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璇;周飛
(1.東南大學 藝術(shù)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6;2.江蘇省文化藝術(shù)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05)
詩作《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他在唐朝宗神龍年間與賀知章、賀朝等人共同以文辭雋秀而聞名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被稱作“吳中四士”。然而,張若虛的詩作流傳下來的卻只有兩首,唐詩《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一。詩文意境悠遠,張若虛用優(yōu)美的語言,婉轉(zhuǎn)的律動,蕩滌了宮體詩的濃重粉黛味,通過對離別、人生、時間的感慨將詩作賦予內(nèi)涵,給人以清新、脫俗、不落窠臼的感覺。張若虛的唐詩《春江花月夜》整體內(nèi)容整齊劃一,但是內(nèi)部卻又錯綜復雜,全詩一共三十六句,每四句換一次韻,全詩共九韻。九個韻腳平仄穿插,聲調(diào)整齊而不呆板,韻律構(gòu)造上可謂亂而有序,但是全詩整體卻又整齊劃一地將宇宙意識與生命意識完美融合,乃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80后青年編劇羅周通過對張若虛詩作《春江花月夜》的獨特理解,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依景移情寫出了一部催人淚下的昆劇《春江花月夜》。此劇演繹了一段跨越時間、空間的凄美愛情故事,以男女主人公張若虛和辛夷之間的愛情悲劇為主線貫穿始終,主要講述二人在明月橋跨越生死的三次邂逅。整個故事跌宕起伏,使觀眾在觀看之后產(chǎn)生了強烈的思想共鳴,陷入了對時間、空間、情感的深刻反思之中。此劇由李小平導演,張軍、李鴻良、史依弘等著名昆曲表演藝術(shù)家聯(lián)袂出演,創(chuàng)作團隊涉及兩岸三地,歷時三年精心編排而成。全劇分為七幕:“搖情”“落花”“碣石”“潛躍”“相望”“海霧”“月明”,自2015年6月在上海大劇院首演以來,得到了觀眾的熱烈反響,獲得了社會各界良好的口碑,時至今日已經(jīng)在全國各地多個劇院紛紛上演,并獲得了“這個時代昆曲最好的樣子”的美譽。
新編昆劇《春江花月夜》是以唐神龍二年(706)元宵佳節(jié)為創(chuàng)作背景,張若虛與辛夷在明月橋初見,二人一見傾心,然而,當?shù)诙鞆埲籼摐蕚湎蛐烈谋戆讜r,卻遭鬼使索命,自此生死兩茫茫。當張若虛費盡周折再返回人間的那一刻,歲月匆匆已經(jīng)是五十個春秋過往,當年梨花帶雨的清麗佳人如今已經(jīng)青絲變白發(fā),躊躇之間幾多滄桑,幾多悲涼!二人共同吟唱這首《春江花月夜》以感慨歲月無情,有情人此刻相遇卻已是白發(fā)斑斑。[1]68-86這是一部極具浪漫主義色彩和人文主義光輝的劇目,主角張若虛和辛夷在不同的時代相遇,又有著不同的心境,此劇在描繪一段堅貞不渝愛情的同時,引發(fā)了人們對時間和愛情的思索。劇中的人都在做著一件不求結(jié)果、但卻忠于內(nèi)心的事情,描寫的不是兒女情長而是滄海桑田。
