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術界對《藤野先生》的研究表明,該文標題曾被作者多次修改。在教學時引入相關研究成果能在激發(fā)學生閱讀魯迅作品的興趣、學習文章語言修改的方法、體會作者語言背后的情思、了解作者寫作行文習慣、從新視角豐富文本解讀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 中學語文? 魯迅作品? 標題修改
一直以來,中學語文界往往與魯迅研究界疏于聯(lián)系,不能及時將新的研究成果轉化到魯迅作品教學中,導致魯迅作品教學保守而滯后,缺乏生氣。因此,中學魯迅作品教學一定要關注與課文有關的最新研究成果[1],讓其滋潤教學。《藤野先生》是中學語文教科書中的經(jīng)典課文。近年來,魯迅研究界發(fā)現(xiàn),作者在手稿中曾對該文的標題作過多次涂改,圍繞“魯迅為何修改標題”的研究時有新論。這一發(fā)現(xiàn)和相關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教學意義。
一、激發(fā)閱讀魯迅作品的興趣
《藤野先生》長期來就以現(xiàn)標題行世,人們對“藤野先生”耳熟能詳。2002年,日本民間魯迅研究學者佐藤明久訪問上海魯迅紀念館,接觸到《藤野先生》手稿(復制件),他敏銳地捕捉到了標題中不為人所關注的涂改。魯迅在標題位置涂去了幾個字,只留下“先生”二字,而在右邊另起一行寫上“藤野”。之后,佐藤明久與中國學者合作,通過科技手段仔細辨晰手稿真跡,結合魯迅書寫、行文特點及相關資料,于2008年得出鑒定結論:被涂抹掉的字詞是“吾師藤野”[2]。最初作者可能是以《吾師藤野》或《吾師藤野先生》為文題,經(jīng)多次涂改,最終定為《藤野先生》。
教學本文,教師可在新課導入時展示魯迅手稿影印圖片,讓學生觀察手稿涂改情況,并對學生解說:即使是大文豪,魯迅的文章也不是一揮而就,而是經(jīng)過不斷修改推敲出來的。手稿中,魯迅涂改的字詞是什么?在學生興趣被激發(fā)后,教師再介紹發(fā)現(xiàn)標題修改的“傳奇故事”。教師出示《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魯迅手稿影印圖片,可發(fā)現(xiàn),除《藤野先生》的題目有修改外,其他篇目的標題均無涂改現(xiàn)象。最后教師以“魯迅為何修改標題”作為主題,開啟本文的教學。
激發(fā)學生學習魯迅作品的興趣,是中學魯迅作品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長期以來,魯迅及其作品常被人為地、無限地抬高和神圣化,魯迅被當作神,其作品被天然地認為就是思想和藝術結合的典范,是毫無瑕疵的,即使有問題,也是“有意為之”的藝術化。如此,魯迅的思想、精神和他的文學、文字被割裂開來,學生感受不到魯迅寫作的“人間性”,對魯迅及其作品敬而遠之。這是人為地阻礙了學生和魯迅的交流。《藤野先生》標題修改問題進入教學,可使學生感受到魯迅寫作的平凡性,產(chǎn)生“原來魯迅也是如此作文”的共鳴,魯迅及其作品變得可以親近和接受了,就使教學有了基礎。而發(fā)現(xiàn)手稿涂改的故事本身就充滿傳奇性,足以激發(fā)學生對本文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文章語言修改的方法
