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宇 吳訪升 蔣小明
【摘 要】教育部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保護廣大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提出“停課不停學”開展在線教學的要求。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社會教育機構、教育平臺和內容服務提供商全力以赴,為全國超2億學生線上學習提供各類保障。職業(yè)教育實現在線教學的效益,需要在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活動設計等方面采取有力的方法和策略,使教師開展有效的在線混合式教學,打造高質量的線上“金課”。
【關鍵詞】在線教學;混合式教學;教學策略;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28-0012-07
【作者簡介】1.肖宇,常州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常州,213164)教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技術、職業(yè)教育教學;2.吳訪升,常州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常州,213164)院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yè)信息化、職業(yè)技術教育管理;3.蔣小明,常州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常州,213164)教師,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為阻斷新冠肺炎疫情向校園蔓延,確保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全國大中小學延期開學。同時,各類學校積極響應教育部號召,如火如荼地開展錄播、直播等各種方式的線上教育。如何組織優(yōu)質有效的在線教學,加速推進在線教學的教育改革,開展全國性教學創(chuàng)新實驗,打贏“學習革命”之戰(zhàn),值得職業(yè)教育工作者進行認真的思考和探索。
一、在線教學的特點及其局限
在線教育堪稱互聯網的鼻祖級業(yè)務,時稱遠程教育。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fā)展,遠程教育形成多種在線教育模式:以學而思、好未來為代表的,通過平臺開發(fā)課程打包給學員的B2C自營類模式;以YY教育為代表的,由教師基于平臺提供教育的B2C開放類模式;以學爾森為代表的,線上線下相混合的O2O類模式;以騰訊QQ教育為代表的,個人對個人的互動式C2C類模式;以滬江旗下的CCtalk為代表的,通過和線下教育機構合作,讓教師個人入駐平臺向學習者提供課程資源的B2B2C模式;基于大型課程在線網絡平臺的MOOC類模式等。[1]在線教育高效便捷,具有如下特點:[2]
一是打破傳統時空局限,服務更多教育對象。傳統學校真實教學空間與日常生活虛擬教學空間聯通匯聚,為學習者創(chuàng)造便捷靈活、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學習空間,突破了時間局限、物理環(huán)境束縛、年齡限制等,他們可以更加輕松自由的狀態(tài)隨時隨地進行學習。
二是放大優(yōu)質教學資源,促進均衡高質量教育。在線教育匯聚并充分挖掘各類環(huán)境、資源、技術促進學習發(fā)展的價值,利用回放、重播等功能,使學習者反復學習、演練直至熟練掌握,提高了優(yōu)質資源內容的利用率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是提供新穎先進的教學技術,符合新生代口味。在線教育借助手機、Pad、電腦等終端,綜合音頻、視頻、交互等多種數字媒體技術展示方式。對“網絡原住民”來說,他們接受在線教育不存在任何技術障礙,反而感到教學吸引力增強了,激發(fā)了進行教學互動交流的興趣。[3]
四是支持個性多元教學策略,順應適切教育原則。在線教育功能豐富、方式靈活,教師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選擇教學平臺、工具、內容及資源。大部分線上平臺提供學習支持系統,借助大數據等技術對學習者學習行為進行跟蹤采集,為學習者量身定制學習計劃和建議,全面客觀的評價也方便教師及時調整和改變教學策略,確保教學目標達成。
無須回避的是,由于在線教學時師生存在時空的隔離、網絡傳輸和平臺技術限制、學生學習秩序和狀態(tài)難以把握、師生無法開展深度情感交流等原因,線上教學活動難以完全替代線下教學那樣流暢、完善、能夠達成教學目標的雙向互動過程。為此,特別需要教師具備在線教學策略重構、數字化資源整合創(chuàng)作、平臺和工具熟練使用、在線情景下的教學語言提煉及在線學習效果的適時評價等能力,并正視當下在線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是學生學習動力的持續(xù)性需要高度關注。雖然學習者在線學習的積極性較高,但部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自我約束力不夠。平臺對學習者的過程管理相對寬松,導致學習者難以持續(xù)學習,中斷學習的較多,學習者流失問題較為嚴重。[4]
