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葉秋
閱讀區(qū)里投放了新繪本《三個笨學生》,孩子們對變色龍、小蛇和螃蟹三只小動物分辨前后方位的故事特別感興趣,議論紛紛。同時,我發(fā)現(xiàn)部分孩子很容易混淆前和后的概念,因此追尋幼兒的興趣點和問題,適當改編故事內(nèi)容,設計了本次教學活動。
1.借助兒歌,理解、分辨物體的前與后。
2.以自身為參照物,正確描述前、后、上、下等方位。
3.主動參與游戲,在游戲中體驗探索的快樂。
繪本故事PPT,變色龍、小蛇和螃蟹的影子圖片,為每個幼兒提供變色龍、小蛇和螃蟹的頭飾各一個,三張小椅子(分別貼有紅、黃、藍標記)。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活動
1.出示森林圖片,引出“動物幼兒園”。
提問:今天曹老師要帶小朋友去森林里逛一逛。聽說森林里新開了一家動物幼兒園???,這是誰?(鱷魚老師)我們和鱷魚老師打招呼!
2.分別出示螃蟹、小蛇、變色龍的影子圖片,激發(fā)幼兒探索興趣。
(1)提問:鱷魚老師的三個學生也來了,他們喜歡捉迷藏,猜猜他們是誰?
①幾號動物是小蛇?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彎彎扭扭的身體、橢圓形的腦袋)
②幾號動物是螃蟹?他有什么?(大大的鉗子)
③一號動物是誰?他有什么特殊的本領?(變化身體的顏色)
(2)小結:鱷魚老師有三個學生,他們長得不一樣,所以每次鱷魚老師教他們本領的時候總會發(fā)生很多有趣的事。
(環(huán)節(jié)自評:我以幼兒最喜歡的“捉迷藏”游戲導入,將教學與游戲這兩種互為補充的形式進行整合,引導幼兒在游戲氛圍中積極參與活動。通過觀察三種不同的動物形態(tài),了解其基本特征,為后面的環(huán)節(jié)做鋪墊)
二、借助兒歌,認識前后
1.講述故事,引出兒歌。
(1)觀看PPT,講述故事。(上課了,鱷魚老師像往常一樣,搖起了小鈴鼓:“孩子們,快過來,老師要給你們上課了!”小蛇、螃蟹、變色龍趕緊來到老師的身邊?!袄蠋煟裉炷涛覀兪裁幢绢I呀?”只見鱷魚老師指著自己的肚子對學生們說:“孩子們,老師要教會你們分清前后。肚子肚子是前面,后背后背是后面?!保?/p>
(2)提問:鱷魚老師要教小朋友什么本領?(分清前后)是怎么說的?我們一起來說一說??矗@兩個箭頭代表什么意思?
(3)提問:摸摸你們的肚子,你們的前面有誰?(曹老師)摸摸你們的背,你們的背后有誰?(客人老師)原來鱷魚老師是用這樣的辦法分辨前和后的。
2.了解螃蟹、小蛇、變色龍分辨前后的方法,學說兒歌。
(1)觀看PPT,繼續(xù)講述故事。(鱷魚老師剛說完,小蛇就大叫起來:“老師,我還有更好的辦法!”)
播放小蛇錄音:眼睛眼睛是前面,尾巴尾巴是后面。提問:小蛇是用什么辦法分辨前和后的?他是怎么說的?這個辦法能幫助小蛇分辨出前后嗎?(幼兒戴上小蛇頭飾,模仿小蛇學說兒歌)
(2)觀看PPT,繼續(xù)講述故事。(不一會兒,變色龍也大叫起來:“老師,我還有更好的辦法!”)
提問:猜猜看,變色龍是怎么分辨前和后的?教師用動作提示,隨后播放變色龍的錄音:鼻子鼻子是前面,腦袋腦袋是后面。(幼兒戴上變色龍頭飾,模仿變色龍學說兒歌)
(3)觀看PPT,繼續(xù)講述故事。(這時,站在一旁的螃蟹也大叫起來:“老師,我還有更好的辦法?!保?/p>
教師請幼兒看一看圖片上的箭頭(一個箭頭由螃蟹的鉗子向下指,另一個箭頭由螃蟹的屁股向上指),先猜一猜,看能不能猜對,然后播放螃蟹的錄音:鉗子鉗子是前面,屁股屁股是后面。(幼兒戴上螃蟹頭飾,模仿螃蟹學說兒歌)
3.引導幼兒大膽想象,尋找分辨前后的不同方法。
提問:為什么每個人的辦法不一樣,但都能幫助自己分清楚前和后呢?小朋友有什么好辦法呢?(腳趾腳趾是前面,腳跟腳跟是后面;眼鏡眼鏡是前面,辮子辮子是后面……)
4.小結:分清楚前和后的辦法還有很多,鱷魚老師和他的三個學生只是根據(jù)自己的特點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辦法。我們小朋友也有自己的辦法,真能干!
