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安東尼·伯吉斯《莎士比亞傳》中作者的主體性

2020-05-11 06:19許勤超王浩然
關鍵詞:移情主體性

許勤超 王浩然

[摘要]在眾多20世紀莎士比亞傳記中,伯吉斯的《莎士比亞傳》在傳材選擇、移情和學術個性方面都明顯地體現(xiàn)了作者的主體性。作者擷取婚姻、愛情等素材,從性本能的視角透視莎士比亞的情感;作者對暴力的分析和描寫,與作者對社會的認知和個人經(jīng)驗密切相關,是作者自我情感在傳主身上的投射;作者在傳記中對語言、音樂和福斯塔夫精神的見解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伯吉斯懷著對莎士比亞的信仰,打破偶像崇拜觀,從人性出發(fā),追尋莎士比亞的一生,同時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關鍵詞]主體性;性本能;移情;學術個性

[中圖分類號]1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20)01-0105-06

一、前言

傳記作為一種非虛構的文類,傳記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都十分注重真實性,而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會感覺到傳主的身上有作者的影子存在著,有的學者稱這種現(xiàn)象為傳記家的幽靈。其實,這里涉及傳記寫作中的主體性問題。在哲學上,主體指的是一種有著主觀體驗或與其他實體(或客體)有關系的存在,而主體陛是指行為人的主觀能動性?!皞饔涀髡叩闹黧w陛也就是指傳記作者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傳記往往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卑矕|尼·伯吉斯的《莎士比亞傳》在眾多莎士比亞傳記中獨具特色。該傳記出版以來,評論界對其關注頗多,大衛(wèi)·霍洛韋(David Holloway)在《每日電訊報》稱伯吉斯很適合寫莎士比亞傳記,他認為該傳記“深刻揭示了詩人的心靈和精神世界”“作者眼中的‘威爾,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詩人,而是一個來自鄉(xiāng)村,敏感、世俗而又精明的能夠把藝術變?yōu)樨敻坏脑娙恕!辈箤ι勘葋営幸环N特殊的熱愛,關于莎士比亞的生平,他還寫了兩部虛構性的著作。一部是小說《無與倫比的太陽》,主要講述了莎士比亞與其妻子之間的情感故事;另一部是好萊塢電影劇本,史詩性地呈現(xiàn)了莎士比亞生平。如何呈現(xiàn)莎士比亞,在伯吉斯看來,每一個傳記家心中都會有不同的莎士比亞,正如他在該傳記前言中所說:“世界上每一個熱愛莎士比亞的人都有權利來描繪莎士比亞的肖像。我要求的正是這一權利。人們?nèi)鄙兕伭虾彤嫻P,而且也明白最終只能畫一個拙劣的肖像,但是我卻有些真正的畫像做素材,或者反言之,我的任務是幫助畫好這些真正的畫像。”伯吉斯這種主體性的訴求,在這部傳記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特別是在傳材的選擇、移情和學術個性方面都有明顯的特色。

二、傳材的選擇

對于當代傳記家而言,較為煩瑣的工作就是如何選擇能夠表現(xiàn)傳主生平性格的材料。像當代傳記家霍爾洛伊德(Holroyd)在寫《蕭伯納傳》時就為浩瀚的材料而苦惱,他遍及世界各地收集蕭伯納的材料并研讀其作品,最后在選材上更加注重蕭伯納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活動方面的材料,使他的《蕭伯納傳》呈現(xiàn)一種文化敘事的特點。莎士比亞的生平資料極為匱乏,這對傳記家來說同樣存在困難,如果大量運用一些想象性的材料,寫出的傳記嚴格來說會缺乏真實性,違背傳記倫理,因而會更像是小說,或者說是傳記小說。戴維·洛奇(David Lodge)在寫《作者,作者》這部作品時,盡管作品中發(fā)生的故事都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但他行使了,J說家的特權,就是運用小說的敘事技巧講述真人真事,所以他說這部作品是小說而非傳記。傳記與傳記小說不同,傳記更強調(diào)真實,傳記小說注重想象與虛構。因此,傳材的匱乏,更需要作者從傳主的生活軌跡中發(fā)現(xiàn)素材,進而進行合理的解釋。這也正是伯吉斯所說的幫助畫好傳主的真正畫像。