昆劇《春江花月夜》雖是新編作品,但是在劇目、編劇、背景、昆曲程式化唱腔、表演方式等方面,可謂是新時代非常難得且符合昆劇藝術(shù)特點的新編劇目,也是頗受觀眾喜愛的昆劇作品之一。其唱詞、格律、平仄、唱腔、表述方式都符合昆曲曲牌體傳統(tǒng),文辭不像傳統(tǒng)昆曲那樣言辭古奧、詰屈聱牙,整部劇目文辭流暢婉轉(zhuǎn),并且在演出中嘗試加入了話劇的元素,使得整個舞臺更加熱鬧、有看點,更為引人入勝。[2]3-5昆劇《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夠吸引眾多觀眾的眼球,使他們不自主地走進劇場觀看,主要是因為這部新編昆劇的靈感構(gòu)思取材于詩作《春江花月夜》,它恰到好處地以人們耳熟能詳?shù)念}材,成功吸引了觀眾的關(guān)注。這部劇目的主題雖古老,藝術(shù)內(nèi)涵卻進行了革新,被賦予了更多的新意,在昆曲的古典韻律中滲透著時代的藝術(shù)時尚風韻。
第一,編劇羅周深入剖析詩作《春江花月夜》對景色的描寫,平鋪開來融入到昆劇《春江花月夜》的布景之中。
詩文中將“春、江、花、月、夜、人”錯落重疊。開篇四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用錯雜的景觀描寫將讀者帶入了美好絕妙的情境中。昆劇《春江花月夜》在舞臺布景中將以上幾個元素分別以“綠、藍、紅、白、黑、青”等滲入其中,使布景更能夠契合詩作意境,表達了這出戲獨特的布景藝術(shù)?!敖虾稳顺跻娫?江月何年初照人”是詩人面對江月有感而發(fā)的人生思考,充滿了感慨和迷茫,通過對江、月的描寫感慨人壽有限而江月常在,繼而寫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樣的抒懷之詞。這里疊詞的使用方法,有一種音律的美感,朗朗上口更是被后人廣為流傳,與此相呼應的是劇中里男女主人公共同吟唱詩作的片段,恰恰契合了詩文的音律美。
第二,羅周借用詩作《春江花月夜》人物形象的情感流露,豐盈了昆劇《春江花月夜》人物的內(nèi)心獨白。
就新編昆劇《春江花月夜》而論,編劇羅周在古代人與人之間美好情感的基礎之上,對作品加以情感延伸,增加了另一個時空的情感刻畫,從而增加了整個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詩作《春江花月夜》所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愛情主題的詩句有“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對比昆劇《春江花月夜》的劇本中:“張若虛遙望明月橋,花燈掩映、橋上站著個年可十六七的少女(辛夷),容光明艷、顏色殊絕;張若虛:明日此時,明月橋頭,當?shù)靡灰姟钔?妙哇!我且和衣睡臥,在橋頭將息一夜便了”,可謂是相思彈指間,陰陽頃刻遠。情感上的如此對比,從而形成了劇情上鮮明的藝術(shù)反差。唐詩與昆劇,雖然在此處均表達出了男女主人公相互之間的思念之情,但昆劇現(xiàn)代化的情感藝術(shù)特征則更為凸顯,進而使得整個昆劇的情節(jié)與內(nèi)容更加富有時代感?!翱蓱z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細細來品這四句是對月下怨婦的描寫,將離愁與明月結(jié)合,通過對場景的細微描述,來展示相思愁緒,后兩句更是將怨婦的離愁描繪到極致。詩的結(jié)尾八句通過對遠方游子的描寫,將離別愁緒刻畫得入木三分??驮诋愢l(xiāng),遙念佳人,人間離別情絲都在花樹上纏繞,情深意切,余音環(huán)繞。[3]6-11這幾句詩句反映在昆劇《春江花月夜》中,則有張若虛放棄秦廣王承諾給他的一切特權(quán),一心只想重返陽間與辛夷重逢,同時,也有辛夷年年在明月橋祭拜張若虛的癡情一幕。
在昆劇《春江花月夜》中,編劇羅周首先為整篇戲劇的人物設定了一個悲壯的愛情主題,這種表現(xiàn)手法既抓住了傳統(tǒng)昆劇人物思想的表達方式,又保證了劇本曲牌符合傳統(tǒng)昆曲曲牌的特點?!斑\用曲牌寫作達到了昆曲文體的前提條件,用曲牌來表達和推動戲劇進程”,從而使得劇本劇情的推進與現(xiàn)代人們的思想情感巧妙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4]11-14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昆劇《春江花月夜》的情感基調(diào)更加現(xiàn)代化,在不知不覺中拉近了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同時也增強了演員與觀眾的情感共鳴。