二是平臺支持師生實時交流的功能參差不齊。在線教學平臺大多通過留言板、討論區(qū)進行師生、生生互動,即使通過語音、視頻交互也難以達到傳統課堂教學中即時同步的效果。雖然平臺能夠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提供學習者的評價支持服務,但由于評價模型和方式的局限,評價反饋不盡科學、完備。
三是難以培養(yǎng)學生基于真實情景的職業(yè)素養(yǎng)。職業(yè)院校理實一體化教學需要真實生產情景,在培養(yǎng)學生技術技能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具備團隊協作等職業(yè)素養(yǎng),而這個目標僅靠在線教學展示性、示范性的視頻演示和講解是無法實現的,需要在實踐訓練中逐步形成的團隊精神、勞模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及操作技藝等也難以養(yǎng)成。[5]仿真操作技能訓練固然可以綜合應用沉浸式VR/AR技術等實現,但此類課程資源匱乏,教學平臺和終端也較少具備支持該類資源教學實施的條件,無法滿足職業(yè)院校的教學要求。
四是教師教學信息化素養(yǎng)亟待提高。在線教學對教師的信息化水平和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在線教學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分布式的特點和教學形式,還需要熟練運用各種技術平臺和數字化教學工具,才能合理運用實景加動畫、圖形加文字等技術手段來重構教學內容,重組教學設計,實現在線教學、互動交流、測試評價。尤其要杜絕一些教師對教學信息化理解粗淺,技術使用浮于表面,片面追求形式而不重效果的現象。[6]
二、有效在線教學如何實現模式創(chuàng)新
與傳統教學相比,在線教學的傳播模式不同,在課堂構建、教學互動、教學效果評測、學生學業(yè)評價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教師可以根據課程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平臺快速組課備課,實現流暢的、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在線教學。
(一)MOOC+SPOC+在線直播模式
目前中國大學MOOC、智慧職教、學堂在線、智慧樹網、鳳凰職教、微知庫、好大學在線、優(yōu)課聯盟、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等20多家MOOC平臺都開啟了在線服務模式,提供免費課程資源和在線教學功能,擁有2萬余門在線課程,教學資源十分豐富。教師可遴選優(yōu)質在線課程資源,利用MOOC平臺提供的自建SPOC模式和本校學生組建班級。SPOC與MOOC平臺的課程教學進度安排無須同步,教師可以根據授課對象、課程目標自由設置和調控課程進度,再以在線直播形式彌補MOOC交互不足的問題,通過線上交流互動引導達成教學目標。
(二)校本云平臺+校本資源+在線直播模式
近年來不少學校自建了教學云平臺,并與教務系統同步用戶數據。教師可根據課程需要錄制教學視頻并上傳,利用校本云平臺和在線直播與學生交流互動,盡可能還原課堂真實感,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不管應用哪種教學模式,教師都需要熟悉在線教學平臺和直播工具的操作方法;還需要根據網絡媒體的特點,合理篩選編輯線上教學內容,豐富課堂互動交流形式,同步構建在線習題庫,重構學業(yè)評價要素,實現線上教學模式改革。[7]通過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基于在線直播課的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見圖1)。
課前:教師開展翻轉課堂,基于MOOC平臺發(fā)布學習資源包、進行課前測試、直播課程預告,督促學生自主學習,關注教學平臺上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進度和測試的數據,及時調整上課內容和教學活動設計。學生登錄平臺學習課程資源,完成課前測試,對有疑問的內容通過QQ群、微信群或討論區(qū)等方式與教師、同學討論交流。
課中:教師采用研討式、探究式、體驗式等教學形式設計在線直播課的教學活動,通過討論區(qū)、展示墻和上麥等功能開展師生互動,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和疑惑,對課程的重點難點加以詳解,開展多樣考核。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積極互動,交流討論,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完成考核內容和習題。
