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海燕
分離焦慮之轉身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由于較長時間與養(yǎng)育者分離而產(chǎn)生的焦慮行為,其行為表現(xiàn)為哭鬧、抗拒,甚至回避養(yǎng)育者的安撫。值得思考的是,如果養(yǎng)育者與嬰幼兒沒有分離,嬰幼兒是否就不會產(chǎn)生分離焦慮呢?
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我遇到的一個大難題——孩子會黏人!嬰兒在6~7個月左右(明顯表現(xiàn)出怯生之后)會出現(xiàn)黏人行為。嬰兒黏人行為的典型特征為:一方面僅僅黏住養(yǎng)育者不放;另一方面只要養(yǎng)育者離開,他們就會立即哭鬧、求抱!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即便養(yǎng)育者的意圖并非是離開嬰兒(比如只是去拿水或者去廚房取個東西,離開的時間可能連半分鐘都不到),可是,在養(yǎng)育者轉身的瞬間,嬰兒立馬哇哇大哭,并且強烈要求抱抱。為安撫嬰兒的這一哭鬧,養(yǎng)育者可能要付出轉身離開前的十倍甚至百倍的精力才能讓嬰兒不黏人。
養(yǎng)育者在多數(shù)情況下并非有意離開或是離開的時間太短,談不上“分離”。因此,筆者把嬰兒在養(yǎng)育者轉身的瞬間爆發(fā)出的哭鬧以及繼而出現(xiàn)的黏人行為定義為轉身焦慮。轉身焦慮的典型特征為:只要養(yǎng)育者在嬰兒眼前轉身,嬰兒就會瞬間哭鬧;在養(yǎng)育者轉身回來之后,嬰兒必定求抱。
關于轉身焦慮的實驗
當意識到嬰兒有轉身焦慮后,我一方面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實驗,確認在某個年齡段,嬰兒會有轉身焦慮的行為;另一方面查閱兒童心理學實驗相關資料,以找出心理學上關于轉身焦慮的研究或類似的研究。
生活中我以自己的孩子為實驗對象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在6~12個月時,嬰兒均有轉身焦慮的情況出現(xiàn),其中7~9月時嬰兒的表現(xiàn)尤為激烈。我的實驗過程為:在孩子8個月時考查他對“嚴厲聲音”的反應。實驗開始,奶奶突然用高聲且責備的語氣和孩子說話,他剛開始很困惑,后來看看爸爸和我的反應,猜出情況沒有這么緊張,因此他只是困惑,并未哭鬧。緊接著,奶奶轉身,在奶奶轉身的瞬間,嬰兒情緒立即爆發(fā),哭鬧不止。隨后奶奶回過身抱他,爸爸和我也輪流去抱,使用各種方式安撫他。
除對自家孩子進行觀察與實驗外,我還詢問過近百位新手媽媽,她們也都表示孩子確實存在養(yǎng)育者轉身時立即哭的情況。有些新手媽媽還表示孩子會突然出現(xiàn)黏人的行為,此前的“天使寶寶”變得越來越難帶,越來越難以理解。有些家長甚至被孩子的黏人行為煩透了,他們一整天都不愿意離開成人的懷抱,必須時刻被抱在懷里才不鬧。
在經(jīng)典的嬰兒心理實驗中,Edward Tronick教授的靜止臉實驗(still face experiment)呈現(xiàn)了嬰兒瞬間情緒崩潰的狀態(tài)。這個實驗有三個步驟,首先是母親表情豐富地與孩子互動;然后母親靜臉(面無表情地對著孩子),孩子做出各種努力讓母親回應自己,但都未能成功,直至孩子情緒崩潰;最后是母親停止靜臉,回到表情豐富的狀態(tài)安撫孩子。整個實驗持續(xù)時間為2分鐘,其中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大約1分鐘。當母親突然面無表情時,嬰兒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母親的改變,他們做出各種努力試圖讓母親回應自己。當嬰兒發(fā)現(xiàn)對著母親笑、指向之前互動過的方向以及雙手捧媽媽的臉都沒有用的時候,情緒瞬間崩潰。
