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職學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探究

2020-06-18 00:00陳彬彬蘇凱
廣西教育·B版 2020年12期
關鍵詞:思政課程協同育人課程思政

陳彬彬 蘇凱

【摘 要】本文分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性,闡明課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梳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關鍵要素,論述中職學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以期提高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實效。

【關鍵詞】思政課程 課程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 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6-0035-03

課程思政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承擔著推進新理論、新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重要任務。之前,課程思政建設主要在高校進行,2019 年 8 月中央發(fā)布《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后,中職學校也陸續(xù)開始整體謀劃和推進實施。課程思政的提出,要求教師樹立新的課程觀和教學觀,重新審視各類專業(yè)課程的課程性質、任務和目標,并將之做出相應改變,把體現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式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方式,進行全面鋪開。因此,中職學校在強化思想政治課程育人實效性的同時,要基于中職學校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和教育對象的年齡層實際,準確把握課程思政內涵,梳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fā)揮的不同作用,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并有機地將之融入專業(yè)核心課程,以“點帶面”的形式,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調聯動、耦合育人。本文以柳州市第一職業(yè)技術學校為研究對象,探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問題,以期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一、中職學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的分析

(一)新課標背景下的思政課程任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變,教育對象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也隨之變化。從意識形態(tài)工作來說,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極端重要。講好中國故事,清晰表達中國聲音,引導青年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從教育體系來說,思想政治課程承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和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根據 2020 年版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職思政課程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知識載體,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理解并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建設方面的內容和要求。著重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樹立職業(yè)精神和法治意識,健全人格,激發(fā)公共參與的信心和行動。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來看,結合大中小學思想政治課程一體化課程建設定位,課程任務還是以“認同教育”為第一任務,“內化于心”為第二任務,“外化于行”為第三任務。

(二)新課標背景下的課程思政任務

中職學校課程思政主要是指思政課程以外,學校設置的各類課程發(fā)揮育人功能的教學改革活動,旨在教育對象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大思政滲透的時間占比和渠道范圍,讓思政課程不再以“語境孤島”的形式獨立存在于教與學的過程,形成處處有思政、時時有思政的學習情境,從而強化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功能。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在于促使以“術”目標的課程實現“道”追根溯源和正當性延伸。換而言之,中職學校以往承擔“道”和“術”任務的做法,是以課程為分界相互配合和相互補充,專業(yè)課程以其課程特點和性質完成對學生技能學習的培育,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領悟和技能掌握效率為目標,至于對技能的來龍去脈、作用和意義、態(tài)度和認同的任務,則由專屬的思政課程負責完成。課程思政的理念提出后,則側重改變原來課程以“條”的形式呈現,轉變?yōu)榧纫小皸l”又要有“塊”的內容,使專業(yè)課程(含其他基礎課程)既有專業(yè)又有思政,使課程功能更加立體、課程內容更為豐富,完善課程原生作用,凸顯課程的政治屬性和社會屬性。

(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要義

1.課程政治屬性的一致性。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協同性,主要在于兩者涉及的課程在其政治屬性上一致,共同承擔育人功能,實現育人目標。兩者均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立德和樹人、以德樹人、樹立德人方面,皆強調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課程思政的課程目標上,更強調以人為本,培養(yǎng)學生德與智全面發(fā)展。

2.顯性思政和隱性思政協同。思政課程的顯性在于其教學內容以思政理論為主,直觀地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人,以對理論的認同和情感共鳴感動人。課程思政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yè)課程和基礎課程,以隱性的主線貫穿教學全過程,以嵌入式、浸潤式的形式完成思政元素映射,作為思政課程教學目標的延伸和補充,與專業(yè)技能有機融合,實現伴隨式成長。

(四)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困境

1.“一把手工程”于業(yè)務特性上存在慣性博弈。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從中央指導精神到業(yè)務本身的涉及面來說,都是“一把手工程”,但兩者無論涉及面有多廣,最終都落實到課程本身,仍有很強的業(yè)務性工作標簽。黨委書記和校長牽頭推進并親自參與思政課程教學和課程思政建設,從管理實際來說,長期性、常規(guī)性的課程建設在工作兼顧上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2.部門專業(yè)化存在各自為政的工作慣性。從管理學角度來看,部門分工協作是發(fā)展的必然,但當主營業(yè)務存在交叉需要協作時,涉及面和效率則成反比。在長期分工專業(yè)化運作的背景下,課程思政需要聯動專業(yè)系部、職能處室。尤其課程思政方面,專業(yè)教師已經形成專業(yè)課學專業(yè)、班主任管德育、思政課教師負責思政的單向思維,對思政元素的融入短時間內也難以做到有機、自然。

