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
一
從籍貫上說,我是福州人,雖然我出生在上海。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作興填籍貫,所以我填表也好,辦護照也好,各種證件上都寫的是“福建福州”。我父親葛耀昌(1922-2004),從小在福州長大,雖然大半生在上海、北京、天津和貴州打轉,但終究葉落歸根,近退休的年齡從貴州回到福州。一直到去世,一輩子操著濃重福州風味的普通話,他算是真的福州人。
葛家在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之一的黃巷里,有一處老宅。在現(xiàn)在福州的各種坊巷志或者旅游書里,都把它叫作“葛家大院”,也算是一處名勝,這里就是我的老家。我父親一直很得意地對我們說,葛家大院原來的大門口,有一副對聯(lián),寫的是“丹井傳家遠,黃樓卜宅長”,用了東晉道教中人葛洪的典故,說明這是葛家祖上傳下來的。但說老實話,我也不知道這個老宅最早是不是葛家的,也許,是我的爺爺或者爺爺?shù)臓敔敃r買來的。我父親曾說,早年葛家大院的大門上方還懸掛了“中憲第”,二門還掛有匾額,上書“會魁”二字,可我一直沒有查出葛家哪一代有這么好的科舉功名。所以,我懷疑這個院子原本是別姓的,只是葛家后來買了下來。但不管怎么說,現(xiàn)在的各種書里,它都叫“葛家大院”。傳說中,它還是唐代一個叫黃璞的文人的舊居,傳說晚唐黃巢鬧事,大軍越過仙霞嶺,打到福州的時候,因為尊敬黃璞是讀書人,下令不得焚燒這里的民宅,它才得以保存下來。但這個故事有幾分真實,幾分想象,幾分編造,誰也說不清。葛家大院毗鄰另一個清代名人梁章鉅的故居,兩個宅子中間有一個“黃樓”,但長期以來,為了黃樓究竟應當歸屬誰家,葛家和隔壁爭執(zhí)了很多年。
老宅過去確實是闊氣過的。據(jù)說,左右兩邊好幾大片宅子原來都是葛家,院子里有七口井,一處池子,俗稱“七星八斗”,花廳也有山石疊成的假山和雕梁畫棟的亭閣,還有一處不小的水池。不過,1979年我第一次回到福州老家的時候,那個大院已經破敗不堪,穿過原來很不錯、可已經瘦身再瘦身的天井,七八家人已經把這個有些歷史的老宅,分割得七零八落,原本有假山亭囿小池的花廳,也早已經堆滿雜物,上面瓦間漏水望得見星星,下面則晴天滿是晾曬的衣物雨天滿是接水的鍋盆。一直要到政府想發(fā)展旅游,重建三坊七巷作為旅游的景點,這才重修了大門。今年(2013)夏天我回去看的時候,原來很破敗的大門,突然變得古雅堂皇,連我自己也嚇了一跳。
二
更有趣的是,在福州一些旅游書上,有一個很吸引人的傳說,就是葛家來自古麻剌朗國。古麻剌朗國倒是真的,《明史》卷三百二十三《外國四》說,“古麻剌朗,東南海中小國也”,據(jù)說,大概位于現(xiàn)在菲律賓棉蘭老島。明代永樂十五年(1417),中國派了中官張謙去傳達天朝詔令,海道遙遠,張謙大概在那里待了三年。永樂十八年(1420),麻剌朗國國王幹剌義亦奔“率妻子、陪臣隨(張)謙來朝,貢方物”,永樂皇帝就給了他們如同蘇祿國王一樣的待遇,為他們頒賜了印誥、冠帶、儀仗、鞍馬等??上У氖?,這個國王回國路上生了病,永樂十九年(1421)死在福建。于是,隨同諸臣便留在福州為其守喪,因此寓居在福州,成了這一方人氏,傳說中的葛家祖先就是陪臣中的一個。這原來是個故事,真的還是假的?不太清楚,也許,是因為黃巷這里所謂三大姓“毛、薩、葛”都算是外來人口?薩家過去就是蒙元時代的色目人,傳說祖上是雁門薩都剌,元末遷到福建。毛、薩、葛都是以前地方志里應當歸入“流寓”的那一類人。
葛家究竟來自哪里?過去,連我父親也說得不太清楚,但沒有疑問的是,葛家原來應該住在福州城外的洪塘國嶼一帶,我父親晚年給我寫信,說他小時候曾經去國嶼的葛家祠堂參加過祭祖。1990年那里大興土木,要把過去的墳塋拆掉,曾通知葛家去遷祖墳,我二伯匆匆趕去,一塊大碑已經毀壞,另一塊小碑很幸運地保存下來,這是一塊清代康熙年間的石碑,高約80厘米,寬50厘米,篆文題額為《皇清敕授儒林郎蔚庵葛先生墓志銘》。有了這塊碑,我才把祖上的歷史漸漸解開。