為畫好真正的畫像,伯吉斯像很多20世紀的莎士比亞傳記作者一樣,把莎士比亞看成一個普通人,把他置于伊麗莎白時代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環(huán)境中進行刻畫,說明莎士比亞與時代密切相關,他的偉大成就來自于實踐,他的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伯吉斯還把莎士比亞的生平與他的作品聯(lián)系起來,從源于莎士比亞本身的經(jīng)驗與生活的作品中了解莎士比亞。除了這些普遍的特點之外,伯吉斯對莎士比亞愛情生活和社會歷史暴力事件的描寫著墨頗多,而對于莎士比亞的感情世界的解釋,伯吉斯明顯受到弗洛伊德“性本能”學說的影響。

對莎士比亞情感的描寫或解釋,伯吉斯情有獨鐘,他寫的《無與倫比的太陽》就是很好的例證。在伯吉斯以前的莎士比亞傳記中,對莎士比亞情感世界的描述涉及很少。其中一部重要的莎士比亞傳記錢伯斯(E.K.Chambers)的《莎士比亞:事實和問題研究》,在這部傳記中涉及一些莎士比亞愛情婚姻的事件,但也僅僅是事件的呈現(xiàn),并沒有作深度的解讀。為了更好地呈現(xiàn)莎士比亞的情感世界,伯吉斯在《莎士比亞傳》中分兩章集中解釋莎士比亞的婚姻和情感糾葛。當然,伯吉斯除了結合自己對婚姻愛情的看法以外,還充分借鑒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伯吉斯1917年出生于曼徹斯特,后來就讀于曼徹斯特大學。在大學期間,他就十分熱愛文學,思想上深受尼采的影響,是一個自由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加之當時弗洛伊德學說十分流行,因此對愛情和性,他都有比較自由的看法。從性的視角窺視莎士比亞的情感,可以呈現(xiàn)一個不同的莎士比亞,20世紀許多莎士比亞傳記家都試圖在這方面有所突破,但具有開創(chuàng)性和影響力的莎士比亞傳記,非伯吉斯莫屬。伯吉斯作為一個小說家具有獵奇的本能,而對情感號陛的解釋,滿足了他這種本能。當然,這種獵奇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而非天馬行空的想象,正如他所說的那樣:“倘若讓人在兩個發(fā)現(xiàn)中選擇,一個是發(fā)現(xiàn)莎士比亞的戲劇佚作,一個是發(fā)現(xiàn)他的洗衣單子,我們大多都會投票選他換下來的臟衣服?!?/p>

