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娜
(山東建筑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1)
據(jù)王蘊智的介紹,“殷墟甲骨文中有市字,習見于何組、無名組卜辭。這個字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字形總表》中列屬842號,未有明釋”(可參考圖片1)?!巴碇軙r期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市字的寫法呈現(xiàn)出較多的差異。此時除了秦、燕等國域之外,其他地方都習慣在原市字基礎上或累增一個土旁”(可參考圖片2)?!翱芍攀凶殖似涑R姷谋砉俜郊Q(mào)之所的義項之外,它還有一種表達時間概念的用法”[1]26-28。
圖片1 “市”甲骨文[2]
圖片2 “市”楚系簡帛[3]
根據(jù)該文的介紹,還可以知道關于甲骨文“市”的以下情況:第一,目前為止“市”的原有意義并不明確;第二,晚周時期,很多地方習慣在原市字基礎上或累增一個“土旁”;第三,市的語意方面,有官方集市與記時的名詞用法。
但是,除了市的原義之外,為什么以“市”(市日)字來記時呢?又是如何通過“市”來記時呢?“市”與“時”是如何產(chǎn)生聯(lián)系等問題,并沒有引起學界的關注。故,筆者將試從文字學、比較文學、文化人類學、文獻學的角度,闡明上述問題。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市”載:“買賣所之也。釋詁曰。之,往也。古史考曰。神農(nóng)作市。本辭說也。世本曰。祝融作市?!睋?jù)《禮記·月令》:“毋發(fā)令而待,以妨神農(nóng)之事也?!编嵭ⅲ骸巴辽穹Q曰神農(nóng)者,以其主于稼穡?!奔础吧褶r(nóng)”是司農(nóng)事之神。而據(jù)《呂氏春秋·孟夏》載:“其神祝融?!备哒T注:“祝融,顓頊氏后,老童之子, 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得知“祝融”即火神。暫且不論是“神農(nóng)”與“祝融”作市的真?zhèn)?,但都暗示出一個信息:市產(chǎn)生的時間很早,并且是由“神”創(chuàng)造,而非普通百姓創(chuàng)造。這給“市”涂上了神圣的色彩,表明市在產(chǎn)生之初或許帶有一定的宗教神圣性。
《說文解字》釋“市”:“買賣所之也。市有垣,從冂從紲,紲,古文及,象物相及也。之省聲。”《說文解字注》釋“市”:“釋詁曰。之、往也。”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些對“市”的解釋中,都提到了“市”中有“之”,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探索方向,即“市”之古意有可能與“之”有關。而《說文解字注》釋“之”:“出也。引伸之義為往?!拢朗乱??!笃H過屮。過于屮也。枝莖漸益大。有所之也。莖漸大,枝亦漸大?!庇捎凇爸迸c祭祀相關,那么“市”字的神圣性極有可能是通過其自身的“之”字體現(xiàn)出來的。
那么,漢字“之”到底與祭祀之事有何關系呢?對于此問題,葉舒憲在《詩經(jīng)的文化闡釋》一書中作了如下論述。
首先,“ㄓ”字用法在卜辭中與“又”字同,而“又”字常用為祭名,可知“ㄓ”字亦與宗教祭儀活動相關?!约涌疾毂憧芍爸?ㄓ)在甲骨卜辭中作為祭名而出現(xiàn)的情況不在少數(shù)。
(中略)
ㄓ(之)作為祭祀之名,尤其悠久的史前宗教背景。[4]143-144
由此可見,“之”可以作為祭名出現(xiàn),從而說明了其原始含義與宗教祭祀的關系。而同樣是帶有“ㄓ”的“寺”字的金文(圖片3)也與宗教背景有關。“在甲骨文造字時代稍后,人們用“ㄓ”與“手”會意造出寺字,用來表達祭儀主持者?!盵4]144
根據(jù)上述關于“之”字的考察,由于金文字“市”(圖片4)與“寺”也都有相同的“ㄓ”字,故可以推測出漢字“市”的“ㄓ”(之)不僅與漢字“市”的語音有關,還表示出其曾有的宗教背景。而這宗教背景應該是“市”在產(chǎn)生之初,使之具有神圣性色彩的原因所在。