轉身焦慮實驗與靜止臉實驗的不同之處在于,轉身焦慮實驗中,母親轉過身,臉背對著嬰兒時,嬰兒并不知道母親只是短暫離開,隨后又會出現(xiàn)。因此,在母親轉身的瞬間,嬰兒就會情緒崩潰。
嬰兒出現(xiàn)轉身焦慮的原因
嬰兒會在成人轉身的瞬間情緒崩潰,主要原因在于轉身引起了嬰兒的情緒焦慮。
首先,這與嬰兒的發(fā)展特點有關。6個月左右,嬰兒開始出現(xiàn)怯生行為,會區(qū)分陌生人和家庭成員。同時,嬰兒在家庭內對人際的需要更高了,他需要有人和他在一起,會表現(xiàn)出離不開養(yǎng)育者的行為。7~8個月的時候,嬰兒開始坐和爬,坐讓嬰兒的視野開闊了,爬則讓嬰兒的行動更自由了。自由度變高時,嬰兒對人際的需要也更敏感,因為這個階段的嬰兒對成人的依賴性非常大,行動自由帶來的探索欲望讓他更加需要成人的幫助。這個階段的嬰兒在游戲的時候會隨時回過頭看成人是否場,當成人不在場時,他會表現(xiàn)出不安;確保成人在場后便繼續(xù)游戲。
其次,這與嬰兒的社會性需求有關。嬰兒既是用生理需求說話的群體,又是有社會性需求的群體。他們從一出生起就必須和成人密切接觸。對嬰兒的照料從行為上看是在回應嬰兒的生理需求,從人際互動的角度看是在回應嬰兒的社會性需求。6個月左右的嬰兒已有一定的社會性需求,他們會因為社會性需求匱乏而哭鬧。成人轉身引發(fā)的嬰兒情緒焦慮就是社會性需求匱乏的一種表現(xiàn)。
最后,這與嬰兒的認知發(fā)展有關,他們還不能理解成人轉身的意圖。前面我們提到6個月之后的嬰兒在游戲時會時不時回過頭來看看成人,以確保成人在場。這個時候如果成人突然短暫離開,嬰兒必定會大哭。從成人的視角看,我并沒有離開的意圖,而且成人知道自己很快就會回到嬰兒身邊??墒菑膵雰旱慕嵌?,他并不知道眼前的大人為什么要離開,因此,在成人轉身時他會情緒崩潰。這并不是因為嬰兒知道哭能把成人吸引回身邊,而是他對當下情境的瞬間反應。
成人回應嬰兒的轉身焦慮的策略
嬰兒的轉身焦慮會給成人帶來煩躁感,如果成人不能識別出嬰兒的這一需要并給予適宜的回應,容易造成嬰兒對成人(尤其是養(yǎng)育者)的不信任。到1歲左右,當嬰兒建立了客體永久性概念之后,就不再因為成人的突然轉身而焦慮。雖然由轉身焦慮引發(fā)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到了特定的年齡階段會自動消失,但每一次真實存在于嬰兒內心的焦慮會并入隨后的分離焦慮中,強化由分離帶來的焦慮感。因此,成人有必要正視嬰兒的轉身焦慮。如果成人能正確回應,嬰兒就會獲得信心去調解自身的情緒、應對分離焦慮。對成人來說,如果能理解并正確回應嬰兒的這一需求,便無須再付出大量的精力去安撫嬰兒,成人也不會因為無法脫身帶來的不自由感和安撫不好嬰兒帶來的挫敗感而陷入情緒困境。
面對嬰兒由轉身焦慮引起的哭鬧黏人行為,最直接的解決辦法是不突然在嬰兒面前轉身。不轉身,那怎么短暫離開呢?辦法非常簡單,成人可以用面對面的方式“遠離”嬰兒或是在“有準備”的情況下轉身。這一辦法能讓嬰兒緩解由于成人轉身帶來的壓力。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成人可以面對面繼續(xù)和嬰兒互動,在繼續(xù)臉部互動的同時離開嬰兒,完成“任務”后也面對面返回嬰兒身邊。第二,成人可以面對面逗引嬰兒開心,當嬰兒“忙于”開心忘了成人要短暫離開時,在其嬰兒“樂不可支”的瞬間轉身,完成“任務”后,再回到嬰兒視野中。第三,成人可以抱著嬰兒一塊兒“離開”,到達成人想辦事的地方后,安頓好嬰兒,并在嬰兒視野范圍內活動,確保他環(huán)顧時能夠看到自己。
這些辦法能有效幫助家長輕松解決嬰兒的轉身焦慮問題。如果成人在嬰兒表現(xiàn)出轉身焦慮的早期能正確應對,嬰兒就能順利度過第一個“焦慮期”。當我們學會觀察嬰兒,理解嬰兒的行為時,就能輕松應對嬰兒表現(xiàn)出的其他挑戰(zhàn)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