碩鼠。嚙衣費紉縫,盜肉恣含咀”(北宋·章甫《代呼延信夫以筍乞貓於韓子云》)流風所及,從者如云,古代墨客騷人撰詩文諷時事,往往追求含蓄蘊藉,喜歡托物言志,“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明·李贄《焚書·雜說》)。吟詠鼠類動物時實則是鞭撻現(xiàn)實,有感而發(fā),別有所指,并非無的放矢。所謂“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尚書·堯典》)、“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北宋·周敦頤《通書·文辭》),隱喻自然成為謀篇布局、行文綴詞的首選修辭手法。先民常用“鼠憑社貴”比喻君主近臣依仗君主威勢橫行無忌,語出《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樹木而涂之,鼠穿其間,掘穴托其中,熏之則恐焚木……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吏不誅則亂法,誅之則君不安,據(jù)而有之,此亦國之社鼠也?!倍笆篦锔Q人走,僮頑背客眠”(南宋·釋文珦《剡源山房》)則表現(xiàn)了古人觀察事物的細致入微,充分挖掘鼠類動物各種習性特征,并運用隱喻方式投射到人類世界,成為古人感知世界、表達世界的衡量尺度與認知利器。老鼠除食性貪婪外,還有狡猾詭秘等特征,故人們用“鼠黠”一詞指像鼠一樣狡猾,見唐代張鷟《朝野僉載》卷五:“周有婆羅門僧惠范,奸矯狐魅,挾邪作蠱。咨趄鼠黠,左道弄權(quán)。”而“鼠跡狐蹤”比喻人行蹤鬼祟,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二》云:“羽精忠大節(jié),而世有責之備者;蒙鼠跡狐蹤,而世有贊其能者。吾所為廢書太息也?!?/p>
中國哲學推崇“陰陽互化、太極和諧”,講究對事物現(xiàn)象進行辯證認識,而非機械偏頗,如《靈樞·論疾診尺》云:“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笔艽擞绊?,滲透內(nèi)化到民族心理,成為華夏先民追求天、地、人、神、鬼等五位一體和合觀的重要哲學基礎(chǔ)。鼠在社會主流印象中,幾乎多以“碩鼠”等面目出現(xiàn),然細究卻發(fā)現(xiàn),華夏先民竟然亦視老鼠為聚寶財神、吐財瑞獸。夏衍明確指出:“我國有些地區(qū)稱‘鼠’為‘財神’,對它的光臨,甚至有點歡迎。(這現(xiàn)象)在今天誠令人難以置信,卻系確鑿事實?!?《博物記趣·甲子談鼠》)“地貯金丹藏箬下,芝翻白鼠走巖前”(南宋·李匯《游洞霄》)??际鬄樨斏裰裨拏髡f源流,學界似均以藏傳佛教“吐寶鼠”(梵文:nakula;藏名“Nevu-le紐列”)為宗,又名吐寶神鼬或吐寶鼠鼬,吐寶鼠乃財神之誓言物。