圖片3 金文“寺”[5]
圖片4 金文“市”[5]
根據(jù)王蘊智在上述論文中的整理,關于甲骨文“市”的史料中,引起筆者注意的是以下兩條:
11于劦日市迺又(有)彳,王受[又(佑)]?合集27641(無名組)
12于市事酉彡,王受又。合集30884(無名組)[1]26-28
11條、12條中,都出現(xiàn)了“王受又”。如前所述“又”是祭名,所以,11條、12條中的甲骨文獻都直接表明“市”與宗教祭祀的關系。而且,這兩條記錄還都表明:“市”是“王受又”這種祭祀發(fā)生的場所。
由此看來,甲骨文獻中顯示的“市”字,以及構成“市”字組成部分的“之”字,都表明了“市”的發(fā)生的宗教意義。
根據(jù)中國古代文獻和考古資料,并沒有發(fā)現(xiàn)直接表明“市”與宗教祭祀相關的史料,但遵循著“歷史而求諸于野”的方法,2017年2月,筆者在貴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大營鄉(xiāng)芭茅村,通過參與觀察與訪談的方法,調(diào)查和了解到苗族葬禮的一些情況,又為思考“市”與“宗教祭祀”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當?shù)孛缱逶岫Y中的各種儀式由“東郎“(苗語dongb langb)擔任。在葬禮中,“東郎”需要唱誦《亞魯王》史詩送死者回歸祖先所在之地。對死者而言,史詩最重要的部分是“上坡路”(這部分講述如何讓死者回歸祖先故地)。但是,這部分史詩的演唱,對“東郎”而言是伴有危險性的工作。因此,“東郎”為保護自身的安全,需手持寶劍,腳穿鐵鞋(或腳踏鐵制品),唱“上坡路”。而且,在唱“上坡路”的過程中,“東郎”還會做一些肢體動作。據(jù)“東郎”的說明,這些動作是在送死者經(jīng)過某些地方才會做,并不是在任何一個地方都需要做。具體看來,這些地方有五個,分別是“滑石板”“非正常死亡者的地方”“送到死者家的地方”“市場”“死者的田地“?!皷|郎”送死者回歸祖先所在之地的途中,每當經(jīng)過以上五個地方都會倒轉,這表示“東郎”本人不跟著死者一起到達死者的世界,而是返回到活人的世界。
“東郎”還告訴筆者:“在一些驅(qū)鬼儀式中,鬼越強越厲害的話,就必須要把它送到‘市場’。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市場’是人來人往的地方,空間又很開闊,在這里可以讓惡鬼遠離人世間?!倍@種“驅(qū)鬼儀式”叫做“布其”(苗語pus qil,是去市場、去趕集的意思)。據(jù)說,在他們的生活區(qū)域內(nèi)共有百余種鬼,而與這百余種鬼對應的驅(qū)鬼儀式亦有百余種?!安计洹钡男袨?,也包括對于非正常死亡者的“解除”儀式。因為苗族認為,非正常死亡的人是由于沾染了外在的“惡鬼”等不好的東西導致死者非正常死亡。所以,在葬禮中需要把這些死者身上附帶的“惡鬼”從死者身上“解除”掉,才可以舉行葬禮。在“解除”儀式中會把“惡鬼”喜歡吃的“雞”“鴨”“狗”獻給“惡鬼”,從而達到與“惡鬼”做交易的目的,讓“惡鬼”遠離死者,讓“惡鬼”去“惡鬼”應該去的世界。見圖片5和圖片6。
圖片5 “解除”儀式使用的“雞”“鴨”“狗”
圖片6 解除儀式用的“小鬼”
在調(diào)查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苗語“布其”。“布其”也可以指現(xiàn)實生活中的趕場、趕集。清代青喬木《苗妓詩》中寫道:“趕場曰‘猛已’,亦曰‘拜其’。余自盤州抵歸化,歷龍場、兔場、狗場、雞場諸寨。初不解命名之義,及詢諸土人,始知逐日趕場數(shù)百里間,按十二辰為一周也?!边@是青喬木途經(jīng)貴州省西南部的盤縣到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一帶的苗族見聞。此處的“拜其”顯然就是苗語“pus qil”的漢字假借字。
那么,又該如何看待與鬼神交易的“布其”和人們趕場的“布其”二者間的關系呢?為什么這二者的苗語名稱相同呢?
