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道德與法治;教學對象:八年級;
設計者:邵明旭;課時:1課時。
1.讓學生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生初步的認識。
2.讓學生了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消費者權利以及救濟等相關內容。
3.聯(lián)系生活,幫助學生樹立權利意識和合理的消費觀念。
本課主題為消費者權益保護,屬于“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公民權利教育”的內容。
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兩大部分:消費者權利和維權途徑、賠償內容。
本教學設計將圍繞以上兩部分內容,積極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通過情境模擬、互動等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消費者權益以及維權的相關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維權意識,提升閱讀、分析法條的能力。
1.學生特點
八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生活技能,能夠獨立進行消費行為,但可能具有權利意識較弱、處理意外事件能力差等特點。通過學習可幫助學生樹立權利意識和了解維權途徑,從而使其更加理性、從容地對待生活中的消費問題。
2.對知識的認識
學生已經學習了解過“道德與法治”的相關課程,知道法律賦予了公民一系列的權利以及大致的維權途徑。但是,具體到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學生對權利和維權方面的認識可能還比較模糊,因此本課將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讓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相關內容。
1.幫助學生掌握消費者基本權利的內容;
2.介紹權利受到侵害時的維權途徑和獲得賠償的措施;
3.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合理的消費觀念,增強權利保護意識;
4.掌握查閱、分析法律條文的能力。
1.通過小組討論、自主學習的形式,提高學生對法律文本的閱讀分析能力;
2.通過“快問快答”的形式,調動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興趣,提高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3.通過情境模擬的方式,提高學生對消費者權益和維權內容的理解和感悟。
讓學生了解消費者的基本權利以及如何進行維權、能獲得什么樣的賠償等內容。
如何幫助學生記憶消費者基本權利的內容。
情境模擬、學生總結、互動問答、教師講解。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文本、A4紙、教室多媒體設備。
1.情境模擬
情境1:(同學A扮演消費者,同學B扮演經營者)同學A早上在小賣部買了一個面包作早餐,結果因為面包保質期超期導致腹瀉。經過醫(yī)生治療后,同學A康復了,但是他因為看病花費醫(yī)藥費500元以及交通費20元。之后,同學A準備去法院起訴獲得賠償,但對于該起訴生產者還是銷售者,他產生了困惑。
情境2:(同學C扮演消費者,同學D扮演水果銷售攤販)同學C在購買水果過秤后,感覺分量不對,再次稱重后發(fā)現(xiàn)水果販使用的是“八兩秤”,遂向消費者協(xié)會投訴。
情境3:(同學E扮演消費者)同學E于2016年9月2日在某商場購買一瓶礦泉水,花費3元。該礦泉水瓶身標注“生產日期見瓶蓋,保質期為18個月”,而該礦泉水瓶蓋標注的日期為2020年6月2日。
思考題
問題1:上述情境中,消費者的哪些權利受到了侵害?
問題2:消費者除上述列明的維權途徑外,還可以通過何種途徑維權?
問題3:消費者究竟應該向銷售者還是生產者要求賠償?
教師:請同學們進行思考,并在學習本節(jié)相關內容后進行回答。
2.教師介紹本節(jié)課的計劃
教師:通過上述的情境模擬展示,想必同學們對于消費者的權利和維權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本節(jié)課將主要針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消費者權利和維權內容進行講解。
1.教師向學生分發(f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并介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主要內容。
2.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消費者權利”內容,并通過分析上述情境加深學生理解。
(1)教師帶領學生分析上述情境涉及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法條。
情境1:主要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七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的相關內容。
情境2:主要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第十條的相關內容。
情境3:主要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第十條的相關內容。
(2)教師鼓勵學生分享自身受到侵害的經歷,并進行分析。(可由2至3位學生上講臺進行分享。)
3.教師總結消費者享有的相關權利。
續(xù)表
1.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情境1:同學A早上在小賣部買了一個面包作早餐,結果因為保質期超期而導致腹瀉,花了500元醫(yī)藥費和20元交通費,同學A準備去法院起訴獲得賠償,但對于起訴生產者還是銷售者,他產生了困惑。
2.教師提問
問題1:同學A可以通過何種途徑維權?
答案預設:
(1)與經營者協(xié)商和解;
(2)請求消費者協(xié)會或者其他組織進行調解;
(3)向有關行政部門進行投訴;
(4)提請仲裁(前提是雙方有書面仲裁協(xié)議或書面仲裁條款);
(5)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問題2:同學A可以向誰要求賠償?是小賣部店主還是面包的生產廠家?
答案預設:兩者皆可。
3.教師講解消費者可以向誰要求賠償
(1)銷售者或服務者的先行賠付義務。
消費者購買產品或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可以找銷售者或服務提供者要求賠償。(銷售者或服務者賠償后,屬于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向銷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其他銷售者追償。)
(2)缺陷商品生產者與銷售者的責任。
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于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后,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于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3)展銷會舉辦者、柜臺出租者的特殊責任。
消費者在展銷會、租賃柜臺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結束或者柜臺租賃期滿后,也可以向展銷會的舉辦者、柜臺的出租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的舉辦者、柜臺出租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4.知識回顧及應用
教師:請同學們回答情境2、3中,同學C和同學E可以通過什么樣的途徑維權,并說明可以要求誰進行賠償。
答案預設:
1.法條分析環(huán)節(jié)
教師指示學生閱讀《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法律責任”一節(jié),并回答相關問題。
教師:根據法條,上述情境1中,同學A可以要求什么樣的賠償?
答案預設:
(1)同學A可以要求賠償自己花費的醫(yī)療費500元,以及為去醫(yī)院治療花費的交通費等相關費用;
(2)同學A可以要求賠償買面包的錢;
(3)若可以證明小賣部存在欺詐行為,可以對其要求懲罰性賠償500元。
2.教師講解環(huán)節(jié)
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時,在不同情況下,消費者可以要求如下賠償:
*“完全填補”原則:將受害的損失全面填補,權利人損失多少,侵權人賠償多少,使權利人在經濟上不受損失。
3.知識回顧及應用
教師:請同學們回答情境2、3中,同學C和同學E可以要求怎樣的賠償。答案預設:
本課旨在從教材以及法律原文出發(fā),將最準確的知識教授給學生。
課程的亮點在于兩個方面:
第一,從課程設計角度來看,本課程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暗赖屡c法治”課內容相對枯燥,使得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大,但本課可通過情境模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問答、案例分析、學生自主學習展示等環(huán)節(jié),提高其熱情,也提高了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這些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對法律文本更為真實、生動的認識。
第二,從法治教育角度來說,傳統(tǒng)教學法止步于教材,在教師本身法學素養(yǎng)不充足的情況下,往往只能照本宣科。本課程引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內容,讓教師在講授課程時更加“有法可依”,這種通過閱讀法典理解法律的學習方法也可以更好地與高中乃至大學的專業(yè)課程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