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杰
摘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羽扇綸巾”的所指,學界尚存在爭議,由詞作情境出發(fā),可知此句并非承上之語,通指周瑜,而是偏于表現(xiàn)儒士淡定從容的態(tài)度。揆諸三國赤壁之戰(zhàn)的形勢,此時諸葛亮出山未久,且劉備方面非正面迎敵,其心態(tài)更為放松,顯然更為符合“羽扇綸巾”的裝束風格。如此理解,與詞作上下文語境亦更為契合。
關鍵詞:羽扇;諸葛亮;周瑜
北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為千古傳誦的名篇,歷來為人賞愛。全文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觀我國教科書及各類著作中,多以“羽扇綸巾”所指為周瑜,以為此句乃狀摹周瑜之儒將風采,且言三國魏晉時期儒士多如此裝扮,以證此為周瑜之裝束。此種理解,顯然是將“羽扇綸巾”理解為承上之句,與前句通指周瑜。但如此理解,與該詞之語境不甚相合,與瑜亮之文化形象亦不合。以下試作論述,以求教于方家。
詞作上闋由自然環(huán)境聯(lián)想到三國時期赤壁之戰(zhàn)中的歷史人物。所謂“多少豪杰”,顯然說明作者所思所想并非只有一個人。若將下闋“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皆視為關于周郎一人的描述,則其與上闋的意義關聯(lián)似難以完全彰顯。而且,下闋此處明確使用“談笑間”,足見所指非一人。若將前此理解為通指周瑜,則與“談笑間”所暗含的雙邊甚至多邊關系不甚配搭,從而減弱了詞作的藝術塑造力。
細審可知,“雄姿英發(fā)”與“羽扇綸巾”,在本質上是存在一定矛盾的。東漢劉劭《人物志》曰:“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彼^“雄姿英發(fā)”,應指周瑜當時的風姿與風采,既有勇武的氣概,又有智慧的謀略,文武兼?zhèn)?,風流倜儻。而“羽扇綸巾”的意蘊,顯然更偏向于儒士,透著淡定從容的態(tài)度。
以三國赤壁之戰(zhàn)的形勢而論,曹軍的主要用兵方向是東吳,周瑜作為東吳的都督,肩負正面迎敵的重任,所以其姿態(tài)必須“雄”;若其果真“羽扇綸巾”,不但不會映襯出其儒將的風流,而且還會動搖軍心,于戰(zhàn)事不利。而此時的劉備基業(yè)未立,諸葛亮雖已出山輔佐劉備,但時間不久,名位亦僅軍師,其在裝束上似無需考慮過多儀式性,而更可能延續(xù)隱居時期的著裝風格。
而且,諸葛亮出使東吳,主要目的是聯(lián)合東吳抗擊曹軍,以免東吳被滅,從而影響到劉備立業(yè)西川的戰(zhàn)略規(guī)劃。換句話說,諸葛亮是以幫助和輔助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于東吳,在赤壁大戰(zhàn)中,比起正面迎敵的周瑜,心態(tài)上應更為放松。相應地,其著裝風格,比起周瑜來,必然更顯輕松。比照可知,此時的諸葛亮,顯然更為符合“羽扇綸巾”的裝束風格。
據(jù)此可推,詞作中“雄姿英發(fā)”和“羽扇綸巾”,應是并列關系,分別指周瑜和諸葛亮。二人是當年赤壁之戰(zhàn)中最關鍵、也最具光彩的人物,足以代表當時的“多少豪杰”。詞作中提點出二人于談笑間定策以退敵,顯然屬于高度藝術化的概括,彰顯出以周瑜和諸葛亮為代表的三國人物的瀟灑氣度,與作者下文“故國神游”的敘事邏輯亦頗為相合。
因作者于赤壁神游,遙念三國人物、千古風流,而作者自己卻“早生華發(fā)”,這種鮮明的對比,促使作者生出了“人生如夢”的慨嘆。如果僅以周瑜為參照系,“故國神游”的內容恐怕略顯單薄,而且相對于周瑜的英年早逝,“早生華發(fā)”的慨嘆不免顯得矯情而且多余。因此,將“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主體設定為周瑜和諸葛亮二人,顯然更為妥帖,與整首詞作的義脈和邏輯更相契合。這也就意味著,“羽扇綸巾”的所指應為諸葛亮。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大學文學院)
[責編張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