伯吉斯對莎士比亞的昵稱“威爾”(Will)頗感興趣,他認為我們最好稱莎士比亞為“威爾”,這與莎士比亞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性沖動有關。在伯吉斯看來,莎士比亞在第一百三十五首十四行詩中,把“威爾”的含義發(fā)揮到了極致,詩中性的張力和復雜的誘惑力常常激發(fā)人詩意的想象。在這首詩歌中will一詞出現(xiàn)了13次,作者圍繞will一詞作文字游戲,色情味甚濃。在伯吉斯看來,“威爾”具有“情欲、陽物、陰道”之意,而“威爾·莎士比亞”更是充滿了性暗示一“他揮動著長矛,戳穿了處女膜”。伯吉斯從這首詩中賦予莎士比亞姓名新的意義,這種聯(lián)想的確有點“驚世駭俗”,但并沒有脫離真實的材料。對于莎士比亞的婚姻,伯吉斯主要選擇《皆大歡喜》《維納斯和阿多尼斯》和《錯誤的喜劇》作為支撐材料進行解釋。伯吉斯認為莎士比亞和其妻子安妮·哈瑟維(Anne Hathaway)并不存在真摯的浪漫愛情,莎士比亞娶安妮·哈瑟維是無奈之舉,他真正想結婚的人是安妮·惠特利(Anne Whateley)。這主要是因為根據(jù)文獻記載,在伍斯特(Worcester)主教區(qū)檔案上登記的和莎士比亞結婚的是安妮·惠特利,而1582年11月28日,富爾克·桑德爾斯(FulkSandells)和約翰·理查森(John Richardson)向伍斯特主教區(qū)宗教法庭提出的保證書上所寫的是他們二人各以40磅作保請求批準威廉·莎士比亞和安妮·哈瑟維結婚。對于這種情況,錢伯斯認為保證書上的名字是正確的,而登記的名字是由于“書寫人員疏忽錯誤所導致的”。伯吉斯的觀點與錢伯斯不同,他認為安妮·哈瑟維在嫁給莎士比亞三個月以前,二人就發(fā)生了私腈,這純屬淫亂的私合,而且發(fā)生在大夏天的麥地里。伯吉斯認為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中隱含地寫了這件事:

青青麥田間,

嘿嗬嘿喏喏,

鄉(xiāng)村男女交頸歡,

在這春天里。

因此,在伯吉斯看來,安妮·惠特利激發(fā)了莎士比亞的愛情,而安妮·哈瑟維勾起了莎士比亞的情欲。我們知道,1582年莎士比亞18歲,他很難愛上一個比他大8歲的安妮·哈瑟維?!岸鶜q的女子已經(jīng)超出正常的結婚年齡了,她一定開始饑不擇食地到處尋找丈夫。”所以伯吉斯認為莎士比亞的長詩《維納斯和阿多尼斯》就是關于半老徐娘的女神追求一位情竇未開的漂亮少年的故事。維納斯輕佻風騷,情話綿綿,追求不舍,而那個傻乎乎的阿多尼斯卻拒絕了她炙熱的情意,這暗示著莎士比亞內(nèi)心愛著的是那個年輕的安妮·惠特利。伯吉斯推測,1582年漫長的夏日里,莎士比亞柏拉圖式地追求著安妮·惠特利期間,覺得自己的意欲日益難禁,他沒有對嬌弱美麗的安妮·惠特利用強,而他無法抵御安妮·哈瑟維的進攻,于是八月的田野成了幽會之地,他的精神,或者說性欲得到發(fā)泄。正是由于這樣,安妮·哈瑟維懷孕了,莎士比亞只好傷心地與安妮·哈瑟維結婚了。他“讓自己像牲口一樣地帶到屠宰場,即在婚姻之床上,他扮演了一位體面的基督徒的正人君子的角色,而這一切都是無可奈何的抉擇。”所以伯吉斯認為莎士比亞和安妮·哈瑟維第一個孩子蘇珊娜是情欲的產(chǎn)物,而不是愛情的結晶。缺乏愛情的婚姻也就很難有和諧的婚姻生活,“威爾的眼睛可能會滴溜溜地轉個不停,斯特拉特福鎮(zhèn)上比安妮更年輕的姑娘使他垂涎欲滴?!辈褂谩跺e誤的喜劇》來說明二人夫妻關系的不和諧。《錯誤的喜劇》寫于1582-1587年,其中,人物大安提福勒斯之妻阿德里安娜的潑悍性格就隱藏著深意,她懷疑丈夫有外遇,因而告訴主持尼愛米莉亞,她天天罵他不忠。伯吉斯認為莎士比亞把日常家庭生活寫進了戲劇,也許只有生活在戲劇的想象之中,他才能排解心中的煩惱。