一方面,從本次調(diào)查的苗族葬禮習俗來看,“市場”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空間場所,在葬禮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市場”這個空間場所,不論是對死者而言,還是對生者而言,都是“邊界性”的場所。具體來看,在死者的葬禮中,“市場”是生者與死者的一個邊界性的場所。在對生者進行的“驅(qū)鬼儀式”中,“市場”是把惡鬼送走,給生者帶來幸福的地方。因此,該“市場”是處在“此世”與“彼世”、“生者世界”與“死者世界”交界處的、具有過渡性的場所。同時,也可以看出苗族的“市場”觀念,即“市場”不僅僅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生者日?;顒拥膱鏊?,也是人與神、鬼之間交流的場所。
另一方面,筆者還了解到,百余種的鬼怪,不僅僅與葬禮有關系,還出現(xiàn)在其他的巫術儀式中。如苗族人認為,如果久病不愈,或者家里發(fā)生災禍,或者結婚很久但沒有孩子,這些都是鬼怪作祟導致的。當誰的家里出現(xiàn)以上異?,F(xiàn)象時,一般都會請“東郎”“保目”(巫師的意思)來家里,通過一定的儀式查看到底是什么神靈或鬼怪在作亂,讓這些人家里不安寧。在“東郎”“保目”確認是什么鬼怪之后,就會讓這家人提供食物等供品,然后再通過舉行儀式,將神靈或祖先需要的供品獻給他們。在鬼怪得到所需的供品之后,人們的病痛和災難就會很快得到解除,從而獲得平安和幸福。
由此看來,在苗族具有驅(qū)鬼性質(zhì)的“布其”中,“東郎”“保目”通過給祖先和鬼怪供奉供品的方式,來換得生者的平安與幸福。苗族把通過投其所好,給神靈和鬼怪東西,“交換”得到人間的幸福美滿,視為一種“交易”“交換”。這就如同去集市買東西一樣,由于都是“交換”行為,因而苗族把二者都稱之為“布其”。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舉行這些儀式,不是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而是對場所有一定的要求。東郎告訴筆者,一般他們獻祭供品給神靈和鬼怪的時候,大都會去“三岔路口”,因為“只有在‘岔路口’,才有各種各樣的人來人往,只有人多了才能夠促進交流。‘三岔路’也是好多村寨的交匯處,選擇這種地方和鬼怪做交易最合適?,F(xiàn)在的話,‘三岔路’也是人來人往的地方,人多了就形成了集市。在‘三岔路’可以把鬼送到西方去。而且,一般鬼需要送到集市上,鬼越大越壞的,更需要送到集市。只有這樣,喪主一家才會平安沒事兒”。
對苗族而言,與神靈和鬼怪做交易的最佳場所就是“三岔路口”。那里是連接生者與死者的一個邊界性的地方。那么,根據(jù)苗族的“市場”觀念,就可以較好地理解前述的“市”的宗教祭祀背景。即,通過祭祀特別是在三岔路口這種特殊地方的祭祀行為,供奉神靈喜好之物,滿足神靈的需求,期望與鬼神達成交易,從而獲得人世間的幸福。
這點還可以從前述甲骨文獻11“于劦日市迺又(有)彳,王受[又(佑)]?”得到旁證。文獻11不僅記載了于“市”中進行“又祭”,還進一步詳細指出“又祭”的地點乃是在“市”中的“彳”?!搬堋弊值谋玖x是表示像縱橫交錯的十字路。這表明雖然是在“市”舉行祭祀,但是祭祀的地點也會選擇在“市”的“岔路口”。這點應該與上述苗族的“三岔路口”的選擇有相同的理由,因為這里是多條道路的交匯處,應該是祭祀神靈,把美好的語言與事物敬獻給神靈、通天達地的一個絕好的地方。
同時,這點還可以從甲骨文(圖片1)的“市”字下部交叉狀態(tài)的字形窺視出一些線索,盡管無法辨明此字形是什么字,但是多條線交叉的形式,應該與道路有關,類似“丁”字路口,這應該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市”與“道路”有密切關系。
通過考察古代漢字“市”的字形,結合對苗族葬禮的實地考察,可以得知:“市”字不僅僅與“祭祀”有關系,也與“道路”有關系,特別是“交錯”狀態(tài)的路。其實,這兩層語義并不矛盾。因為“祭祀”需要一定的空間場所,而場所絕不是任意的和隨便的,而是有選擇性的,這就是“道”的選擇,特別是“岔路”這種道路交叉的地方。
王蘊智指出,“市”字的字形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土”旁。又該如何解釋這種變化呢?而這個增加的“土”旁又有何意義呢?或者說,增加的“土”旁會對原有的“市”字意義產(chǎn)生影響嗎?
