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國遠征軍總司令巴爾克說:“首先懷疑,然后探求,最后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必須要學會懷疑,學會思考,否則,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質疑后再進行學習,再思考,不然就會迷失學習方向。但是,因為學生的學習基礎及社會的導向致使目前的中職學校重專業(yè)課,輕文化課,導致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不善思考,缺乏質疑意識,不會問,不敢問,不愛問,不想問。 針對以上現(xiàn)狀,如何在每天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產(chǎn)生懷疑意識,進而萌發(fā)探求的興趣,最后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呢?
【關鍵詞】質疑;語文教學;問題意識;引導;釋疑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3-0045-01
【本文著錄格式】陳曉迪.讓“質疑”之花在學生心中盛開[J].課外語文,2020,19(13):45,47.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蔽覀冎?,學生知識的獲得是以疑問為前提的,心中有疑問,腳下才有行動,才有探索的需求,才能有獲得新知的可能。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如何設疑提問才能訓練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而不會把思考變成學生精神上的負擔,流于形式,成為簡單的問答游戲,這是當今社會給每個語文老師提出的一個嶄新課題。
如何讓學生抬起頭,跟著老師的思路動腦思考呢?
一、多鼓勵,樹榜樣,倡質疑
中職學生學習能力普遍較差,質疑的能力也就較弱,再加上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果總是差強人意。鑒于這種情況,老師在課堂上,要積極引導、善于啟發(fā)學生敢于質疑,大膽、無所顧忌地發(fā)問,無論對錯、恰當與否,對他們能質疑、敢提問的行為應該給予表揚肯定,并把經(jīng)常大膽發(fā)問的學生樹立為榜樣。只有破除了他們怕質疑、怕師生嘲笑的膽怯、畏難心理,一步步引導、鼓勵,才會把以前的“啞巴”(一言不發(fā))聽課變成師生多元互動課,才能養(yǎng)成學生會思考、善質疑的良好聽課習慣。
二、教方法,巧引導,學質疑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苯探o學生會思考、會質疑的方法至關重要。有的學生雖然能根據(jù)預習新課的要求嘗試著提問題,但問的是些隔靴搔癢、不著邊際、缺乏思考價值的問題,如何規(guī)避學生提這樣的問題而又不影響他們提問的積極性呢?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fā)現(xiàn)組織學生熟悉教材內(nèi)容和從自己的切身需求出發(fā),來討論哪些質疑有價值,哪些質疑沒有意義,才是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最有效的辦法。在教學《漢堡港的變奏》時,我由課題入手,設計了這樣一個引語:“看到這個題目,同學們想知道什么呢?”話音未落,學生就迫不及待地舉手提出問題了:課文為什么用“漢堡港的變奏”為題?“變奏”作為一個音樂名詞用在課題中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和作用呢?漢堡港為何變奏?如何變奏?變奏后如何?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通讀了全文后,很快厘清了漢堡港變奏的始末。一篇課文在學生熱烈的討論聲中結束了,課雖終,意猶存,趣無盡。原來,引導學生用質疑的方法抓住課題,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眼睛,抓住了思維的入口。在教學杜甫的《登高》時,我先讓學生朗誦全詩,在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感悟全詩。提問:若用一個字來概括《登高》的感情基調(diào),該如何概括?學生經(jīng)過質疑、討論確定用“悲”。因為抓住詩句中的“悲”字,學生從詩句中體會出杜甫不僅在悲自然之秋,也在悲人生之秋、國家之秋??梢?,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語就是抓住了詩句的靈魂。
有的課文還可以抓關鍵句子或重點段落來質疑。如莫泊桑的《項鏈》中有一句哲理性的句子:“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化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對于此句的質疑,就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刨根問底,引出性格決定了主人公的命運。再如學習房龍的《寬容》序言這一課,學完后,學生結合社會上流行的碰瓷現(xiàn)象來質疑,談受到的啟發(fā):寬容要有底線,善良要掌握分寸,要帶點鋒芒,還要量力而行。