作者在葛家大院門前留影
三
《皇清敕授儒林郎蔚庵葛先生墓志銘》碑文,是一個叫翁煌的人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撰寫的,篆額的則是另一個叫林文英的,而書丹的則是自稱晚生的蔣晟。據(jù)這位翁先生寫的碑文說,蔚庵先生也就是我這個祖上,叫作葛煥(1647-1702),字子章,蔚庵是他的別號。給他撰文書丹篆額的三位,我沒有專門去考察過,不過,看來都有些功名,但我的這位祖上蔚庵公,卻好像沒有什么太高的地位。根據(jù)碑文記載,雖然他的祖先也曾在明永樂年間中進士并督學山左,但后來的子孫卻很難跨過科舉那道“荊棘之門”,蔚庵公也只是“少攻儒業(yè),卒入成均”,并沒有中過進士,據(jù)《福州侯官縣志·耆舊錄》的記載,只是一個監(jiān)生而已。他可以被寫出來夸耀的事情,主要是在當?shù)刈髁艘粋€有力量的鄉(xiāng)紳和有道德的典范。據(jù)說,他“素好行善,聞人有義舉,必心羨之,曰彼何幸,乃得好事行之?常出鏹,為人完聚骨肉,匪直匍匐救喪而已。遇后生寒酸,出贄禮,勸之卒業(yè),往往因而成名”。按照翁煌碑文的說法,“閩中鹽政,不至大壞,實先生力也”。但是,我怎么也想不通,一個鄉(xiāng)間儒生的善行,與福建的鹽政壞不壞有什么干系?不過,他可能是一個很能干的鄉(xiāng)紳,經營了洪江江山也就是國嶼那一個葛家的基業(yè)。據(jù)說,他為了家族,先購買了“烝嘗田”以防萬一,也建造了七世墳地,把兩百年來的家族墳地整飭一新。他又害怕老人寂寞,特別在城里買了夏屋,“迎奉入城色養(yǎng)”,不知道這個“夏屋”是不是就是黃巷的這一片老宅,如果是,那么這個宅子姓葛,至少也有三百多年了。
碑文里面說到,蔚庵公的先人諱回公,“由永樂進士,督學山左”,既然中過進士,似乎不像是從古麻剌朗國剛剛來的外國人,看來我們追溯上去,還是中國的讀書人。一直到蔚庵公葛煥,仍然是“雅喜讀書,款延師傅,訓誨子侄”,后來,我父親那一代葛家人,也曾延請了一個本家叔叔做私塾老師,從小就讀四書??磥?,“丹井傳家遠”,不是因為信了葛洪煉丹,而“黃樓卜宅長”倒是因為奉了孔老夫子,能讀書的緣故。
四
按照碑文的記載,蔚庵公葛煥,先娶陳氏,續(xù)弦王氏,共生有子六女三,陳氏孺人生了三個兒子。長子大粱,蔚庵公去世的時候是“郡廩生”,次子大埏,那時是“國學生”,三子經邦,那時是“郡庠生”,都算是讀書人。王氏生了三個,叫大培、大疆、大超,大概蔚庵公去世的時候還小,碑文中沒有記載他們的身份。二伯曾經問我,為什么他們的名字中間都用了個“大”字?為什么老三名字又不用“大”字?我也講不清楚。不過這以后,大梁一系的葛家,則按“元運開泰,保世滋昌,淵源孝友,欲振家聲”這十六個字排輩分,我爺爺是“滋”字輩,我父親是“昌”字輩,我本應是“淵”字輩,只是到了我這一代,天翻地覆,革除舊習,就再也不按照這個輩分起名字了,只有臺灣大伯家的兒子還用這個“淵”字起名兒。
黃巷
“葛生蒙楚,蘞蔓于野”(《詩經·唐風·葛生》),說的并不是葛姓的“葛”而是植物的“葛”,不過,葛藤覆蓋荊棘,雜草蔓延遍野,倒也可以用來形容葛姓一族在福州逐漸生根。據(jù)我父親說,蔚庵公之后支脈繁盛,我們就是長房大粱的后人?!熬又疂?,五世而斬”似乎是中國的規(guī)律,沒有不散的宴席,也沒有長盛的家族,除了官方護佑的至圣先師孔家之外。以前,潘光旦先生寫《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一書,說嘉興有長達十幾代一直興盛的家族,代代出人物,這也許是比較少的,潮起潮落,興興衰衰,在中國傳統(tǒng)時代的鄉(xiāng)里很常見。葛家也不例外,蔚庵公之后,雖然家族還算是綿綿瓜瓞,但在仕途上葛家并不太興旺發(fā)達,所以地方志、鄉(xiāng)紳錄里面也不見記載。
