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田玉擁有5000多年的文化歷史,自古以來都被權貴追捧。近年來,人們對和田玉子料更加癡迷,子料的價值也不斷增長,因此不少商家追逐利益,仿造子料。本文通過探討歷年來和田玉子料的仿造手段,總結借助肉眼及十倍放大鏡鑒別仿制品的方法。天然子料皮色種類多,沒有仿子料鮮艷,無漂浮感。黑褐色多呈水草紋狀分布,裂隙處顏色從中心向兩邊逐漸變淺。表面形貌特征顯示天然子料表面有凹坑并呈現(xiàn)油脂光澤,不似仿子料過于光滑,無刮擦痕,且天然子料凹坑底部光澤與表皮一致,凹坑邊緣一側陡一側緩。通過這些鑒別方法,為消費者在購買子料時提供依據(jù),避免財產損失。同時分析影響子料價值變化的因素,為收藏者提供品質評價建議。
關鍵詞:和田玉;子料;鑒別;品質
中圖分類號:P619.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0-00-05
和田玉自古以來都受到華夏人民的敬重和喜愛,擁有5000多年的歷史。遠古時期的人們將其作為祭天禮地的禮儀用器,同時和田玉也是帝王將相墓室中最重要的陪葬品。后期人們逐漸將其發(fā)展成首飾、配件甚至器皿,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連孔子也曾言“君子比德于玉”,可見和田玉在人們心目中擁有不可磨滅的地位,是華夏炎黃子孫精神和文化的載體,象征著美好與德行。
和田玉是以透閃石和陽起石為主的鈣鎂硅酸鹽礦物[1]。按照其產出狀態(tài),可分為山料、山流水和子料。其中山料指產于山上的原生礦,而子料則是山料經過風化、剝蝕后又被流水搬運到河流中的玉石,其因外表圓潤、質地細膩、皮色豐富等特點,在市場中尤為昂貴。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子料玉石的開采工藝越來越嫻熟,從早期的人工河漫灘采集到如今的大型機械發(fā)掘河床,致使子料幾乎被開采殆盡,市場上出現(xiàn)“一子難求”“千金難買和田子”的局面。受到利益驅使,不少商家用盡手段仿造和田玉子料,且因造假手段多樣、造假方式不斷更新,市面上大部分的鑒定機構沒辦法出具和田子料的證書,使得喜愛子料和田玉的投資者顧慮重重,購買前確保子料的品質和真實性顯得尤為重要。
1 和田玉子料的鑒別
1.1 和田玉子料的仿造手段
和田玉歷史悠久,其中子料價值極高,自古以來就有不少商家改造普通的山料和田玉或其他材質的玉石,仿造天然的子料。常見的仿造手段分為染色和打磨兩大類。
1.1.1 染色
天然的子料在河床附近產出,子料表皮經過經年累月流水的沖刷,會與流水或者河床中存在的微量元素發(fā)生反應,產生不同顏色的表皮。常見的皮色有淺黃色、黃褐色、紅褐色、黑褐色等多種顏色。這些皮色部分或者全部分布在玉石表面,每一塊子料樣貌均不同,都是獨一無二的。一些雕刻大師利用這些皮色進行雕刻,成品讓人愛不釋手。因此一塊子料是否含有皮色、皮色種類如何、皮色分布如何,既能將其與非子料玉石區(qū)分,又能或多或少地提升其價值。皮色對子料來說顯得尤為重要,仿造子料的第一步便是染色。
早期的和田玉染色又稱沁色,那時的人們對墓穴陪葬的古玉十分追捧,因此出現(xiàn)了很多仿造古玉顏色的手段。染色原理大致可分為幾類:銀離子使玉石表皮產生黑色,常稱為水銀沁;二價銅離子產生藍綠色,稱為銅沁;三價鐵離子產生紅褐色,稱為血沁;碳酸鈣和磷元素會使玉器鈣化產生白色,稱為白沁;等等。利用以上原理,可以仿制各種顏色的古玉,這些方法同樣適用于仿造子料。