東晉葛洪《抱樸子·對俗》記載:“鼠壽三百歲,滿百歲則色白,善憑人而卜,名曰仲,能知一年中吉兇及千里外事?!笨梢娛鬄樯瘾F觀念古已有之。從概念隱喻理論出發(fā),鼠乃財神源頭當起于中國本土。對先民而言,鼠固然偷吃人類糧食著實可恨,但人們并未局限于此,而是進一步發(fā)現(xiàn)鼠類有囤糧積粟之癖好,掘其洞穴里面往往廣集糧食,儲藏豐富,故鼠發(fā)展而成余糧富足之象征,承載著勞苦大眾對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是民間廣為崇信之財神、吉神和福神,具有通靈顯神的能力與靈性。在百姓心目中,老鼠駕臨意味著家有余糧可喜可賀,如連鼠都不光顧,說明該戶家徒四壁,無處立錐,故老鼠被隱喻為民眾喜聞樂見的吐寶吐錢的“財神爺”。語言表達上鼠與“數(shù)”諧音雙關(guān),意為“數(shù)錢”“數(shù)財”,故玉器等雕刻老鼠之形寓意生意興隆,招財進寶,吉慶盈門?!短锛译s占·鼠》云:“凡見鼠立,主大吉慶?!薄栋俟謺芬嘣疲骸笆笳θ艘骂I(lǐng),有福則吉。”據(jù)說老鼠叫聲像數(shù)銅板之音,銅板之間相互摩擦發(fā)出的聲音仿若老鼠“吱吱”聲。《田家五行·論祥瑞》曰:“鼠咬人愨頭、帽子、衫領(lǐng),主得財。喜,百日內(nèi)至;(鼠)半夜前作數(shù)錢聲者,主招財吉;鼠狼來窟,其家必長吉?!鼻宕筋nU《夢園叢說》載粵東“錢鼠”玩具“其吻尖,其尾長,其聲若數(shù)錢然,故名。俗云:見則主人家有吉慶事。亦猶京師人尊猬為財神也?!迸f時湖北等地以此聲為吉祥之兆。古人斷定白鼠出沒處下有金礦或藏有金錠。《白澤圖》云:“白鼠以昏時見于丘陵之間,視所出入中有金。”《地鏡圖》亦曰:“黃金之見為火及白鼠?!笔笠餐ā笆颉?,江南舊俗除夕流行散食飼鼠?!督盾庪S錄》記載清代除夕備酒果置空室中飼鼠之尚,年夜要散食飼鼠,冀盼來年五谷豐登,俗呼“敬鼠”。黎民百姓把鼠稱為“倉神”,正月廿五是“倉神節(jié)”,又稱“填倉節(jié)”,家家戶戶祭“倉神”。古代甚至有鼠捧珠報恩之說,見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永康蔡喜夫避雨南隴,夜有大鼠,形如犭屯子,浮水而來,徑伏喜夫奴床角。怒愍而不犯,每食輒以余飯與之。水勢既退,喜夫得返故居,鼠以前腳捧青囊,囊有三寸許珠,留置奴床前,啾啾狀如欲語。從此去來不絕,亦能隱形,又知人禍福?!?/p>
“鼠肝雖眇小,蛛腹欲婪酣”(南宋·劉克莊《蚊二首》)。無獨有偶,莊子話語體系中慣用老鼠之部位斥為輕賤之物,如“鼠肝蟲臂”即比喻微末輕賤的人或物?!肚f子·大宗師》言:“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原意為以人之大,亦可以化為鼠肝蟲臂等微賤之物,故“鼠肝(鼠的肝)”比喻輕微卑賤之物。如唐朝高彥休《唐闕史·軍中生餼》:“及大軍加境,暢飲薦羞,不常厥味,貓脾鼠肝,亦登于俎?!彼渍Z云:“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似乎與鼠有關(guān)的詞語,均含貶義色彩,如人們用“鼠屎汙羹”或“鼠屎污羹”比喻加進不好的東西,從而破壞了原來美的事物,見〔北宋〕孫覿《跋吳省元真贊》:“吳公前輩盛德,予宿昔所敬慕,制一偈自贊,皆佛菩薩語,啟誦三過,欲下一句而家有識真者,恐得鼠屎污羹之誚。”
與傳統(tǒng)固定印象迥異的是,先民對待鼠乃至萬事萬物采用“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則于人”(《禮記·三年問》)、“能近取譬”(《論語·雍也》)的觀法思維與隱喻原則,古人從老鼠行為姿態(tài)上也頻頻挖掘領(lǐng)悟出禮義道德的人文啟示與正面價值,“禮鼠拱而立,駭牛躅且鳴”(韓愈《城南聯(lián)句》)。