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
周正逵先生是語文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20世紀60年代,他曾在北京景山學校工作過。后來,周先生撰寫的一篇文章《博采百家之長 探求創(chuàng)新之路》被收錄在學校的紀念文集中。他在文中回憶說,早在60年代,學校領導就曾以生動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景山人”的特點。
一學“孫悟空”,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大鬧天宮”,敢于破除一切不合理的清規(guī)戒律, 敢于向一切不科學的世俗偏見和傳統(tǒng)習慣宣戰(zhàn)。二學“豬八戒”,認準一個方向,硬是往前 拱,“不撞南墻不回頭”。即使撞了南墻,也不灰心,吸取教訓,調(diào)整步伐,換個角度,繼續(xù)向前拱,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三學“老烏龜”,看清路線,埋頭行進,遇有“風吹草動”,就把頭 伸出來,聽一聽、辨一辨。說的有理,就當營養(yǎng),吸收它;說的無理,只當耳旁風,不去理 會,把頭縮進去,繼續(xù)走自己的路。
周先生說,這里的“三學”實際是指“自覺的改革意識,頑強的斗爭精神和清醒的科學頭腦”,概括起來就是“一心為教改,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這正是景山人獨有的品格和精神風貌的生動寫照。60年來,這種品格與精神在一代又一代景山人之間傳承著。
今年是北京景山學校建校60周年。我是1991年參加工作的,加上高中在此就讀,算下來,我在景山學校的時間也逾30年了。作為景山教改的志愿者與排頭兵,做的事情越多,思考也就越深。每每遇到問題,我總是習慣在教改文獻的故紙堆里尋求答案;史海鉤沉,我也常常感喟于景山人的教改精神之偉大,甚至深以為這“三學”,在今天尤其應發(fā)揚光大,廣為傳播,以影響和帶動更多的教師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更加踏實努力地工作。
今天,基礎教育改革已經(jīng)進入深耕期。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理解的深耕,就是要立足未來做教育,讓學生的學習行為切實發(fā)生、能力與素養(yǎng)真正提升,能夠從容面對明天的挑戰(zhàn);我理解的深耕,就是教師要從“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各種“風光”中,精準地給自己定位,“一猛子扎下去”,“一竿子捅到底”,從照本宣科、“看家守院”型教師向?qū)<覍W者型轉(zhuǎn)變;我理解的深耕,就是不論哪個學科都要進行深入研究,從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到課程的整體設計,從教學資源的整合到學生學習支架的搭建,從學生展示平臺的提供到促進學習的評價……最終,要讓成果真正體現(xiàn)在學生身上。這其中,所有的環(huán)節(jié)、所有基于促進學生學習的思考與實踐,都需要一線教師發(fā)揚“孫悟空”“豬八戒”“老烏龜”的精神,守得住底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拿得出“干貨”。
新時代、新征程,讓我們一起“保持初心,牢記使命;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編輯 _ 湯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