3.教師能力提升與意識轉變困境。課程思政理念從多年前德育工作領域的“三全育人”理念提升而來,“三全育人”在德育戰(zhàn)線上已經試行了一段時間,效果因校而異,但整體鋪開效果有待提高。全員育人也還停留在表層上,仍存在諸多問題。課程思政從“課程”的角度再次將“三全育人”提上日程,仍然需解決前期存在的困境。此外,課程思政雖然通過課程最終面向學生,但關鍵還是要通過教師層面實現,因此需要解決教師的意識問題和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提升問題。當前中職學校一是黨員骨干和思政教師結構不足以支撐,二是專業(yè)教師也需要時間提升。

二、中職學校課程思政中思政元素嵌入分析

(一)課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挖掘

結合本文研究對象,開展課程思政的關鍵點,在于就現有的 22 個專業(yè) 7 個系部作針對性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的挖掘以通識元素和個性元素劃分,通識元素在顯性課程中有明確的指導綱領,重點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基礎,結合中職學生年齡實際,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但不僅限于政治認同、職業(yè)精神、法治意識、健全人格、公共參與、理想信念、中國精神、傳統(tǒng)文化、國情國史、黨情黨史、道德品行、專業(yè)倫理、政策導向等內容。個性元素則需從 7 個系部的系訓、專業(yè)操守、課程特色、學習情境中分別進行挖掘。在個性思政元素的挖掘上,為使之上下一致、前后連貫、形成系統(tǒng),參與思政元素挖掘的教師需由黨委牽頭,組織人員、宣傳人員、教務人員、德育人員、系主任、專業(yè)教師、思政教師等充分醞釀和論證,以系統(tǒng)化思維方式對待課程思政,確保課程思政建設的長效性。

(二)課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規(guī)劃

正如前文所述,思政元素涉及情感、態(tài)度、精神、價值觀、政策理論、道德品行、文化等內容,廣而博、泛而雜。為避免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在課程教學中出現重復、融入生硬、扎堆互選的情況,筆者認為,在課程思政建設初期,全校需針對開展的課程思政課程統(tǒng)一規(guī)劃,按系部、業(yè)務范圍、專業(yè)群、專業(yè)方向、課程等分項劃入,確保元素的針對性、可行性、固定性和可持續(xù)性,避免因多而雜,避免因每節(jié)課隨教學內容不同變換思政元素而導致目標混亂的現象,以助育人效果提升。此外,課程思政建設,不宜追求節(jié)節(jié)課生硬嵌入不同元素,最好以單元或模塊為單位,確保思政元素在課堂中的可持續(xù)性和固定性。

三、中職學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實踐路徑

(一)頂層設計與管理協同

1.頂層設計協同。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已成為當前我國教育系統(tǒng)中的重大課題,“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搞好頂層設計,協同護航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和主渠道、主陣地,解決前文表述的困境及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確保在制度的設計理念上,以工作管理和推進為主要對象進行有效協同,比如,把開展工作牽頭人、常設議事機構、部門職責、績效考評等內容協同好;二是確保參與該項目的具體工作內容形成協同效應,如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內容、目標、方式方法等內容;三是降低跨部門推進非臨時性事務的行政成本,確保協同育人高效運轉,如筑造自上而下通暢、高效、雙向的溝通平臺,形成常態(tài)長效機制。

2.“雙元”管理協同。在思政課教師的管理上,大部分中職學校一般采取兩種方式,一是由二級系部管理,二是由思政教研室管理。本文的研究對象,在數年前已經實施公共基礎課教師“雙元”管理制度,人事上歸口各二級系部,業(yè)務上歸口思政教研室。經過多年運行,在文明風采大賽、德育管理、意識形態(tài)工作、專題主題班會、政治學習等方面已經形成較好的溝通協調機制,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提高了管理效能、降低了溝通成本。為更好地開展協同育人工作,筆者認為需搭建好協同育人管理的金字塔模式,組建塔尖團隊,引領和指導塔基,從管理協同走向協同事務繼而邁向協同育人。

