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維茜,戰(zhàn) 欣,白 姣
(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 超聲影像科, 湖北 武漢 430000)
2014年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簡稱“住培”)在中國全面實施以來,已在各臨床醫(yī)技科室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果;以往超聲醫(yī)學基地“住培”工作的重點放在學員總的教學中,各亞專業(yè)基于“崗位勝任力”制定的教學研究較少[1-4]。為了提高學員產(chǎn)前超聲診斷的“崗位勝任力”,幫助學員掌握相關理論及技能,本文制定了基于“崗位勝任力”的產(chǎn)前超聲“住培”帶教模式,旨在研究該模式的應用價值。
選取某大型教學醫(yī)院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超聲醫(yī)學“住培”基地產(chǎn)前超聲診斷組的87名規(guī)培學員,所有學員均未接受過相關培訓,培訓時長12周,教學大綱、教學活動、出組考核一致,對本研究已知情同意。實驗組45例,采用基于“崗位勝任力”帶教模式;對照組42例,采用傳統(tǒng)帶教模式。
實驗組男5名、女40名,最后學歷本科20名、碩士25名,平均年齡(26.5±1.4)歲,23例有超聲工作經(jīng)驗、平均工作年限(1.4±1.4)年。對照組男5例、女37例,最后學歷本科22例、碩士20例,平均年齡(26.5±1.3)歲,25例有超聲工作經(jīng)驗、平均工作年限(1.5±1.4)年。兩組學員的性別、年齡、最后學歷、超聲工作經(jīng)驗及工作年限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可進行比較。
1.2.1 “住培”學員培訓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帶教模式,帶教老師在臨床工作中根據(jù)不同的病例實時輔導理論及技能操作,培訓結(jié)束后學員需掌握胎兒的超聲測量正常值、標準切面圖及常見胎兒畸形診斷及鑒別診斷。
實驗組分為“基礎教學”和“強化教學”兩階段,帶教老師按規(guī)定的學時及內(nèi)容進行教學?!盎A教學”又分4大系統(tǒng):第1~2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胎兒附屬物系統(tǒng);第3周:顏面部系統(tǒng);第4~5周:胸腹腔及肌肉四肢骨骼系統(tǒng);第6~8周:胎兒心血管系統(tǒng)。該階段下學員需掌握各系統(tǒng)的超聲測量正常值、標準切面圖,每系統(tǒng)結(jié)束后“過程考核”。第9~12周為“強化教學”,學員需強化“基礎教學”的內(nèi)容,并熟練掌握常見胎兒畸形診斷及鑒別診斷,每周末“過程考核”。
1.2.2 教學效果評價:記錄學員12周培訓結(jié)束后出組考核的成績。理論總分100分(超聲基本原理10分、相關疾病超聲診斷30分、相關疾病鑒別診斷20分、圖像識別10分、病例分析30分)。技能總分100分(操作手法20分、標準切面40分、疾病診斷及鑒別診斷20分、報告書寫20分)。
2.1.1 兩組出組考核理論及技能成績比較:實驗組理論、技能總分及各項指標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1,2)。
表1 兩組出組考核理論成績比較
*P<0.05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表2 兩組出組考核技能成績比較
*P<0.05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2.1.2 兩組學員在不同身份中的成績比較:無論學員最后學歷是本科還是碩士,是否有工作經(jīng)驗,實驗組理論及技能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3,4)。
2.2.1 不同工作經(jīng)驗學員的成績比較:無論學員最后學歷是本科還是碩士,實驗組還是對照組,有工作經(jīng)驗組的理論及技能總分均高于無工作經(jīng)驗組(P<0.05)(表5,6)。
表3 不同最后學歷學員兩組成績比較
*P<0.05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表4 有無超聲工作經(jīng)驗學員兩組成績比較
*P<0.05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表5 不同最后學歷學員有無工作經(jīng)驗的成績比較
*P<0.05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表6 實驗組與對照組中有無工作經(jīng)驗學員成績的比較
*P<0.05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2.2.2 實驗組與對照組中不同最后學歷學員成績比較: 無論是對照組還是實驗組,最后學歷為碩士的理論及技能總分均高于本科組(P<0.05)(表7)。
表7 實驗組與對照組中不同最后學歷學員成績的比較
*P<0.05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考慮到學員的基礎信息,如最后學歷、工作經(jīng)驗、實驗組與對照組等存在交叉,故對各分類指標賦值后進行相關性分析和線性回歸分析;分組:實驗組=1、對照組=0,性別:男=1、女=2;最后學歷:本科=1、碩士=2;從事超聲工作:是=1、否=0。學員理論、技能總分與年齡、工作年限的Pearson正相關(P<0.05),與最后學歷、從事超聲工作、實驗與對照組Spearman正相關(P<0.05)。
以理論總得分為因變量,對相關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進行多元線性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最后學歷、超聲工作經(jīng)驗多因素線性回歸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回歸分析后可知,對理論總得分相關系數(shù)B:實驗組與對照組為5.317、最后學歷為4.158、超聲工作經(jīng)驗為6.973。以技能總得分為因變量,對相關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進行多元線性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最后學歷、超聲工作經(jīng)驗多因素線性回歸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回歸分析后可以知,對理論總得分相關系數(shù)B:實驗組與對照組為5.302、最后學歷為3.631、超聲工作經(jīng)驗為6.224。
“勝任力”的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學的戴維·麥克利蘭(David C Mc Clelland)教授1973年提出[5],后逐漸應用于人力資源管理學等多種學科[6-8],近年被應用于中國“住培”工作中[9-10]。國內(nèi)大多超聲基地“住培”學員的傳統(tǒng)帶教模式[10],有一定優(yōu)勢,學員練習技能的同時,可積累豐富的病例,加強理論知識的理解。但超聲科人流量較大,患者檢查時間有限,初期培訓時學員只能通過自我摸索或者私下練習,才能跟上學習進度;對于積極性不高的學員,學習掌握程度更低。
為了培養(yǎng)一批能勝任產(chǎn)前超聲診斷的“住培”學員,制定出以“崗位勝任力”為基礎的帶教模式。此種模式的任務及目標更清晰,帶教老師可有目的、有計劃地施行教學任務,避免了傳統(tǒng)“一鍋燉”的現(xiàn)象。而過程考核,調(diào)動了學員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其不斷完善理論及技能。實驗組的各項成績均高于對照組;而無論學員最后學歷為本科還是碩士、是否有過工作經(jīng)驗,實驗組學員的理論及技能總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值得在“規(guī)培”產(chǎn)前超聲教學中推廣。利用多因素分析知理論與技能成績與最后學歷、超聲工作經(jīng)驗有相關性,為了進一步提高學員的“崗位勝任力”,后期我們將做以下改進:1)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翻轉(zhuǎn)課堂”“微信教學”“圖像存儲以傳輸系統(tǒng)(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模擬視頻教學”“模型教學”等。2)關注學員的自身情況(心理素質(zhì)、學習能力等)并給予人文關懷:開展“座談會”、聽取意見、鼓勵支持自主學習、幫助消除膽怯心理等,增強學員的自信心。3)根據(jù)帶教老師教學實際情況,利用一定的措施(如教學獎勵等)提高教學積極性。
綜上所述,在產(chǎn)前超聲診斷教學工作中,以“崗位勝任力”為基礎的“住培”帶教模式,能夠提高學員的學習成績,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