第三,張若虛的飾演者張軍對昆劇《春江花月夜》的精細打磨,使得昆劇《春江花月夜》的舞臺表演更加精彩。
昆劇《春江花月夜》的主人公張若虛由昆曲表演藝術(shù)家、梅花獎得主張軍飾演。張軍于2009年辭去了上海昆劇團副團長職位,成立了上海張軍昆曲藝術(shù)中心,并于2010年與譚盾合作完成了實景園林版《牡丹亭》,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昆曲表現(xiàn)形式。其實在2010年,張軍就已經(jīng)拿到了昆劇《春江花月夜》的劇本,但是卻在5年之后才于上海首演此劇,其主要目的是想通過對劇本的精心思考和打磨,讓年輕的觀眾通過觀看昆劇認識到昆劇的演員是年輕鮮活的,昆劇也是好聽、好看的。張軍說:“這個時代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很多可能性,傳統(tǒng)文化,只要去守護、呵護,找到恰如其分的方式去喚醒它,它一定會回來。因為它從未走遠,一直在那里。”此外,張軍之所以會反復考量《春江花月夜》的劇本藝術(shù)構(gòu)思,主要是由于這個虛構(gòu)的故事不受時空限制,人物形象有較大的可塑性。愛情為昆劇《春江花月夜》整個劇本的主線,但劇本又不僅僅在表達愛情,更是為了引出觀眾對人生的思索。
毋庸置疑,劇目《春江花月夜》是一部出色的昆劇,它由唐詩演變創(chuàng)新而來,卻給予了它更多的藝術(shù)闡釋。編劇羅周運用內(nèi)斂含蓄、情意盎然的藝術(shù)表達方式,完美地向觀眾呈現(xiàn)了一段愛情故事。由于這出劇目故事情節(jié)的存在具有似有似無、引人入勝的藝術(shù)特點,從而使得整個演出更加耐人尋味。
一部好的舞臺作品是多種藝術(shù)的綜合呈現(xiàn),包括劇本戲文、演員的唱表、音樂設計、舞臺美術(shù)、服飾道具等多種藝術(shù)元素。
在新編昆劇《春江花月夜》中,編劇讓主角張若虛穿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屏障,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無拘無束。劇本雖不具有歷史真實,但人物刻畫卻符合藝術(shù)真實,角色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也是極賦感染力。全劇妙用“錯”字,如“小鬼錯拿”“陰司錯判”“錯會佳人”“錯解三笑”等情節(jié),將張若虛與辛夷的命運錯位,通過描寫“愛情”與“時間”渲染得可悲可嘆。同時也將生命與時間的邏輯傳達給了觀眾,讓觀眾在欣賞這部新編昆劇之后,能夠獲得更深層次的思索。[5]30-31最重要的是,該劇遵循昆曲曲牌體傳統(tǒng),唱詞遵循昆曲格律,文辭婉轉(zhuǎn)華美,利于人物表情抒懷,均貼合人物性格表達;生動幽默的話劇元素和熱鬧的民俗內(nèi)容,也讓該劇的看點大增。
昆劇《春江花月夜》的唱腔設計,是由著名的昆曲作曲家孫建安依據(jù)原詩作的意境譜寫而成。孫建安在《春江花月夜》的唱詞、唱腔設計上多以傳統(tǒng)唱腔為核心,同時融入時代的新興演唱元素。在樂器的使用上主要使用了昆劇的傳統(tǒng)伴奏樂器,而豎琴、提琴等西洋樂器的加入,增強了音樂表現(xiàn)力。古琴不僅是劇情發(fā)展中的重要道具,其特殊的音色也在聽覺上增加了空靈感,在視聽通感中平添無限的雅致。非昆曲常規(guī)音樂元素的點綴,為整個舞臺表演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觀眾獲得了“奇妙”的聽覺享受。