《詩經(jīng)·陳風·東門之枌》一詩較完整地記錄了古代“市”的原始面貌。其載道:
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邁。視爾如荍,貽我握椒。
據(jù)《毛傳》:“婆娑,舞也”,可知“婆娑”表現(xiàn)了當時的舞蹈狀況。朱熹就此詩在《詩集傳》中分析說:“此男女聚會歌舞,而賦其事以相樂也?!惫试撛娒鑼懙氖乔嗄昴信跂|門之枌和市中婆娑歌舞的場景。在此,應特別注意其第一章“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這里提到了“東門”“宛丘”與“枌”,這對我們了解市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關于“東門”,已經(jīng)有很多學者論述過“東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東門是古代舉行祭祀和男女歌舞戀愛的場所。其次,關于“枌”,《漢書·郊祀志》曰:“高祖禱豐枌榆社?!鳖亷煿抛⒃疲骸皷?,白榆也。以此樹為社神,因立名也?!边@里的“枌”指枌榆樹,此樹多用于社木,具有宗教神圣性。最后,“宛丘”又指的是什么樣的地方呢?《毛傳》云:“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爾雅·釋丘》:“丘上有丘,為宛丘?!边@里僅僅指出宛丘的地形樣貌而已。恰好《詩經(jīng)·陳風》中就有一首題為《宛丘》的詩歌:
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
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
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翿。
該詩描寫了對一位跳舞女子的愛戀之情。該詩中的“鼓”和“缶”都是祭祀樂器,而“鷺舞”是祭祀性的舞蹈,結合陳國的風俗習慣,可知“宛丘”之地是陳國舉行宗教祭祀歌舞的場所。
由于“東門”和“宛丘”都是祭祀圣地,而且“市也婆娑”中的“也”字表明了“市”中的場景及“東門之枌”“宛丘之栩”的歌舞盛況。如前所述,“東門”“宛丘”都是陳國的祭祀圣地,具有“社”的性質(zhì),所以可以判斷出“市”應當也是宗教祭祀之地,所以“市”才會“也婆娑”。由此可見,陳國的“市”與“社”存在相似之處,即二者都是對歌談情歌舞娛樂之所。
其實,陳國的“市”與“社”還有其他的相似之處?!稏|門之枌》一詩描寫的是祭祀求雨的宗教活動。對于《東門之枌》中“榖旦于差,南方之原”一句中的“于差”,清馬瑞辰認為“于差”即“吁嗟”,又引用鄭注:“雩,吁嗟求雨之祭也?!辈⒄J為古者巫之事神,必吁嗟以請[6]。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也有求雨于“社”的記載?!秴问洗呵铩ろ樏瘛酚涊d:“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于桑林……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說,雨乃大至?!庇纱丝梢姡糯袊摹吧纭迸c“市”都是乞雨的宗教圣地。
馬端臨《文獻通考》卷八十二“郊社考十五”記載:“載內(nèi)宰,凡建國,佐后立市,祭之以陰禮(市朝者,君所以建國也。建國者必面朝后市,王立朝而后立市,陰陽相成之義?!嵥巨r(nóng)云:‘佐后立市’者,始立市,后立之也?!乐躁幎Y’者,市中之社,先后所立社也?!乐躁幎Y’者,市乃先后所立,故以陰禮,為市之社亦先后所立社也。《天官》)”[8]這里明確記載為“市中之社”,也就是說“市中有社”??梢?,古代“市”與“社”二者在空間分布上也的確有重合之處。