明代劉績《霏雪錄》寫道:“北方黃鼠,穴處各有配匹,人掘其穴者,見其中作小土窖,若床榻之狀,則牝牡所居之處也……天氣晴和時出坐穴口,見人則拱前腋如揖狀,即竄入穴?!俄n(愈)孟(郊)聯(lián)句》所謂‘禮鼠拱而立’者,是也?!币灿蟹Q“拱鼠”的,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載:“拱鼠形如常鼠,行田野中,見人即拱手而立,人近欲捕之,跳躍而去。秦川有之?!笨级Y鼠、拱鼠詞源,禮鼠拱手作揖之態(tài)與古代中國禮樂教化天下的相見揖禮高度相似。中國被世界盛譽為“禮樂之邦”“禮儀之邦”,早至上古周朝時就已非常推崇禮樂文明,且善于從鼠類等動物形體上汲取靈感。先秦時道教樓觀派、文始派祖師關(guān)尹子(與老子同時,曾擔任周朝高官)即強調(diào)圣賢通過師法“拱鼠”交流方式確立人間禮儀與典章制度,見《關(guān)尹子·三極》:“圣人師蜂立君臣,師蜘蛛立網(wǎng)罟,師拱鼠制禮,師戰(zhàn)蟻置兵。眾人師賢人,賢人師圣人,圣人師萬物。惟圣人同物,所以無我?!蔽镂乙惑w、眾生同齊的哲學思想完美契合“唐韓子(韓愈)言醫(yī)師之用藥,匠氏之用木,有如相之用人。其取譬可謂親且切矣”(明·張綸《林泉隨筆》)的隱喻觀念。
“孤鴉喚晴暉,拱鼠濯清泚”(南宋·白玉蟾《西湖大醉走筆百韻》)。正因拱鼠與先民道德規(guī)范高度吻合,故它成為人類世界效仿禮贊的動物對象。南宋宰相鄭清之賦詩勸誡士子謹遵“或驚若脫兔,或拱若禮鼠”(《江漢亭百韻》)有道君子之范、高潔修行之姿。由此也可以明曉典籍載錄諸多“鼠報”緣由。如明代劉昌《懸笥瑣探》:“嘗聞余大父言:昔中年一元旦,曾于庭前溝口,獨見一鼠對面拱立。心雖不以為怪,亦謂頗奇。因向之曰:爾亦知泰來之賀邪。其鼠復如揖拜之狀,而去。大父晚年子孫蕃衍家事從容,至老康健。壽享八十九歲,可謂吉慶矣。因以此事問前輩,乃云常于雜書中曾見此說。名曰:狼恭鼠。拱主大吉慶必有,陰德所致而然?!痹谶@里,鼠已化身為有情有義的生命精靈。
“看囊底、寶刀如雪,恩仇多少雙手裂開鼷鼠膽,寸金鑄出民權(quán)腦”(民國·弘一法師《滿江紅·民國肇造填滿江紅志感》)。老鼠因其體小尾長,被人們輕視為“微末之物”。如《馬自然傳》載馴鼠道人馬湘貼符呼鼠戒曰:“汝毛蟲微物,天與粒食,何得密屋穴墻,晝夜擾于相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禽蟲典·鼠部》)以人類認知心理論之,凡是微小的事物在體量、重量、能量等衡量維度上不凸顯,難以引人矚目,容易被肉眼忽視,故在進行概念隱喻表達時往往指稱無足輕重,甚至發(fā)展成貶義詞,負面意義較濃,如先民用“鼠子”作詈詞,謂卑微不足稱道的人,見《東觀漢記·城陽恭王祉傳》:“敞怒叱太守曰:‘鼠子何敢爾!’”而老鼠易受驚潛逃,故被人類視為膽怯懦弱?!段簳と觋幫跆熨n傳》載:“言同百舌,膽若鼷鼠?!焙笠浴澳懶∪缡蟆薄澳懶∪琪毙稳菽懥繕O小,而“鼠膽”比喻怯懦的膽量,如鄒韜奮《患難余生記》第三章里寫道:“更說不到有什么實際的政治力量和進步的武裝力量做保障,使頑固派反動派的鼠膽不得不于橫行之余稍稍有所顧忌?!蓖須饬?、肚量亦如此,“鼠量”隱喻量小,見北宋王之道的詞《西江月·和董令升燕宴分茶》:“看花不覺酒浮觴,醉倒寧辭鼠量?!蓖笆蟾闺u腸”,猶言“鼠肚雞腸”,比喻人器量小,不能容人,《金瓶梅詞話》第三一回:“金蓮道:‘不是這說賊三寸貨強盜,那鼠腹雞腸的心兒,只好有三寸大一般。’”亦作“鼠腹蝸腸”,如《西游記》第七六回:“(二怪、三怪)哀告道:‘大圣啊,祇說你是個寬洪海量之仙,誰知是個鼠腹蝸腸之輩?!?/p>