很多莎士比亞傳記都會涉及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對詩中提到的黑膚女郎究根問底。伯吉斯認為還是把黑膚女郎保持無名氏的身份比較合適,他認為這些十四行詩很多具有自傳體的性質,可以看作是莎士比亞在倫敦生活的反映。莎士比亞的感情是豐富的,在倫敦,斯特拉特福的安妮·哈瑟維被他拋到了腦后,他墜入了情網(wǎng),正如第一百二十八首十四行詩中所言:

既然放肆的琴鍵因此快樂無比,

給它們手指,我則把你的芳唇品嘗。

雨果在他的《莎士比亞傳》中曾寫道:“莎士比亞有平起平坐者,卻沒有高于其人者。一片國土載有這等人物真是特殊的榮耀。莎士比亞誕生的城市是優(yōu)勝之地。永恒的光輝照耀著這只搖籃?!辈箾]有像雨果那樣,用浪漫主義的溢美之詞把莎士比亞置于高高的殿堂之上,伯吉斯把莎士比亞當作普通人看待,他有偉大之處,但也有七情六欲。所以伯吉斯推測黑膚女郎也許是名門貴婦,也許是宮中美女,也許是能歌善舞的高等藝妓。她是由幾個人拼湊而成,沒有必要去探究她的確切身份。他認為莎士比亞在倫敦住了很長時間,他也許有好幾樁風流韻事。他的十四行詩是對人類幾種普遍情感的真實反映,這些情感包括對女人肉體的迷戀和厭惡、被拋棄的痛苦等?!吧勘葋啿幌窦s翰·濟慈(John Keats),為失去他心愛的姑娘范妮·布勞恩(Fanny Brawne)而失魂落魄,他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者,具有雙重性,內(nèi)心有善與惡的斗爭,他還認識一切女人,不論是白人或是黑人,她們身上具有原始黑暗的不可抗拒的誘惑力。”

從性本能的視角看待莎士比亞的情感貫穿了這部傳記,有些地方的解釋也許有所偏頗,但縱觀20世紀莎士比亞傳記作品,在對莎士比亞性格解釋方面,伯吉斯的貢獻顯而易見,可以說,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其之后的傳記家,諸如帕克·柯南(ParkHonan)、凱瑟琳·鄧肯·瓊斯(Katherine Duncan-Jones),二人寫的莎士比亞傳記都受到了伯吉斯的影響,他們都對莎士比亞的心理乃至不體面的生活進行了揭示,呈現(xiàn)了_一個立體的莎士比亞。由此可見,傳記家在選取傳材方面,與自己的寫作意識有很大關系。當然,伯吉斯受到弗洛伊德學說及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其作品也是對20世紀70年代正在興起的女陛主義文學批評的一種呼應。

三、移情

在心理學上,移情是指情感或感受從自我向對象的投射,即“情感移入”或“神人”。傳記中的移情,類似于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在《純粹現(xiàn)象通論》中所說的經(jīng)驗投射,即人們通過移情獲得他人的經(jīng)驗,并以移情為中介,形成一種主體間經(jīng)驗,從而構成一種主體間的世界。在傳記中移情更多強調(diào)的是“傳記家不自覺地將自己的處境、情感或動機投射到傳主身上,從而形成傳記的某種‘自傳性”。傳記家在寫傳記時,會通過各種形式顯示自己的個性、興趣和價值觀。伯吉斯在《莎士比亞傳》中,對暴力的描寫和解釋,與他對社會的認知和個人經(jīng)驗密切相關。

