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樸
現(xiàn)代社會,圖書館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中國,圖書館是近現(xiàn)代的產(chǎn)物,是收藏圖書并供人借閱的機構。在中國古代,雖然沒有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圖書館,但是藏書機構早已有之。
據(jù)文獻記載,周代的藏書機構叫“守藏室”,而據(jù)《史記》記載,古代思想家老子就擔任過周代的“守藏室之史”,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圖書館館長。
春秋時代,諸子百家著書甚多,就需要藏書之處。當時,各諸侯國把藏書之處稱為“府”或“藏”。
西漢初年,隨著官家藏書逐漸增多,高祖劉邦令蕭何收集秦朝官方所藏圖書,建立了“國家圖書館”——石渠閣。后來,又建立了天祿閣,收藏各地圖書。武帝時,宮廷內(nèi)外都設有藏書處所。學者劉向奉皇帝之命對天祿閣的藏書進行校正整理,并寫內(nèi)容提要。他死后,其子劉歆在他研究的基礎上編出了第一部國家藏書目錄《七略》。
東漢時,朝廷設有“圖書館”——蘭臺,它設御史中丞負責管理。著名史學家班固曾任“蘭臺令史”,寫出歷史名著《漢書》。班固還根據(jù)國家藏書,編成華夏“書志學”著作——《漢書·藝文志》,后人譽之為“不通漢《藝文志》,不可以讀天下書”,說明這部書對學習研究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魏晉時代,社會動亂,但圖書搜集、整理仍有發(fā)展。魏秘書郎鄭默曾對皇家藏書進行了校訂、整理,編出了《中經(jīng)》(國家藏書目錄)。晉代時,大著作郎李充造《四部書目》,后來在此基礎上確立了經(jīng)、史、子、集四分法體系,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
隋文帝時期,秘書監(jiān)(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牛弘,向民間征集圖書,豐富了國家的藏書。隋代還在東都建立觀文殿,下詔求書,積累了豐富的藏書。
唐代,隨著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圖書進入了大發(fā)展時期,藏書機構不斷擴大,書也更加豐富。唐代時,擁有豐富藏書的藏書機構有弘文館、崇文館,崇文館是當時最著名的藏書機構。
宋代出現(xiàn)了活字印刷術,圖書出版數(shù)量不斷增加,并出現(xiàn)了多種大型書(如《太平御覽》等)。北宋初年,最大的藏書機構是史館、昭文館、集賢院三館,隨著收藏圖書的增多,宋太宗時期,修建了新的三館,并賜名“崇文院”,當時藏書量有約8萬卷。后在崇文院里建了秘閣,收藏歷代名家書畫。
明清時期,紫禁城里的文淵閣、皇史宬等處收藏文獻。清代在大型叢書《四庫全書》編成后,還在全國各地修建了收藏《四庫全書》的館閣,它們和紫禁城的文淵閣合稱“七閣”(文淵、文津、文源、文溯、文宗、文匯、文瀾)。
隨著印刷術的發(fā)明和應用,從宋代開始,民間刻書業(yè)發(fā)展起來,私人藏書比以前更多了。明末清初從事刻書的著名人物之一毛晉,其私人藏書有8萬多冊,藏書的建筑叫汲古閣,有很多書是宋元刻本。
明代范欽的藏書樓——天一閣是現(xiàn)存最老的私人藏書機構,建于嘉靖末年,在寧波月湖之西。原有藏書7萬多卷,其中包括明代地方志和登科錄等,現(xiàn)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珍藏《四庫全書》的幾座館閣,都是以天一閣為模板修建的。
“圖書館”(古代常稱閣、殿、院等,但并不叫圖書館)一詞直到清朝末年才正式使用。維新變法運動之后,許多學堂、報館、書局紛紛設立藏書室,傳播新思想。1904年,浙江進步人士徐樹蘭仿效西方圖書館的章程,開辦了向社會開放的古越藏書樓,孕育著現(xiàn)代圖書館的因素。同年,第一所公共圖書館——鄂省圖書館誕生,它正式使用了“圖書館”的名字。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它于1912年正式開放。之后,各省紛紛建立了公共圖書館,其名稱也都統(tǒng)一叫“圖書館”了。
(選自《北京晚報》2019年9月24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