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麗娟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是一個災難頻發(fā)的國家,這也決定了我國防災減災的任務是長期而艱巨的。為此,國家不僅設立了專門的減災機構,還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等一系列防災減災法律、法規(guī),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可以說,從國家層面講,我國的防災減災工作做得比較扎實,但從學校教育層面講,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筆者認為,要加大在中小學開展災難教育的力度,讓孩子面對災難時從容不迫,積極應對。
宏觀明目標:著力培養(yǎng)孩子4種品質
顧名思義,災難教育是為達到防災減災目的,以培養(yǎng)公民憂患意識、防災素養(yǎng)為核心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關于災害本身及防災、減災、救災與備災的知識與能力,樹立正確的災害觀,科學認識災害本身及其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理性看待災難。筆者認為,中小學開展災難教育應著力培養(yǎng)孩子4種品質。第一,憂患意識。要著重引導孩子了解國情,對災難保持敏感性,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二,防范習慣。教育孩子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對災難的警惕性,能夠在災難到來時第一時間作出積極的反應。第三,應變能力。通過日常訓練、演練引導學生具備逃生、自救等一系列能力,增強學生在災難面前的心理承受能力、應變自救能力。第四,擔當精神。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到面對災難必須和衷共濟、互幫互助。一方面要讓孩子懂得保護自己,另一方面要讓孩子們知道,在災難中,有無數(shù)無名英雄默默付出,黨和政府硬核應對,并從中學會擔當,常懷感恩之心和愛國之情。這4種品質涉及思想認識、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等多個層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中觀建機制:打好災難教育的主動仗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人們沒有足夠警醒和重視,政府三令五申“不聚集不聚會”,仍有許多人當成耳邊風,搶購雙黃連,不少人又交了“智商稅”等,這說明災難教育依然缺位。學校作為開展災難教育的主體,必須統(tǒng)籌謀劃,將其納入學校教育總體規(guī)劃。我校把災難教育納入學校發(fā)展、辦學育人的總體規(guī)劃,依據(jù)不同年級設置不同層次的災難教育課程,系統(tǒng)安排災難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我國的災難教育剛剛起步,中小學校應結合校情,科學建立一套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包括公開透明的信息管理、常態(tài)長效的逃生應急演練、教師應急能力培訓、應對災難的防護體系等,保障學校災難教育有序開展。同時,加強對新入職教師的崗前培訓和在職教師的技能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災難教育技能,科學開展教師考核評價,建立防災合格教師資料庫。
微觀見行動: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
現(xiàn)階段,災難教育不是一門具體的國家課程,要實現(xiàn)災難教育目標,需將其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3個維度推進。一是課堂授“法”。災難教育內容非常廣泛,學科教師要充分利用各門課程所涉及的危機情境,經常性地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增強危機意識和應對能力。如我校將“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災難教育”“自然教育”幾大主題進行融合,創(chuàng)立災難教育校本課程,每周開設一節(jié)專題課,為每個學段制訂不同的教育目標,從認知、行為、情感方面引導學生。二是演練提“能”。防災演練對于提高學生避災技能和應對災難的心理素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安縣桑棗中學全校兩千多名師生僅用1分36秒便從兩棟教學樓中逃生,實現(xiàn)零傷亡。這個奇跡的產生源于學校長期開展應急疏散演練。三是環(huán)境育“心”。扎實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把重大災難的發(fā)生實況制作成展板、影片,定期組織學生觀看,提高學生的防護意識和應急能力。還可以通過專題講座、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讓災難教育深入學生內心。同時,加強學校、家庭、社會聯(lián)動,形成災難教育合力。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穴市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