3.課程構建協同。育人的主渠道是課堂,課堂是課程的載體,管理的協同關鍵在于課程協同。課程協同是指將發(fā)揮育人功能的課程、主題教育、教育情境以“課程”的形式做好統(tǒng)籌和體系構建,包含思政課程、基礎課程、專業(yè)課程、選修課程(第二課堂)、德育類主題教育課程、黨團課程、上級文件下達的專項教育課程等。除思政課程,其他課程統(tǒng)一納入課程思政管理,設計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模板,協同管理促進協同育人。

(二)教學目標與內容協同

1.教學目標協同:分層設計。針對上文所述的課程協同內容,從教學目標來看,為充分發(fā)揮其協同育人的有效性,對不同的課程承擔的作用作目標分層設計。從課程性質來看,第一層為思政課程,實現其政治引領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統(tǒng)領目標;第二層為基礎課程和專業(yè)課程,實現其浸潤式效果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精神追求的共鳴目標;第三層為選修課程、德育類主題教育課程、黨團課程,實現其規(guī)范養(yǎng)成、儀式體驗、品行生成目標;第四層為上級文件下達的專項教育課程,實現其應知應會目標。目標的分層設計,一是考慮對學生作分層教育,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全覆蓋;二是考慮對內容作分層處理,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逐層提升;三是考慮對課程的時間跨度作分層處理,實現拉長加寬思想政治教育的占比目標。

2.教學內容協同:連貫銜接。針對上文所述的課程協同內容,從教學內容來看,是學生接觸最直觀、最核心、最依賴的一環(huán)。在對各類課程的內容處理上,思政課程主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及國家法治、心理健康和生涯規(guī)劃等知識為載體,側重知識的延續(xù)和后續(xù)的價值生成;課程思政內容則以各課程知識和活動為載體,側重對本學科知識與思政課程的銜接性,以印證思政課程內容的正當性、現實性和社會性,從而外延至“學以致用”中的“以”環(huán)節(jié),即內生內化環(huán)節(jié),確?!坝谩杯h(huán)節(jié)的合情、合理、合法。

3.教學方式協同:輔助補充。針對上文所述的課程協同內容,從教學方式來看,開展面授課、線上課、實踐課的形式。面授課作為三類方式的主陣地,開展的時間和載體都受限于規(guī)定課時和教室,對于一些拓展知識豐富、呈現形式新穎的內容教學設計不占優(yōu)勢,教學效果不明顯,需要通過線上教學,以慕課、微課的方式進行,能有效解決面授課的欠缺。另外,開發(fā)和上線數字資源,能夠更好地輔助和補充面授課的局限性。不管是思政課還是其他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和實效會更高。對于一些體驗性強、情感生成難度大、操作可行性高的內容,則以實踐課的方式進行,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認同感升華。三種課程教學方式相輔相成,相互補充。

4.教學評價協同:共性、個性。針對上文所述的課程協同內容,從教學評價來看,其共性關系到協同育人的過程狀態(tài)和目標生成,而個性評價則側重其課程性質和協同任務。思政課程的教學評價在完成知識傳授目標的同時,側重對學生的知識內容認同和信任度評價,這也是倒逼思政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的最為關鍵的觀測點。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除其課程本身的知識傳授和能力達成要求外,側重思政元素對學生的自然嵌入和選取決策,以倒逼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示范引領和內容優(yōu)化。課程思政(德育類主題教育課程)的教學評價,則重點考核對標德育大綱和特色教育的吻合度,以及課程目標的生成度和必要性優(yōu)選。

(三)師資隊伍建設側重協同

師資隊伍協同是協同育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工作主體。思政課教師當前的重點任務是新課標貫標,并輔助課程思政推進工作,而其他課程教師的重點任務是重新學習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調整和適應新的課程觀。針對側重點不一,教師在提升自身專業(yè)能力的同時,教學能力和思政元素教學設計能力提升定位也不一樣。在提升和培養(yǎng)的定位上,教師的意愿需服從于自身的協同育人任務,依據能力需求來優(yōu)化師資隊伍結構。從教師個體來說,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設計能力、專業(yè)能力、教學能力三者也應做到個人內部能力協同。

