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摘要】抓住蒲松齡《狼》文中“黠”這個文眼,一字立意,把教學集中圍繞在“黠”字上展開,通過“找”“添”“減”“換”“議”的教學活動,設計簡約課堂,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感受狼的形象特征,感悟意味深長的寓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黠;找;添;減;換;議
蒲松齡的《狼》篇幅短小,情節(jié)緊湊,語言精練,一則約兩百字的小故事,讀來激動人心。教學這篇文章時,筆者通過引導學生抓住狼“黠”這個文眼,一字立意,將屠戶與狼的故事組織成一個有機整體,把教學集中到“黠”字上,設計簡約課堂教學活動“找”“添”“減”“換”“議”,通過這些活動感受狼的形象特征,感悟意味深長的寓意。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找準文章文眼,一字立意,設計簡約課堂,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一、抓住“黠”字,感受狼的形象特征
活動一:“找”
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找出文眼,發(fā)散教學內容,開掘文章內涵。在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文中的狼能否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并找一找從哪些地方讀出狼的這一特點?”學生在閱讀后找到文章結尾段“狼亦黠矣”這句話中的“黠”字。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狼與屠戶“相遇”“相持”“被殺”的相關故事情節(jié),抓住“黠”字,感受狼的形象特征。
(1)故事開端:“相遇”階段
學生找出“途中兩狼,綴行甚遠”這句話。兩只狼緊緊跟隨屠戶走了很遠。這里的“綴”字,是緊跟的意思,“甚”字是“很”的意思,寫出了狼的“黠”。
(2)故事發(fā)展:“相持”階段
學生找出表現狼“黠”的語句: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边@句話中的“仍”“又”“故”等詞,寫出狼輪番緊跟屠戶,它們既要吃骨頭,又要吃屠戶,兩只狼分工明確,密切配合。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這里通過描寫狼瞪大眼睛,不敢上前的動作、神態(tài),寫出狼的狡黠、兇狠。③“屠懼,投以骨?!薄巴来缶剑智昂笫芷鋽??!泵鑼懲缿舻纳袂?、動作:“懼”“大窘”,突出了屠戶恐懼、困窘的神情,“投以骨”是退讓、妥協(xié)的動作,側面襯托狼的“黠”。
(3)故事高潮:“被殺”階段
學生找到表現狼“黠”的語句:①“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币恢焕菑街比ィ硪恢焕窍窆芬粯佣鬃谕缿裘媲?,眼睛似乎閉上了,神情很悠閑。為什么一只狼離開?一只狼睡覺?繼續(xù)在文章中找尋。②“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弊x到此處,懸念揭開,一只狼徑直離開,是為了到草垛后面打洞,想要從隧道進入,從后面攻擊屠戶,身子鉆進去了半個,只露出屁股,為了吃人而不顧后果,狡猾而可笑。另一只狼假寐是為了制造假象,迷惑屠戶,狡黠至極。
抓住“黠”字,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尋、品讀具體的語言文字,通過品味狼、屠戶的動作和神態(tài),從正面和側面不同的角度,表現狼狡猾、貪婪、兇狠的形象特征。抓住“黠”字,將文中有關描寫狼的文字有機整合起來,初步感受狼“黠”的形象特征。
活動二:“添”
補白在繪畫中是指利用印章或文字等形式在空白處進行潤色,使作品的內容更加豐富。文言文語言精練,在文本中留下諸多的空白。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據文本內容,結合前后語境,通過聯想想象進行補白,深入理解文章內涵,不斷加深對藝術形象的認識。
教師設計教學活動:如果將《狼》改寫成一個白話故事,可以在哪些地方增添一些內容?
學生交流討論。
(1)增狼的外貌描寫
例如:途中兩狼, ? ? ? ? ? ? ? ? ? ? ? ,綴行甚遠。
學生交流:“灰褐色皮毛,豎起耳朵,張大嘴巴,里面露出尖利的牙齒?!?/p>
(2)增添屠戶的心理描寫
例如: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心想:“ ? ? ? ? ? ? ? ? ? ? ? ”。
學生交流:“兩只狼緊追不舍,我又什么都沒了,要是被它們前后夾擊,我就完啦!”
(3)增添狼的心理描寫
例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心想:“ ? ? ? ? ? ? ? ? ? ? ?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心想:“ ? ? ? ? ? ? ? ? ? ? ? ”。
學生交流:“別以為你拿出刀子,我們就怕你,沒法子對付你。等著吧,別想逃出我們的掌心。”
教師小結:在文本空白處,我們通過聯想想象,進行補白,不斷加深對狼“黠”這一形象特征的理解。
活動三:“減”
《狼》這則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如果刪減一些字詞,語言是否更精練,更能突出狼的“黠”呢?
教師由此設計教學活動:文中有幾處表現屠戶內心活動的語句,看看下面兩處能不能刪除,為什么?
