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亭
摘 要:班主任作為班級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其工作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班主任管理中“以人為本” 理念的重要意義和應用策略進行分析,目的在于有效提高班級管理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構建和諧的班級氛圍,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 班級管理 “以人為本”理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5.068
“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理念的核心是不斷開發(fā)學生的個性,使得班主任的日常工作能夠更加關注學生的成長,給予學生人文關懷,而不是一味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心,教師必須充分利用班級的內部資源對學生進行管理,不斷提高班級管理質量,為學生創(chuàng)建和諧的班級氛圍。
一、什么是“以人為本”理念
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模式更多體現了班主任作為管理主體的地位,而沒有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之相比,“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重視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下,班主任不再以逼迫式、權威式的方式管理,不再扮演權威者對班級進行管理,而是要構建一個和諧、民主的班級,形成一種和諧、民主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和執(zhí)行不再由教師一個人確定,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讓制度的制定和執(zhí)行為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保駕護航。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在班級管理中應用“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班主任管理工作有效進行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是班級的領導者、管理者和具體實施者,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還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和思想。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班級的建設,影響班風的建設,甚至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初中生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情緒容易受到影響,同時由于叛逆期的到來,初中生更加不愿意服從班主任的管理,反而喜歡與班主任唱反調,初中生的性格特征給班主任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能再使用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對具有反抗心理和叛逆心理的學生進行管理,不能再利用班級規(guī)章制度對學生進行打壓,更不能采用體罰,否則會適得其反。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只有應用“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更加關注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和思想變化,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遇到事情從學生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和力,引導學生參與到班級規(guī)章制度的管理中,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效率。
2.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每個學生的性格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有的學生乖巧聽話,而有的學生則調皮搗蛋,這也給班主任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難度。在傳統(tǒng)的管理工作中,對于調皮搗蛋、愛犯事的學生,班主任常常都是利用班規(guī)對學生進行懲罰,甚至體罰,雖然能在短時間對學生產生壓制作用,但是并不能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加以改正。初中生比較叛逆,采用這樣的方式進行管理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偏激的行為,發(fā)生師生沖突。這種壓制方式也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傷害,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班主任遵循“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能夠轉變傳統(tǒng)的管理方式,更加重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對每個不同性格的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和培養(yǎng),順應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讓學生對班主任的管理心服口服,這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運用“以人為本”理念的策略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為了能更好地應用“以人為本”,教師首先必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把學生作為班級的主體,而不再是以教師以及班主任作為班級的主體。首先,教師要對班級的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初步了解,了解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存在的困難,還建立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班主任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減少學生心理對自己的畏懼感;班主任與學生的平等相處,才能讓學生更愿意向自己吐露心聲。這有利于解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問題。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下,班主任總是強迫學生做自己不喜歡、不情愿的事,而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人格,要保障學生在班級管理制度中應該享有的權利。初中生的性格和心理特點是爭強好勝,一般都具有很強的自尊心,同時內心的承受能力相對比較弱。因此在管理過程中,如果學生犯了錯,教師不能不問清情況就一頓批評,而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首先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找出問題,并且采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并及時改正錯誤,避免傷害學生的自
尊心。
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班級制度的制定
在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總是扮演權威者,采用權威的方式,利用班級規(guī)章制度對學生進行權威管理,并且根據班規(guī)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懲罰。而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教師必須讓學生做學習的主體。在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下,班主任一個人管理整個班級,班級的班規(guī)和其他班級制度的制定都是班主任一個人制定,而在“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下,班主任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班規(guī)和班級制度的制定中,讓學生做班級的主人,樹立學生的“班級主人翁”精神,由學生自己制定的班規(guī),學生都能夠更好地遵循和執(zhí)行。另外,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投票方式選舉班干部,在班規(guī)的制定和班干部的選舉方面充分體現民主精神,創(chuàng)建民主的班級管理模式。讓學生自己建立應該遵循和執(zhí)行的班規(guī),自己選擇班規(guī)的執(zhí)行者和監(jiān)督著,學生都愿意自覺遵循班規(guī),執(zhí)行班規(guī),班主任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引導者和輔助者的作用,不濫用權威。
3.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教育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立的性格、獨立的思想,因此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在進行班級管理時,教師必須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能采取統(tǒng)一、死板的標準,而要對學生進行獨立評價。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班主任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和所擅長的東西,充分挖掘學生在某個方面的能力。對于學生的優(yōu)點,教師必須進行肯定,提升他的信心;對于他的缺點,教師要引導他進行改正。教師只有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班級管理工作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初中階段是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學生將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作為班主任,必須具有及時發(fā)現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能力,一旦發(fā)現問題,就要及時進行開導,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下,學生都是懼怕和遠離班主任,更不會向班主任傾吐自己的心聲;而教師往往一味地關注學生的成績,并不重視學生的心理狀況。在“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下,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讓學生自愿向自己傾吐心聲,有效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較之以前都發(fā)生了改變。“以人為本”管理理念在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有利于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更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通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班級制度的制定、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教育、重視對學生心理的關注等策略的運用,最終可達到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丁玲玲《淺議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應用》,《知識文庫》2019年第14期。
[2] 黃瑞媛《以人為本理念下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藝術》,《名師在線》2018年第24期。
[3] 王強《以人為本班級管理方式在初中班主任管理中的應用分析》,《新課程》2019年第2期。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勞動專項課題“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構建研究—以永靖縣第五中學為例”的成果論文,課題編號為:GS【2020】GHBZX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