“白雞巨浸九齡亞,青鼠妖星千道棱”(南宋·高斯得《冬大雷電》)。不僅鼠膽、鼠量、鼠腹如此,推而廣之,古人用鼠目、鼠步隱喻指稱事物時也是這樣,如“鼠目”謂眼小而突出,形容人的寒賤相。見元好問《送奉先從軍》詩:“潦倒書生百戰(zhàn)場,功名都屬繡衣郎,虎頭食肉無不可,鼠目求官空自忙?!倍笆竽看绻狻彪[喻人眼光短,見識淺,見清朝蔣士銓的《桂林霜·完忠》:“俺主公豁達大度,兼容并包,爾反鼠目寸光、執(zhí)迷不悟。”古人用“鼠步”指如老鼠行走,意為畏懼而小心謹慎,如北宋葉廷珪《海錄碎事·人事》:“楊球為司隸,權(quán)門股栗,皆雀目鼠步?!笔芾鲜箅[喻慣性影響,其他含鼠修辭亦具類似傾向,如借“鼠入牛角”比喻勢力愈來愈小,《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玢》:“奈何吾子孫不肖,后世如鼠入牛角,勢當漸小爾!”而“鼠壤(鼠穴之土)”比喻事物松散、空疏,見龔自珍《家塾策問二》:“近儒學術(shù)精嚴,十倍明儒,動譏明人為《兔園》、為鼠壤矣?!币浴笆笸夏c”來比喻遭受冷落失意,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昔仙人唐昉,拔宅升天,雞犬皆去,唯鼠墜下,不死,而腸出數(shù)寸,三年易之?!备猩跽?,“鼠妖”原意為老鼠失卻本性變成妖怪,實際指老鼠造成的各種奇特災異現(xiàn)象,如鼠食莊稼、銜尾渡江、貓鼠同處等。舊時史書附會陰陽五行學說,以為木失其性所致?!缎绿茣の逍兄疽弧罚骸懊仓还?,是謂不肅。厥咎狂,厥罰常雨,厥極兇。時則有服妖,時則有龜孽,時則有雞禍,時則有下體生上之痾,時則有青眚、青祥、鼠妖?!北彼慰孜渲佟洱斒吩娫唬骸凹楹笠哑颇?,山魑野魅見亦驚。”
“去去去此間,不是留儂處。儂住三十三天天外天,玉皇為儂養(yǎng)男女”(明·佚名《鼠歌二首》其二)。頗費思量的是,與社會大眾觀念迥異,民間盛行以鼠為尊,奉其作生育圖騰,從“毛蟲微物”到“生育圖騰”,上演了一場社會地位的強勢逆襲,完成了身份認同的華麗轉(zhuǎn)身。個中玄機何在?據(jù)科學最新研究結(jié)果表明:老鼠與人類的基因相似度高達85%。如此不難理解科學家喜歡拿老鼠尤其是小白鼠做實驗,原因就是尋找鼠、人之間的生理相似性,通過系統(tǒng)關(guān)聯(lián)更好地為人類醫(yī)理作出針對性的科學診斷。“鼠孕一月而生,多者六七子”(《本草綱目·鼠釋名·集解》)。據(jù)《動物大辭典》統(tǒng)計,一對家鼠繁衍后代的理論估算,母鼠一年生6胎,每胎多達8只,照此生殖速度,4年其子孫后代竟達160多萬只,讓人類及其他生肖動物望塵莫及,嘆為觀止。生肖鼠在時辰中為子時,諧音籽、子,故人們用鼠喻為“子”意,隱喻多子多孫、多福多祿?!安恍⒂腥?,無后為大”(《孟子·離婁上》)。祈子、盼多子、早生貴子是古代農(nóng)耕社會宗族家庭的頭等大事與終極夢想,因人丁興旺、子孫綿延自然也就拓土更廣,收獲更多。故民間民俗常以鼠作生育神獸,源于其旺盛的生殖力被視為擁有開創(chuàng)天地之功,這在西南各地少數(shù)民族神話傳說中可得到廣泛驗證。鼠乃生育圖騰的觀念源遠流長,最具代表性的神話即為“鼠咬天開”創(chuàng)世母題,如拉祜族創(chuàng)世史詩《牡帕密帕》講述天神厄莎請老鼠啃破葫蘆,分開天地混沌,救出拉祜族先祖的傳奇故事。彝族、白族、佤族、景頗族等民族均有老鼠創(chuàng)世的類似傳說,而普米族神話《太陽、月亮和星星》中老鼠則化身為光明的使者,讓大地擁有太陽與月亮的照耀陪伴。即使在嚴肅正統(tǒng)的官修史書中,鼠作為孕育助產(chǎn)的祥瑞動物也多有詳實記載,見《宋史·神宗本紀》:“慶歷八年四月戊寅,(神宗)生于濮王宮,祥光照室,群鼠吐五色氣成云?!鄙褡谥瞪霈F(xiàn)祥光、群鼠等異象,印證神宗真龍貴命的政治隱喻,讓其承繼大統(tǒng)的合法性如有神助、不言而喻。
