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
摘要:“任務驅動,探究練習”是基于信息技術的機房教學新模式。首先分析信息技術的教學發(fā)展現(xiàn)狀,并介紹機房基本教學流程,進而結合實踐,總結分析此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機房中的應用優(yōu)勢,并給出此教學模式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為機房教學效率的提高奠定堅實基礎,促進機房教學作用的充分發(fā)揮。
關鍵詞:信息技術 機房教學 模式探究
中圖分類號:TF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0-0192-02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漸推進,實施素質教育勢在必行。國家積極推進信息技術教育發(fā)展,就這種新學科教學來說,我國現(xiàn)有的研究較為滯后,并未形成適合本學科發(fā)展的基本教學結構,僅僅是沿襲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對學科的教學質量造成不良影響。為此,本研究展開相關探究,結合學科發(fā)展特點、學生年齡特征等,利用網(wǎng)絡和多媒體教學軟件,摸索出一條適合機房教學的新模式。
一、學校信息技術教學現(xiàn)狀分析
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信息化學科越來越重要。信息技術是當前學校教育領域中一項十分重要的科學,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已經(jīng)認識到信息技術學習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機房教育。而信息技術學習技巧和方案也成為相關學者探討的重要問題。素質教育時代背景下,突破了傳統(tǒng)教育的束縛與弊端,不再一味看中學生成績,而是更加注重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與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在眾多學科中,信息技術教育的教育難度十分大,不僅對老師的教學方式、教學態(tài)度以及教學能力提出較高要求,而且對學生各方面的素質能力也提出了較高要求。當前,很多學校院校的信息技術教學實踐還存在很多問題,甚至一度陷入困境,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學校信息技術教學主要是以老師理論傳授為主,但是學生自律能力比較差,很難認真聽講,這種教學模式也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有的老師并沒有認識到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依舊以傳統(tǒng)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一再追求成績的提升。當然,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信息技術學習并沒有任何作用,認為只是娛樂,并沒有正確認識到信息技術學習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從某種角度來說,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可以說信息技術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其他學科學習的效果。當前,學校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使得學校信息技術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無法改善[1]。
二、“任務驅動,探究練習”機房基本教學模式介紹
教學模式的主要發(fā)展特點為“任務驅動,探究練習”。實際實施中,教師將教學內容任務化,為學生營造學習氛圍,并在模擬的情景中提出任務,促進學生展開積極的學習和練習,并在不斷的練習中,加強學生認識,深入探究,并注意對學生進行引導,增強學生學習意識。在將此方法實施循環(huán)的情況下,可促進學生學習效率,最后需要學生進行復習整理,融會貫通,對知識進行鞏固。在整個機房中,教學模式大致如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學生心理變化情況—任務驅動—探究練習—復習整理—融匯貫通。具體實施如下:
第一階段:課外內容,教師備課,以課本中的重點教學任務,作為教學目標;學生則需要完成上節(jié)課的作業(yè),鞏固并預習。此階段是教學模式的實施基礎和實施前提階段。
第二階段:課內實施,是教學模式的主體內容,主要包括四個環(huán)節(jié),前三個循環(huán)形成一個循環(huán)體。
第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出本節(jié)課需要完成的任務,需要學生根據(jù)預習內容,對相關知識展開思考,積極主動探究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促進學生求知欲的提高。
第二環(huán)節(jié):教師需根據(jù)學習任務,結合其難易程度,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并指導學生探索相關知識點,歸納學習任務和方法步驟,促進學生掌握有效學習方法。
第三環(huán)節(jié):教師指導學生上機練習,使學生在練習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通過自身努力找到問題答案,提高認識,加深記憶[2]。
第四環(huán)節(jié):教師對學習資料進行整理,促進形成知識系統(tǒng),學生鞏固知識,融會貫通,保證獲取有效知識。
三、模式的應用優(yōu)勢
情景導向,明確目標,對知識的應用情景進行營造,促進教學內容任務化,具體教學目標,使教學知識生動化。學生將學習目標進行明確,加深印象,促進學生求知欲。與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相符合,摒棄傳統(tǒng)思維習慣和規(guī)律。就一般教材來說,其編寫都是從作者的角度出發(fā),突出知識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未能顧及學生的學習過程。應用任務教學方法,則能夠有效結合學生角度,促進知識的應用;同時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一般情況下,在實際生活中學生的思維方向也是一種教學任務,需要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在準備好多種方法后,尋找需要解決的問題。
符合學科特點:信息技術基礎教育有顯著的實踐性特點,強調“面向應用,實踐為主”,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指導。在將此模式方法進行應用時,可以將完成任務的方法步驟進行突出,為時間工作開展提供穩(wěn)定基礎,而且與上機實踐緊密相連,可以將實踐操作方法的可行性進行確定,從而加強學生印象,減少紙上談兵等情況的發(fā)生。