若再與《東門之枌》結合起來,可以得知在古代“市”與“社”原來極有可能是一體,或者說,“市”與“社”本來是一樣的,二者都是祭祀圣地。所以“市”也處在一個神圣的祭祀空間范圍,也具備“社”的一些作用,諸如歌舞、求雨等。
如王蘊智所指明的那樣,甲骨文“市”字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就是在原有字的基礎上增加了“土”旁。如前所述,“市”與“社”本有可能是同一個事物,而“土”“社”本相同。因此,筆者認為,甲骨文“市”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的“土”字,其實就是表示“社”的意義。而增加的“土”字,更是旁證了前述的“市”與“社”意義相同的推測。
至于增加的“土”字對原有“市”的意義有何影響,筆者認為這更是直接明示出“市”的“社”的意義與功能,讓此前“市”的“社”的意義得以顯性化。據(jù)王蘊智的說明,只不過這種現(xiàn)象在“此時除了秦、燕等國域之外,其他地方都習慣在原市字基礎上或累增一個土旁”,特別是在楚系簡帛中更加明顯(圖片2)。由此可見,“市”在很早時期,就具備“社”的意義與功能,只不過最初“市”的“社”的意義不是很明確,而后來通過在其基礎上增加一個“社”的意義的“土”旁,讓它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
最后,為什么以“市”(市日)字來記時呢?又是如何通過“市”來記時呢?“市”與“時”是如何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呢?這是不是仍然說明其原有的宗教意義呢?既然“市”可以用來記時,很顯然表明“市”應該與太陽的運行有關系。換句話說,到底“市”是如何與太陽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呢?
如前所述,“土”不僅與“社”有關,還與“杜”有關,“土”“杜”“社”本來三字為同一字。而“杜主即社”,“凡此杜字,均是社字”,“社主之社,一再孳乳為柱”[10]40-41。但是,古代社會這種“杜”與“社”相同的文化背景的發(fā)生也與“杜”樹作為“社”木的習俗由來有關?!痘茨献印R俗訓》云:“有虞氏之禮其社用土,夏后氏其社用松,殷人之禮其社用石,周人之禮其社用栗?!边@里的“土”即杜,以杜樹為社[11],可以從詩經(jīng)時代的《唐風·有杕之杜》《唐風·杕杜》《小雅·杕杜》等詩歌中看出。出現(xiàn)的植物“杜”即“社樹”也就是社木。
《春秋傳》曰:“共工之子句龍為社神?!敝芏Y規(guī)定:二十五家為社,各樹其土所宜之木。這表明“社”(市)中一般需要種植適宜的“樹”來作為“社木”,從而成為“社”的標志之物。又由于“社”與“柱”相通的原理,故作為“社”的象征之物的“社木”實則也是“柱”。這點也與構成“市”字的“之”還可以表示像草木生出地面,枝莖益漸大之意相符合。那么,該“之”字象征的草木便是通過栽種于“市”的植物“社木”而體現(xiàn)出來。而且,“社木”一般都高大粗壯,枝繁葉茂。
古代中國的“市”中以種植樹木作為“社木”的習慣,也可以從考古和文獻中得到佐證?!妒酚洝な蓟时炯o》曾記載:“獻公立七年,初行為市?!庇捎谌狈ο嚓P的史料,難以得知秦獻公“初行為市”的具體情況。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櫟陽發(fā)掘隊進行了一年的勘探,其中秦都櫟陽城8號遺址內(nèi)出土了帶有“櫟市”印文的拱形花紋磚和陶罐兩件。[12]為何印有“櫟市”二字?“櫟市”是什么意思?會是“櫟陽市”的簡略用法嗎?根據(jù)《呂氏春秋·季春紀》以及《睡虎地秦墓竹簡》的《均工》《秦律雜抄》中的銘文,得知制造兵器的工師被稱為“櫟陽工”“櫟陽工師”。因此,若形容“櫟陽”的人事物,不會簡稱為“櫟”,而是使用“櫟陽”,如“櫟陽工”“櫟陽工師”,一般并不簡稱之為“櫟工”“櫟工師”。所以,“櫟市”有可能并非是“櫟陽市”的簡稱,而就是“櫟市”。那么,為什么市名中帶有“櫟”呢?
