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看見那些青年人

2020-05-20 15:08黃燈
天涯 2020年2期
關鍵詞:群體大學課堂

教師視角的聚焦

在我的職業(yè)生涯中,從2005年開始直至今天的漫長時光,一直在廣州的一所普通高校當老師。職業(yè)的便利,總讓我設想,我的外甥、侄子、堂弟,那些80后、90后、00后的親人,如果沒有遭遇留守兒童或者外出打工的經歷,如果考上了大學,將會面臨怎樣的生存和命運?生活是否會呈現(xiàn)出另一種可能?

二十四年前,我畢業(yè)于湖南一所地方院校,按今天的劃分,也算是二本院校的畢業(yè)生。在對學生群體命運審視過程中,因為起點的相似,我顯然更多凸顯了自己的“學生身份”。而事實上,我擁有著教師視角,我所有的觀察,更多來自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對學生群體的審視。我以教師的身份,在中國高校市場化實踐二十年后,以“從教日?!睘橛^照對象,渴望對普通二本院校學生的生存圖景,進行個人化的表達和呈現(xiàn)。在這一漫長、復雜、看似平和實則驚心動魄的過程中,我作為高等教育市場化鋪開前的最后一批見證者、親歷者,在這一呈現(xiàn)中,因為各類雜糅經驗的沖撞,不可避免地帶上了參差、對照的個人視角。盡管因為對象的限定,在不少生命故事的展開中,我不得不承認逐漸分化的趨勢與命運,已經鐵一般地砸中了一個群體,但正是個體豐富的突圍,讓我意識到教育的功能正是為了反抗這種鐵定,并打開、提供新的命運方式。

有時想想,十四年的從教生涯,竟然和幾千個學生共處同一時空,并見證了無數(shù)年輕生命的蛻變,一種職業(yè)的敬畏感,無論如何都難以抑制。捫心自問,在混亂、忙碌的五千多個亂麻日子中,除了必須應對的、因體制身份所帶來的種種職業(yè)碎片,諸如看得見的教學評價、檢查評估、論文數(shù)據(jù)、項目等級、職稱晉升等所產生的悲歡離合,在我真實的生命中,刪除掉各類垃圾文件,到底什么才是真實的附著?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一切表象的、數(shù)據(jù)化的、能兌換為現(xiàn)實利益并能進入評價體系的,這所有被裝飾得閃閃發(fā)亮、冠冕堂皇的一切,竟然都是我毫不猶豫、迫不及待清除于生命內存的東西:真正充盈我內心的,能讓我產生職業(yè)尊嚴和留戀的,竟然是課堂上曾陪伴我的幾千個學生。

他們的氣息,他們的猶疑,他們的青春,他們的困惑,他們的天真,他們的前途,在時光的悄然流轉中,都化作我對生命、對社會、對自己工作意義思考的真實依憑。在知識無法祛除我內心困惑時,這些豐富的個體,以他們獨有的坦誠和單純,喚醒了我對世界更為寬廣的觀照,打開了我生命的另外維度,召喚我內心活力的一點點聚集,并讓我切身感受到教師職業(yè)的莊重與責任。

更為重要的是,在他們成長的同時,時光也在悄然丈量我人生的蛻變,他們的長大,也讓我在變幻的歲月中,窺視到自己逝去的青春。在近幾十年劇烈的社會轉型中,我的大學時光,和他們的大學時光,構成了不同時代的生命切片,這種強烈對比中所夾雜的不同代際對國家、集體、社會、價值觀、生命去向等層面的認知差異,讓我內心震撼和感慨不已。在我的大學時代,我從不曾想象今天時代的樣貌,同樣,坐在我講臺下的80后、90后、00后,在市場化轉型單向度的社會語境中,自然也無法想象,他們眼前的老師,有過怎樣的青春。這種彼此的遮蔽和隔膜,構成了我教學日常中,最為基本、真實的時代剪影,在我五千多個從教日夜中,從第一天看到那些青春的面孔開始,我和這個群體,就產生了真切的生命關聯(lián),這是我最為厚重、確切的日常生存。