昆劇《春江花月夜》的舞臺美術(shù)極具古典美學意味。舞臺布景采用不同于傳統(tǒng)的意象化布景,在一定程度上給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審美享受,比如有些舞臺布景借鑒了話劇的方式,雖然在提倡極簡布景的戲曲中,會給人些許誤解,但是在此劇目的舞臺布景效果上卻不失真,在保留有昆劇舞臺布景風格的同時,將話劇布景的特色韻味借來,恰到好處地妝點了劇目的舞臺。就《春江花月夜》的舞臺布景而論,雖然這部昆劇劇目與傳統(tǒng)昆劇的舞臺布景風格,在理念上有一定的差異,比如偌大的一座拱橋橫跨在舞臺中央,大大壓縮了演員各種程式動作及身段表演的空間,但表演經(jīng)驗豐富的演員在被擠占表演空間后并沒有讓觀眾感到舞臺上的逼仄,反而顯得表演越發(fā)收斂和控制,大大增強了人物內(nèi)心情感表達的沖擊力,因此,整個舞臺的布景絲毫沒有影響作品內(nèi)涵的展示。恰到好處的舞臺布景與主題中的“一別經(jīng)年,滄海桑田”的虛無,以及劇目想要表達的無力感等一一對應。
值得稱道的是該劇的服裝設計。舞臺上演員造型彌漫著濃郁的仙氣,正是服裝設計林璟如老師將昆劇《春江花月夜》的戲曲語言與服飾搭配完美結(jié)合的結(jié)果。劇本通過對春、江、花、月、夜、人等的描寫,使人們通過感官認知,對不可名狀的時間、空間進行精神層面的思考,而這些思考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設計師對服飾的精妙設計,從而引發(fā)了觀眾感官上的刺激。
首先,對演員造型的色彩進行控制,達到了用色的強烈對比與層次分明。主角張若虛的白衣被控制在高明度灰色色域,為整個舞臺的明度奠定了基調(diào),與劇目中地府的紅黑色調(diào)造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眾所周知,灰色正是傳統(tǒng)昆劇服飾造型的一大特點,糅以粉紫、粉灰、湖綠、水藍等色調(diào),給人以清新、美好柔和的視覺感受。同時,這些顏色對燈光的適應性較強,對于演員的出場更能營造出“仙氣逼人”的境界。
其次,服飾上的刺繡深度設計遵循傳統(tǒng)又不拘泥守舊。傳統(tǒng)刺繡講究圖案對稱,色澤搭配依據(jù)圖案的紋路而布局,而在該劇中演員的服飾沒有局限于傳統(tǒng)刺繡的布局,精巧的刺繡或滿地、或領邊、或袖口,靈動且討巧,充分體現(xiàn)了每位主角的性格與配角的臺襯。刺繡色彩與服飾整體統(tǒng)一,過渡自然,細節(jié)考究。
再次,對服飾面料的選擇,通過對紗料的應用讓刺繡若隱若現(xiàn),更加彰顯人物的靈動與銳氣。通過對不同服飾色彩的使用,突出了同一色系色彩的層次感,讓刺繡圖案虛實結(jié)合,更加凸顯人物氣質(zhì)。服裝與人物造型設計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林璟如將二者完美融合,通過人物服飾表現(xiàn)人物性格,烘托劇情發(fā)展,使服飾與劇情融合效果完美體現(xiàn)。林璟如老師在昆劇《春江花月夜》中對服飾的要求大多使用“減法”,即減少了演員面妝的厚重感,也減少了服裝的艷麗感。服飾的搭配在整個昆劇的感官視域中既不失沖擊感,又不會喧賓奪主,足以讓觀眾對演員演技、唱腔、唱詞等引起更多的關(guān)注。