直到我爺爺投筆從戎,當了軍人,福州黃巷葛家才好像真的要“重振家聲”了。
五
我的爺爺葛滋承(1890?-1952),大概生在19世紀90年代初。在那個中國社會重新洗牌的時代,人的命運很詭異。生逢世道巨變的人,或者從綠茵而輾轉泥途之中,淪落下僚,或者鯉魚翻身躍過龍門,一下子成為人上人,全看運氣如何。晚清那個時候,福州馬尾辦過船廠,辦過船政學堂,辦過最早的大清海軍,黃巷的“毛薩葛”三家中的薩家,就因為辦海軍而出了很杰出的人物,這就是既當過大清總理南北洋水師兼廣東水師提督,又當過民國初年海軍大臣的薩鎮(zhèn)冰(1859-1952)。我的爺爺不知道和薩家有什么關系,反正是遠親不如近鄰罷,也做了這個大潮里的一個弄潮兒。1922年,當時的海軍總長李鼎新派了楊砥中,在馬尾成立海軍陸戰(zhàn)隊的統(tǒng)帶部,曾經發(fā)展很快,在福清、長樂、連江、廈門都有駐軍,到1928年編為兩個旅,成為福建最重要的軍事力量。據(jù)說,在我父親很小的時候,大概20世紀20年代末,爺爺就從營長一直當?shù)搅撕\婈憫?zhàn)隊混成旅的副旅長。
這里又有一件有趣的事兒。民國那會兒,也許當官需要資歷或學歷。我爺爺有學歷,號稱是“保定軍校第六期學員”,算起來,和著名的葉挺、顧祝同、鄧演達、薛岳,都是同一級的同學。保定軍校原來是清朝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在民國初年,名聲僅次于黃埔軍校,也是赫赫有名,1912年到1923年間共有九期學生畢業(yè),里面出了很多戰(zhàn)將。很多年以后,我弟弟在美國教書時,特意去華盛頓的美國國會圖書館查閱保定軍校的資料,發(fā)現(xiàn)確實有“葛滋承”這個名字??墒?,聽我父親晚年病榻上的敘說,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頗搞笑的故事。原來,我的爺爺壓根兒就沒去軍校讀過書,用他的名字去軍校的,是他最小的堂弟,也就是我的四叔公。換句話說,我爺爺用了四叔公的畢業(yè)文憑,而四叔公卻用了我爺爺?shù)目荚嚦煽儭?/p>
更有趣的是,四叔公學成文武藝回來,卻并沒有貨于帝王家。他畢業(yè)的時候是20世紀20年代初,他卻壓根兒不愿意進入軍界做事,原因據(jù)說是他發(fā)癡一樣地愛上了一個女子,就是我后來的四嬸婆,為了這個據(jù)說很漂亮的女子,他天天待在家中。這也許可以理解,一方面四嬸婆當年可能真的很漂亮,1990年我在福州還見過她,從她老年時的相貌,也可以想見她年輕時確實很秀氣;另一方面,我猜想是保定軍校文憑寫的是“葛滋承”,我爺爺憑了這個文憑可以當官,四叔公沒有這個文憑,在海軍就得從下層干起,從小受寵的他也許不愿意吃苦。所以,他就在我爺爺手下當了一個副官,據(jù)說是在庇護下吃干餉,根本不去當差,整天宅在葛家大院里面。不過,或許是因為我爺爺當了官,出錢把黃巷葛家大院又重新整頓一番,弄了好多葛家堂兄堂弟來一起住,就由我奶奶主管家務。順便說一下,我奶奶叫何紅蓉,中醫(yī)世家出身,在福州也算名門。在我奶奶的主持下,這個時候的葛家大院,似乎又興旺起來。
我父親葛耀昌(1922-2004),就出生在這個大院里。
六
父親是爺爺?shù)牡诙€孩子,上面有一個哥哥,就是我的大伯,他比我父親大不少,大學時代在上海學化學。據(jù)我父親說,他上大學時常常出入舞廳,花錢如流水,差一點兒就娶了上海舞女,被我爺爺嚴厲制止,甚至威脅要斷錢斷糧才作罷??箲?zhàn)后期,聽說曾經到遵義火柴廠工作過,后來臺灣光復,1946年就去了“臺糖”就職。父親下面有兩個妹妹,就是我的五姑、七姑,也都隨大哥去了臺灣。我奶奶曾經短暫去過臺灣,幫著照料大伯一家和兩個姑姑,但1948年為了照顧我爺爺,又回到福州黃巷,此后天各一方,一直到死,再沒見過她的這幾個子女。他們一直留在臺灣,直到20世紀90年代,他們和我父母親才在香港再次聚首,那時都已是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據(jù)說,后來我的五姑和七姑到福州郊外去祭拜爺爺奶奶,哭得像淚人一樣。
