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豪
【摘要】中國古代史從進入文明的夏商周至元明清(清前期),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文明、文化、科技等眾多領域領先世界的時期,中國古代史的輝煌璀璨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又息息相關。本文探究歷史學習在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時空觀方面的一些理解和方法。
【關鍵詞】中國古代史;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時空觀念
歷史學科在現(xiàn)階段的初中教學中,分為三個階段:七年級是中國古代史,八年級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九年級是世界史。中國古代史占據(jù)著重要位置,其范圍包括遠古人類至清朝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歷史。囊括的社會形態(tài)包括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囊括的中國歷史時期或朝代包括了黃帝堯舜禹,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
一、中國古代史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密不可分
近年來,西方思潮和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越來越大,其中也包括了一些西方不良文化思想。例如,一些青少年懶散放任自由的人生狀態(tài)、沉迷游戲、奇裝異服、早戀甚至墮胎、吸毒,等等。相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青少年的影響中一直黯淡,甚至處于無人問津和缺失的狀態(tài)。這一現(xiàn)象,很大程度上就是青少年對于我們本身優(yōu)秀的國學知之甚少,甚至何為“國學”也似懂非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鄧實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實用性。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jù)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并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之中,其中就有一分支是史學。古代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jīng)輝煌璀璨的文化遙遙領先世界。中國古代史包含眾多豐富的燦爛輝煌的文化制度、思想、人物、科技教育等,是培養(yǎng)學生了解和重視國學、傳統(tǒng)文化及樹立學生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載體。換一句話說,中國古代史的教育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光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史學之所以具有這樣的職能,不僅是因為文化的任何一個門類本身都有其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如哲學史、文學史、宗教史、科技史、教育史等,而且這些文化門類,如文學、藝術、宗教、科技、教育等,也同整個社會的歷史發(fā)生著密切關系,都要在歷史的研究中加以闡述,才可以被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如果不了解中國古代歷史,不研讀中國古代的基本史籍,就無法了解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以,筆者認為,傳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第一要求就是要知道我們國家過去的歷史,明確了解過去中國古代史“是什么,從哪里來,為什么”。也只有明確了這三個要求,才能更正確地明白以后“怎么樣”締造更輝煌的歷史。
二、中國古代史時間和空間概念的重要性及其學習
古代史的學習很重要的一點是朝代更替及其朝代特點。朝代有先后的順序,尤其是中國古代史,這個就是時間概念。每個朝代統(tǒng)治的地域和中心、關隘州府、皇宮建筑、防御工程、水利交通等也有所不同,這個就是空間概念。試想一下,學習完中國古代史,連基本朝代順序和朝代大年事件也沒能記住,這絕對是一個不合格的學習過程,甚至說這不是當代素質教育下合格青少年的表現(xiàn)。
時間概念對于中國古代史,關鍵是朝代的更替和重大事件時間。運用朝代順序歌記憶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例如,簡單的朝代歌:
(一)黃堯舜禹夏商周,春秋秦漢又三國。兩晉南北隋唐起,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明清后皇朝止。
(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兩首歌曲都能基本概括中國古代朝代順序,但是歌曲一缺少了戰(zhàn)國和北宋時期的西夏,對于漢也沒有分成兩漢。相對而言,歌曲二要比歌曲一完整。所以,在利用歌曲記憶不能單純地背誦,要聯(lián)系實際的朝代順序加以理解記憶。朝代記憶短歌只是一個輔助的記憶作用,尤其對于分裂時期的歷史階段,南北方的不同更替、朝代的更替與并列、短暫的統(tǒng)一等,都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對于分裂時期的幾個并列朝代,要有明確清晰的概念和更替順序,例如,
上圖概括了東漢至隋歷史階段的政權更替順序、各個政權的建立時間,但是北方短暫的統(tǒng)一前秦和與東晉的一場重要戰(zhàn)爭淝水之戰(zhàn)沒有概括在里面。其次,南朝時間420年—589年概括了,但是北朝439年(北魏統(tǒng)一開始)—581年沒有概括。
綜上所述,歷史的時間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最難以記憶的,除了羅列、歸納、順序記憶、歌曲理解、結合重大事件加以理解背誦,其實是沒有捷徑的。歷史朝代和時間的記憶確實需要學生老老實實花上一點時間。
歷史空間概念,即每個朝代統(tǒng)治的地域和中心、關隘州府、皇宮建筑、防御工程、水利交通等也有所不同。歷史空間概念,最基本的即朝代的都城、統(tǒng)治中心。例如,統(tǒng)一的幾個朝代,秦——咸陽,西漢——長安,東漢——洛陽,西晉——洛陽,東晉——建康,隋——洛陽,唐——長安,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元——大都,明——南京、北京,清——北京。這些都城的選擇都是與當時統(tǒng)治的需要或者政治形勢緊密聯(lián)系的。這些因素包括朝代建立者的本身屬地、戰(zhàn)略防御的需要、當時經(jīng)濟發(fā)達城市的選擇、商業(yè)發(fā)展的需要的等。這些地點的記憶也能很好地理解一些文學上的詩詞。例如,南宋詩人林升的《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明白了北宋的靖康之恥和南宋建立和定都的無奈、社會的腐敗,就很好理解最后醉生夢死的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這里杭州和汴州的位置也無疑起到提示聯(lián)系歷史環(huán)境和形勢的作用。
又如,后人對明朝歷史“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概括,主要是對明王朝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和崇禎皇帝吊死煤山的歷史事件。從歷史的角度看,這里涉及“守國門”,守哪里?為何當時的國門需要守?為何“國門”從南遷向了北?這些歷史地理的問題需要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狀況。靖難之役朱棣勝利擊敗侄子朱允炆后,由當時自己原來的番地北平進入南京稱帝,因北方時常受到韃靼和瓦剌的威脅,且有殘元蒙古勢力的南襲,加之北平是朱棣的興王之地,所以朱棣在1421年遷都北平,并把北平改為京師。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師靠近邊關重鎮(zhèn)山海關,且又是天子所在之地。所以,民間對此稱為“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即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禎朱由檢時期,內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努爾哈赤建立的后金(后來的清朝)虎視眈眈,但當時后金的軍隊多被擋在山海關之外。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北京,崇禎皇帝表示“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至死不退避,最后吊死在煤山,民間對此事件稱為“君王死社稷”。
所以歷史空間的概念和理解,不僅僅只是一個地方、一個地名的記憶,它往往與到當時政治形勢、商業(yè)和制造業(yè)發(fā)展、經(jīng)濟中心、民族關系等眾多的社會問題密切聯(lián)系。歷史地理學也是一個大學的必修科目,學習歷史,尤其中國古代史,不能離開地理的相關知識。
縱觀初中階段歷史的教學,中國古代史的教學是具有較大難度的。不僅需要不斷地總結和歸納知識記憶的方法,更重要的還是需要下苦功夫記憶和理解教材的內容。“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隨著傳統(tǒng)文化、語文、歷史在中考、高考要求的提高,唯有多讀書、讀好書、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歷史素養(yǎng),才能豐富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鄧實.國學講習記 (1905年)[J].國粹學報.
[2]陳靜.古代史學傳統(tǒng):古代史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D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1178956487738179&wfr=spider&for=pc.
[3]左振坤.歷代愛國詩文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88-89.
[4]朱孝遠.史學的意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78-84.
[5]趙師瑜.小歷史與大歷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115-118.
[6]汪榮祖.史學九章[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