統(tǒng)編版教科書在《藤野先生》課后安排了一個原稿與改定稿相比較的練習:“魯迅先生非常重視文章的修改。仔細比對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談談這些修改好在哪里?!边@個練習既能使學生學到修改文章的技巧,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又能感受到魯迅語言的藝術魅力,以及魯迅作為大作家運用語言文字的嚴謹態(tài)度。教學中,可補充修改前后的標題對比作為課后練習,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應用的角度來“談談這樣修改好在哪里”。
兩者相比較,標題“藤野先生”確實要比“吾師藤野先生”或“吾師藤野”更勝一籌。最早探尋標題修改秘密的佐藤明久指出,未改前原題語義重復:在日語中“吾師”與“先生”都表“老師”之意,“吾師藤野先生”標題同義重復[3]。魯迅用現(xiàn)標題,使題目意思更準確和簡潔。2012年,魯學權威王錫榮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魯迅手稿全集》文獻整理與研究”立項,辨識作品中被涂抹的文字(包括《藤野先生》標題),是該課題的一個內(nèi)容。王錫榮認同佐藤明久關于修改標題是因“語義重復”這一觀點,認為“吾師藤野先生”稱謂有語病,語意不明:吾師已是先生了,再稱先生就重復了。魯迅有好幾位老師,如稱吾師似乎只有一個老師[4]。
“吾師藤野”作標題則更遜色?!拔釒熖僖啊秉c明了文章的記敘對象及其與作者的師生關系,可說也切合文章內(nèi)容,能概括主旨。但此標題僅從個人關系角度擬題,只流于一般客觀陳述?!疤僖啊焙鬅o稱謂,不適宜用于學生稱呼老師,且讀起來無節(jié)奏感,語氣不強。佐藤明久認為,魯迅絕不會用“吾師藤野”為標題,理由是曾聽父親說,魯迅常懷敬意稱呼藤野先生或藤野嚴九郎先生,沒有只稱呼藤野的情況[3]。在中日兩國,直呼老師姓名都是失禮不敬的。“藤野先生”為題則言簡意深,除包含原題的全部意蘊外,還蘊藏著作者對老師的尊重、景仰,對老師師德、人格的禮贊,尊師情、感恩意都在其中。但標題又不直接點破,而是含而不露,讓人思而得之,平中見奇,意味深長。
魯迅曾說:應該這么寫,須從大作家們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領會?!短僖跋壬窐祟}修改,就給了我們“應該這么寫”和“不應該那么寫”的雙重啟示。教學中可將其作為學習魯迅語言藝術、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一個切入點。
三、體會作者語言背后的情思
魯迅作品充滿了人性的語言是與人的最內(nèi)在的感受結合在一起的,同時,其語言背后有一套“暗功夫”,其文章背后有極為廣闊的思想背景,其詞句背后隱藏的是復雜的思想[5]。教材在本文的“預習”中就指出:魯迅作品的語言“富于感情色彩,耐人尋味”。《藤野先生》標題修改展示了魯迅語言的“暗功夫”,體現(xiàn)了其富于感情、耐人尋味的特點。
趙獻濤在考查了魯迅其他作品中關于“吾師”的表述后,認為魯迅作品中凡用“吾師”都是反諷,含有批評諷刺之意,幾乎就是貶義詞[6]?!对阽姌巧稀贰拔覅s發(fā)見了吾師太炎先生的錯處了”,這是在批評章太炎先生?!稇雅f》塑造了一個被稱為“禿先生”的不學無術的舊時知識分子形象,禿先生前就有“吾師”一詞。在日記和信件中,魯迅也表現(xiàn)出對“吾師”的嘲諷和反感。如在給李小峰的信中寫道:“對面是‘吾師和‘先生,背后是毒藥和暗箭”。給許廣平的信中:“中國老例,……于是連白果也稱我為‘吾師了……”就在《藤野先生》發(fā)表幾個月后,魯迅離開廈大,一些平素不甚友善的同事為他餞行,并口稱“吾師”,引起他極大反感。他給許廣平寫信:“黃堅也稱我為‘吾師,……令人絕倒?!睂嶋H上,黃心口不一,魯迅對他很是厭惡。“吾師”都成了諷刺的對象,可見其在魯迅的語境中確帶有一定貶義。
