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躋健
近年來,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熱潮確實推動了閱讀課程的發(fā)展,并推出了不少“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經(jīng)驗和模式,但許多語文老師在踐行整本書閱讀教學時,往往割離了“局部”和“整體”關系,把“整本書閱讀”演變成“篇章閱讀”“散點閱讀”。那我們該怎么處理“局部”和“整本”關系,實現(xiàn)從碎片化閱讀走向整本書閱讀,從單一性閱讀走向思辨性閱讀,讓整本書閱讀教學不空泛而落地生根呢?
一、聚焦于“局部”,指向于“整本”
很多教師在組織整本書閱讀教學時,喜歡選擇作品中的一兩個章節(jié)或片段引領學生進行理解分析或鑒賞感悟,但課堂上對局部研讀與整部作品井水不犯河水,嚴重缺乏與“整本書”的勾連、延伸,這實際上是把整本書閱讀教學混同于“單篇閱讀”教學,既占用了大量的課內時間,又限制和約束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聚焦于“局部”,其目的是為了增加整體梳理的深度;指向于“整本”,但不能脫離具體的內容而空洞地向學生介紹作品的“思想價值”“人物特點”“藝術價值”等。因此,我們需要通過選擇那些能夠用局部撬動整本的“點”,以這些“局部”貫穿起整本書內容的梳理,幫助學生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從而實現(xiàn)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目標。例如,在《駱駝祥子》的整本書導讀教學時,可以遴選出祥子“買車”“丟車”“賣車”這三個關鍵片段,以及第十八章《在烈日和暴雨下》作為主要內容。因為這些片段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補充,多角度的展現(xiàn)了作品的情節(jié)內容、人物形象和社會環(huán)境,也分別表現(xiàn)出祥子買車之勞苦、失車之痛苦、環(huán)境之悲苦。課堂上引導學生聚焦于這些“局部”,從而由點帶面,由片段輻射到整部作品,讓學生從“祥子之苦”體會到到舊中國“老百姓之苦”。這樣的導讀設計,不僅教學內容集中,主題鮮明,而且有重點抓手,有線索牽引,因而能夠達到課前教學預設的效果,也吸引了學生更深層次地走進作品之中。
王榮生教授說:“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币虼?,我們通過聚焦“局部”來落實整本書閱讀,應積極挖掘學生閱讀的興趣點、關注點或疑惑點,而且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應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或能揭示人物的典型特征,或是表現(xiàn)情節(jié)的主要節(jié)點,或是體現(xiàn)環(huán)境的突出特點。比如,統(tǒng)編版八(上)的閱讀書目《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探尋“紅色中國”的紀實作品,課堂教學就應該指向于“整本”的“思想價值”“人物群像”“審美趣味”等。因此,我們可以先引導學生讀“目錄”了解書的整體內容,然后聚焦描寫“紅小鬼”“婦女”和“紅軍領袖”的精彩片段,來感受人物形象特點和藝術趣味。在此基礎上,了解紀實性作品的特點,了解閱讀紀實性作品的基本方法等,引導學生走進作品內核,深度閱讀,領略整部作品的精華。
總之,通過聚焦“局部”來真正實現(xiàn)指向于“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的內容選擇上就要努力做到最優(yōu)化,并正確處理好“局部”和“整體”的關系,化長為短,化難為易,讓學生興趣盎然地走進名著,領略作品的藝術魅力。
二、得法于“局部”,用法于“整本”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教給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領學生走進“整本書閱讀”,學會“整本書閱讀”,愛上“整本書閱讀”。但學生由于閱歷和閱讀經(jīng)驗尚淺,所以在整本書閱讀中他們大多只是關注主要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不懂得感受人物形象,不懂得品味語言特色,至于這部作品“好在哪里”“為什么好”,更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以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教材在編寫“名著導讀”的時候,一般都注重從經(jīng)典名著中節(jié)選一些精彩的片段,以示范讀書方法為主,每次重點學習一種讀書方法,強調讀書方法的“一課一得”。我們聚焦于整本書的“局部”,其目的在于教會學生閱讀“整本書”的不同方法,這是一個“得法”的過程。
七年級上冊的必讀書目《西游記》,編者“一得”所示范的讀書方法是“精讀和跳讀”。例如,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的故事,就很值得精讀。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jīng),路遇火焰山受阻。孫悟空萬不得已,到翠云山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作者用了三個章回來講述這個故事,場面宏大,情節(jié)曲折,人物個性鮮明,在《西游記》諸多故事中很具代表性。對此我們聚焦這個“局部”,怎樣教會學生這種讀書方法呢?