伯吉斯是一位對現(xiàn)實極為關注的作家,他的作品達40多部,很多作品都涉及暴力,可以說,對當時社會以及歷史中邪惡的觀察貫穿在他的作品之中,《莎士比亞傳》同樣如此。伯吉斯出生在一個天主教家庭,母親早逝,姐姐也很早就去世了;他5歲時,父親娶了后媽,后媽是個酒館經(jīng)營者,童年的伯吉斯生活并不快樂,家庭溫暖的缺失,使他內(nèi)心有一種孤獨感;雖然生活在一個中產(chǎn)階級的家庭,但他所居住的地方又臟又亂,他內(nèi)心充滿了對性和生活的恐懼;青年時他曾在英國殖民地馬來西亞服役,殖民地的生活加深了他對現(xiàn)實的認識。他就像一個犬儒主義者,充滿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對暴力社會的憎恨。他1934年發(fā)表的《緬甸歲月》就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講述了臉上長胎記的英國木材商人弗洛里在緬甸的悲慘故事,該小說對殖民地的丑惡現(xiàn)象進行了揭示。這種對現(xiàn)實社會的認知,同樣也體現(xiàn)在《莎士比亞傳》中。

在伯吉斯看來,莎士比亞時期的倫敦五光十色,骯臟鄙陋,充滿謀殺,這與他童年生活的曼徹斯特和以后所經(jīng)歷的殖民地生活似乎很相像?!俺抢锝值廓M窄,到處是污水,路滑難行,……城里沒有排水管道,河水臭氣熏天,令人作嘔。”初到倫敦的莎士比亞行走在街頭,實際上是在死亡和痛苦中行走?!傍S鷹啄食著眼珠,布賴德維爾街被皮鞭抽打的妓女發(fā)出陣陣慘叫。”伯吉斯認為莎士比亞看到了那個時代的實質,從其早期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和后期的《李爾王》所描寫的殘暴就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映射。莎士比亞作為一個劇作家,是生活的記錄者,改變現(xiàn)實并不是他的使命,他接受了現(xiàn)實,同時也接受了與凡人同樣殘酷的上帝賜給世人的禮物一橫陳街頭的乞丐們惡疾纏身的軀體和周期性降臨人間的瘟疫。莎士比亞身上體現(xiàn)著伯吉斯對現(xiàn)實的看法,所以伯吉斯才會說“莎士比亞本質上是我們中之一員。他降生在那個時代純系偶然,因而莫名其妙地陷入了那個時代的殘酷中去”。在談到莎士比亞與克里斯托弗·馬洛(Christopher Madowe)的關系時,盡管二人氣質完全不同,但在當時戲劇界,馬洛是莎士比亞能師法的最優(yōu)秀的劇作家。本·瓊生(Ben Jonson)繼承了馬洛諷刺喜劇的風格特點,而莎士比亞學到了其暴力在戲劇中呈現(xiàn)的技巧。馬洛是一位戲劇天才,他的劇作《帖木兒》中的主人公帖木兒兇殘無比,他殺光了大馬士革所有的少女,把土耳其蘇丹當作踩腳蹬,后來又被裝在籠子里游街,直至他的腦袋在鐵柵欄上撞得腦漿進裂。而莎士比亞在《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中把恐怖場面渲染得無以復加,并創(chuàng)造了一個使馬洛相形失色的馬基雅維里式的人物。

伯吉斯一生結過兩次婚。她的第一任妻子琳妮(Lvnne)曾在倫敦的夜道上遭人強奸,這給他及妻子都造成極大的創(chuàng)傷,從此他的妻子開始酗酒,進而導致流產(chǎn)。這件事也加深了伯吉斯對人性的認識,那就是人的本質是罪惡的。他的小說《發(fā)條橙》就與他妻子遭人強奸一事有關。該小說主人公15歲的亞歷克斯就是一個追求自由意志而濫施暴力的少年。“《發(fā)條橙》對惡行的赤裸裸的描寫在文學史上是罕見的,三分之·的暴力渲染一斗毆、搶劫、強奸、兇殺、吸毒等等,當今社會的一切丑惡暴行,強烈刺激著人的感官和道德防線,讓人深感惡心和恐懼。”伯吉斯同樣把他對人性的認識運用到解釋莎士比亞的作品上,他認為生活中的莎士比亞時常處于一種焦慮的狀態(tài),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和《雅典的泰門》就是在痛苦焦慮的狀態(tài)下寫就的經(jīng)典之作。在伯吉斯看來,這兩部劇都有一種深沉的悲觀主義氣氛,都有主人公痛斥與情節(jié)沒什么關系的淫亂行為。伯吉斯還引用了_一段《雅典的泰門》中泰門對雅典兩個妓女說的一段話,對梅毒的癥狀做了很好的描述:

把癆病的種子播在人們枯干的骨髓里,讓他們脛骨瘋癱,不能上馬馳驅。嘶啞掉律師的喉嚨,讓他不再顛倒黑白,為非分的權力辯護,鼓弄他的如簧之舌,叫那痛斥肉體的情欲,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話的祭司害起滿身的瘌病;叫那長著尖銳的鼻子,一味鉆營逐利的家伙爛掉鼻子,叫那長著一頭鬈曲秀發(fā)的光棍變成禿子;叫那不曾受過傷凈會吹牛的戰(zhàn)士也從你們身上受到痛苦;讓所有人都被你們害得身敗名裂。

泰門因慷慨變得一貧如洗,于是他的朋友也都遠離他而去,他成了一個憤世嫉俗的隱士。忘恩負義的行為使他痛徹心扉,他呼吁蒼天用花柳病懲罰恩將仇報的人。李爾王對忘恩負義的人也是滿腔怒火,在荒野上發(fā)瘋的李爾王,恨不得將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地獄,而他把陛看作是地獄的象征。據(jù)此,伯吉斯推斷莎士比亞似乎也自有一種瘋病,這是一種一時性的精神錯亂,一旦發(fā)作,整個世界就成了_一座地獄,充滿骯臟和虛情假意,社會秩序腐敗不堪。莎士比亞筆下反復出現(xiàn)的一成不變的形象是淪為性欲的俘虜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之后感到憤慨與羞辱的人物。要想擺脫性欲,人似乎是無能為力的。其實,對于性欲的看法,莎士比亞在第一百二十九首十四行詩中也有所揭示:“普天下誰不知這般兒歹癥候,卻避不了偏往這通陰曹的天堂兒上走?!?/p>

妻子的遭遇是伯吉斯心中的一塊傷疤。他的妻子后來郁郁寡歡,酗酒導致她于1968年就死于肝硬化,而這時伯吉斯才51歲。他內(nèi)心深處有一種對性暴力的深切痛恨,他把這種情感轉移到了莎士比亞身上以及對莎士比亞作品的解釋上。在這部傳記中,就連提到曾攻擊莎士比亞是“演員的外皮下包藏著虎狼之心”的羅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時,伯吉斯也十分強調(diào)格林的不雅生活一曾與一個放蕩的妓女生活;但對格林后期作品中對倫敦罪惡的揭示十分贊賞。莎士比亞眼中的倫敦就是伯吉斯眼中的倫敦,生活在那里的人是痛苦的。正如16世紀大學才子之·的托馬斯·納什(Thomas Nashe)在一首詩中所言:美貌好似一朵鮮花/皺紋終將吞噬掉它/光明在此間不會久留,紅顏自古多薄命/海倫美目已被塵埃遮蔽/染疾的我即將死亡/主呀,賜我以慈悲。伯吉斯總是大膽地暴露丑惡,描寫暴力。20世紀60年代,《發(fā)條橙》拍成電影上映后,被一些評論家指控為宣傳暴力,以至于他被冠以“暴力專家”的稱號。后來,他創(chuàng)作的《塵世權力》講述了_一個主教不經(jīng)意地變成了_一個罪惡代理人的故事。該小說的敘述者是個同性戀,作品中彌漫著邪惡的氣息和極權暴力的威脅,與奧威爾的《1984》有異曲同工之妙。所有這一切,都與他個人經(jīng)歷和對現(xiàn)實的認知有關,以至于他在寫《莎士比亞傳》時把自己對暴力的關注通過莎士比亞表現(xiàn)出來。