葛家大院天井
說起來,爺爺?shù)乃膫€子女中,父親排行是老二,但葛家卻用大排行。祖父一輩兄弟的孩子統(tǒng)統(tǒng)混算,我的大伯是老大,老二即我的二伯,卻是我祖父弟弟的孩子,所以,后來我的堂兄弟們總是把我父親叫三叔或三伯。父親出生后葛家家境大概是最富庶的,所以,父親的童年記憶都是歡天喜地,什么過年大吃大喝,什么福州坐大水的時候在天井劃船等。2003年夏天,他胃癌手術住院,我去醫(yī)院陪護,他還和我興致勃勃地說起他小時候的讀書經歷。他先是讀私塾,由同宗一個當過云霄縣知縣的長輩坐館,教他讀四書,這位私塾先生也姓葛,就是祖爺爺之叔伯兄弟,據(jù)說很嚴厲,但父親是爺爺奶奶寵愛的孩子,我猜想他當時一定學得不好,常常被打手板心,所以后來改弦更張,去讀新式的英華學校。據(jù)說,在洋學堂里面,他舊學古文算好的,但是新學即數(shù)學和英文卻不好,不過,英華學校很有名,他總算后來也考取了當時設在上海的暨南大學。
可是,父親上暨南大學的時候,日本人已經打過來了,暨南大學撤到福建,先在三明,接著在武夷山繼續(xù)辦學。我父親回憶這一段時光,最喜歡講那時暨南大學的三件事。一個是何炳松是校長,不過,盡管何炳松是中國有名的史學家,可我父親并不學歷史,其實也沒有什么好夸耀的;一個是他的同學里面,后來有一個當過副總理的吳學謙,但吳學謙后來當大官,同學從來也沒有聯(lián)系過,也沒有沾過半點光;再有一個,就是他在福州家里帶了不少洋錢出來,出來的時候,怕日本鬼子搜查,大洋都綁在腰上,所以,盡管當時山里的暨南大學伙食極差,但他可以時不時拿出大洋在茶館里吃鴨子,這倒是真的,也符合我父親那種老饕性格。我曾經開玩笑地問他,是不是那時根本沒有好好上課?他也毫不忸怩地爽快承認,他原來上的是法文系,但考試總不及格,于是,二年級轉上外貿系,改學英文,好不容易才畢了業(yè),于是一輩子就干了對外貿易這一行。
七
海軍陸戰(zhàn)隊的差事并不好做,抗戰(zhàn)時期,海軍陸戰(zhàn)隊很快就丟了船,海軍變成陸軍,我爺爺隨著部隊,輾轉到了江西、湖北和湖南。1945年,中國抗戰(zhàn)勝利的時候,我爺爺正在湖南芷江警備司令部任職,曾經親歷了日軍投降儀式。不過,那時他已經厭倦了軍旅生涯,就在湖南倒騰了兩車藥材,辭去了軍職回到福州。也因為這個緣故,國共戰(zhàn)爭的時候他沒有參與,1949年后這段戎馬歷史僥幸沒有被追究,直到1952年患病去世,還算平安一生。
可是,大學畢業(yè)后在上海海關做事的父親,卻被簸弄到巨變之中。海關原本是常言說的“金飯碗”,可1949年前后他卻失業(yè)了,生活陷入困境。那時,他已經與我母親結婚,金圓券大貶值,人心惶惶。據(jù)說,那時他為了盡快花掉手里的錢,曾經急急忙忙拿一麻袋紙鈔,匆匆地搶購了一件英國呢子大衣。盡管有我外公和爺爺兩家作后盾,生活不至于無法維持,但是,他心里卻很苦悶煩惱。我父親原本性格就很不安分,福建人的性格也很勇于冒險,于是,在著名的共產黨人冀朝鼎的鼓動下,在我出生之前的1949年,他就悄悄跑到已經解放的南京,進入共產黨的軍政大學學習。按照規(guī)定,在1949年10月1日之前參加革命的人,可以享受“離休”即老干部的特殊政策,他也算趕上了這個尾巴。
盡管他一直很想跟隨潮流,但潮流卻總是在嘲弄他,他一輩子都不得意。
我出生后,父母去了福州,后來又輾轉到了北京,又到了天津,我卻一直在上海外公外婆家住,福州黃巷葛家,好像與我沒有太多關系。但1957年要上小學了,外公外婆下了狠心,讓我回到父母身邊。于是,我沿著京浦線“咣當咣當”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來到了當時在天津的父母身邊。從此,福州黃巷葛家的歷史,就開始和我的人生交集,我也從此一點一點地,融入了這個黃巷葛家大院的煙塵往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