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坎帶爾·吾守爾, 石文劍, 周小平, 張宇軒, 徐桂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麻醉科,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2019年12月不明原因肺炎在武漢暴發(fā)[1], 迅速蔓延至我國其他省市地區(qū)。 WHO將該肺炎正式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2-3]。 因恰逢我國傳統(tǒng)春節(jié)長假, 人員流動密集, 給疫情防控和醫(yī)療救治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zhàn)[4]。
急性腸梗阻(acu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IO)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之一, 病因多樣、 病情迅速, 且常合并內(nèi)科疾病, 導致病情更為復雜, 死亡率更高, 在不同時期、 不同人群中的病因及危險因素也會發(fā)生變化[5]。 目前COVID-19在全國流行, 疫情防護形勢嚴峻, 給患者就診帶來困難。 本研究通過對比我院2020年1~2月與去年同期收治的AIO患者進行分析, 討論COVID-19疫情對AIO病因及診治的影響。
本研究經(jīng)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選取我院COVID-19疫情期間2020年1~2月(試驗組)及2019年1~2月(對照組)入院的38例AIO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試驗組22例, 男14例(63.6%), 女8例(36.4%), 平均年齡58歲; 對照組16例, 男11例(68.75%), 女5例(31.25%), 平均年齡65歲。 納入標準: (1)急性發(fā)病; (2)全部患者均有腹痛、 腹脹表現(xiàn), 伴或不伴有嘔吐、 肛門停止排氣、 排便的表現(xiàn); (3)影像學檢查符合AIO; (4)均經(jīng)手術證實為腸梗阻的診斷。 排除標準: (1)慢性腸梗阻; (2)非手術治療的腸梗阻。
(1)統(tǒng)計分析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年齡、 性別、 身高、 體質(zhì)量、 術前基礎疾病、 病因、 術前梗阻時間、 手術方式、 ASA分級、 入院到接受手術時長、 手術時間、 住院時間、 術后并發(fā)癥及術后轉(zhuǎn)歸等指標。 (2)收集患者術前的空腹血清白蛋白、 血肌酐、 血尿素氮、 血紅蛋白、 紅細胞、 血鉀、 血鈣、 白細胞、 淋巴細胞、 中性粒細胞、 總膽紅素等實驗室指標。 住院時間為出院時間減去入院時間, 其中不滿12 h算0 d, 超過12 h不滿24 h累積0.5 d, 以此類推。
試驗組與對照組AIO的手術發(fā)生率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表1 AIO手術發(fā)生率比較
組別 AIO手術發(fā)生率/[n(%)]醫(yī)院總手術量/n對照組16(0.3)a6009試驗組22(0.6)a3475
aP<0.05vs對照組.
兩組患者臨床特征進行比較, 高血壓疾病的發(fā)生情況相比,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入院到接受手術時長試驗組長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其余特征組間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指標對照組(n=16)試驗組(n=22)性別/(男/女)11/514/8年齡/歲65(36.80,82.50)58(8.75,78.00)BMI/(kg/m2)22.02±5.2321.34±5.92飲酒史/(有/無)1/151/21a吸煙史/(有/無)2/142/20a高血壓/(有/無)7/93/19a糖尿病/(有/無)0/164/18a心臟疾病/(有/無)5/113/19a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有/無)5/113/19a呼吸系統(tǒng)疾病/(有/無)6/103/19a消化系統(tǒng)疾病/(有/無)4/122/22a泌尿系統(tǒng)疾病/(有/無)3/134/18a電解質(zhì)紊亂/(有/無)3/136/16a膿毒血癥/(有/無)2/143/19a感染性休克/(有/無)3/132/20a病因 腫瘤性36 粘連性43 嵌頓性47 堵塞性10 缺血性11 腸套疊11 其他24術前梗阻時間/d3(2.00,6.25)2.5(1.00,5.50)入院到接受手術時長/h6(3.25,19.00)23.5(6.00,63.25)a手術方式 腸粘連松解術76 小腸切除術24 疝還納+疝修補術23 造瘺術23 腸吻合術13 腸套迭復位23
續(xù)表2
指標對照組(n=16)試驗組(n=22)ASA分級 Ⅱ級203 Ⅲ級914 Ⅳ級505手術時間/min140(100.00,257.50)135(65.00,172.50)住院時間/d11.06±5.6312.05±6.61術后并發(fā)癥/(有/無)2/143/19術后ICU住院時間/d1(1,2)1(0,3)術后轉(zhuǎn)歸 治愈1420 好轉(zhuǎn)0001 放棄治療0201術前疼痛評分3(3,4)3(3,3.25)
aP<0.05vs對照組.