我將目光更多對準廣東學生,這固然和我所在的高校是一所地方院校有關,也和我作為一個內地人,來到廣東生活后,所經歷的異質性生活經驗有關,更和廣東的復雜維度還有我先在的南方想象的落差有關。2006年5月17日,周三,課表上,排著我給計算機系學生的《大學語文》,根據(jù)教學進度,當天安排的是作文課。因為是少有的大臺風,學生在二棟簡陋的教室,都能感受到大風在龍洞山脈中的肆虐和威力,我將原本準備好的作文題,臨時改為《風》,讓學生現(xiàn)場完成。作業(yè)收上來后,一個名叫鄧樺真的女孩所寫的內容,讓我久久難以平靜,從她簡短的敘述中,我還原了一個家庭的基本脈絡:多子女、半年沒拿到生活費、家庭月收入不足一千,但因為父母年齡不到四十五歲,導致作為子女的樺真,助學貸款被拒。事實上,相比我后來了解的更多學生,樺真的處境實在不算極端,但她所描述的狀況和無奈,還是讓入職不久的我極為震撼,以至在一種不安和難以放下的焦慮中,當天就通過校內郵箱,向全校的老師為她發(fā)起了募捐。

多年來,浸淫廣東經濟發(fā)達和改革開放的宏大敘事,目睹珠三角火熱的經濟勢頭,我對南方的理解和想象,始終停留在發(fā)達、開放的單一向度,偶然的《風》,讓我第一次糾偏了對南方的印象,并通過多年的持續(xù)觀察,印證了糾偏的必要。我從來沒有想到,在我的班上,僅僅通過一次課堂作業(yè),就能窺視到比我年輕很多的學生群體,竟然還有不少依舊處于一種前現(xiàn)代的、吃飽穿暖層面的現(xiàn)實困境中。因為顧及學生的自尊,我沒有打聽這個女孩的更多消息,畢業(yè)多年,也不知道她身處何處。

但她的作業(yè),她的《風》,卻讓我從此對流水線般的課堂,多了一份駐留的聚焦,并清醒地意識到,在就業(yè)數(shù)據(jù)的光鮮中,不少學生的暗處掙扎無從統(tǒng)計。在晦暗、逼仄的龍洞出租屋中,無數(shù)年輕人的身影,在天河區(qū)出彩的天際線下,銘記了時代的另一種真實。相比我有過留守經歷的親人而言,我的學生和他們的唯一差異,就是負載在文憑上的那一絲并不確定的期待。在走近更多學生隱秘的心靈皺褶后,我意識到對于青年群體的關注,是我職業(yè)范圍內無法回避的事情。我不否認,在寫作過程中,因為不同時代對照所產生的反差,以及諸多個案中一次次確認,學生命運和背后家庭之間牢固的正向關系,我內心陷入了茫然失措的晦暗,在進入他們背后更為真實細致的生存肌理,目睹他們日漸逼仄的上升空間,以及種種難以突圍的艱難掙扎生存場景后,我內心確實有著難以排解的壓抑和沉郁。

這種壓抑和沉郁,更直接的沖擊,來自作為從教者,我親眼目睹,全社會最應具有活力的青年群體,卻日漸喪失了來自生命本能的反抗性。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年輕個體回退到更為封閉的世界,在網絡的掩飾下,在“喪”“佛系”“小確幸”等流行詞匯的包裝下,徹底放棄了對現(xiàn)實的抵抗和思考。不少學生認定今天的便捷和豐富理所當然,今天的失衡和堅硬也理所當然,他們不懷疑高房價的合理性,難以感知各類存在的差異,無法想象一個沒有手機、網絡、信用卡的時代,也無法想象一個不用租房、沒有房貸、教育成本低廉的時代。他們甚至很少反思,在大學畢業(yè)的起跑線上,同樣年輕的軀體,去向為何千差萬別?他們認定個人奮斗,自動剝離個體與時代的關系,不相信抗爭的力量,在原子化、碎片化的具體語境中,個體與時代之間的關系,被輕易轉移到了個體的機遇、命運和努力程度上。個體層面學生與命運的抗爭,和整體層面學生無法與命運的抗爭,構成了強烈的對比。

