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還算幸運,能夠通過殘存的文物圖像一窺唐代胡旋舞的風(fēng)采……
在禮樂教化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樂舞文化發(fā)展繁盛,處在古代封建社會頂峰期的唐代尤其如此。
因舞蹈具有流動跳躍、稍縱即逝的特點,用文字或圖像的方式難以完整記錄。又因古代舞人身份卑微,其生平事跡、演出資料往往稀缺佚失,故今人很難準(zhǔn)確還原出中國古代某種舞蹈的完整舞容。
不過,關(guān)于唐代舞蹈,一方面,傳世文獻(xiàn)中有大量描寫唐代舞蹈的文字,另一方面,出土文物里有不少呈現(xiàn)唐代舞姿的圖像,故利用這些文字?jǐn)⑹?、圖像資料,幾乎可以勾勒出唐代舞蹈的基本面貌。例如,唐代胡旋舞,不僅在傳世文獻(xiàn)中有所記述,也在墓葬、磚雕、瓷器、玉器和壁畫等出土文物中以圖像形式出現(xiàn),展現(xiàn)出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唐詩中的胡旋舞
據(jù)對清代《全唐詩》的量化統(tǒng)計,有唐一代詩歌對胡旋舞多有描寫,其中尤以岑參《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鋋歌》、白居易《胡旋女》、元稹《胡旋女》三首最為著名。
先看岑參《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鋋歌》。此詩作于唐天寶七載(748年),其時詩人因入高仙芝幕府,路經(jīng)張掖郡,與田使君在同城共賞胡旋舞,有感而作:
美人舞如蓮花旋,世人有眼應(yīng)未見。高臺滿地紅氍毹,試舞一曲天下無。此曲胡人傳入漢,諸客見之驚且嘆。慢臉?gòu)啥鹄w復(fù)秾,輕羅金縷花蔥蘢?;厝罐D(zhuǎn)袖若飛雪,左鋋右鋋生旋風(fēng)。琵琶橫笛和未匝,花門山頭黃云合。忽作《出塞》《入塞》聲,白草胡沙寒颯颯。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見后見回回新。始知諸曲不可比,《采蓮》《落梅》徒聒耳。世人學(xué)舞只是舞,姿態(tài)豈能得如此。
該詩僅用140個字,便以生花妙筆勾勒出了胡旋舞的神韻情態(tài)。在岑參的詩中,可知唐代胡旋舞:舞姿曼妙卓絕、旋轉(zhuǎn)如飛、千變?nèi)f化,舞人則身姿嬌媚,其舞衣也珍貴鮮艷。樂器與舞姿的巧妙融會,讓觀眾眼前出現(xiàn)了黃云合攏、吹折白草、胡沙漫天等不同的景象。
與岑參詩純以描摹胡旋舞神妙旋轉(zhuǎn)舞姿不同的是,中唐的白居易、元稹在書寫胡旋舞新奇美妙舞姿之外,更寄托了豐富的情感。如白居易在《胡旋女》中云:“胡旋女,莫空舞,數(shù)唱此歌悟明主?!痹t曰:“寄言旋目與旋心,有國有家當(dāng)共譴?!?/p>
顯然,在白居易、元稹等人看來,安祿山、楊貴妃皆以善舞胡旋而尤得唐玄宗寵幸,君王沉迷于聲色犬馬,導(dǎo)致了安史之亂的發(fā)生。胡旋舞被貼上了惑君亂國的標(biāo)簽。那么,這“禍國殃民”的胡旋舞到底是何姿態(tài)?
