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并傳承的文明成果,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化傳承是一個文化問題,更是一個教育問題,學校對民族文化傳承的影響力是其他途徑無可比擬的。本文試圖從隱性課程層面,探討民族文化傳承的若干策略,主要從教科書、教學活動中、教學活動之外三個方面的隱性課程建設予以討論。
關鍵詞:民族文化? 傳承? 高校? 隱性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01-0047-01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并傳承的文明成果,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失卻,都難以復制和再現(xiàn),民族文化傳承是一個文化問題,更是一個教育問題,學校對民族文化傳承的影響力是其他途徑無可比擬的。我國民族文化傳承困境并未完全解決,本文試圖從隱性課程層面,探討民族文化傳承的若干策略,主要從教科書、教學活動中、教學活動之外三個方面的隱性課程建設予以討論,使得高校充分發(fā)揮民族文化傳承的主戰(zhàn)場地位。
1? ?隱性課程的概念與特征
隱性課程則是學生在課堂內(nèi)外無意間習得的由教師以特定方式呈現(xiàn)的文化的序列,體現(xiàn)于教科書、教學活動中、教學活動之外[1]。民族文化傳承的高校隱性課程,是高校以民族文化傳承為目標,教育者有意識地以特定方式呈現(xiàn),學生在教學活動內(nèi)外無意間習得并自發(fā)進行傳承的民族文化的序列。民族文化傳承的隱性課程要幫助學生建立起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使大學生在民族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形成對本民族文化整體性、系統(tǒng)性、客觀性的認知體系, 增強對民族文化的鑒別、分析能力,弘揚民族文化精華, 使其代代相傳[2]。隱性課程開展的過程具有潛在性和復雜性,產(chǎn)生的效果具有難以量化性和持久性。隱性課程形無定形,是一個開放的、非線性的復雜系統(tǒng)。內(nèi)容上依托于學術性和非學術性方面;載體上包括物質(zhì)層面、精神層面、制度層面等;在場域上,既可在教學過程中,也可在教學過程以外。隱性課程側重于大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層面,難以實現(xiàn)量化評價的客觀性和普適性。隱性課程的效果可能部分在學校期間就顯示出來,也可能在走出校門后經(jīng)歷與社會的磨合后產(chǎn)生作用,甚至在其一生中都受著這種影響[3]。
2? ?教科書中隱性課程的開發(fā)和建設
教科書是向大學生傳授民族文化知識的重要載體,也是大學教師完成教學的重要依據(jù),教科書作為物化的精神產(chǎn)品,需要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的統(tǒng)一[3]。教科書的深層結構可幫助學生正視民族心理差異,從民族文化本身具備的學科專業(yè)性和認知過程、情緒情感以及個性特征等方面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教科書深層結構的開發(fā)要遵循以下原則:方向性原則,教科書編寫者應保有文化自覺和多元一體的價值觀,對民族文化進行篩選,再加以定式化、組織化;適應性原則,教科書的編寫要選擇符合民族文化背景的材料,同時滿足時代和社會的需要,又要適應大學生的接受水平和實際;系統(tǒng)性原則:縱向上以螺旋遞進式構建本學科的邏輯體系,橫向上與其他課程資源的整合;對話性原則,教科書設計需要在內(nèi)容上留白,學生對此進行補充或反饋,以此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和興趣。
3? ?教學活動中的隱性課程開發(fā)和建設
教學活動中的隱性課程開發(fā)和建設,包括課堂教學活動和課外教學活動。課堂教學是文化整合和文化傳承的最重要的形式。 教師是重要的隱性課程資源,需保有多元文化觀和隱性課程意識。從多元文化觀而言,教師要認清多元文化背景,克服二元對立的文化思維;持文化相對主義,以開放和包容的態(tài)度肯定每種文化的價值。從隱性課程意識而言,民族文化傳承課程中教師的形象可能就是學生眼中的文化形象,只有時常保持自省,才能摸索出更為適合的途徑。教師需要自主靈活的組織課程、創(chuàng)造性的開發(fā)和使用課程資源,培養(yǎng)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使民族文化在社會生活中得以傳承。
課外教學活動多是指由教師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之外的教學活動。課外教學活動中的隱性課程建設是民族文化從課程走向?qū)嵺`、回歸生活的重要途徑。高校學生的課外教學活動可采用人類學中田野調(diào)查的形式,使學生參與民族生活,融入民族群體,撰寫民族志,了解多元民族文化。在課外教學活動中,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全程,田野調(diào)查是高校學生了解民族文化最直觀的方式,以此建立對民族文化的感性認識,并內(nèi)化為興趣和情感,從而產(chǎn)生民族文化傳承的強大內(nèi)驅(qū)力。
4? ?教學活動外的隱性課程建設
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不僅限于具有教師權威的教學活動中,也要將民族文化融入大學生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物質(zhì)層面而言,有形的物質(zhì)具有無形的文化功能,圖書館資源是大學生自主學習民族文化的基本途徑,民族文化宣傳欄、民族博物館、民族團結廣場等建筑設施。從精神層面而言,將民族文化傳承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將民族文化融入到校園特色與辦學目標中,開展民族文化研究,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將多元文化思想加入到校訓或院訓中,突出民族文化在校園精神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從行為層面而言,舉辦與之相關的學?;顒印P律雽W教育中,提出大學生對于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與使命,設立大型的民族類活動,設立大型的民族類活動,支持學生創(chuàng)辦民族類社團;舉辦校園民族節(jié)日。
參考文獻:
[1] 傅建明.“隱性課程”辨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0(8):55-59.
[2] 陳興貴.多元文化教育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傳承[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9):32.
[3] 丁朝蓬.教科書的結構分析與內(nèi)容質(zhì)量評價[J].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11):62.
作者簡介:郝月梅,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