——作為見證者和施教者,我想知道他們喪失抗爭性的秘密。我不否認,對于年輕群體而言,這是一個多么觸目驚心的精神歷程,這一切竟然都在無聲無息中完成,在市場化、成功學、工具理性明碼標價的慣性中完成。我想知道,在現(xiàn)代性進程中,年輕人,尤其是底層年輕人,事實上成為這一進程的直接后果。成為市場化、工具化的直接承載者后,這種后果和當下教育目標及現(xiàn)代化進程,到底呈現(xiàn)出怎樣隱秘的關系?我想知道,當一個具有精英觀念的老師和毫無精英理念的學生群體相遇,當一個殘存理想主義的中年教師和一群持有現(xiàn)實立場的年輕群體相遇,他們中間是否存在互相看見和喚醒的可能?

在應試教育的巨大籠罩下,個人成功幾乎是唯一的牽引目標,小升初、初升高、考名校、上培訓班、上大學、找工作,在一系列嚴密的規(guī)定動作中,他們被刪削掉個性、血性、活力,以標準答案為突破口,就這樣一步步來到大學的課堂,并在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溫良、沉默的性子,淪為面目模糊的一群人。而我,不過和他們一樣,成為高校就業(yè)指揮棒下的一個程序、環(huán)節(jié),成為某個數(shù)據(jù)的生產者和催生劑。二本院校學生群體整體出路的逼仄,顯然是一個嚴峻而讓人不安的問題。

教育的兩個維度

我得承認,通過對學生命運的梳理,我并未從個案的聚焦和群體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獲得圓滿答案。在主流話語中,青春被包裝為最美麗的圖景,但我所感知到的年輕生命,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背后布景的黯淡,其生命的可能,也越來越呈現(xiàn)出斑駁而黯淡的底色。我猛然發(fā)現(xiàn),多年來,我竟然持有這樣一種真實的心境:我不羨慕年輕人,不羨慕比我擁有更多青春的學生。當我意識到自己這種非常態(tài)的心境后,內心彌漫一陣恐慌。

回望十幾年從教經歷,我一直面臨兩個真實的敘事維度:其一,是對應試教育的審視。在當下盲目的教育程序中,直面遭遇應試教育的孩子,到底該怎樣敘述他們的真實面目,抗爭性的喪失,只是我從直觀層面獲得的感知。對不少小學、初中、高中的老師而言,讓孩子考上大學,是他們教育的終極目標。這其中暗含的前提,對大學和大學畢業(yè)前景的正向關系進行了確認,在應試的帽子下,他們竭澤而漁、透支榨取式地將孩子送往大學門檻,隨后便在門檻外面集體撤退,開始對下一批快遞產品的鍛造。而我像一個站在門檻內的收貨者,完成應試教育最后工序的簽收,拿到手的,實際上是一批形狀規(guī)整的半成品。

在了解到所教的學生,至少有百分之六十來自重點高中,百分之七十都是超過一本線,才得以擁有機會來到我的課堂后,我對學生資質的懷疑和成見,悄然消解。在我看來,他們和重點大學的孩子相比,只不過多了一次考試的失利。讓我驚訝的是,這些在高中以前,都被打上“優(yōu)秀”標簽的孩子,在大學的課堂,舉止如此規(guī)整,面目卻如此模糊。我在諸多的公共課堂中,忍不住一次次發(fā)問:“為什么讀書?”“什么是知識?”“什么東西最重要?”與其說是對自身的清理和審視,不如說是喚醒年輕群體,正視個人內心聲音的開始。對我而言,所有課堂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不是學習問題,也不是知識問題,而是無法觸及到一個真實群體的問題。他們壓抑自己,在應試教育的高壓中,早已難以認清真實的個體,難以看清真實的自我,一種深深的茫然,不經意中總會籠罩我的課堂。

是的,應試教育迷霧籠罩下的真實境況,關于教育的一些基本問題,并未得到清理。從教育目標而言,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成功的人還是完善的人,大多高校沒有多少差別。面對年輕個體的精神成長,近二三十年的高等教育,對“人”這個詞,采取了不約而同的回避,密集的知識灌輸,成為教育活動的常態(tài),并以剝奪社會教育、生活教育為代價,從而使得學生的成長,呈現(xiàn)出越來越嚴重的同質化傾向,并直接導致學生的認知局限。