“天上九龍施法水,人間二鼠齒枯藤”(南宋·呂徽之《詠雪用滕字韻》)。不僅朝野流傳鼠為生育之神,以佛教經(jīng)義觀之,老鼠亦為孕育日月天地的主導角色。佛語“二鼠”一詞即以白鼠喻白晝、太陽,以黑鼠喻黑夜、月亮,見《翻譯名義集·增數(shù)譬喻》引《大集經(jīng)》:“昔有一人避二醉象(生死),緣藤(命根)入井(無常)。有黑白二鼠(日月)嚙藤將斷,旁有四蛇(四大)欲螫,下有三龍(三毒)吐火,張爪拒之。其人仰望二象已臨井上,憂惱無托。忽有蜂過遺蜜滴入口(五欲),是人唼蜜,全亡危懼?!闭蚝诎锥髮θ祟愑写舜蠖鞔蟮?,故被后人所敬仰崇拜,如《抱樸子·任命》抒發(fā)“釋戶庭之獨潔,覽二鼠而遠寤”的哲學之思,南朝梁沈約《四城門》詩稱道“六龍既驚軫,二鼠復馳光”的老鼠再生之恩。受宗教本土化影響,唐代外來景教(基督教)典籍《序聽迷詩所經(jīng)》亦將“耶穌”(敘利亞語作“yi?ō”)譯為“移鼠”,乃音譯兼意譯合璧詞[8],實源于佛教術(shù)語“二鼠”(日月/晝夜),乃“移挪日月/晝夜”義,吻合耶穌造物主身份,與《景教碑》碑文“三一妙身、無元真主阿羅訶”銘刻“暗空易而天地開,日月運而晝夜作,匠成萬物,然立初人”等內(nèi)容完美對應。
“有鼠豹采,厥號為鼮。漢朝莫知,中郎能名。賞以束帛,雅業(yè)遂盛”(東晉·郭璞《鼮鼠贊》)。鼠作為古代中國一種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因其多面復雜的特征折射出人類認識的一種矛盾心態(tài),從而在正確闡釋其文化生成原理時會不斷產(chǎn)生困惑,讓人無從下手。其實漢字作為一種意象昭彰、認知凸顯的表意文字,不是沒有生命的語言符號,而是富有智慧與靈性的心智生命體,予人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故漢語被西方哲人譽為“詩性語言”[9]。漢語的隱喻性、象征性、暗示性與影射性,從象形會意之文字滲透到詞語組合、篇章段落,其隱喻特征一以貫之、一脈相承,就連美國意象派大師龐德都禁不住慨嘆:“用象形構(gòu)成的中文永遠是詩的,情不自禁是詩的。相反,一大行的英語字卻不易成為詩。”從隱喻認知而言,鼠固然有偷竊、貪吃等不利缺陷,但受中國哲學“陰陽互化、物我一體”等影響,古人充分認識到其生育能力強、善于囤貯糧食等積極因素,激濁揚清,吐故納新,汲取其正能量,綜合考量后最終將鼠推上十二生肖排行榜冠軍。筆者立足于本土語言事實材料,通過概念隱喻理論的新視界,揭開了籠罩在“鼠”首的神秘面紗,解譯生肖史的“斯芬克斯之謎”。可以說,通過透視“鼠”之語義發(fā)展、詞語演變歷程,可觀中華民族“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動物隱喻史、生態(tài)文明史與人類命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