1.精讀就是細讀。想一想,孫悟空借芭蕉扇為什么會遭到拒絕?這與孫悟空在觀音菩薩的幫助下,降服牛魔王與鐵扇公主的兒子紅孩兒有關。如果不仔細閱讀小說中的回敘,就無法理解“借芭蕉扇”的艱難。
2.精讀就是精思。想一想,一借芭蕉扇被騙后,沙僧、豬八戒、唐僧三人關于是否“西行”的對話,表現(xiàn)了各自怎樣的心理?可以這樣概括:沙僧認為“進退兩難”,深為取經(jīng)前途擔憂;豬八戒想“揀無火處走”,其一貫的“散伙”想法再次復燃;唐僧“只欲往有經(jīng)處去”,表現(xiàn)了堅定不移的取經(jīng)決心。
3.精讀就是鑒賞。想一想,孫悟空、鐵扇公主的語言各有怎樣的特點?孫悟空的話是不是機智善變?鐵扇公主的話是不是潑辣犀利?作者用“撮鹽入火,火上澆油”來形容鐵扇公主憎恨孫悟空的情態(tài),是不是非常真切傳神?
而跳讀就是跳過與閱讀目的無關或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也可以跳過某些不怎么精彩的內容。比如,小說中一些描寫人物外貌、打斗場面或環(huán)境氣氛的詩詞,有“說書人”渲染夸飾的痕跡,大多處于“游離狀態(tài)”,可以略而不讀。還有小說中少數(shù)降妖伏魔的故事,套路雷同,情節(jié)簡單,也可以跳過??傊x和跳讀作為兩種適應不同情形下的閱讀方法,在閱讀一些篇幅較長的作品時可以綜合運用。
整本書容量大、篇幅長,我們要通盤考慮如何引導學生使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除了常見的瀏覽、速讀、精讀等方法外,抓住整本書中富有特色的核心內容展開閱讀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比如,小說作品中往往會融入人物所在社會人情風俗的描寫,它們正是解讀作者情懷和作品主題的密碼?!恶橊勏樽印穼媳本┑娜饲轱L俗、市井生活、北京人獨特的語言習慣等做了細致入微的描繪,留下了關于老北京洋車夫這一行當?shù)恼滟F歷史記錄。
因此,學生有了這個“得法”的過程,課后閱讀整本書,就能“學而時習之”了,就能“用法”于“整本書閱讀”,進而把握整部作品的內容、藝術特點和作者情感,獲到美的熏陶,提高鑒賞能力。
三、導讀偏“局部”,總結偏“整本”
“整本書閱讀”有“讀前導讀”和“讀后總結”兩種基本課型?!皩ёx”只能重點從“局部”入手,通過局部去看“整體”,重在引導學生閱讀,其目的是在于“激發(fā)興趣”“教給方法”和“培養(yǎng)習慣”。以《朝花夕拾》的導讀為例,在這本散文集中有些人物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長媽媽、藤野先生、壽鏡吾先生、范愛農(nóng)、父親和鄰居衍太太等,而這些人物恰恰組成了一條線,串聯(lián)起魯迅“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導讀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這條線索,從中選擇一個感興趣的人物,梳理出文中描述這個人物的語句,分析其性格特點。學生通過分析這些人物,真切地感受到魯迅對他們或褒或貶的情感態(tài)度,體悟到魯迅對人生、社會的深入思考。還有個別人物在散文集中多次出現(xiàn),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五猖會》《狗·貓·鼠》中都提到了阿長,《阿長與〈山海經(jīng)〉》也專門回憶了長媽媽。導讀教學時,可以將“長媽媽”作為閱讀整部散文集的切入點,這樣既可以打通單篇之間的藩籬,也能讓學生在閱讀《朝花夕拾》的過程中獲得完整的學習體驗。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整本書閱讀”的導讀教學中,我們要避免將“整本書閱讀”教學當成“閱讀整本書”,在課堂教學中,沒有目標,沒有取舍,將整本書的方方面面完整地“塞”給學生,造成滿堂灌的現(xiàn)象。當然,“整本書閱讀”的導讀也不等于“片段閱讀”,我們同樣需要處理好“局部”和“整體”的關系。
“總結”是學生閱讀整本書之后,對作品有了感性地認知。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組織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對“整本書”進行概括篩選、評價鑒賞,談讀整本書的體會和心得。整本書閱讀的“總結”在教學上有多種形式,可以開展讀書心得演講、讀書征文競賽、讀書成果分享、讀書辯論大賽等活動,還可以是教師基于學生閱讀成果的總結點評等。這樣的總結課,可以在學生閱讀的中途舉行,也可以在整本書閱讀完成后進行。其價值具有多重性:一是通過開展活動,營造好的氛圍,推動閱讀落地;二是分享閱讀體會,總結閱讀得失,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質量;三是檢測閱讀效果,進行閱讀評價,為下一步“整本書閱讀”教學積累經(jīng)驗,矯正方向,提高教學的效益。
導讀和總結,是播種和收獲的關系,它們中間隔著“課后閱讀”慢生長的過程,都是為了促進學生有效地閱讀、健康地成長。
總之,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我們還需要不斷拓寬視野,靈活處理好“局部”和“整本”的關系,突破僵化和定勢的思維模式,不斷探索,大膽嘗試,讓整本書閱讀教學落地生根,進入一個良性的發(fā)展狀態(tài)。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寶應縣射陽湖鎮(zhèn)中心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