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霞 謝振安 秦文秀
摘?要:借助CiteSpace文本工具,以中國知網(CNKI)為檢索源,選取1 080篇CSSCI來源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文獻數量、作者、研究機構和關鍵詞進行計量文獻研究和可視化分析,詳細解讀2013—2018年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前沿研究領域研究熱點、脈絡與發(fā)展趨勢。研究表明:該領域研究需要加強機構間合作,構建嚴謹規(guī)范的理論體系以深化該領域研究實踐。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可視化;圖譜;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D8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1101(2020)02-0007-06
收稿日期:2019-09-10
作者簡介:趙海霞(1984-),女,安徽淮南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AVisu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the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tlas presentation based on CSSCI source journals (2013—2018)
ZHAO Haixia1,XIE Zhenan2,QIN Wenxiu2
(1. School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232001, China; 2.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2320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help of the CiteSpace text tool, using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CNKI) as the search source, 1 080 CSSCI source journal article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research focus, context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rontier research area of the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from 2013 to 2018 were interpreted in details through quantitativ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visual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literatures, author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keywords.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research in this field needs to strengthen inter-agency cooperation and build a rigorous and standardized theoretical system to deepen research practice in this field.
Key words:the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Visualization; Atlas; CiteSpace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21世紀初由中國共產黨提出、并被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充實、倡導及推動的國際主義價值理念和具體實踐,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fā)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fā)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1] ,應對人類面臨的全球危機和挑戰(zhàn)。 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fā)表演講時提出當今社會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2015年9月,習近平倡導各國“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2]。它是引導經濟全球化走向、積極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必須貫徹落實的核心思想,它為解決人類發(fā)展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為推進人類發(fā)展貢獻了“中國理論”和“中華新文明[3]。因此,深入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于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中國方案走向世界舞臺解決全球性問題、化解全球性危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借助CiteSpace[4]軟件,采用文獻計量及可視化方法,對2013—2018年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現狀進行解讀,歸納總結國內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的核心作者、重要研究機構、熱點及趨勢,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一、 數據來源
本研究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檢索主題,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為檢索源,文獻類型限定為期刊,期刊類型限定為CSSCI來源期刊,時間限定為2013—2018年,共檢索相關論文1 080篇,導出文獻1080篇,文獻均包括作者、機構、關鍵詞、摘要等有效信息。1 080篇文獻被多種期刊收錄,刊文量≥10篇(的來源刊物共有14種,其中人民論壇刊文量最多,共68篇(見表1)。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作為主要經費來源的占全部1 080篇文獻中的24.9%,其余資金來源包括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等。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的文獻特征分析
(一)文獻時間分布
通過繪制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發(fā)文量變化趨勢圖(見圖1)發(fā)現該研究主題歷經進展緩慢(2013—2015)、迅猛發(fā)展(2016—2018)兩個階段。2013—2015年圍繞該主題僅發(fā)表論文20篇, 年均發(fā)文量6篇, 2016—2018年圍繞該主題共發(fā)表論文1 060篇, 年均發(fā)文量353篇, 占總發(fā)文量的98.14%。可見該領域研究正處于快速集聚狀態(tài),發(fā)文量激增,自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來,習近平多次在外交活動提及,2015年9月,習總書記首次正式在國際重大場合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自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正式走上國際舞臺,成為習近平外交理論與實踐的核心和引領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一面旗幟[5]31。
