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時政教育是一項重要內(nèi)容。每一個時政熱點問題,都帶有諸多的社會屬性,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優(yōu)質(zhì)案例材料。對初中生而言,通過時政教育方式來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內(nèi)容,會有更深切,更直觀的感受。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利用社會熱點問題來導入課堂教學,并且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探討他們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問題,還可以采用諸如辯論等學習方式,將時政教育合理地融入課堂教學中,提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社會觀念的發(fā)展,推進其社會品質(zhì)的完善。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初中政治;時政教育;融合策略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nèi)容都是來自我們現(xiàn)實社會,也包括我們過去的社會歷史以及未來的社會展望。每一個社會熱點問題,都可能成為社會道德與法治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個契機。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時政教育是必要的,它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們這個社會,形成一些正確的社會觀念,而且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消化課本中的知識觀點,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時政教育的必要性
從本質(zhì)來講,道德與法治,都是屬于社會問題,這門學科的知識結(jié)構和主要觀點都是來源于現(xiàn)實社會,并且所學的知識最終也是要通過社會來驗證。比如說,法治社會觀念,中國古代其實就有法治觀念,但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還是以人治為主。進入現(xiàn)代社會之后,法治能夠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效率更高的社會運轉(zhuǎn)機制,并且法治觀念是全世界主流的觀念。因此,學生需要學法、懂法、遵紀守法,這是對初中生的要求,也是他們長大后進入社會必須要有的觀念。初中生因為閱歷和知識結(jié)構的緣故,他們對于法治的理解還很粗淺,但是如果通過一些時事政治案例來給學生做說明,比如說一些中學生違法了,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一些成年人不遵守法律法規(guī),也接受法律的懲罰等,尤其是一些社會關注度較高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時用作案例分析,就可以讓學生在具體案例中去感受相關知識。
二、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時政教育的具體策略
(一)利用社會熱點問題導入新課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老師可以選用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作為課堂導入。這些社會熱點問題,一些初中生也會通過媒體方式有一些了解,甚至一些學生還會說出一些有見地的觀點。社會熱點問題,往往能激活學生關注時事熱點的興趣,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
比如在學習七年級《走進法治天地》的這一課的內(nèi)容時,老師就可以用:遇到摔倒老人扶不扶的問題來作為課堂導入。上課之后,教師不著急開始講課,而是講述一個故事:今天早上,老師在來的路上,看到一個老人摔倒了,周邊有人想去扶起老人,也有人不去扶老人,說自己害怕被訛詐,那么同學們,你們說應不應該扶?為什么?這種帶有一定沖突性質(zhì)的問題,很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學生主張不扶,認為:扶不扶是一個道德問題,不是一個法律問題,法律沒有規(guī)定一定要扶老人,扶不扶可以自由選擇,而社會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老人訛詐好心扶他起來的人,為了降低自己被訛詐的風險,學生應該選擇不扶。有些學生主張扶,認為:老人摔倒之后,扶起來一種社會美德,如果大家都不扶,以后自己家的老人摔倒在地也沒人扶,并且也不是所有老人都會訛詐人,而且老人如果摔倒不扶,甚至有可能因為得不到及時救治而去世。有些學生主張有條件地扶,認為:如果當時人多,或者有公安、城管、交警等公職人員在旁邊,或者附近有攝像頭,是可以扶的。因為這些人或者設備能夠證明自己是好心的,從而可以降低被訛詐的風險。此外,還有學生認為扶不扶的問題,在于社會法律能不能為做好事的人提供保護。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予以一些引導,很快就能夠?qū)W生的探討重點引導到道德、法律的層面上來。讓學生意識到,扶不扶摔倒的老人,需要我國法治更加完善,能夠為做好事的人提供保護,并且對惡意訛詐的人進行懲罰,只有法律才能夠真正解決“扶不扶”的現(xiàn)實問題。
通過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導入新課,迅速將學生引入到思考的狀態(tài),在與學生進行交流的時候,巧妙地引導到課程教學內(nèi)容中,這樣學生不知不覺就進入到教師的課程教學節(jié)奏了。
(二)運用學生關注問題引發(fā)探討
初中生已經(jīng)具備獨立的思維,他們也有自己關注的社會問題,比如說二胎問題、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變化問題、情感問題等,從宏觀角度來看,這些問題既是社會問題;從微觀角度看,這些問題也是學生關注的個人或者家庭問題。對于有些時政問題,初中生可能探討的興趣不高,但是對于有些問題,學生是很容易進入探討狀態(tài)的。