多年來,根據(jù)自己對學生的觀察,我一直深信,針對漫長中學階段和現(xiàn)實、真實生命體驗相脫節(jié)的應試教育,如何引導學生在課堂、知識和生命體驗之間建立可靠的關聯(lián),激發(fā)他們的人文思考習慣,應當是大學階段不能回避的基本責任。我在課堂上的有限實踐,不過是面臨這種困境時個人層面施行的細枝末節(jié)的修復、努力。在無法通過教育讓底層孩子更好抵達上升通道的現(xiàn)實處境中,讓他們精神深處多一點對社會的自覺認知,成為我的卑微心愿。

我還得承認,從教經歷中,我內心最大的困惑,是不知給學生提供怎樣的價值觀念。產生這種困惑的因由,和我即將提到的第二個維度有關:教育市場化的后果。在教育的目標被成功學劫持后,價值觀的傳達,成為高校教師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其所產生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對就業(yè)的空前重視和關注。有一次開會,我甚至聽到學者戴錦華提到,連北大校方都關注就業(yè),大大增加了專業(yè)碩士的比例——作為風向標的北大尚且如此,就更不用提我所在的高校。事實也是如此,為了就業(yè),學校的一切活動,幾乎都會無條件讓步。國內一些偏遠地區(qū)的高校,提升就業(yè)率的絕招是考研,從一入學就鼓勵學生參與另一場競爭,背后的真相,正來自考研被計算為看得見的就業(yè)率。我所知道的一些高校,為了不影響就業(yè)率,明里暗里都對老師強調放松對學生的考核,以便學生順利拿到學位。有些家長因為子女成績不合格拿不到學位,會以就業(yè)為借口,公然到學校鬧事,逼迫學校妥協(xié)。

在市場、就業(yè)、家長、學校、學生等組成的龐大系統(tǒng)中,所有的棋子都能和就業(yè)產生直接的關系,不能任人擺布,唯獨教師這個棋子,可以任人擺布。學校通過職稱、聘用、考核等管理教師:學生擁有的殺手锏是學生評教,也能逼迫教師為提高分數(shù),做出妥協(xié),暗中放水:部分家長因為孩子的核心利益受到損害,更是以維權的名義,要挾學校,其所蘊含的商業(yè)、服務關系得以赤裸裸呈現(xiàn),而學校往往會迫于家長的壓力,對教師提出要求。這所有的要素,教師成為最被動的一方,他們幾乎沒有任何力量去抗衡、爭取,而最終的嚴重后果,卻實實在在地落到了學生頭上。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和邏輯是,決定學生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因素,正來自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來自他們經營的每一個課堂?!熬蜆I(yè)主導”對教育生態(tài)的扭曲,直接將教師逼到了最邊緣的地位,一個安全感匱乏、精神壓抑的群體,又如何有心思和能力去培養(yǎng)學生群體?很多原本熱情澎湃的老師,經過幾年的折騰,也逐漸喪失了耐心和力量,只得將注意力轉向個人的小天地,將更多精力轉移到與考核周旋,以獲得更多的名號,確保自己的飯碗萬古長青。說到底,教師的邊緣化,最后的代價,還是隱秘地轉移到了學生頭上。

在對學生畢業(yè)境況的追蹤中,負載在就業(yè)層面的個人命運走向,到底和大學教育呈現(xiàn)出怎樣的關系?是我多年來追問最多的問題。我想知道,學生背后的社會關系、原生家庭,以及個人實際能力,在就業(yè)質量中,到底占據(jù)了怎樣具體的權重?如果其權重越來越被個人實際能力以外的因素左右,那么,對大學教育的審視,尤其是對徹底市場化后大學教育的審視,將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現(xiàn)實。無論我是否愿意接受,一個事實是,學生的去向,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已越來越顯示出和背后家庭的正向關系。我想起2006年第一次當班主任,和062111班初次見面的情景,想起新生報到現(xiàn)場忙忙碌碌的家庭和暗處茫然失措的孩子,我明顯感到,分化的加劇,社會即將到來的裂變,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就已顯露端倪。慶幸的是,從整體而言,062111班學生,在經濟狀況良好、房價尚能忍受的大形勢下,大部分在社會留下的夾縫中,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處,并或多或少擁有一些小確幸,而僅僅九年后,待我接手1516045班,他們所面對的可能和命運,就已呈現(xiàn)出了完全不同的底色。