課后:教師綜合平臺反饋的學生學習行為數據、直播課學生學習情況及作業(yè)完成情況,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進行教學反思,為再次授課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方法和方式;對個別未完成學習任務的問題學生進行溝通輔導。學生存在疑惑或因特殊情況未參與直播學習的,可利用課余時間回放直播課進行“復盤”,完成課后作業(yè),有疑問的地方與教師、同學交流。
三、有效在線教學的教學策略設計
以學生為中心,要求教師以有效的教學策略在教學內容重構、教學活動設計、教學雙向互動交流方面強化教師與學生的聯系,提高學生參與在線學習的積極性,完善教學評價和診改,充分發(fā)揮教學功效。
(一)團隊協作創(chuàng)新
課程教學團隊和技術人員深度合作開展教研活動,通過問題研討、任務分擔、資源共建共享等策略,轉變教師教學觀念與教學思維,群策群力優(yōu)化在線教學設計方案,實現資源整合。團隊對有技術障礙的教師進行技術培訓,充分發(fā)揮專業(yè)和技術優(yōu)勢,完成教研和集體備課。
(二)教學內容結構化重組
教師要統籌考慮學生線上學習和復課后線下學習的銜接,將線上線下教學內容重構整合,調整教學內容的序列,對基礎性、理論性知識等適合線上教學的內容進行集中教學;也可以結合公共衛(wèi)生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等當前社會熱點問題設計教學內容,明確每次線上教學活動的知識容量、難度進度、組織形式等。
(三)學習資源甄選完善
擁有海量的學習資源是在線教學的優(yōu)勢之一,但是資源太過廣泛也容易讓學生產生迷茫。教師需要在充分考慮學生適切使用、匹配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對網絡學習資源進行篩選和推薦。選擇條件首先是展示形式盡可能形象直觀,比如用二維或三維動畫來描述概念或原理,以彌補網上課程內容呈現的單調性;再者在內容上區(qū)分層次,以適應不同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的學生,也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搜索部分學習資源,教師做好指引,以鍛煉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還可以推薦具有前沿性、使用不同觀點或技術解決方案的資源供學生拓展學習。各個學校的課程目標、學生學情、教學進度等不盡相同,課程教學團隊需要對搜集到的網絡資源加以校本化整合改造,根據學校和學生實際開發(fā)和補充個性化教學資源。
(四)教學活動優(yōu)化設計
教師要轉變角色定位,以“活動為中心”設計在線教學,將項目式學習、問題式學習、交流討論、課前測試、章節(jié)測試、在線互評等多種教學活動融為一體,提升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在學生自主學習中起到倡導、指引、輔導、監(jiān)控和評價等作用,幫助學生正確定位,確定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計劃,開展持續(xù)深入的學習。
(五)師生互動雙向交流
在線直播的即時性、現場感、同步交互性等特征,可以很好地彌補在線教學過程中實時交互不足的問題。
1.互動雙向交流設計是提高在線直播課程有效性的關鍵。
在直播課前,教師要做好直播的需求分析、活動設計、資源制作,并提前推送有藝術感的直播海報。[8]直播課上,教師要明確學生的學習任務和結果評價方案,讓學生有學習獲得感;以探究、體驗、游戲等方式組織教學,調控信息傳遞的節(jié)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深層次的認知;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精心設計問題序列,將課程答疑、師生互動、分享交流等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活動設計成直播的主要內容,開展有效、順暢的在線交互,在為學生解決疑惑的同時消除學生在線學習的孤獨感;提煉網絡課堂語言,用更有用有趣的教學語言構建充滿知識性、趣味性的教學環(huán)境,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及時點評展示作業(yè),形成學生間的隱性PK環(huán)境,促進相互學習,給予學生學習的成就感。
2.選擇好網絡直播工具是提高在線直播課程黏性的基礎。
與線下授課不同的是,教師在直播授課前需要多次演練直播平臺的操作方法,對直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突發(fā)情況要有預案,一旦遇到問題就能迅速應對,以保證直播教學過程的順暢。值得推薦的適合網絡直播的教學工具主要有:釘釘、騰訊課堂、QQ、微信、抖音、CCtalk、ZOOM等。為應對因疫情而突來的峰值流量,這些工具平臺已經連續(xù)多次擴容,性能相對穩(wěn)定可靠。[9]教師可以通過這些直播工具提供的屏幕分享、PPT分享、白板板書、多媒體教學、隨堂測試、舉手上麥等功能進行知識講解和師生互動。學生課后還可利用直播課的錄播功能對課程進行復盤,查漏補缺。建議教師盡量選擇一款固定的最適合自己使用的工具,避免直播過程中因在不同直播平臺之間反復切換帶給學生的頓挫感和疲憊感。
3.教學評價便捷有效是在線教學實現目標的保障。