(二)作者分布
為識別人類命運共同體核心著者群及其合作強度,筆者在CiteSpace設置時間跨度為2013—2018,時間切片為1 year,節(jié)點類型為作者,Top N=50。得到節(jié)點數112、連線數15、網絡密度0.002 4的作者合作共現網絡圖譜(見圖2)。依據核心作者計算公式 M=0.749*(Nmax)0.5(此處Nmax=9為統(tǒng)計時段最高產作者論文數,發(fā)文在M篇以上作者為該領域核心著者),發(fā)文2篇以上的作者為人類命運共同體領域核心作者。王義桅、田鵬穎、季思、高飛、趙可金、吳志成、張志丹、鄒廣文、宋朝龍、于洪君、左鳳榮、張華波、劉建飛、郝潞霞等構成了當前這一研究主題的核心作者群,其中王義桅發(fā)文量最高(7篇)。圖譜顯示作者間合作關系總體較為松散,部分研究者之間雖存在合作關系,但合作密度不高,且發(fā)文量較高的學者多是在2017年之后發(fā)表文獻,這表明圍繞該研究主題尚未產生合作密切的研究中心,多數學者近兩年對該領域關注度較高且能產生較高質量研究論文。
(三) 研究機構分布
研究機構以一級機構為統(tǒng)計口徑,將屬于同一個上級單位的機構及一個單位多種名稱的機構進行合并,如統(tǒng)一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為中國人民大學。運行 CiteSpace,設置節(jié)點類型為機構,其他參數與作者網絡相同,生成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圖,得到節(jié)點數為99, 連線數為21,密度為0.004 3的機構網絡圖譜(見圖3)。節(jié)點大小與機構發(fā)文量成正比,機構發(fā)文量Top10(見表2)分別是中國人民大學(58篇)、中共中央黨校(39篇)、武漢大學(29篇)、南開大學(24篇)、復旦大學(23篇)、北京大學(20篇)、清華大學(20篇)、吉林大學(19篇)、上海交通大學(18篇)和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16篇)。依據普萊斯定律發(fā)文量 ≥6 篇的機構為核心機構。發(fā)文量Top20機構均為核心機構,且核心機構與核心作者團隊基本吻合。但核心機構間合作關系較少,在邊緣區(qū)域有少部分機構形成合作關系,合作密度較低,發(fā)文量僅個位數,尚未形成學術影響力較大的研究中心,各機構彼此孤立,僅機構內部存在少量合作關系。
(四) 研究熱點及趨勢分析
關鍵詞凝結了文章的核心內容,筆者把出現頻次≥20的關鍵詞作為節(jié)點標簽運行CiteSpace生成了節(jié)點107,連線157,網絡整體密度0.027 7的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4),并通過人工閱讀合并同義詞和表述不一但含義相同的詞匯,對頻次為Top20的關鍵詞進行列表統(tǒng)計(見表3),根據關鍵詞共現網絡,該領域研究熱點主要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一帶一路”等展開,可見該領域研究主題較為廣泛,研究深度仍有待挖掘。結合關鍵詞共現圖譜與高頻關鍵詞圖表, “全球治理”、“全球化”, “新時代”“新型國際關系” “改革開放”等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領域較為集中的關注點。
1.關鍵字熱點聚類。利用CiteSpace聚類功能生成Modularity 值為0.662 5(數值處于0.4~0.8之間),Mean Sihouette值為0.480 4(數值在0~1之間)的關鍵詞聚類圖譜(見圖5)。Modularity、Mean Sihouette數值與聚類內相似性成正比,聚類較成功且每一類內相似程度較高。如圖5所示,共生成#0歷史方位、#1國際話語權、#2改革開放、#3命運共同體、#4十八屆五中全會、#5馬克思主義中國化、#6中國特色、#7習近平、#8經濟全球化等8個聚類。
第一, 聚類#0歷史方位包括人類命運共同體、互聯互通、金磚國家、“一帶一路”、亞歐大陸、亞歐發(fā)展共同體、“習近平發(fā)展模式”、亞歐區(qū)域研究、新型國際關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基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社會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領導等關鍵詞。
第二, 聚類#1國際話語權包括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話語、黨內法規(guī)、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強制闡釋論、新型國際關系、命運共同體、中華文明、花與特色、主流意識形態(tài)等關鍵詞。
第三, 聚類#2改革開放包括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亞歐區(qū)域研究、中國智慧、生態(tài)文明、合作共贏、環(huán)境治理、可持續(xù)發(fā)展、改革開放等關鍵詞。
第四, 聚類#3命運共同體包括大國關系、全球治理變革、高質量開放、市場制度屬性、習近平外交思想、價值觀外交、公共產品、亞洲命運共同體、文明模式等關鍵詞。
第五, 聚類#4十八屆五中全會包括一帶一路、西部項目、權利主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術動態(tài)、中國力量、國家環(huán)境治理等關鍵詞。
第六, 聚類#5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中國智慧、文明自覺、文明走向、負外部性、排放權力、新興經濟體、空間邏輯、倫理自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道路、文化自信、公共事務等關鍵詞。
第七, 聚類#6中國特色包括國際秩序、國際治理、社會共同、全球化發(fā)展新時代、包容性發(fā)展、實踐路徑、時代背景、和平理念、思想體系、話語體系、國際影響力、機會公平等關鍵詞。
第八, 聚類#7習近平包括網絡愛國主義、智慧結晶、政黨外交、世界圖式、治國理政、對外宣傳、文化軟實力、理論問題、國際經濟秩序等關鍵詞。
第九, 聚類#8經濟全球化包括中國道路、普遍交往、世界經濟、中國方案、合作共贏、全球治理、共同意愿、經濟全球化、逆全球化、國際分工、新興經濟全球化、人類文明、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關鍵詞。
2.研究趨勢分析。為進一步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領域演進趨勢,在 CiteSpace 關鍵詞共現基礎上,選擇“Timezone”,并對節(jié)點適當調節(jié),得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詞時區(qū)圖譜(見圖6)。時區(qū)圖分為兩個階段,2013—2015 年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初始階段,該階段主要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背景等,2016—2018年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快速發(fā)展階段,大量文獻開始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路徑和構建原則,如中國方案、全球治理、新型國際關系、合作共贏以及中國外交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內涵得到不斷豐富。由關鍵詞時序圖可知,該領域研究主題一直圍繞著“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展,內涵外延隨著研究深入日益豐富。