兩組患者白細胞、 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比率組間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其余紅細胞、 血紅蛋白、 淋巴細胞、 C反應蛋白、 總膽紅素、 術前血清白蛋白、 血尿素氮、 血肌酐、 血鉀、 血鈣組間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指標對照組(n=16)試驗組(n=22)白細胞/(109/L)13.06±6.22008.25±3.02a紅細胞/(1012/L)04.57±0.5804.27±0.82血紅蛋白/(g/L)132.93±23.40127.54±24.66中性粒細胞比率/%84.33±7.310070.03±16.00a術前血清白蛋白/(g/L)37.57±7.0537.95±8.39血鉀/(mmol/L)04.10±0.4504.08±0.52血鈣/(mmol/L)02.20±0.1702.21±0.20中性粒細胞/(109/L)10.38(6.54,15.4)4.72(3.39,7.29)a淋巴細胞/(109/L)0.83(0.62,1.41)1.61(0.78,2.67)0C反應蛋白/(mg/L)23.9(6.21,78.06)11.44(4.21,51.49)0總膽紅素/(μmol/L)14.8(11.25,21.15)14.6(7.78,27.56)0血尿素氮/(mmol/L)6.83(4.65,8.67)5.14(3.95,7.46)0血肌酐/(μmol/L)64.5(43.05,73.05)52.5(30.5,68.6)0
aP<0.05vs對照組.
COVID-19疫情的暴發(fā)對我國的經(jīng)濟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自疫情暴發(fā)以來, 全國的醫(yī)療資源大量投入到COVID-19的救治上[6]。 由于其他疾病患者也需救治; 面對急診患者逐步有序地開展正常的醫(yī)療活動是醫(yī)務工作者所面臨的嚴峻問題。 AIO是臨床上常見的因腸內(nèi)及腸外各種因素導致的多發(fā)外科急腹癥, AIO的典型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 腹脹、 嘔吐及停止排氣、 排便等。 腸粘連、 腫瘤、 腸疝和糞石阻塞是常見的病因。 老年AIO患者大多數(shù)是由于粘連性腸梗阻、 腸道腫瘤以及腹外疝嵌頓所導致, 由于自身病理生理的改變, 臨床癥狀并不典型, 所以短時間內(nèi)病情有較大的變化[7]。 小兒AIO患者多因腸套疊所致, 且較少存在其他合并癥, 主要臨床癥狀為間歇性哭鬧或腹痛, 因此, 診治相較于老年患者更早、 更迅速[8]。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 我院疫情期間AIO手術量占全院手術的0.6%, 與去年同期0.3%相比明顯增高。 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特征, 試驗組患者等候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 原因有以下幾點: (1)疫情期間, 患者就診需完成COVID-19的排查, AIO患者多有發(fā)熱癥狀, 故檢查時間延長; (2)部分患者存在轉(zhuǎn)診情況, 所以等候時間延長。 兩組患者白細胞、 中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百分率比較差異雖然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考慮到多數(shù)患者炎癥反應指標均在臨床安全范圍之內(nèi), 我們認為在臨床并不存在具體指導意義; 有研究顯示[9]炎性因子指標可以作為結(jié)直腸癌術后腸梗阻的有效預測指標, 但仍需要進行大規(guī)模的前瞻性或回顧性研究來證實在臨床中是否有意義。
COVID-19疫情期間, 本院對急診患者的診療流程進行優(yōu)化, 大力推行預約掛號、 預約檢查, 引導患者錯峰就診, 盡量減少患者聚集。 開通綠色通道, 對來院診療的患者及家屬進行體溫監(jiān)測, 詢問流行病學史。 如果體溫正常, 符合限期、 急診手術指征, 在發(fā)熱門診進行COVID-19篩查的過程中完善相關的必要檢查, 由??漆t(yī)師進行會診后聯(lián)系麻醉科和手術室等相關科室做好手術準備。 發(fā)熱患者, 需在發(fā)熱門診排除COVID-19后再行進一步診治。 如果患者在發(fā)熱門診確診或疑似為COVID-19, 建議轉(zhuǎn)COVID-19定點醫(yī)院進一步診治。 對于急危重癥手術, 需按傳染病手術處置原則管理, 并做好個人防護。
疫情暴發(fā)期間, 居民以居家為主且相對運動減少, 飲食單一。 而在本研究中, 兩個時期AIO的病因構(gòu)成并無差異, 據(jù)此可以推斷, 疫情期間AIO病例增多的原因可能與居家隔離無明顯關系。 65歲以上老年患者AIO占比例45%, 較同期占比的50%并無明顯變化。 老年患者的感覺神經(jīng)較遲鈍, 對疼痛等癥狀不敏感, 在病變初始階段, 可能因行動困難、 無家屬陪同或經(jīng)濟原因等拖延就醫(yī)[10-12]。 老年患者是此次COVID-19疫情的易感人群, 一方面需要重視居家避免外出; 另一方面, 居民對于COVID-19疫情的恐懼和焦慮可能導致患者出現(xiàn)癥狀時容易拖延就醫(yī)[11]。 因此, COVID-19疫情期間AIO患者增多可能由上述原因造成。
COVID-19疫情期間, 急診患者的診治時間較以往或有所延長, 但通過優(yōu)化流程、 開啟綠色通道等方式, 不僅可以保證急診患者的診治, 還可在臨床上指導醫(yī)護人員在特殊情況下正確展開其他疾病的救治、 逐步有序地開展正常的醫(yī)療活動[13]。 因疫情的特殊情況, 研究時間緊迫、 疫情的不斷變化、 病例數(shù)少, 本研究的經(jīng)驗總結(jié)略有倉促, 難免有錯漏之處, 也希望能在未來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