文物中的胡旋舞
相比于文字,圖像更能形象生動地呈現(xiàn)胡旋舞的舞姿及其特色。
在目前出土的眾多文物中,如墓葬、磚雕、瓷器、玉器、壁畫等,都可見胡旋舞圖像。這些圖像往往只展現(xiàn)了胡旋舞的某一舞式及舞人身姿,如寧夏鹽池唐墓石刻胡旋舞墓門、唐鎏金嬰戲圖小銀瓶所繪胡旋舞圖、河南安陽修定寺唐塔胡人舞蹈磚雕、敦煌莫高窟初唐第220窟南壁阿彌陀經(jīng)變之雙人舞伎圖、唐長沙窯青釉褐斑貼人物紋瓷壺之胡旋舞圖、唐胡旋舞紋鉈尾等皆是如此。
寧夏鹽池唐墓石刻胡旋舞墓門發(fā)掘于1985年,現(xiàn)藏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墓主人為昭武九姓(唐代時西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邦國)中的何國人氏,系中亞粟特人。墓門正面各鑿刻一男性舞人,舞人面貌髭須卷發(fā)、深目高鼻,形體胸寬腰細(xì),有較為明顯的西域特色。舞衣有長巾、束帶、圓帽、圓領(lǐng)窄袖緊身長裙、軟靴等。舞器為舞人腳下所踩的一方圓毯。舞人立于一方狹小空間之上,巧妙地運用表情、手勢、腰肢、腿部等動作的變化組合,展現(xiàn)出流動如飛、迅疾奔放的胡旋舞姿。
河南安陽修定寺唐塔是單層方型浮雕磚舍利塔,塔基為北齊時物,四壁嵌有高浮磚雕,磚雕繪有如力士、樂伎、飛天等幾十種裝飾圖案,其中的菱形胡人舞蹈磚雕尤為珍貴。此種磚雕兩側(cè)的舞人所著舞衣有尖頂小帽、緊身胡服、長筒皮靴,以面部的生動表情、雙手的多變姿勢、雙腳的交叉跳躍、腰肢的左右扭動呈現(xiàn)胡旋舞的輕盈翻轉(zhuǎn),而身旁的飄浮卷云更襯托出舞姿曼妙、飄逸生風(fēng)。
唐長沙窯青釉褐斑貼人物紋瓷壺出土于1982年,現(xiàn)藏于長沙市博物館。該件瓷器圓口、短頸、深腹、平底假圈足,腹身之上裝飾有三塊模印貼花,其中有兩幅是舞蹈俑。舞人高鼻深目,所著舞衣有花帽、皮靴,雙腳立于一方圓毯上,雙手、腰肢、雙腳巧妙配合,在狹窄空間內(nèi)表演了難度極大的旋轉(zhuǎn)如風(fēng)式的舞姿。
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有許多對唐代胡旋舞場景的描繪,如初唐第220窟南壁阿彌陀經(jīng)變之雙人舞伎圖。兩位女舞伎身形苗條,頭戴武冠,上身著菱形塊飾緊身襖,下身穿寬角長裙,手中持有長巾。隨著舞伎身體的急速旋轉(zhuǎn),長巾也恣意地在空中飛舞,將舞伎的優(yōu)美身姿與胡旋舞的壯美舞姿完美地融合起來。
那么,這些遺留下來的胡旋舞圖像又傳遞了什么信息?
胡旋舞的文化內(nèi)涵
如上述岑參、白居易和元稹的詩歌,中國古代文獻(xiàn)對胡旋舞的表演場景多有描寫,《新唐書》《舊唐書》亦有記錄。但是,文字描述往往只捕捉了舞人的某個動作,難以全景式地展現(xiàn)整支舞蹈。而墓葬、磚雕、瓷器、玉器、壁畫等各類文物中的胡旋舞圖,可與文字記載相互補充、印證,今人可借此復(fù)原、重現(xiàn)唐代胡旋舞。
胡旋舞雖是從西域傳入,但透過胡旋舞,依然能窺見唐代乃至中華文明的樂舞文化狀況。中國古代,樂、歌、舞三者之間本就密切相連?!抖Y記·樂記》云:“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焙枳鳛橐环N古代樂舞,自然離不開以上各個要素,如其伴奏樂器便有琵琶、鼓、銅鈸、橫笛等。只有各個要素巧妙配合,才能呈現(xiàn)出一支完滿地契合于樂舞文化底色的胡旋舞。所以說,胡旋舞也是唐代樂舞文化的代表之一。
胡旋舞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證。至遲在隋代,胡旋舞便已開始從西域的康國傳入。唐代國力強盛,西域諸國為討好大唐帝王,便屢屢進(jìn)獻(xiàn)善舞胡旋的女子。這些胡旋女經(jīng)常在唐代宮廷苑囿中為皇親國戚、文官武將表演。上流人士的青睞大大推動了胡旋舞在中原的流播,胡旋舞也逐漸融入中華文明之中,繼而成為唐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系第五期“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科技與文化交流專項獎學(xué)金”項目階段性成果。)
彭志,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