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金艷
教學目標:
1.回顧、梳理、總結本單元課文中學到的習作方法,提煉寫法。
2.了解習作例文中寫景物的順序和游覽路線,驗證寫法。
3.嘗試運用學到的習作方法進行表達練習,運用寫法。
教學重點:發(fā)現寫法、提煉寫法。
教學難點:驗證寫法、運用寫法。
教學準備:
1.安排預習作業(yè),理清本單元課文的游覽順序,嘗試繪制游覽路線圖。
2.如果有條件,可以請家人協助,準備自己喜歡的一處景點的圖片,上課備用。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發(fā)現寫法
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哪幾篇課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是怎樣寫的?(幻燈片出示。)
①《海上日出》一文中作者是按照早晨太陽變化的順序來寫的,形象生動地描寫了太陽的顏色和光亮的變化,突出了“海上日出是很偉大的奇觀”這一主題。
②《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文章是按游雙龍洞的順序來寫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我們僅看這些詞語就可以明白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的,給人思路清晰、表達明白的閱讀感受。
兩篇課文在寫作上的共同特點是:按照游覽的順序寫景物。
(板書:發(fā)現寫法。)
二、學習《頤和園》,提煉寫法
1.這是怎樣的頤和園? (美麗。)
你從哪個句子中找到“美麗”這個詞的?
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
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游賞。
(這兩句是全文的中心句,運用了“首尾呼應”的寫法。由此提煉出第一個寫法:點明文章中心句。)
2.作者寫了頤和園哪些地方的景色?
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
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
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提煉出第二個寫法:寫好文中過渡句。)
3.默讀課文,畫出起過渡作用的句子,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游覽的順序寫清楚的,再把下面的路線圖補充完整。
路線圖:長廊→(萬壽山)→(佛香閣)→(昆明湖)。
(提煉出第三個寫法:理出游覽路線圖。)
4.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點?又是怎樣將景點寫清楚的?
長廊:
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二百七十三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
第1句“來到有名的長廊”不僅交代了游覽的地點,還總寫了長廊的“長”。通過數據具體描寫了長廊“長、間數多”的特點。用橫檻上的畫、兩旁的花木突出了長廊的“美”。
萬壽山腳下:
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fā)光。
聯系旁邊的批注“抬頭一看”,我知道了原來觀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時,視角也有變化。作者寫佛香閣,突出了它位置很“高”,從“聳立”和下文中的“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
昆明湖:
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向東遠眺,隱隱約約可以望見幾座古老的城樓和城里的白塔。
你認為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什么特點來寫?(靜。)從哪些具體的詞句中讀出了昆明湖的“靜”?
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
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提煉出第四個寫法:說清景物的特點。)
總結梳理:學習《頤和園》時,文章先點明了中心句,作者又寫清了文中的過渡句,依據課文內容梳理出游覽路線圖,弄清楚作者寫了哪些景點,最后聯系旁邊的批注和重點詞句體會作者是怎樣將景物的特點寫清楚的。
三、自學《七月的天山》,驗證寫法
(1)中心句。(驗證第一個寫法:找出文章中心句。)
(2)過渡句。(驗證第二個寫法:找出文中過渡句。)
(3)路線圖:進入天山——再往里走——走進天山深處。(驗證第三個寫法:畫出游覽路線圖。)
(4)主要景點及特點。(驗證第四個寫法:理清景物的特點。)
四、嘗試表達,運用寫法
師:你游覽過哪些風景名勝,按照一定順序試著說一說。
我要游的景點是。我先到來了,它的特點是 ;然后到了 ,它的特點是
;再去了,它的特點是;最后游覽了,它的特點是。
(板書:運用寫法。)
關注評價。
五、回顧板書,收獲方法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