教育產業(yè)化遮蔽了高等教育放棄為社會篩選人才的事實,用人單位無法通過高校輸出的人力資源,獲得清晰地辨別,為了降低選人的行政成本,只能加入盲目追求名校學歷的軍備競賽,并導致學歷歧視、應試教育進一步加劇。在一種貌似熱鬧、合理,實則荒謬的教育GDP大比拼中,越來越多的底層青年深陷學歷的惡性競爭,無法通過教育突圍自身的困境,承受著付出與收獲的不成比例的后果。

換言之,應試教育無法松動的現(xiàn)實,固然與教育目標的模糊有關,但教育目標的模糊之所以能一直橫行,說到底還是來自教育市場化的掩護,“就業(yè)主導”不過一種表象的癥候,成功學的登陸成為必然。是的,現(xiàn)實就是這樣,與就業(yè)深入人心相對應的,是現(xiàn)實中暢通無阻的、包裝在成功學背后的個人奮斗的價值觀,它鼓吹個體努力,鼓吹機遇、運氣,將年輕人的未來,簡單和個體偶然的命運對接,故意遮蔽群體和現(xiàn)實、時代之間的深刻關聯(lián)。盡管階層日益固化,已經成為人所共知的話題,但年輕人對階層固化的接受,還是讓我驚詫不已。我不知道,在撕裂的社會語境中,教育在彌合兩者縫隙時,到底該有什么作為?青年人的命運,是否只能任由原生家庭所處的位置,以及并不完善的市場主宰?除了生產一個就業(yè)的工具,塑造一個內心擁有堅定價值觀的人,是否也是高等教育的應有之義?在世界早已被工具理性沖得顏面盡失的時代,人類最隱秘的期待、最后的尊嚴,是否能夠在教育的審視中,得以重拾?

說到底,教育的問題,和任何時代的基本命題一樣,面臨的核心都是青年。面對眼前越來越迷茫、無所適從的年輕人,我不過依憑最粗糲、原始的材料,諸如學生的作業(yè)、試卷、日常對話,獲得對自己日常生活的呈現(xiàn),也以此勾勒更為完整的普通高校學生的生存圖景,并以此為載體,表達自己對教育的一些直觀印象和基本思考,表達對一個群體的關注和描述。

但,僅僅通過文字,對一個群體的描述是否可能?

隱匿的群體

相比我能夠說出的名字,我內心還有一個龐大的隱匿群體,他們像幕后者,安靜地站在我記憶的深處,或消失、或疏遠、或拒絕。我想起英語系一個在廣東工業(yè)大學門口,被公交車夾死的女孩,在聽到這個慘痛的消息后,我正在菜市場心急火燎地為對付兒子的咳嗽,挑選第二天的湯料。我清晰記得,《大學語文》才剛剛開始,她只聽了我?guī)状握n,記得她總是喜歡坐在前排,笑瞇瞇的樣子,顯示出廣東女孩特有的安靜和柔美,而名單上她留下的稚嫩筆跡,竟然成為我和她今生唯一的真實關聯(lián)。讓我難受的,還有一個跳樓輕生的男孩,前一天我還在課堂上,冠冕堂皇地和他們討論人生的意義,第二天,就不得不面對一個年輕生命的離去。這種種偶然的生命遭遇,總是將我拖入徹底的無力,感受到教育的虛空,并時刻警醒自己,面對眼前的年輕群體,我還有太多的不解、未知。

