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芳奎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現(xiàn)狀
道德與法治學科屬于國家課程,體現(xiàn)國家意志。因此,樹立課程意識,必然要突出課程的德育屬性?!盀檎l育人、育什么人、怎樣育人”是德育課程的首要問題。教育為人民服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yǎng)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是德育課程的育人方向。當下教師的教學普遍課程意識不夠,德育屬性不突出,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輕視情感的激勵,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這必然削弱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愛國意識,立德樹人更無從談起。教師只對教材相關愛國主義教育的內(nèi)容照本宣科,不注重知識的更新,缺少了對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理論的系統(tǒng)研究,更沒有結(jié)合當下具體的國家政策進行滲透,使得課堂教學內(nèi)容缺少時代性與生動性。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課教學中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策略
(一)深挖教材中的愛國素材,創(chuàng)新情境,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材是教師授課的重要依據(jù),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掘課本中有關祖國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的愛國素材,喚醒受教育者深沉的愛國思想和濃烈的愛國情懷,對學生進行民族自豪感、憂患感和使命感等多層次的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比如九年級上冊《凝聚價值追求》一課中,教材先后出現(xiàn)兩個“探究與分享”,一個是“翻譯家傅雷說:‘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演講或是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隨時隨地,點點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植!”另一個是“從留下《可愛的中國》動人篇章的方志敏到狼牙山五壯士,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劉胡蘭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從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雷鋒到‘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王進喜,從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到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這一個個閃光的名字,出現(xiàn)在‘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上。他們是民族的脊梁、時代的先鋒、祖國的驕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先行者?!边@兩個都是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的,如果按照課本的先后順序安排,一一進行探究和分享,學生也能從中獲得收益。但我大膽進行整合,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打亂先后順序,把后一個“探究與分享”先呈現(xiàn)給學生并設問:“我們要學習英雄模范人物和感動中國人物的什么精神?”,學生很容易從“雙百”人物的事跡中感受他們愛國的精神力量,也很容易理解這是愛國主義的表現(xiàn)。然后再呈現(xiàn)前一個“探究與分享”并設問:“在平凡生活中愛國是否意味著‘平凡生活本身就等于愛國呢”?這個問題是有深度的,受慣性思維的影響,學生不一定能輕易理解,這時順勢引導,讓學生進行討論與思考,啟發(fā)學生理解愛國的真正內(nèi)涵,讓學生意識到,從小事做起,也一樣可以愛國,也一樣可以做一名負責任的公民。
(二)結(jié)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聚焦時政,強化學生的愛國觀念
比如上《維護祖國統(tǒng)一》時,我們就可以采用最近的香港暴亂現(xiàn)象進行分析與思考:兩個多月來,香港違法暴力活動的持續(xù)升級令人揪心,嚴重沖擊香港的法治、社會秩序和經(jīng)濟民生,嚴重打擊國際投資者的信心,對香港繁榮穩(wěn)定造成嚴重影響。更令人痛心的是,少數(shù)年輕人受到反中亂港勢力的蠱惑和慫恿卷入其中。在25日非法集會中,暴徒多次沖擊警方防線,警方共拘捕36人,年齡最小的竟只有12歲。通過這些時政,引發(fā)學生思考:“是誰煽動涉世未深的青年違法暴亂?”“作為中學生,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啟示?目的就是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讓學生擦亮眼睛,看清“禍港四人幫”以及一些美英政客等反中亂港勢力的真實面目:無非是想把香港青年變成實現(xiàn)其險惡圖謀的棋子和炮灰。引導學生愛國必須做到“三不要”:不要被某些勢力所利用,成為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破壞者;不要做始作俑者,不組織、煽動、帶領非法的游行示威活動;不要做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的事情,不參加未經(jīng)批準的非法游行集會活動。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案例和時政熱點,加深了學生對“一國兩制”的深刻理解,強化學生的愛國觀念。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作為顯性德育課程,是對初中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主載體、主渠道和主陣地,在深化課程改革過程中,要以新課標為標準,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愛國素材和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聚焦時政,創(chuàng)新情境,并以核心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辯證思考,全面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強化學生的愛國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愛國。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