這里,我們先參考《陳風·宛丘》一詩。根據(jù)前面的討論可知,先秦時代“市”中有種“樹”的習俗,而且“宛丘”種植“栩”(櫟樹)。據(jù)《莊子·人間世》記錄:“匠石之齊,至于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shù)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后有枝?!备叽笥种Ψ比~茂的櫟樹生長在神社旁,可見古代中國就有櫟樹做社木的慣例,遂有“社櫟”并稱的用法。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比較研究的方法,來參考鄰國古代日本的市、社與植物樹三者的關系。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海石榴市”?!昂J瘛本褪侨毡局参铩按弧?,中文譯為“山茶花”,所以“海石榴市”在文獻中還被記為“椿市”。此外,古代日本的“阿斗桑市”[13]也是因為在“阿斗桑市種植桑樹”[14]而得名。由此可見,古代日本就有在“市”中種植樹木,并以該植物名來命名“市名”的慣例。但是,古代日本的這種習俗并非是本土文化,而是受到古代中國“社中種植植物的影響”[15]。
從櫟樹生長的自然條件來看,秦國的櫟陽城所在的地理位置,具備栽種櫟樹的條件。因此,筆者認為秦國的“櫟市”名字的由來極有可能就是因為“市”中種植“櫟樹”而得名??傊糯袊小笆小敝蟹N植樹,且作為社木的慣例。
另一方面,“社木”除了具有“柱”的作用以外,對于古代的社還有觀測時間與季節(jié)的作用。尹芳榮在《社與中國上古神話》一書中指出:“上古人們通過‘社’測天,即通過特定的社木或社石以觀測太陽的運行以確定季節(jié)的實踐活動有關。”[16]陸思賢在《神話考古》一書中指出:“空曠場地上筑高臺,上面樹立了‘單’形柱子的地方,……‘單’即‘干(桿),立桿測影的桿,《楚帛書》說‘朱四單’,即地平日晷四側的立桿?!盵17]
這都表明社中的“樹”或“柱”,具有通過立桿測影來觀測太陽運行以確定季節(jié)的作用。很顯然,這是從一年的角度觀測桿影變化來掌握四季之特點。那么,若是從一日的角度來觀測桿影的變化,還可以區(qū)分一日時刻之變化。故筆者認為,以“市日”命名的方式來發(fā)揮“記時”的作用,該詞至少說明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市”與“日”,該“日”透射出與“太陽”的關系,即“市”與“太陽”有關系,表明“市”這個地方是觀測太陽運行的一個絕佳的場所;二是“市”與以“日”象征的“時”“季”的關系,“市日”的記時作用,是通過“市”中所種植的“社木”——“柱”來立桿測影,從而掌握其一日時間與一年時間之四季的變化。
總之,經(jīng)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考察可以得知,首先,漢字“市”最初具有宗教背景。而這種宗教背景表明的是人與神靈、祖先之間的“交換”活動。其次,漢字“市”不僅與宗教祭祀有關系,還與“道路”有關系?!笆小敝械募漓氩皇侨魏我粋€地方都可以進行,而是優(yōu)先考慮道路交叉之處。最后,“市”與“社”本來有可能是一體,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所以二者在功能上有些相通之處,而甲骨文“市”字新增的“土”旁也是其作為“社”的一個具象體現(xiàn)?!笆腥铡钡挠洉r功能,仍與“市”帶有的“社”的功能有關,主要通過“市”中栽種的“社木”來測量太陽的運行,從而發(fā)揮記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