我還得接受,在和學生交往的過程中,比之多數(shù)孩子畢業(yè)以后面對我的坦然,也有不少孩子選擇疏離。這種疏離,反而讓我意識到他們的大學時代,他們和我課堂的偶遇,更像一場無法言說的幻覺。我得承認,很多鮮活的個體,無論我如何努力,終究無法走進他們的內心。我理解他們對我的拒絕、疏離,理解年輕個體面臨現(xiàn)實挑戰(zhàn)后,他們面對的真實處境。真正的黑洞,真正的貧窮,真正的無助、迷惘,我依然無法看清,他們也不愿意讓我看到。我不能否認,在我從教的五千多個日子中,他們始終是我生命中最為牽念的影子,是我內心無法填充的黑洞。

讓我利用最后的機會,記下幾張難以釋懷的面孔。

第一個要提到的是江小榮,2016年畢業(yè)的一個女孩。一次上討論課,主題是與蕭紅有關的電影《黃金時代》。課堂氣氛不錯,因為事先分了小組,成員輪流發(fā)言。輪到小榮時,她稍稍遲疑了一下,在觀望中大膽地走上了講臺,扎著馬尾,架一副眼鏡,穿著并不時髦的淡灰色運動裝,非常平實的模樣,帶著農村孩子特有的淳樸氣質。她一上臺,就很認真地說了一句:“反正我感謝這個時代,讓我能夠進入大學讀書?!痹陔S后的發(fā)言中,她講起自小口吃,持續(xù)了十幾年,遭受了很多歧視,經過痛苦磨練,終于能夠將話講清。她還講起自己的生活境況,一進大學就在外面打工,完全不依賴家人的支持。我注意到課堂下面,很多女孩子的淚水在打轉,教室寂靜無聲,盡管她語調平緩,并不流利,但我能明顯感到,她積蓄了很多勇氣,才得以坦然走向前臺。讓我驚訝的是,她將個人的成長坦然與時代進行對接,“反正我感謝這個時代”所隱含的倔強和樂觀,讓我隱隱約約感受到某種危機。

一年以后,我觀察到這個女孩越來越沉默,臉上再也看不到課堂上曾綻放的笑容,她拒絕和人說話,甚至同一宿舍的人都不怎么交往。幾次課后,我找她交流,她都默默無語,不愿多言。更令我驚訝的是,難度不大的文學史期末考試,竟然只考了十幾分,畢業(yè)論文期間,無論怎樣和她聯(lián)系,都得不到任何回音,詢問宿舍的同伴,也沒人知道她太多確切的消息。她還在我的朋友圉,但從不發(fā)聲,任何話題,都無法激起她分享的沖動,考試、畢業(yè)論文、拿學位、找工作,這所有對一個本科生而言極為重要的事件,仿佛和她沒有任何關系。我隱隱的不安終于變?yōu)楝F(xiàn)實,這種底層家庭出生的孩子,一旦從考取大學的喜悅中醒悟過來,回到真實的世界,如何直面現(xiàn)狀,便成為她們成長過程中,最難調試的一環(huán)。

第二個要提到的是賴俊宇,他是2008級的學生??∮钜鹞业淖⒁?,來自輔導員對他缺課的反饋。因為給他上專業(yè)課,我得以有更多機會和他交往,他極具文學才華,無論寫作還是理解能力,都要高出班上同學太多。他迷戀音樂,聽過的碟多達千張(我由此斷定他的家境不錯),他討厭無效的課堂,更多時候,窩在宿舍讀書、聽音樂。2012年3月29日,臨近畢業(yè),他找到我,和我聊起了喜歡的作家村上春樹,他告訴我,村上春樹拯救了很多創(chuàng)作者,別人是用思維推動文字,他則用文字推動思維,在創(chuàng)作以前,一切都處于一種未知狀態(tài)。在俊宇看來,用文字推動思維,比用思維推動文字,要輕松很多。他還和我聊到對音樂的感受,他聽過的專輯、他喜歡的音樂人,我聞所未聞,我很驚訝他在我面前的狀態(tài),和輔導員描述的狀態(tài)完全不同。我理解他在一所金融氛圍濃厚、管理極為死板的大學的拘束,理解自由和人文,對于他的重要。作為學生,他能怎么辦呢?他反抗的方式,只能是逃課。作為老師,我能怎么辦呢?我只能提醒他,面對現(xiàn)實,必須有限地妥協(xié),拿到學位,才能為以后的自由提供前提。