魯迅對“吾師”一詞的反感,應與其人生境遇有關。魯迅關愛青年,很多文學青年都受過他的幫扶,但一些人最初稱魯迅為“吾師”,一旦羽翼豐滿便轉而攻訐魯迅。魯迅當對“吾師”的諷刺性“感同身受”,推己及人,飽受了所謂弟子們滿口“吾師”所帶來的各種不堪,自然不會將自身所遭受的極具反諷意味的“吾師”用在他所尊敬的藤野先生身上。
錢理群強調(diào)教學魯迅作品應“用語文的方式讀魯迅”[7],即通過體會作者是“怎么寫”的,去理解作者“寫的什么”,由文見心,循文而會意。教學中引入《藤野先生》標題修改,就是在“用語文的方式讀魯迅”,通過探尋標題,走進作者內(nèi)心。藤野是魯迅終生尊敬之人,或許他在寫下“吾師藤野先生”標題后,就發(fā)現(xiàn)自己厭惡的“吾師”不該用,故而多次涂改。這一修改體現(xiàn)出作者對異域老師藤野的無限熱愛,也折射出魯迅人生路上所遭遇的不尷不尬。
四、了解作者行文習慣與風格
統(tǒng)編版教材在本文課后還有一道練習:題目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還用了大量的篇幅寫與藤野先生無關的見聞和感受,你認為寫這些內(nèi)容有什么作用?這個問題,當然可從整篇文章的結構及回憶性散文的特點來回答。實際上,說是作者的一種行文習慣,也未嘗不可。因為《吾師藤野先生》與《藤野先生》標題的不一樣就呈現(xiàn)出作者行文風格的差異。
鄭鵬飛從文章寫作的角度考察魯迅的記人類作品,發(fā)現(xiàn)這類文章的標題大多與正文開篇的布局章法之間存在有規(guī)律的對應關系,從而認為作者涂改標題乃是行文習慣使然[8]?!段釒熖僖跋壬芳让鞔_了所寫對象,又表明了寫者和被寫者的師生關系,是一種“關系命題”;《藤野先生》則只是明確所寫對象,并未指出二者的關系,帶有“客觀色彩”。以是否包含“關系命題”的標準來劃分,魯迅的記人類文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藤野先生”之類題目的作品,只指出記敘對象,對人物關系不提示;一類是如“吾師藤野先生”題目類的作品,既確指記敘對象,又指示作者和人物之間的關系。兩類作品在寫作行文上有較大差異。前一種的開篇往往是“曲徑通幽”,通過延宕、鋪陳之后“主人公”才出來;后一種則是“開門見山”,直接寫人?!短僖跋壬穼儆诘谝活惖淖髌?,文章開頭花了大量筆墨寫其他的人、事來引出藤野先生。因此,魯迅對該文標題的修改可能是一種行文習慣使然。
據(jù)此,在教學時可將“標題寫法”作為群文閱讀的議題,組織學生閱讀上述所列作品。以群文閱讀,比較作者寫人類散文標題與“入題”之間的關系,了解作者的行文習慣,對魯迅作品閱讀是不無裨益的。事實上,在人教版教科書《藤野先生》課后就有類似練習:對于自己的老師,魯迅只寫過三個人,一個是三味書屋的壽鏡吾,一個是《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這篇課文所寫的藤野先生。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一下,看看魯迅筆下的這三位老師各有什么特點。閱讀比較,不僅老師們的特點立現(xiàn),而且作者記人散文行文的風格和習慣也可領略一二。
五、從新視角豐富文本解讀
手稿是作者創(chuàng)作中的原始記錄,是作者“初心”的流露和記錄。透過手稿的痕跡細節(jié),閱讀者能發(fā)現(xiàn)作者最細微的心理世界,體驗作者寫作過程中的涓滴感受。魯迅在本文中體現(xiàn)的情感非常復雜,透過反復修改的標題可更細致入微地尋繹其個性及內(nèi)心活動軌跡,洞察其內(nèi)心的“秘密”,為解讀本文、認識他和藤野的師生關系提供新的視角。
