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法律不同于道德,具有明顯的邊界和條例,具有規(guī)范性和強制性等特征。人的法律知識并非天生的,知法不等于懂法,懂法不等于用法。要想更準確地知法、懂法、用法,就需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
法治,這個詞語起源于《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薄冬F代漢語詞典》將“法治”解釋為:根據法律治理國家和社會。法治素養(yǎng),是指人所具備的法治品格和能力,是法治認知、法治觀念,法律知識、法治行為及法治習慣、法治情感的綜合體。法治素養(yǎng)的育成,并非一教即會、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經歷法治知識的發(fā)展、法治能力的形成、法治信念的培養(yǎng)、法治意識的實踐這一階梯式遞進過程。與其紙上談兵,灌輸知法、守法、用法多重要,違法、犯法后果多嚴重,遠不如親身體驗、感性認知、理性反思來得震撼。筆者結合教育行思,對此談些自己的看法。
一、在競猜游戲中知法,明學生之知
知法是法治素養(yǎng)的前提。學生只有了解了守法的重要性、違法的危害性、用法的實效性、護法的必要性,才能萌生法治情感。否則,就不會有學法的自覺性、守法的自律性。
當前許多人違法犯罪的根本原因就是不知法,這里的不知法并非指這些人不知道法律的存在,而是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或因司空見慣、習以為常,或因一時沖動、一時疏忽,或因一時貪欲、一時僥幸。正是法律盲區(qū)(即某種行為從性質上是違法的,但當事人自己不知道,并且一般情況下,由于違法行為輕微沒有處罰)的存在,導致了社會輕微違法行為的經常存在,甚至演變?yōu)榉缸?。防微杜漸,把違法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特別重要。
為了讓學生有初步法律認知,在教學中,筆者開展了“你犯法了嗎?”趣味直覺競猜小游戲。具體規(guī)則如下:老師(或者學生)選取日常生活中20-50個常見且容易被忽視的違法行為,讓學生進行1秒鐘直覺(即不加思考,憑直覺直接回答)競猜回答,目的是先從直覺認知上矯正學生的錯誤認識,初步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形成法治直覺。
生活中常見且易被忽略的違法行為主要有:闖紅燈、行人不走人行橫道過馬路、下載盜版音樂和盜版影視節(jié)目、在名勝古跡上刻字、隨意使用他人肖像姓名或者亂給他人起外號、破壞共享單車、隨意扔垃圾、故意損壞人民幣、撿到東西不歸還、購買贓物、偷東西、詐錢、辱罵他人或捏造事實、散布謠言、尋釁滋事、聚眾斗毆等。
二、在案例探究中懂法,導學生之智
懂法是法治素養(yǎng)的基礎。追溯犯罪分子,特別是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根源,大部分是因為不懂法、不知法,故而無知而無畏、無畏而無懼、無懼而無法。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法律知識,才可能具備守法、用法、護法的能力,法治意識才更具體、更豐富、更現實、更具生命力。只知不懂也是法盲。為了增強法律學習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告別枯燥法律條文的學習,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可以采用法律知識競賽、案例分析等教學法。
例如,筆者準備了幾個典型案例,以4人小組為單位把全班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課前進行法理準備,以達到自主探究的學習效果,然后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知識競賽,分為必答題和搶答題兩個環(huán)節(jié),每個小組先抽簽回答必答題,然后再進行搶答。這兩個環(huán)節(jié)要求每組詳細分析該行為是否違法、處罰依據、處罰的決定。知識競賽結束后,筆者繼續(xù)追問各種行為到底違反了什么法?會受到什么處罰?
1.闖紅燈。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條明確要求,非機動車駕駛員、乘客、行人不遵守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有關道路通行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應對其采取5元至50元罰款或者采取警告的處罰。
2.使用盜版軟件。《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三十條指出,持有使用復制軟件的相關人員,如果對此軟件的侵權行為不知情或者無正當理由知情的,不承擔軟件侵權的賠償責任;同時,不再繼續(xù)使用此軟件復制品,并予以銷毀。
3.網絡誣陷辱罵攻擊他人。通過信息網絡對他人的人身權益造成侵害的事件時有發(fā)生,根據我國針對此類民事糾紛案件的審理所頒布的《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侵害人組織他人、幫助他人、買通或者教唆他人轉發(fā)、發(fā)布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的網絡信息的,法律規(guī)定,相關被侵權人可以要求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
4.亂丟垃圾?!吨腥A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huán)境防治法》指出:運輸、使用、收集、處置、儲存固體廢物的個人或者單位,不得擅自傾倒、堆放、丟棄、遺撒固體廢物。
5.隨意使用他人肖像、姓名或者亂給他人起外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肖像權、姓名權是公民的專用權,除法律規(guī)定情形外,任何人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使用公民的肖像、姓名,也不得給他人起外號。給他人起外號,也是侵犯了他人姓名權的一種表現形式。
此外,師生還可以就學生中常見的違法犯罪行為,例如校園欺凌、打架、斗毆、盜竊、破壞公物等,繼續(xù)深入探討,開展游戲學習。這樣,學生既能熟悉掌握、分析理解常見的違法犯罪行為的表現、危害、后果,又能做到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爭當守法公民。