和田玉的染色手段最早可以追溯至宋朝,時人用虹光草搗碎成汁,將玉置于其中并以火烘烤,形成雞血色,用以仿造子料特有的皮色。后至明朝,時人將玉石縫制于活的牛羊的腿中,長年累月以牛羊的鮮血浸潤打磨玉石,最終產生紅褐色的表皮。再至清朝和民國時期,人們殺狗置玉于腹中,縫合后埋于地下,數(shù)周后取出,表皮可見紅色血斑和黃色土花。到了現(xiàn)代,染色技術越來越先進,人們多使用有機染劑,如植物染料、酸性甲基橙、碘酒和羊毛燃料等,或無機的礦物染料,如錳鹽染料、鐵鹽染料和中和劑等,對玉石進行染色。染成的顏色也逐漸從一種向多種顏色發(fā)展,如金黃色、黃褐色、紅褐色和黑褐色等[2]。
1.1.2 打磨
天然子料在河流中經過打磨沖刷,原本多棱角的山料被逐漸磨圓,形成渾圓卵石狀的子料,且表面光澤油潤,玉石膚質細膩,猶如羊脂,這也是“羊脂玉”的由來。玉石在流水的搬運過程中不斷發(fā)生碰撞,結構粗劣的玉石在搬運過程中就已經破碎殆盡,只有質地結實、結構致密的部分被保留下來,這也是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因此絕大部分子料的品質都很好,人們也逐漸形成了子料質地優(yōu)良的認知。但在搬運過程中的碰撞作用也使子料的表皮形成大大小小的凹坑,即行話所說的“汗毛孔”,是行家鑒定玉石是否為子料的一個重要依據(jù)。
早期的商家仿造子料,用裝有卵石和水的滾筒、球磨機或攪拌機等將山料玉石放入機器中磨圓,之后再對玉石進行拋光,形成圓滑且光亮的外觀,稱為“磨光子”。后期造假手段更加成熟,商家用機器擊打玉石表面,人為造出撞擊痕來仿造天然子料的“汗毛孔”。
1.2 和田玉子料的常見鑒別方法
由于子料的仿造手段千變萬化,所以消費者要在購買時及時辨別,不但要掌握一定的肉眼觀察鑒別技巧,還要知道相關的理論知識便于檢測,以下為幾種比較重要的鑒別方法:
1.2.1 表皮顏色
子料表皮很少為正紅色,即便有紅色,顏色多發(fā)暗,即為紅褐色,是赤鐵礦致色。表皮顏色種類多,一塊子料上會有單色、雙色或多種顏色,顏色分布自然,不漂浮,黑褐色常呈松花狀或者水草紋狀滲入。表面裂隙顏色分布也有規(guī)律,顏色滲入深度從裂紋中心向兩邊逐漸變淺,中心顏色略高于兩邊顏色[3]。對于仿子料而言,仿造的皮色早期是艷麗的橙紅色,易于辨別;到了后期出現(xiàn)紅褐色、黑褐色等接近天然的皮色,但顏色漂浮,沒有漸變關系;裂紋處顏色濃集,呈現(xiàn)不完全浸染,有方向性,近似網紋狀;裂紋中心的顏色和兩邊的變化不大,沒有深淺的差別[4]。
1.2.2 外觀
仿造的子料外形過于完美和均勻,但磨圓度差,還留有幾何外形。若玉石的長寬比大于3∶1,則很有可能是仿子料[5]。天然子料表面多為溫潤的油脂光澤,而仿子料表面因為打磨,光澤較弱,有磨砂的質感,另有部分仿子料打磨后又拋光,但其光澤太強,呈現(xiàn)玻璃光澤,少了玉石質樸溫潤的質地。
1.2.3 表面特征
早期的仿子料表面過于平滑,沒有“汗毛孔”;局部可以看到線狀的刮痕,是滾筒打磨過后的痕跡。后期的仿子料是利用人為撞擊形成“汗毛孔”,通過觀察“汗毛孔”的分布特點可以加以區(qū)分。仿子料的“汗毛孔”比較集中,毛孔邊緣陡,坑壁垂直,坑底光澤差,坑周圍有很多鋒利的刮擦溝槽;而天然子料的汗毛孔大小不一、形狀不同、深淺不等、分布不均勻,凹坑一側坡度較陡,另一側坡度較緩,坑底的光澤與表面光澤一致[6]。
1.2.4 表皮成分測試
天然子料的表皮顏色成因多與鐵元素相關,黃色、紅褐色等皮色多是赤鐵礦導致,褐色、黑褐色等皮色則與褐鐵礦相關。但仿造子料的皮色多是短時間形成,人們需要使用不同的化學試劑,故表皮顏色的成分也與天然的不同。通過數(shù)據(jù)收集,以下成分若出現(xiàn)在玉石表皮中,則該玉石很可能為仿子料:第一,表皮為褐紅色,含有較多的碘元素,并且鋅元素、硫元素等也比天然子料中的含量高,該仿子料為一種含碘染劑染色而成[7]。第二,表皮為褐黃色,成分中碳元素含量很高,但鈣、硅、鎂的含量卻比天然子料低很多的仿子料,是由一種樹脂和玉石粉混合的非晶質狀涂覆物涂在仿子料的表面[7]。第三,表皮為鮮艷的紅褐色,出現(xiàn)有機物的成分,是由一種有機高分子聚合物仿造的玉石表皮[8]。第四,表皮為黑色,成分中出現(xiàn)霞石和有機物,是由黑色有機膠粘接黑色霞石偽造的玉石表皮[9]。