3. 熱點詞突現分析。在關鍵詞基礎上進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突變詞檢測,可以確該領域研究前沿及發(fā)展趨勢(見圖7)。按照突發(fā)強度排序依次是“社會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全球秩序的治理”以及“全面從嚴治黨”。以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4個關鍵詞突現都起始于2016年,通過對關鍵詞共現和時區(qū)視圖綜合考量,在2013—2015年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起步階段,2016—2018年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快速發(fā)展、極具活力的時期。張永紅、殷文貴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生成脈絡劃分三個階段:萌芽階段、形成階段以及發(fā)展階段。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在重大國內國際會議中闡釋并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發(fā)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旨演講,明確指出“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 [6]。2013—2015年研究熱點集中于“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主義”等概念層面, 2016—2018年不斷涌現新的研究熱點,如“中國方案”、“全球治理”、“中國共產黨”等。可見該領域研究熱點由前期理念生成脈絡、內涵、歷史邏輯等方面轉向實現路徑、全球治理秩序等方面。未來該領域研究熱點將集中于命運共同體實現路徑,尤其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方案的實現路徑。
三、 結論與展望
本文運用CiteSpace對1 080篇CSSCI來源期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文獻進行分析,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熱點、核心作者群體、主要研究機構和研究熱點。結論如下: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需要進一步加強團隊合作
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雖然不乏王義桅、季思、田鵬穎等核心著者,也形成了如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以及武漢大學等發(fā)文量顯著的研究機構,但整體研究團隊數量較少且合作度較低,有些國內院校不同院系之間尚不存在合作關系,研究群體較分散,研究機構整體間的合作聯系較弱。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研究,仍需加強研究機構合作,提升研究團隊合作層次,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夯實基礎。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需要規(guī)范的理論體系
雖然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由來已久,但以中國外交新名片且上升到新中國治國理政戰(zhàn)略思想高度是在2015年之后,隨著習近平多次在重要外交場合論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其內涵與價值引發(fā)了世界廣泛關注,目前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歷史并不久遠。2015年之前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還停留在背景、歷史基礎及概念方面。隨著基本問題的統(tǒng)一,眾多學者從多角度多層次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內涵進行界定與闡釋,涉及國際主義、生態(tài)有機法、共生論等。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民族國家命運共同體之間在共生關系利益交融發(fā)展并賦予體系結構特征過程中建構起來的,有自己發(fā)展變化的邏輯前提、演繹條件和依據 [7]。不同研究領域對“命運共同體”概念使用差異巨大。因此,要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需要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基本概念進行澄清,理清命運共同體適用范圍,建立一個嚴謹規(guī)范的理論體系。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需要進一步推動該主題的深入實踐
根據關鍵詞時序圖譜,2015年后人類命運共體研究出現大量頻次較高的關鍵詞,研究主題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擴展。但多數學者仍基于理論層面論述人類命運共同體,內容停留在抽象的文字說明上,雖然部分學者已從人類命運共同體面臨現實困境以及實踐層面思考如何將愿景轉化為現實,但多數學者并沒有就實現路徑層面進行深入探討,具體的策略途徑仍有待凝聚。這就讓目前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停留在理論表面。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而言,理論的邏輯性固然重要,但如果不關照與自身相對立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理念在現實實踐中的發(fā)展態(tài)勢,是無法客觀看待自身處境的[5]37。學界仍需要不斷擴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視野,從世界性的、歷史的角度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合理且可行的實現方案。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胡錦濤文選(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51.
[2]?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9-29(2).
[3]?韓慶祥.為解決人類發(fā)展問題貢獻“中國理論”——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J].東岳論叢,2017,38(11):5-10.
[4]?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89.
[5]?張永紅,殷文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成、價值與實現[J].思想理論教育,2017(8):31-37.
[6]?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7-01-20(2).
[7]?金應忠.從“和文化”到新型國際關系理念——兼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J].社會科學,2015(11):18-33.
[責任編輯: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