比如說七年級前面3個單元,都是涉及青少年的青春期問題,包括生理、心理、情緒、情感、人際交往等問題。有些教師在上課的時候,針對這些問題不愿意深入,害怕學生對這些問題感興趣,會問出一些讓老師“難堪”或者“尷尬”的問題。實際上,很多學生都有青春期的困惑,這種困惑可能來自各個方面,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圍繞某個問題進行探討,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在歐美國家,這些社會性質(zhì)的問題,基本上都是采用討論方式進行教學,在中國還沒有完全應用這種方式。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和情感問題為例,教師就可以以“早戀”為主題來引發(fā)學生的探討,任何學生都可以發(fā)表觀點,任何學生都可以質(zhì)疑別人的觀點,為了防止探討出現(xiàn)太多偏差,教師可以對探討范圍做一個限制:探討范圍包括應不應該早戀?早戀的好處以及危害?如何正確面對早戀等?可以圍繞這些話題進行一些拓展和延伸,但是一定要說出理由,可以是理論闡述理由,也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來說明理由。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明白,盡管學生早戀并不合適,但是我們并不能回避,因為早戀是客觀存在的情況,并不會因為我們回避就消失。而且將“早戀”話題拿到課堂上公開討論,反而能夠撕去早戀神秘的面紗,讓學生能夠以正常的心態(tài)和眼光去對待早戀,并且還有助于解決某些學生的青春期困惑。在探討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圍繞早戀與成長的關系進行探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和態(tài)度。教師要準備一些案例,讓學生明白早戀對于成長并沒有太多的益處,尤其是要告訴學生,應該堅守的一些原則和底線。
讓學生探討他們感興趣的問題,他們才會有表達的欲望。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灌輸方式進行知識傳授,可能教學效果并不好,這種學生探討的問題,他們在表達觀點的時候,會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思考,因此有一定的學習深度。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再進行引導,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應用所學知識辯論時事政治
社會是一個多元的世界,同一件事情也有多個角度,對時事政治而言,社會上經(jīng)常會有辯論,在辯論中才能夠一層層接觸到事物的本質(zhì)。理不辯不明,只有通過辯論,學生的思辨能力才能夠得到發(fā)展。利用辯論方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時政教育,是一種非常有效,也比較現(xiàn)實的策略。
比如說在學習九年級《感受經(jīng)濟改革》課程時,教師就可以組織這樣一個辯論:經(jīng)濟改革好還是不好?讓學生自由發(fā)言,但是要求言之有理。教師提前進行布置,將學生安排成為兩組,一組學生的觀點為“經(jīng)濟改革好”,另一組學生的觀點為“經(jīng)濟改革不好”,要求他們提前收集資料,上課的具體方式就是進行辯論。學生為了獲得更好的辯論效果,都會認真準備,他們會向人請教,并且將材料整理好,在整理材料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過程中,他們實際上就完成了對經(jīng)濟改革這一時事政治內(nèi)容進行了初步且有一定深度的學習和了解。在具體辯論中,有學生說:經(jīng)濟改革是有益于社會發(fā)展的,因為它提高了社會生產(chǎn)效率,實現(xiàn)了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大家變得更加富裕了,家家戶戶能夠吃飽穿暖,還擁有各種各樣的物質(zhì)享受。有學生說:經(jīng)濟改革也拉大了貧富差距,一些富人奢侈浪費,一些窮人看病都看不起。社會上經(jīng)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因為沒錢看病,只能忍受病痛折磨。有學生說:經(jīng)濟改革導致社會貪污腐敗,一些當官的,動不動就貪污幾千萬,幾億元,這影響了社會公平,也敗壞了政府形象。有學生說:經(jīng)濟改革導致一些人只顧自己利益,一切向錢看觀念泛濫,有些企業(yè)開始造假、亂排污物污染環(huán)境等,經(jīng)濟改革是導致環(huán)境破壞的原因之一。還有學生說:經(jīng)濟改革讓我們富裕起來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中國才能發(fā)展強大。實際上,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說出一些理由,在學生的相互辯論過程中,他們會為了贏得辯論的勝利而充分展示自己的觀點和材料,并且努力尋找對方的觀念錯誤和論點漏洞。辯論是很好的學習過程,在辯論中,他們將學會以辯證法來分析現(xiàn)實中時政問題。
在辯論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少干預,但是在發(fā)現(xiàn)辯論方向嚴重偏離的時候,則需要進行干預。教師不要輕易做出評判,要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自由,讓學生在語言的交鋒中,切實感受對方的觀點和依據(jù),這是一種交流與學習。
三、 總結(jié)
時政教育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如果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不能有效融入時政教育,那么就會讓教學內(nèi)容和社會實踐脫節(jié),學生課堂中所學的內(nèi)容無法在社會中得到驗證。學生在社會生活中,也不能應用課堂中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來分析社會問題,從而做出合理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在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可以結(jié)合社會熱點問題和學生關注問題進行時政教育,也可以利用辯論方式來探討時政問題,這樣既可以提升學習學習時政的興趣,也能夠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在進行時政教育的時候,盡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采用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艷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時政教育的探索[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4):150-152.
[2]范芳.初中政治課堂中引入時政教學的幾點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8):132.
[3]畢立超.初中政治課堂中引入時政教學的策略探討[J].學周刊,2017(33):71-72.
作者簡介:林娜,福建省莆田市,莆田擢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