從語用學來考察,“吾師”往往表述比較親近的師生關系,師生間應是密切而親和。以“先生”稱之,學生對老師更多的是敬畏,較難體現(xiàn)出那種親密隨意性。而且,如果弟子稱老師為“吾師”,還得考慮老師是否會接受,因為泛泛的,或是如“一字之師”類的師生關系就不宜用此稱呼,正所謂“交淺言深”?!跋壬眲t用得更廣泛,最大的作用在于尊敬對方,可不論言者和被言者的親疏。
魯迅修改標題,去掉“吾師”,是否有著以上考慮,我們不敢絕對肯定,但也不能完全否定。新發(fā)現(xiàn)的資料表明,魯迅和藤野的師生關系更多的是一種一般正常性的師生關系。藤野對魯迅并無特殊關照,他只是在履行作為教師的普遍職責而已,魯迅在校期間也未給藤野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如藤野所授科目《解剖學》,魯迅并未享受到關照,其成績依然沒及格。文中所寫的那些事情,藤野也毫無印象。
這些都說明魯迅與藤野的關系只是一般的師生關系。藤野僅是憑著教師的職業(yè)責任感和醫(yī)學研究者對學術的熱情、忠誠,做他該做的事,他并沒有特別看上這位中國留學生[9]。魯迅對藤野的尊敬和熱愛,乃至“一廂情愿”的親近,自然有原因,如魯迅、藤野兩人的人生遭遇有著某種契合性,魯迅在廈門的處境與在仙臺的處境有著相似性,或是魯迅借《藤野先生》,從自己青年時代老師的記憶中,發(fā)掘出“理想的人性”來和現(xiàn)實對抗,也和自己內(nèi)心的“壞脾氣”對抗,等等[10]。但從表達上來看,“吾師藤野先生”不如“藤野先生”更切合二人之間真實的師生關系。這樣來解釋魯迅修改標題的原因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至少可讓我們從中看出魯迅表達的微妙性,推敲其間另類的情思,為解讀本文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從另一方面來認識魯迅和藤野的師生關系。
錢理群認為,中學生既要閱讀魯迅,還要研究魯迅。學生通過研究作者的怎么寫,為何這樣寫,去探求作者寫什么,以此為路徑去認識魯迅,理解魯迅,認識自我,這正是閱讀和學習魯迅作品的初衷?!短僖跋壬窐祟}修改的教學意義正在于此。
參考文獻
[1] 溫立三.魯迅作品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學語文教學,2004(08).
[2] 夏曉靜.魯迅手稿《藤野先生》涂改前的題目究竟是什么?[J].魯迅研究月刊,2008(12).
[3] 佐藤明久.發(fā)現(xiàn)被涂去的文字“吾師藤野”之后——2011年9月25日后的起點[A]//上海魯迅紀念館編:中國現(xiàn)代作家手稿及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
[4] 李婷.魯迅曾對《藤野先生》有涂改或邊寫邊改[N].文匯報,2014-12-28.
[5] 楊佳韻.如何讓“魯迅”成為魯迅——“魯迅作品教學的理念與實踐”研討會會議綜述[J].魯迅研究月刊,2016(02).
[6] 趙獻濤.民國文學研究:翻譯學、手稿學、魯迅學[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5.
[7] 錢理群.和中學老師談魯迅作品教學[J].魯迅研究月刊,2012(01)
[8] 鄭鵬飛.魯迅為何修改《藤野先生》原標題?——以“考證”“文章”“義理”法探析[J].魯迅研究月刊,2017(06).
[9] 錢理群.《藤野先生》:魯迅怎樣寫老師[J].語文建設,2009(09).
[作者:李斌輝(1972-),男,湖南嘉禾人,嶺南師范學院文學院傳媒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 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