2 和田玉子料的投資鑒賞
和田玉子料造型美觀,文化背景深厚,價值連城,既可當作珠寶首飾佩戴,又能作為擺件裝飾家室,更能作為傳家寶起到保值升值的作用。因此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要謹慎挑選,選擇質地細膩、品質優(yōu)良、雕工精美的和田玉??蓞⒖家韵聨c對和田玉進行投資和鑒賞:
2.1 玉質本身質地優(yōu)良
和田玉子料貴在質地,中國自古講究“重德輕符”,其中“德”為質,“符”為彩,因此質地是評價玉石優(yōu)良的首要條件。和田玉以溫潤如凝脂者為上乘,而子料也正因流水長期沖刷才保證了其外觀光滑細膩、內部質地溫潤,從而價值連城。其中以羊脂玉最為昂貴,即質地油潤、細膩如羊脂。玉石市場中會向消費者提供電筒等照明物,目的是看玉石的結構。好的子料玉石結構細膩,呈現(xiàn)細小團絮狀結構,這類子料在外觀上會呈現(xiàn)溫潤的質感,但又不會過于通透顯得廉價。而市面上很多和田玉的顏色雖然潔白,但整體透明度比較高,缺少了和田玉厚重的質感,因此消費者在購買時要注意避開誤區(qū),應以質地為主、顏色為輔。
另外,和田玉子料是以透閃石為主的多晶質集合體,在搬運過程中會發(fā)生刮擦、碰撞等,因此或多或少會含有瑕疵,常見的瑕疵有白斑、黑點、綹裂等,這些雜質的存在會降低玉石的品質,因此在購買玉石時,特別是作為長期投資的子料時,應當避免購買有雜質的子料,即便天然的玉石多少都會有雜質,也要選擇購買雜質在邊緣等不明顯位置的子料。
2.2 玉石表皮顏色美觀
子料的表皮顏色是和田玉中最為出彩的點,因此表皮顏色的選取也十分有講究。其中褐紅色的色皮是最受歡迎的,價值也相對最高,同時也是仿制品最愿意仿制的顏色。部分色皮還有一些行業(yè)中的稱呼,如黃褐色和黑褐色交疊出現(xiàn)的稱為“虎皮”、黑褐色的稱為“秋梨皮”、淺黃色的稱為“灑金皮”等,這些特殊的皮色都增加了子料的魅力。在選擇皮色時,色彩越鮮艷的子料價值越高,但仿造的風險也越大,因此消費者在選擇時應當理智看待。部分皮色在人們長期的把玩之后會發(fā)生輕微的變化,皮色愈發(fā)靈動,油潤度也更高,故有“人養(yǎng)玉,玉養(yǎng)人”的說法。
2.3 玉石的產地
和田玉最早是指產于和田地區(qū)的透閃石質玉,和田玉子料即產自新疆和田地區(qū)喀拉喀什河和玉龍喀什河中的玉石。但到了后期,隨著玉石的開發(fā),越來越多產地出現(xiàn)透閃石質玉,如青海、廣西等。直到2003年,國家標準要求和田玉的定名不再具有產地意義,即只要透閃石含量符合標準,統(tǒng)稱為和田玉。自此,和田玉的定名不再具有產地意義,但單從收藏鑒賞的角度來說,一塊產自新疆和田地區(qū)的子料,要比同等品質下其他地區(qū)的子料的價值更高。因此投資者若想收藏產自新疆和田的子料,最好在國家級鑒定機構開具產地認證證書,來確保子料的價值。
2.4 雕工端正,寓意吉祥
與傳統(tǒng)的和田玉一樣,和田玉子料的雕工也很有講究,傳統(tǒng)和田玉運用諧音和寓意的方法設計雕琢圖案,如白菜(百財)、蜘蛛(知足)、魚(年年有余)、竹子(節(jié)節(jié)高升)、蝙蝠(同福)、葫蘆(福祿)等。也有認知范圍較廣的神人瑞獸的造型,比如佛、觀音、貔貅等,在這類雕刻中,主要看人物的比例大小,觀音須慈眉善目、面容平和,佛祖則講究天庭飽滿、眉開眼笑,貔貅則要口大肚圓、好聚天下之財。特別是對子料來說,雕工要求能簡則簡,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材料,玉的整體外形要圓潤飽滿,以體現(xiàn)富態(tài)和福態(tài)。