此外,長期以來以專業(yè)背景聚合的部系化管理規(guī)則,難以支撐本部門主控的課程思政建設。從課程思政建設的效率和質量考慮,工作的權責和師資團隊建設都應遵循“條塊結合、條塊共管、以塊為主”的原則。工作任務上以此為原則,能最大限度地保證課程思政的建設效率;師資團隊以此為原則,“條”與“塊”協同能最大程度保證課程思政的建設質量。這里的師資協同有兩層含義,一是以思政課教師為“條”,二級院系為“塊”,在師資配置上考慮協同;二是充分發(fā)揮“塊”的專業(yè)優(yōu)勢和“條”的引領作用,在優(yōu)化能力上考慮協同。

(四)專業(yè)與德育特色協同

1.課程思政理念下的通識德育協同。德育教育是中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首位。思政課教學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當前中職學校普遍存在未把德育教育內容列入課程,自成一脈地開展德育活動和思政教育,導致思想政治課程教育體系和工作體系長期分開、獨立運行,造成思政課程開展實踐教學與德育實踐活動在理念和目標上重疊。德育工作因缺乏專業(yè)思政理論支撐而導致形式大于內容、知識體系不全、認同效果不佳等情形;思政課程教學也因未能有效運用德育工作內系統(tǒng)中掌握的大量教育資源而導致協調性缺失,造成校內實踐課場地與經費受限,校外實踐課止步不前。正如前文所述,應充分整合德育工作中具有共性的、以單體形式存在的各類具有思政元素、德育元素的教育內容,對標《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大綱》,組成主題教育課程,以課程思政形式提高通識德育的質量與內涵。

2.課程思政理念下的特色德育協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合力發(fā)揮欠缺,原因還在于過于依賴傳統(tǒng)課堂。在教育部對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指導意見限定總課時數的情況下,專業(yè)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往往因為思政元素嵌入設計優(yōu)化不足、親和力不夠,而擠占專業(yè)課程教學的時間從而降低教學質量和課堂效能,干擾了教學管理秩序和課堂教學節(jié)奏。德育工作事關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教育教學秩序,其在學生橫向發(fā)展和健全人格方面亦極為重要。本文研究對象基于系統(tǒng)思維和課程思政理念,從專業(yè)建設、德育教育、思政課程中尋求突破口,以專業(yè)倫理和職業(yè)精神為基礎,以思政元素為引領,以“一系一特色”的德育課程思政形式,開發(fā)“專業(yè)特色+課程思政”課程,優(yōu)化和提升專業(yè)、德育、課程協同育人實效。

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手段,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重大改革之一。因此,我們要進一步研究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性,探究中職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問題,梳理協同育人的關鍵要素,尋找協同育人的實踐路徑,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參考文獻】

[1]張子睿,魏燕妮.課程思政實踐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基礎出版社,2020.

[2]涂剛鵬,劉宇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三維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1).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4]鄭佳然.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3).

注:本文系2020年度柳州市職業(yè)教育一般課題立項《中職學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探究與實踐》(編號:LZZJS2020C035)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彬彬(1970— ),女,廣西柳州人,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管理;蘇 凱(1985— ),廣西貴港人,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盧建龍)

猜你喜歡
思政課程協同育人課程思政
發(fā)揮專業(yè)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對高校思政課程創(chuàng)新的探索
傳統(tǒng)節(jié)日德育資源在思想政治課程中的應用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在大學生就業(yè)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專業(yè)教師與思想政治教師協同育人機制研究
協同育人視角下高校創(chuàng)新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研究
由“依附”走向“聯動”:學校與政府協同育人策略研究
案例教學法在高職思政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職業(yè)中專思政課程增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策略探討
桐城市| 永仁县| 西和县| 牡丹江市| 锡林郭勒盟| 贡山| 巴东县| 额尔古纳市| 潼南县| 忻州市| 井冈山市| 安塞县| 霍城县| 手游| 大埔区| 交城县| 全椒县| 南康市| 湘潭县| 沈丘县| 仙游县| 阿拉善左旗| 喀喇沁旗| 黄大仙区| 射洪县| 中牟县| 融水| 莱州市| 沽源县| 宜宾县| 环江| 永嘉县| 广南县| 龙胜| 海伦市| 信宜市| 阿勒泰市| 嘉峪关市| 正蓝旗| 平罗县| 文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