詩作《春江花月夜》被人們所周知,其作者張若虛在全唐詩中只有兩篇作品,他本人的生平更是鮮有記載。至于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作者當時的心境更是撲朔迷離,此作品與唐朝眾多的詩作相比,獨特之處較為明顯。然而正是作者這種模糊的人物生平,被編劇借來靈活地用于劇本的創(chuàng)作之中,營造出了昆劇美好絕妙又富有悲劇色彩的情調(diào)。編劇模糊了對張若虛的背景描述,以戲曲的視角來解讀詩作。她讓張若虛跨越年代,穿越人、鬼兩界,只為心中執(zhí)念而不斷努力,正是這種為愛奮不顧身,不愿忘記當初一見傾心的辛夷,而感動了百年前得道的曹娥,也感動了淮南王,使得他們愿意幫助張若虛與辛夷重逢于明月橋頭。傳說中的秦廣王、黑白無常等也被靈活運用于劇目中,將傳說與故事相結(jié)合描繪了一段可歌可泣、可悲可嘆的愛情傳奇。編劇在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了時下戲劇創(chuàng)作的包融性,運用想象力將不同時代的人物共舞一臺,通過對背景的模糊化處理,對人物的戲劇化撰寫,使故事充滿新意,又符合昆劇的創(chuàng)作標準,實現(xiàn)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完美結(jié)合。此改編深得詩作內(nèi)涵的精髓,整個故事跌宕起伏,既有情節(jié)沖突,又有細膩的感情描寫。
此外,編劇充分利用戲劇的節(jié)奏調(diào)節(jié),在戲劇的悲劇劇情處理上恰當?shù)剡\用插科打諢,不讓悲情成分長時間持續(xù),但恰恰是這些插科打諢之后的悲情,使得人物更凄美、命運更慘淡,增加了戲劇的悲劇性。
人們在談及戲劇時總是將新編作品與傳統(tǒng)作品進行比較,往往對新編作品嗤之以鼻,而當代作家更是以新編為理由進行植入性創(chuàng)作,通常難以獲得觀眾的認可。有觀眾戲稱,難道是因為“新編”不好聽才用“當代性”嗎?《春江花月夜》具有“當代性”嗎?答案是肯定的,除了劇本古奧之外,舞臺設計、表演方式、配樂方式都是具有當代性的,[6]但是觀眾在觀看時卻能夠感受到文辭婉轉(zhuǎn)古典,古香古色的戲曲味道。劇中人物感情表達方式也是難以用“古”“今”進行區(qū)分,曹娥對張若虛的友情從未對張若虛提起,而張若虛從曹娥處要得仙丹還陽,便深知曹娥對他情深義重,這可以看做古代女子面對愛情時所表現(xiàn)出的含蓄內(nèi)斂。在整體風格上《春江花月夜》是偏古風的,無論是曹娥未對張若虛表達愛意,還是還陽后的張若虛面對白發(fā)蒼蒼的辛夷,千言萬語只化作一首詩歌,都是古人含蓄內(nèi)斂情感的表達方式,這正是昆劇《春江花月夜》的戲劇悲劇性。
從昆劇《春江花月夜》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上來看,觀眾可以感受到整個劇目彌漫著悲劇的色彩,正是這種悲劇性才使觀眾有了更多的代入感,使人深切感受到這部改編劇是豐盈且“有血有肉”的。張若虛在地府歷盡千辛萬苦終于還陽,面對白發(fā)蒼蒼的辛夷,萬般心思涌上心頭,卻只能化作一首《春江花月夜》;而辛夷雖年年祭奠,而當張若虛真的還陽時卻并不相識,只能感到一股寒徹骨的冷風吹過,可謂是此劇目的悲涼之處?!洞航ㄔ乱埂返谋槌煞蛛m不同于讓人撕心裂肺的悲劇,然而昆劇《春江花月夜》的凄美確實給我們帶來無限的蒼涼感,慨嘆人在面對命運、面對時間的無力感,在愛情與前程的抉擇,在你愛的人與愛你的人之間的抉擇,都是令人慨嘆的。劇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執(zhí)著的,張若虛執(zhí)著于一段并不曾開始的愛情,曹娥執(zhí)著于對張若虛的愛意,而辛夷也是執(zhí)著于張若虛的初見,每個人都為自己所執(zhí)著的愛情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張若虛為了未曾開始的戀情,放棄了秦廣王許諾的“江山美人”,放棄了曹娥的殷殷守候;曹娥為了張若虛放棄了千年的得道求仙;辛夷則是放不下心中執(zhí)念,年年在明月橋頭把酒祭奠張若虛。每個人都求之不得,每個人卻又都“執(zhí)迷不悟”,這或許正是昆劇《春江花月夜》最觸動人心的悲劇色彩吧!