(環(huán)節(jié)自評: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我通過“肚子肚子是前面,后背后背是后面”這樣的兒歌句式,幫助幼兒找到規(guī)律,并嘗試創(chuàng)編。兒歌式的語言、創(chuàng)造性的講述喚起了幼兒主動學習的意識,激發(fā)了幼兒的想象思維,同時又鞏固了對前后概念的認知)
三、創(chuàng)設情境,加深理解
1.情景一:“滑梯”游戲,分清上下方位。
提問:下課啦,鱷魚老師帶著學生們出去玩游戲。這是什么?(滑滑梯)請小朋友們站在老師的前面!爬、爬,往上爬,爬到高處找洞洞,從上往下快快滑!
2.情景二:“小橋”游戲,分清左右方位。
提問:下一站是哪里?(一座小橋)快站到老師的后面來,我們一起看橋上的風景。瞧,左邊有一只美麗的天鵝,右邊還有好看的荷花呢?!?/p>
3.情景三:“躲避獅子”游戲,分清前后方位。
提問:噓,這是什么聲音?是誰偷偷躲在鱷魚老師后面?(大獅子)快躲到小椅子后面去!可不能被大獅子發(fā)現(xiàn)哦!
教師:大獅子左看看,右看看,什么都沒有看到,只好灰溜溜地走開了。孩子們,我們安全了。請回到小椅子的前面去。
(環(huán)節(jié)自評:小班幼兒正處于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或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情境化的活動能為幼兒提供具有感染力的環(huán)境和條件,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愉快、輕松、自由的游戲中自娛自樂,獲得發(fā)展。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創(chuàng)設了三種游戲情境,再次加深幼兒對前和后的概念認知,并由以自身為主體拓展到以他人為主體的前后變化)
四、創(chuàng)設游戲,拓展經(jīng)驗
1.師: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用按著順序排隊的方法分清前和后。(出示螃蟹在前、變色龍在中、小蛇在后的圖片)瞧,誰在前?誰在中?誰在后?
2.“搶椅子”游戲,拓展“前中后”的知識經(jīng)驗。
(1)提問:老師這兒有三把椅子,它們也按著順序排好隊了。什么顏色的椅子在前面?什么顏色的椅子在中間?什么顏色的椅子在后面?
(2)幼兒戴上動物頭飾,跟隨音樂玩“搶椅子”的游戲。
(3)師:原來隨著參照物的改變,前和后也會發(fā)生變化,我們到教室里再去玩一玩“搶椅子”的游戲。
(環(huán)節(jié)自評:“搶椅子”游戲將前和后的概念拓展到前中后。我引導幼兒自己看圖,認識符號,將已學的經(jīng)驗進行延伸。三個朋友來排隊,誰在前?誰在后?誰在中?幼兒一下子明白了前后會隨著參照物的不同而改變)
數(shù)學繪本相對于其他繪本來說有其獨特的魅力,它將枯燥乏味的數(shù)學知識融入孩子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讓孩子輕松愉快地豐富數(shù)學經(jīng)驗,理解數(shù)學知識。因此我充分挖掘繪本中的數(shù)學概念,引導幼兒在閱讀中有意親近數(shù)學,在愉快的活動中走進數(shù)學繪本的奇妙世界。
1.適度增減繪本內(nèi)容。
本次數(shù)學活動來源于繪本《三個笨學生》,如果直接讓孩子完整欣賞繪本,對于小班孩子來說難度較大。因此,我對繪本內(nèi)容進行適當增減,減去了繪本中關于動物外形特征的描述性文字,增加了以小動物為主體的兒歌表述,幫助孩子以趣味性的方式理解前和后的概念。
2.動靜交替演繹角色。
第一次教學活動時,我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幫助老師找前后”和“兩人三組找前后”,引導孩子在游戲中辨別前和后?;顒雍螅野l(fā)現(xiàn)孩子們不能清晰地分辨出前后,因為概念化的方位詞對于小班幼兒來說確實不容易理解。
第二次教學活動,我嘗試引導幼兒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用故事化、兒歌化的語言進行表述。孩子的角色意識很強,戴上頭飾后,他們一個個變成了故事中的小動物,在一遍又一遍的表演中反復說著兒歌,邊說邊做動作。自然的角色代入幫助幼兒巧妙地化解了認識前和后的難點。通過動靜交替演繹角色,孩子對于前和后的空間概念有了進一步理解。
3.難易有度激發(fā)思維。
我充分挖掘繪本中箭頭圖標的指示作用,引導幼兒關注箭頭代表的不同方位,自主觀察箭頭指向,猜測兒歌內(nèi)容,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思考、探索。幼兒從第一次根據(jù)兒歌內(nèi)容理解箭頭含義,到后來結合箭頭指示及教師的動作提示猜測兒歌,最后完全根據(jù)箭頭自主猜測兒歌。在這樣的過程中,幼兒思維得到激發(fā),不斷迸發(fā)出想象的火花。
4.有的放矢拓展空間。
活動過程中,我適時退后,遵循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的原則,引導幼兒主動觀察、自主發(fā)現(xiàn)和拓展經(jīng)驗。在“搶椅子”的游戲中,幼兒自然而然地將“前、中、后”的方位概念內(nèi)化于心,并在游戲過程中外化于行。教師有的放矢退后一小步,幼兒前進一大步,在這樣的進退中,幼兒的數(shù)學思維越來越活躍,感受到數(shù)學世界的繽紛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