三、在競聘法官中學法,啟學生之思
學法是法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路徑。法律不同于道德,具有明顯的邊界和條例,具有規(guī)范性和強制性等特征。人的法律知識并非天生的,知法不等于懂法,懂法不等于用法。要想更準確地知法、懂法、用法,就需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
圍繞中學生常見的案例開展模擬法庭活動,是一種基于主題的法治教育任務式學習。例如,筆者基于校園欺凌案例進行一次年級模擬法庭活動,開展了“校園欺凌案件主審法官團隊、公訴機關團隊、辯護律師團隊競聘選拔賽”?;顒硬襟E見表1。
基于主題的任務式驅動學習,有利于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法律、探究法理、審視自身行為的興趣,競聘形式又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相互學習,形成外在壓力。
再以美國模擬法庭為例。每年,美國憲法權益委員會都會選取一個真實的案件,并以此為模型,構建出一個案件,發(fā)放給全國的模擬法庭組織業(yè)務競賽。通常高中模擬法庭隊包括18人,分為被起訴隊以及起訴隊,每隊各9人。每個隊設置證人、律師以及其他法庭人員,各3人。每隊均安排2名教練以及1名高中教師,教練必須是有執(zhí)照的律師,最好是1名地方檢察官以及1名刑事律師。每年下學期入學后組織訓練,再在全縣范圍內進行高級法院競賽。由1名真正的法官擔任模擬法庭的法官,由真正的法官與律師組成2-4人的陪審團。參加比賽的兩個學校一個是起訴隊,另一個是被起訴隊,全程按照美國法庭案件的程序進行。在體驗真正的法庭審判流程的比賽中,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促使其懂法、守法。
教學不只是模擬,更應該基于真實生活。為了更深刻、更真實地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還可以開展“走進法庭”活動。走進法庭,了解法院在國家機構中的地位、職能以及法院接受、審理案件的流程等,思考什么是違法?什么是犯罪?為什么會違法犯罪?判定是否有罪的法律依據是什么?走進法庭,旁聽審判,體驗法與罪的關系,樹立法治思維,啟思明理,讓自己的行為合法,避免違法。
四、在真實體驗中敬法,正學生之觀
敬法是法治意識的重要表現。法治信念是法治素養(yǎng)的標識,唯有敬畏法律,才會尊重法律,才能真正認同法律、使用法律。盧梭說過:“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比粘I钪幸矔r常存在知法犯法、知法不信法、懂法抗法的現象。知法而不信法、懂法而不敬法,法治就永遠是一句空話,素養(yǎng)就永遠是一種愿景。
敬法必須做到:一是公民要認識到違法的危害性及后果的嚴重性;二是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法律的風氣,沒有特權和特殊,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三是全面依法治國,違法必究,執(zhí)法必嚴,不存有法律死角。對于中學生來說,要讓學生充分意識到任何違法行為都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
為了讓學生理性認識違法的綜合成本,筆者舉行過一個“算算違法成本賬”游戲。就中學生中某些常見的違法行為,讓每個小組在海報上列舉違法成本關鍵詞,要求直觀、通俗,讓人印象深刻,并進行最佳設計評比。例如,針對學生打架現象比較嚴重,在課堂上設置“打架成本說說看”環(huán)節(jié)(見表2)。把全班分成8個小組,每組6人,要求每組設計若干個關鍵詞描述打架的后果和成本;標語要求朗朗上口,讓人過目不忘,在班級展出,投票評選出最佳作品,掛在年級走廊。為了擴大影響力,評選通知張貼在學校公告欄,進行投票評比,從而達到對全校學生進行教育的效果。
五、在社會參與中用法,促學生之行
法治篤行是培育法治素養(yǎng)的關鍵。只有把法治意識轉為法治行為和法治實踐,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依法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維護公平正義,才能成為有尊嚴的中國公民。在生活中,我們要堅定做法律的應用者、宣傳者、守護者、監(jiān)督者、建設者。
1.法律的應用者。法律的應用就是在生活中,當學生受到校園欺凌時,當人身財產及生命安全受到侵犯時,當名譽尊嚴受到踐踏時,必須勇于和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
2.法律的宣傳者。秩序良好的社會必然是一個人人懂法守法的社會,我們應扎實掌握好常見的法律常識,做法律的宣傳者,讓自己的家人、朋友都懂法、用法、守法。
3.法律的守護者。當前,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并不鮮見。例如,破壞共享單車、破壞公共設備……只有每一個人都能伸張正義,智勇地制止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堅決維護公共利益,維護社會整體利益,才能實現個人利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4.法律的監(jiān)督者。當某些執(zhí)法部門違法不究、執(zhí)法不嚴、執(zhí)法不公、執(zhí)法犯法時,公民要善于監(jiān)督,建言獻策,就完善執(zhí)法提出自己的個人意見,讓法治的陽光普照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5.法律的建設者。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國家的各種法律法規(guī)也必然不斷發(fā)展,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等在制定一些法律法規(guī)條例時,經常會在其官網公開征求意見。作為負責任的公民,我們可以積極建言獻策,發(fā)表自己的建議,參與推動國家法治的不斷發(fā)展。例如,全國人大網的“法律草案征求意見”頁面,每個公民都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草案提出深思熟慮后的建議,從而推動我國法律法規(guī)更加完善。
責任編輯 孫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