因為在線教學中學生學習行為的控制難度大,直播課程中的形成性評價尤其重要。教師要以形式多樣的考核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客觀性作業(yè)可采用平臺自動批閱、隨后提供正確答案的方式實現學生的自我評價,主觀性作業(yè)可通過學生拍照上傳、教師批閱及師生線上交流討論、評價的方式體現學生的進步。平臺通過技術手段跟蹤獲取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學習時長、訪問次數、討論頻率、測試成績等相關數據,便于教師綜合學生直播課堂的表現和作業(yè)質量形成教學評價,[10]從而及時對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對問題學生開展輔導,避免學生掉隊。
4.教學過程診斷改進以使在線教學效益持續(xù)提升
課后教師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將課前預設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評價進行對比,總結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成功的經驗,對自身教學方法、手段、重難點的把握進行診斷和改進,動態(tài)調整優(yōu)化組織方式和實施策略,形成包括教學設計、課前預習、課中互動交流、課后評價反思、教學診斷改進的運行閉環(huán),提升在線教學實效。
四、常州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有效在線教學的實踐探索
根據江蘇省教育廳的部署,常州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自2020年2月17日開始啟動在線教學。截至3月8日,共開設線上必修課程422門,選修課程75門,占全院本學期應開課程的86.2%,覆蓋全校45個專業(yè)、11000余名學生。線上教學開展以來運行平穩(wěn),效益得到師生肯定。
(一)統籌規(guī)劃,全面制訂在線教學實施方案
由教學工作部牽頭,各二級學院組織課程教學團隊進行教學研討,研究各課程的特點。不宜開展線上教學的課程保留到復學后上課,可以開展線上教學的課程重新規(guī)劃線上、線下講授的教學內容并集中安排。各課程團隊根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實施可行、教學過程可控”的原則,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設計,確定課程的在線教學實施方案。各二級學院同步組織教學督導團隊全面掌握在線教學情況,確保順利推進和教學質量。
(二)加強培訓,保障在線教學順利實施
針對教師開展在線教學時普遍面臨平臺使用和技術問題,學院組織開展線上學習視頻培訓,推介線上教學經驗,推廣優(yōu)秀線上學習案例,建立交流QQ群為教師答疑解惑。學院自主研發(fā)的“常工程教學云平臺”具有資源發(fā)布、隨堂測試、課堂問答、展示墻、作業(yè)提交等豐富功能,使課堂變得智能、可控、可診斷,對學生簽到、直播視頻、教學資料等進行全程記錄。教師在該在線平臺上的開課率達到了82.56%。
設計藝術學院王亞萍老師的“Photoshop圖像處理”課程作為校級資源庫課程,前期制作完成了微課、視頻、PPT、習題、教學素材、圖片等600余條資源。本次在線教學時她運用這些課程模塊進行建課備課,推送任務給學生預習,同時推薦B站和虎課網的相關課程資源作為學生的拓展內容;使用騰訊極速課堂開展直播教學、在線答疑,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課后通過云平臺的在線測試、實踐作業(yè)來鞏固教學效果。平臺自動記錄學生作業(yè)提交、教師輔導答疑和作業(yè)批閱等情況,實現對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的過程監(jiān)測,并將學生考勤、學習目標達成度、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等情況制作成課堂教學報告推送給授課教師;教師根據平臺反饋的學生學習行為數據、作品完成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完善教學。學生反饋良好,教師教學直播“網紅”的體驗度和積極性都很高。
(三)物質保障充分,指引學生有效開展在線學習
學院高度重視線上學習這種新的學習形式對學生的挑戰(zhàn),要求任課教師向學生明確課程線上學習的時間、內容、方式、平臺等,對線上學習工具的使用、平臺討論規(guī)則、作業(yè)提交等方面的要求進行統一指導。學院通過調查問卷、一對一電話溝通等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線上學習的準備情況,對在電腦使用、帶寬網速、手機流量等方面存在困難的學生進行定點幫扶。
(四)規(guī)范紀律,保證學生在線學習效果
為規(guī)范在線教學紀律,確保學生在沒有教師現場監(jiān)督的情況下始終認真聽課,學院教師一方面精心組織教學內容,通過精彩的課程內容等“軟手段”吸引學生;另一方面通過教學平臺簽到、點名、上麥、測試等“硬手段”來監(jiān)督學生上課紀律,班主任也配合做好學生思想上的引導,關注學生的出勤和學習狀態(tài),避免學生新鮮感消失后產生學習倦怠,保證在線教學效果。
(五)評估學情,實現線上線下無縫銜接
