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長龍
歷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錄了民族文明和進步,并以歷史事件為依托,彰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師運用多種思維啟迪學生,并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式,健全完善學生人格素養(yǎng),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善用多種思維啟迪
在教學中,基于相同歷史人物或事件,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多維度思考問題,將歷史人物、事件和當時時代特征相結合,使教學不脫離于時代背景,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從辯證思維和客觀角度來分析和研究歷史史實,并在此基礎上得出理性和正確的結論。如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也是最后一次農(nóng)民起義,但最后被李鴻章和曾國藩鎮(zhèn)壓。然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這兩個重要人物,在清朝大興的洋務運動中發(fā)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又如在講解到“列強入侵與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相關知識時,各國列強入侵中國,并在境內強取掠奪各種資源,嚴重侵害了中國人民的身心,但從資本主義角度分析得知,列強入侵中國的歷史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進程。從上述教學可知,歷史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事件和人物時,應運用辯證、批判等多種思維方式,培養(yǎng)學生理性品質和人格素養(yǎng),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二、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式
相關研究指出,當前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因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和思維模式的影響,依舊運用講授式教學方法,致使學生被動學習,師生基本沒有互動。長此以往,會消磨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歷史教學效率。因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應全面優(yōu)化課堂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閱讀、闡述和質疑,促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中獲得豐富的精神體驗,并借此提高人文認知和人格素養(yǎng)。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討論三民主義提出的經(jīng)濟、思想、政治、階級等各種背景、三民主義基本內容,以及如何評價這項提議。在學生討論后,歷史教師可進行歸納和總結,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此同時,歷史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圍繞所學知識形成屬于自身的情感認知。又如在教學《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文化》時,教師可以將中國古代科技發(fā)明與國外的相比,促使學生充分了解祖先的智慧,并樹立傳承傳統(tǒng)文化和維護祖國尊嚴的思想意識。
三、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課堂時間有限,學生難以全面且深刻地理解歷史知識。對此,教師可以開展多元化實踐活動,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高中歷史課外實踐活動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所謂研究性學習,即根據(jù)歷史學科特點,結合課內知識開展研究學習活動,在研究學習中調動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搜集、提取、整理歷史信息的能力,促使學生朝著多元化方向發(fā)展。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一課為例,首先,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該單元知識內容搜集相關資料,歸納和總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健全自身人格。其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紀念館、博物館、歷史遺址。我國有很多優(yōu)秀的歷史資源,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讓學生觸景生情,達到情感和知識相融的目的。如在教學《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教師可以借周末時間帶領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通過史料體現(xiàn)出新民主革命領導人不屈不撓、前赴后繼的革命精神,讓學生充分明白當前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和熱愛生命的人生態(tài)度。
總之,歷史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人格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教師應結合素質教育要求和新課程改革理念,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健全學生人格,并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思維,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和質量,實現(xiàn)預期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汝紅.高中歷史教學中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2]梁瑞忠.試論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的人格培育[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本文系揚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學生人格完善的歷史教學空間創(chuàng)設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G16/Z005。
(作者單位:高郵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