(1)原句: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改句: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
學生交流:
“如故”,寫出了兩狼仍然緊跟屠戶,擔子里的骨頭已經吃完了,狼仍不滿足,原句“并驅如故”突顯出狼貪婪的本性。
(2)原句: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改句:少時,一狼去,其一坐于前。
學生交流:“徑”有“徑直”之意,狼徑直離開,寫出它離開速度快,為了抓緊時間到草堆后面去打洞,突出狼的狡詐、詭計多端?!叭?,不僅寫出了狼蹲坐的樣子,也能表現狼裝出和狗一樣溫順馴服的模樣,為了更好地迷惑屠戶。
教師小結:文中的字詞精練、生動,“并驅如故”中的“如故”,“犬坐”中的“犬”,還有“目似瞑,意暇甚”中的“似”“甚”,都傳神地寫出了狼狡猾、貪婪的本性。由此可見《狼》語言文字精練生動。
活動四:“換”
細讀文本,可以發(fā)現文中有幾處運用到表示時間的副詞:“少時”“頃刻”等。從言到意,由意到言,在變換過程中,體會語言文字背后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意圖。
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文中有幾處表示時間的詞,“少時”“頃刻”這兩處能不能換一換。
(1)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2)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學生交流:“少時”還是有一點時間的,狼也是經過思考的;“頃刻”與“少時”比較起來,“頃刻”強調突出時間更短,諷刺了狼貪婪狡詐,離自取滅亡的結局不會太遠。
教師小結:這兩個表示時間的詞語,分別有表達的作用,讓我們體會本文語言的精練,以及作者對狼自取滅亡的嘲諷。從剛才的“找”“添”“減”“換”活動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文章情節(jié)曲折,結構緊湊,語言精練,真可謂增之一分則嫌多,減之一分則嫌少。
二、抓住“黠”字,感悟意味深長的寓意
活動五:“議”
《狼》一文前面通過記敘和描寫的表達方式,敘述了兩只狼與一個屠戶相遇相持,最終兩狼被屠戶殺死的故事。文章結尾“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采用議論的表達方式,表達了作者怎么深刻的思想情感?可以通過師生共議來探究本文的主旨中心,感悟意味深長的寓意。
教師設計教學活動:
狼有沒有可能不死?屠戶有沒有可能死?
(1)學生交流“狼有沒有可能不死”
生1:狼如果吃完了骨頭就停止了,那它們就不會死、
生2:狼如果合力正面攻擊屠戶,可能也不會死。
教師提問:害死它們的是什么?
學生交流:狼貪婪、狡詐的本性。
(2)學生交流“屠戶有沒有可能死”
生1:屠戶恐懼、害怕,不抵抗。
生2:屠戶如果不找到柴草堆,可能就會被狼撲殺。
生3:如果不趁一只狼假寐時果斷劈殺,可能會腹背受敵,最后被殺。
生4:如果不仔細觀察身后,也有可能被后面的狼追殺。
教師提問:讓屠戶擺脫死亡的是什么?
學生交流:屠戶利用有利地形,果斷殺狼。
(3)從《狼》這則故事中,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呢?
學生交流:從狼的角度。
生1:貪婪、狡猾,最終只會自取滅亡。
生2:像狼一樣兇狠、貪婪、狡猾,最后走向滅亡也是罪有應得。
從屠戶的角度:
生1:我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能受其迷惑。
生2:我們要像屠戶一樣,果斷,奮起自衛(wèi),不向惡勢力低頭。
(4)文中哪句話交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讀一讀,該讀出怎樣的語氣?
生1: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生2:“亦”,也,重讀強調了狼的狡詐?!绊暱獭?,突出強調時間之短,重讀。
生3:采用反問句式,讀出反問語氣,增強諷刺意味,諷刺了像狼一樣貪婪、狡猾的惡人,沒有多少詭詐手段,只是自食其果、自取滅亡。
生4:這里還連用了幾個語氣詞“矣”“哉”“耳”,都是起到增強諷刺的作用。
(5)寫作背景簡介
本文作者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這樣寫道:“異史氏(注)曰:‘竊嘆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為虎,而吏且將為狼,況有猛于虎者耶!夫人患不能自顧其后耳;蘇而使之自顧,鬼神之教微矣哉!”
蒲松齡的《狼》用精練生動的語言,通過記敘和描寫,敘述了兩只狼與一個屠戶相遇相持,最終兩狼被屠戶殺死的故事,塑造了貪婪狡黠的狼的形象。文章篇幅短小,但給我們深刻啟示。通過抓住“黠”字,一字立意,設計簡約課堂,引導學生品讀狼的形象特征,品味文章語言文字,感悟作者思想感情,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汪玢玲.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研究[M].北京: 中華書局,2016.
[2]尚繼武.《聊齋志異》敘事藝術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