或許張若虛安心在地府守候辛夷歸陰,兩人共同轉(zhuǎn)世未嘗不是一段良緣,但是今世種種,喝下孟婆湯后全然忘卻,來世又豈是張若虛所求。雖然張若虛在故事中“所求非所得”,但這種悲劇色彩正是此劇吸引觀眾的最大看點。有人說悲劇相較于喜劇更容易讓人記住,其實是因為悲劇更讓人有代入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略帶悲情的故事則更容易讓人產(chǎn)生共鳴。雖然新編昆劇《春江花月夜》還有一定的不足,但是它確實感動了很多人。我們都希望永恒,都希望努力能夠收獲成功,悲劇的效果可能就在于此,使我們能夠真正明白我們面對時間、面對追求的意義:是目的還是態(tài)度?
昆劇《春江花月夜》略帶悲劇色彩,引人深思,通過張若虛對辛夷執(zhí)著的愛慕之情來感慨世事的滄海桑田,“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發(fā)了觀眾對時間、空間的深入探索,對心中的執(zhí)念進行思考,進而將人們帶入“所思非所得是否值得”“默默付出是否真的能夠獲得回報”等一系列問題的深刻思索中,從而進行人生的哲思。該劇通過唯美的舞臺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優(yōu)美的配樂、演員們古色古香的唱腔,為觀眾演繹了跌宕起伏的凄美愛情故事,引發(fā)了人們的情感共鳴。自上演后場場爆滿的觀演率,說明了此劇受歡迎的程度,這歸功于編劇、導演、所有演職人員的努力。然而,此劇目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未能為觀眾留白,過多的舞臺效果的確影響了舞臺表現(xiàn)能力,在該讓人深思的時候,舞臺表現(xiàn)力度似乎有些用力過猛。
在六百多年的歷史中,昆劇是依字行腔的曲牌體音樂來源,然而文學詩歌為何為它固守?只有對這些內(nèi)容進行發(fā)掘、研究,才能更好地對昆劇進行傳承、創(chuàng)新,知道昆劇的根在哪里,才能更好地推動昆劇發(fā)展。昆劇《春江花月夜》的導演李小平說:“這個時代的新是浮躁的,而《春江花月夜》的新是在不知不覺處讓人感受到新,是不浮躁的新?!薄洞航ㄔ乱埂肥抢⌒戮巹∧恐行伦鞯牧己瞄_端。通過分析昆劇《春江花月夜》的創(chuàng)新之處,固守之處,可以研究未來昆劇新編劇目的發(fā)展方向??傮w來說《春江花月夜》從劇本到表演方式,都采用了創(chuàng)新的手法,也更符合年輕人的觀賞審美?;蛟S此劇在某些方面與傳統(tǒng)昆劇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或許通過新編昆劇吸引更多的觀眾觀看昆劇、了解昆劇,也是發(fā)展昆劇的一種方式。
《春江花月夜》對昆劇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劇本的編寫方式,不局限于故事的背景、時間、人物,而是通過運用合理的遣詞造句,運用符合昆劇唱詞、唱腔的寫作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將故事情節(jié)編排合理,既要充滿故事的沖突性,也要能夠引起觀眾的深刻反思?!洞航傊?花月夜》在舞臺布景方面更傾向于話劇的布景方式,在人物裝束上面也進行了一定的改變,更注重人物服飾的色彩搭配,刺繡方式也不一味追求對稱,不同服飾面料的使用更具有色彩的層次感。音樂上傳統(tǒng)樂器與現(xiàn)代樂器的結(jié)合,可以算是錦上添花。通過對整體的良好把控,昆劇《春江花月夜》的舞臺表現(xiàn)力成功地征服了觀眾,也為新編昆劇探尋了一條光明的發(fā)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