通常,子料因多含有皮色,所以設計師雕刻后會在玉石的邊角保留一小塊皮色,作為該玉石為子料的證據(jù)。也有部分大師利用皮色進行巧色雕刻,使得子料皮色與雕刻內容相輔相成,層次更加分明,顏色更加豐富,畫面感也更強。玉石的巧色雕刻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升子料本身的價值,也是雕刻大師創(chuàng)意和思想內涵的體現(xiàn)。
另外,子料經過河流的洗滌和大自然的打磨,因此每一塊玉石的外形和樣貌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有很多收藏者更喜歡這種未經雕琢的璞玉,精華細膩的玉質被包裹在飽經滄桑的外皮之下,別有一番風味。
3 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開發(fā),和田玉這類不可再生資源變得越來越少,而子料更顯得彌足珍貴。隨著其價值不斷增長,仿造的手段亦層出不窮。因此,喜愛玉石的人們要更加謹慎,在依靠經驗辨別的同時也可借助專業(yè)的機構進行鑒別,避免出現(xiàn)財產損失。在購買子料時要從多方面評判玉石品質,謹慎投資。
參考文獻:
[1] 買買提明·卡地爾,庫扎提·吐松,買買提阿布拉·買提斯地克.和田籽玉的色皮及其與土壤的關系[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9,28(05):207-208.
[2] 申曉萍,魏薇,李新嶺,李坤.仿和田玉籽料的方法及鑒定[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09,11(02):37-40.
[3] 謝平輝.和田玉仔料與仿和田玉仔料的肉眼鑒識[J].云南地質,2008(01):74-77.
[4] 居熱提·亞庫甫,李鵬兵.和田玉染色處理鑒別探討[J].低碳世界,2013(20):212-213.
[5] 李平,沈崇輝.軟玉子料黑皮和褐皮的致色物測試[J].巖礦測試,2009,28(02):194-196.
[6] 顏曉蓉,郭繼春,李加貴,張加云.和田玉籽料與磨光籽料的表面特征分析[J].中國西部科技,2011,10(36):44-46.
[7] 唐賓,張波,孫麗華,等.場發(fā)射環(huán)境掃描電子顯微鏡在寶玉石研究中的應用[A].玉石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2011:599-605.
[8] 湯超,周征宇,廖宗廷,等.軟玉市場上一種有機偽皮仿仔料的鑒別[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15,17(6):1-7.
[9] 周釗,楊明星,支穎雪,等.一種仿黑皮仔料拼合石的鑒定特征[J].寶石和寶石學志,2011(4):39-42.
作者簡介:鄧夏(1993—),女,廣東廣州人,研究生,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珠寶鑒定及教學。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寶石及材料工學特色專業(yè)建設基金項目成果,項目編號:JY17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