學生出于居家學習、網絡環(huán)境等客觀條件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在線學習效果肯定會與課堂教學有差別。開學后,學院將統一對延遲開學期間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摸底,對學習效果和質量進行診斷評估,精準分析學情,根據評估結果采取班級內部以強帶弱、一對一結對幫扶等方式,對部分有需求的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減輕學生復課后的學習壓力。
(六)質量為先,組建覆蓋全院的線上督導力量
為確保線上教學質量,學院出臺《教師線上教學行為準則》,各教學單位成立線上教學督導組,通過查看教學云平臺、加入班級QQ群等方式,對學生出勤情況、直播授課、教學活動設計、師生互動交流效果、作業(yè)批改情況進行過程監(jiān)控,定期反饋相關意見。
五、在線教學既是當前危機的即時應對,更是未來職業(yè)教育的有效補充
對職業(yè)教育來說,在線教學仍有局限性,特別是實驗實訓類課程更多地注重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在線教學只能將原理性理論知識、操作規(guī)范和操作步驟進行講解演示,技術技能掌握以及團隊協作等職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仍然無法脫離線下的師生面對面真實場景中的實戰(zhàn)訓練。再如人文類課程面授討論時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這些人文關懷是學生在數字化學習中感受不到的,線上的課程資源只能是線下課程的補充或拓展。
在線教學實現了“停課不停學”,但師生終究要回歸線下課堂。通過教師們的全面深度體驗和創(chuàng)新實踐,發(fā)掘了在線教學所擁有的傳統教學不具備的優(yōu)勢和魅力:精美的線上視聽資源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海量的優(yōu)質資源也讓學生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深刻理解和消化所學知識。在線學習形式有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依托在線教學和教學大數據評價分析,可以科學甄別優(yōu)質資源、優(yōu)質課程和遴選教學名師;而且進一步提高了優(yōu)質資源的利用率,加速教師知識和技術的持續(xù)更新迭代,使其順應教育新技術、新平臺、新工具的要求同步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斷探索實踐。在線教學必將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新形式、課堂新形態(tài),對有的專業(yè)如經濟管理來說,甚至可以發(fā)展成辦學新空間。線上與線下深度融合必成為不可阻擋的教育趨勢。
【參考文獻】
[1]北京語言大學網絡教育學院.2014在線教育研究報告[R/OL].[2017-12-22].https://wenku.baidu.com/view/2824ad6cb207e87101f69e3 143323968011cf47f.html.
[2]沈繼偉.基于“互聯網+教育”O(jiān)2O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實踐[J].產業(yè)與經濟論壇,2017(16):161-162.
[3]張益祥.慕課平臺下混合式教學方式應用探究——以中職“財經法規(guī)與職業(yè)道德”課程為例[J].江蘇教育,2018(4):63-64.
[4]許江波,余洋林,包含,等.“互聯網+”背景下線上教育現狀、存在問題及改善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9(36):79-80.
[5]于柏.我國高等教育“慕課”發(fā)展中的問題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50):127-128.
[6]徐震宇,陳芷村.基于慕課環(huán)境下高職院校教師如何提高信息化素養(yǎng)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19):98-99.
[7]楊姍姍,龍秋菊.基于在線直播課的大學英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百色學院學報,2019(32):135-140.
[8]林曉凡,劉思琪.面向高階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直播教學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019(3):99-105.
[9]崔裕靜,馬宗兵,馬凡.網絡直播作為慕課學習支持服務的模式及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9(12):110-112.
[10]魏敏.遠程教育在線教學系統評價研究[J].微型電腦應用,2019(11):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