的確,只要老師教會學生方法,巧妙引導,學生深受啟發(fā),才能開啟學生思維,激發(fā)思考的積極性,就會增強質疑問難的能力。
三、多手段,多方法,學釋疑
(一)細研讀,深感悟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中職學生比較急躁,讀課文缺乏耐心,提的問題淺顯幼稚、文不對題。如何引導呢?我在教學曹禺的話劇《雷雨》一課時,好多學生認為周樸園對魯侍萍是一片深情,部分學生還從課文中找出依據(jù)。周樸園多次打聽侍萍的下落,一直保留著舊雨衣、舊襯衣、喜歡的家具、關窗習慣、記住侍萍的生日等,說明他是愛侍萍的。的確,如果不仔細閱讀課文,似乎學生的看法是正確的。但我讓學生再讀周樸園和魯侍萍三十年后再相認的對話,學生認真讀完后,終于有了新的質疑。學生甲:相認后應該很高興呀!為何聲色俱厲地責問?學生乙:為什么周樸園給魯侍萍開出支票,辭退四鳳和魯貴,開除大海呢?周樸園這樣做到底害怕什么?帶著這樣的疑惑,我繼續(xù)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抓住人物的語言讀出語氣,從對話中體會情感,領悟人物的思想,體會周樸園的情感變化,學生在反復朗讀中豁然開朗,問題得到最終解決。
(二)同類比,求釋疑
魯迅的作品學生在初中學得較多,不是散文就是小說,對于雜文沒有接觸過。所以在授課前,我找了一下類似材料,讀給學生聽,讓學生借鑒相類似的閱讀材料了解時代背景,感受一下雜文的風格及語言特色。在學生學習《拿來主義》這篇文章時,就不會單純地認為魯迅是一個文學憤青,課文內(nèi)容在相互印證、補充中求得全面的釋疑,避免對于有些問題孤立、片面地理解。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一碗清湯蕎麥面》這兩篇文章時,我引導學生先從小說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具體環(huán)境入手,研讀課文,再把握故事情節(jié)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最后在環(huán)境描寫中掌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形象的現(xiàn)實意義。這樣的引導,學生很快掌握了閱讀、欣賞小說的方法,并在今后賞析小說時推廣運用。
(三)善回顧,常反三
雖然教無定法,但教學文章作品也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可循,如果引導學生善于回顧,常常舉一反三,那么學生的學習效果肯定是好的。如教學《最后的常春藤葉》這篇文章,我讓學生先回憶以前學過的《項鏈》這篇文章的結構和它出人意料的結局,學生很快想到文章中有“伏筆”和“留白”,有出乎意料的結局。受到這樣的啟示,學生在學《最后的常春藤葉》這課時,很快抓住了文章的結構特點,尋到了不同作品可以用相同的學習方法。
(四)查資料,求釋疑
大多數(shù)語文課文,涉及內(nèi)容非常廣泛,合理利用,規(guī)定內(nèi)容,讓學生上網(wǎng)查資料,解開疑團。如教學《科學是美麗的》這一課,我先讓學生上網(wǎng)查威廉斯的科學詩,初步體會出科學不是冷冰冰的,是有熱情和愛的。那么科學真是美麗的嗎?事實勝于雄辯,學生再次上網(wǎng)查找時發(fā)現(xiàn)“天上一輪才捧出”的玉盤在阿波羅號傳回的照片中竟然是個大麻臉,哪有什么美麗的傳說:玉兔搗藥、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等,似乎說明了科學不是美麗的?那么人體的曲線美、“分形”圖案、電子云等圖片又如何解釋?繼續(xù)查閱相關資料,對比后發(fā)現(xiàn):原來,科學真是美麗的,而且美不勝收!這樣的學習方式,既培養(yǎng)了學生收集信息、篩選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也讓心中的疑團釋然。
“質疑”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讓“質疑”之花在學生心中盛開是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有力武器。因此,老師可在課堂上用“質疑”的手段,求“思考”的成果,培養(yǎng)學生敢思、敢說、敢做,主動質疑、自主釋疑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柯鈞.人生哲理枕邊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3]趙建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5(10).
作者簡介:陳曉迪,女,1974年生,甘肅莊浪,本科,中專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專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