我清楚記得,整個大四,他找我聊得最多的話題,涉及宗教和靈魂。他清亮、透明的眼睛,透著智慧和執(zhí)拗,他沒有臨近畢業(yè)的慌亂和不安,我每次都想通過聊天,知道他成長的一些背景,但每次都找不到任何契機,聊一些現(xiàn)實的話題。他真正熱愛文學和音樂,對形而上的東西充滿激情,這種執(zhí)拗的偏向,讓他在大學的評價體系中,無法跟上流水線般的課堂和管理。我不知道他離校時,是否拿到了學位,更不知他畢業(yè)以后去向何方,我只知道,在離開校園以后,我們失去了聯(lián)系,在資訊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再也沒有契機見面。但我見證了他大學時光的心靈掙扎,見證了他豐富的心靈和難得的才華,在咋咋呼呼的大學氛圍中,一個男孩,如此寂寥,而又無人理解。

第三個要提到的是天成。我始終記得她的名字,但在大量的公共課學生中,我回憶不起她來自哪個系,讀的什么專業(yè),出生于什么地方。在幾乎兩年的時間里,她會弄清我每個學期的課表,在我上課的前一天,都會用同一條短信,約我下課和她見面:“老師,我是天成,你還記得我嗎?”每隔兩周,我們會在學校七棟附近的面包房坐二十分鐘,她會坦然接受我用校園卡給她買面包、買冰棒,甚至叉燒和雞腿。她很愛笑,牙齒特別白,夏天,她會建議吃雪糕,冬天,則會建議吃熱狗,她嘰嘰喳喳地和我說話,我則安心地等待四點四十五分準時發(fā)出的校車。這片刻的時光,無論對我、還是對她,都是一種沒有任何負累的放松。她零零散散給我講過很多家里的事,我知道她兄妹多,父母一直在東莞打工,念大學前,她留守在老家,很少和家人見面。她沒有任何底層留守孩子的壓抑和沉重,快樂的臉龐,單純的笑容,潔白的牙齒,永遠一副沒有煩惱的模樣。今天,我忽然想到,在如此頻繁的邀約中,她一定有什么更為重要的事情和我說,而我當時簡單地以為,她僅僅是習慣了下課后與我在面包房彩色的餐桌前坐一坐。盡管我的電話從未改變,但她畢業(yè)后,再也沒有和我有過任何聯(lián)系,我的手機短信中,再也沒有收到那句出現(xiàn)了無數(shù)次的話:“老師,我是天成,你還記得我嗎?”

時隔多年,我突然想到,無論是江小榮、賴俊宇還是天成,在所教過的學生中,我們其實都曾擁有大量的相處機會。在少有的專業(yè)課中,我教了江小榮整整一年,和賴俊宇經常聊天,和天成時時在面包房見面,但畢業(yè)像一道神秘的隱身術,一旦時間的關口啟動,他們便在我的視野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他們也許就在龍洞,也許就在我的身邊。

只不過,畢業(yè)以后的境況,讓他們再也產生不了找我說話的愿望。

對一個群體的描述是否可能?我再一次追問自己。

那就讓我回到龍洞,再一次去回溯那些生命。

黃燈,學者,現(xiàn)居深圳。主要著作有《大地上的親人》等。

猜你喜歡
群體大學課堂
甜蜜的烘焙課堂
美在課堂花開
《大學》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
特殊群體要給予特殊的關愛
上饶市| 惠安县| 西乡县| 桃园县| 新津县| 虞城县| 英超| 金湖县| 壤塘县| 周至县| 卓资县| 塔河县| 瑞金市| 固始县| 东乡县| 莆田市| 濮阳县| 咸丰县| 遂川县| 庆安县| 尚义县| 谢通门县| 会理县| 象州县| 鄢陵县| 商河县| 晋州市| 恩施市| 景宁| 湖口县| 泸定县| 房山区| 界首市| 吴堡县| 高雄市| 平遥县| 苍山县| 江孜县| 中西区| 紫云| 奈曼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