教學控制靈活:受教學內容重新組織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吸引,學習效率有效提高,可以重點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使學生靈活掌握教學深度和廣度。而信息基礎教學更面向應用,面廣不深,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教師的教學自由度。例如:在信息技術基礎課的資源管理器方面,一旦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師則可以增加一個開放性任務:王磊的文件夾中三十個文件,其中一個命名為wagnlei.xls,是剛建立的,需要你幫忙在這個文件夾的窗口中對文件夾快速定位,完成復制[3]。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學生可以在菜單的排列圖標中明確相關方法,可以根據(jù)名稱排列,也可以按照類型排列順序掌握方法,然后進行定位。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補充:按“W”鍵快速定位到以“W”開頭的文件中,這種方法技巧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教師也可以不幫助學生。
注重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進行了解,明確學生在此學習方法中的心理變化情況,這種模式的應用,可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成就感,并潛移默化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實踐中,磨練學生的意志,并加強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情感。促進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發(fā)揮維持、定向、引導和強化作用。
符合學生年齡特點,中學生大部分精力充沛,好奇心、求知欲較強,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而且學生的學習能力較高,可實現(xiàn)在一定范圍內的自主學習,從而更符合學生發(fā)展特點,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獲取知識的好習慣。
符合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在此方法實施時,學生需要圍繞教學任務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自由探索,自主完成學習任務,避免了坐等教師灌輸?shù)默F(xiàn)象;而教師則對學生進行引導,促進其思維方式的形成,更有利于學習效率提高[4]。
四、教學模式實施的注意事項
任務化要在恰當?shù)那榫持刑岢觯軌蚩紤]知識本身的系統(tǒng)性,將其分解,以便有效控制,并留出一定的余地,有效掌握任務質量,保證主次分明,避免喧賓奪主。要注意的是,不能將知識點分得過細,要避難趨易,保證語言表述夠精準,能夠排除學生的理解障礙,并保證問題情景設置的真實性和有趣性??稍诰唧w的情景中提出相關任務,避免將一個簡單的教學內容變成一個復雜的問題任務。
指導完成任務語言要精練,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過程時,要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像實踐、演示、流程圖表等,保證簡明扼要,為學生節(jié)省更多的時間上機操作,也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
上機實踐要及時,在相關模式進行實施時,要保證上機操作的及時性,在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上機實踐,尋找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在進行嘗試和驗證的過程中,加強對知識的掌握,并完成學習任務。
組織課堂教學時,教師演示、講解,要注意對控制機器,主要是為了避免學生分散注意力,保證演示過程學生可詳細觀看[5]。
復習資料整理,是任務驅動學習中的重要內容,需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將知識本身的系統(tǒng)性削弱,形成更容易被學生理解的知識體系,針對學生理解存在障礙的問題,需加強學生理解,將知識點進行分解,并注意在完成課堂任務后,要求學生進行小結和評價,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xiàn)知識系統(tǒng)化和邏輯化發(fā)展。
靈活應用,避免死搬硬套。將次教學模式應用于操作性較強的教學中,像進行Windows系統(tǒng)操作和辦公軟件、網(wǎng)頁制作和圖形設計等內容教學,而像編程,網(wǎng)絡技術等課程教學,則要十分慎重。
五、結語
探究信息技術機房教學模式,需要從學校當前的教學現(xiàn)狀入手,針對其中存在的不足,改善教學模式,促進新型教學方法的應用。“任務驅動,探究練習”教學模式的使用,主要是通過對任務進行分解、促進情景創(chuàng)設、對學習方法進行探尋、實施上機操作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的教學活動,其實施更有利于提高學生操作能力、應對能力和學習能力,使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并提高探索能力,但是在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下,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研究還屬于探索階段,其教學模式實施還不夠成熟,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不斷探索,進一步促進信息技術教育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邱兆新.基于機房教學模式下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教學改革[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6,33(3):38-40+43.
[2]汪彥,黃雪華,涂立.一種改進的應用于機房教學的屏幕共享方案[J].信息技術與現(xiàn)代化,2011(9):82-85.
[3]孫華峰,曹躍球.信息技術課程機房教學規(guī)律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7(3):60-62.
[4]肖英.高職全機房教學效果影響因素及對策初探[J].山東化工,2018,47(5):126-127.
[5]薛文元.高中信息技術機房教學模式初探[J].文教資料,2005(33):183-184.
責任編輯:趙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