四、學術個性

文學性和歷史性是傳記作為一種敘事文本的重要特點,而學術品位也是很多傳記的特點之一,特別是文學傳記,也就是通常說的作家傳記,學術品位就會更加明顯。文學傳記常會“關注傳主生平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傳主作品的社會批判意義”,這就使文學傳記常常具有一定的批評性。伯吉斯的《莎士比亞傳》雖然在大的歷史背景下記述莎士比亞的一生,但對莎士比亞作品的獨特分析以及呈現(xiàn)出來的語言學知識和音樂視角,都深深烙下了伯吉斯的個人生活體驗和人生追求。

伯吉斯喜歡學習各種語言,對語言的研究也有一定的造詣。大學時期就專注于文學和語言學,后來工作的足跡遍及亞歐很多國家,掌握了幾種東西方語言。這種語言學的知識在《莎士比亞傳》中也得以體現(xiàn)。莎士比亞是無與倫比的語言大師,伯吉斯從英語的發(fā)展史上看莎士比亞在這方面的成就。在莎士比亞時代,“英語猶如一艘‘金鹿號航船”,正處在蓬勃發(fā)展之中。它雖然不夠優(yōu)雅,但卻樸素自然,豐富多彩,這都給莎士比亞提供了豐富的探索空間,莎士比亞的確做到了這一點,他使英語變得更加豐富,成了現(xiàn)代英語的重要奠基者。伯吉斯是一位在自我流放中不斷學習語言的人,他曾與他的妻子開著車游走歐洲各個國家,車子成了他的移動的房子,他在里面寫作思考,也在游走中接觸到很多的語言,這對他能夠掌握多種語言有很大的幫助。在伯吉斯看來,在生活中學習語言極為重要,生活中的語言也是最豐富的。所以伯吉斯認為莎士比亞雖沒有像大學才子那樣接受過大學教育,但他通過在生活中使用英語、觀察英語、熱愛英語來培養(yǎng)自己對語言的掌握,加上自己的天賦,他學會了運用語言的基本技巧,以新穎、跌宕的方式和豐富的語言奇跡般地反映生活中的真理。莎士比亞對語言的掌握固然需要閱讀前人的著作,諸如奧維德(Ovid)、維吉爾(Virgil)、普魯塔克(Plutarch)、塞內(nèi)加(Seneca)、喬叟(chaucer)的作品,但生活才是語言的內(nèi)在原動力。所以伯吉斯說,莎士比亞對英語的熱愛,是因為“它是一種與他的思想融合一致的,豐富多彩的大眾化的語言工具?!?。在對莎士比亞語言的探討上,伯吉斯還用其豐富的語言學知識,對莎士比亞作品中詞匯的發(fā)音與現(xiàn)代英語發(fā)音的不同進行了詳細分析,進而說明這些詞匯在當時演出時演員發(fā)出的聲音所產(chǎn)生的豐富意義是用現(xiàn)代英語發(fā)音進行演出無法企及的。所以,該傳記中伯吉斯結合他自己的語言學背景,對莎士比亞的語言魅力做了臺理的解釋。

伯吉斯的小說深受讀者歡迎,但同時他又是一位書評家,就像當代在西方享負盛名的學者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一樣,都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這也使他的書評總能給人新鮮的感覺。布克獎獲得者拜厄特(Byatt)就曾高度評價斯坦納的成就,同時也十分贊賞伯吉斯的才華,這其中除了伯吉斯從天主教的觀點看待問題外,他對音樂的了解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她說“伯吉斯總能從音樂作品,尤其是貝多芬的作品中感受到歡飲。”伯吉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曾在部隊服役,退役后在爵士樂隊彈過鋼琴。伯吉斯的音樂修養(yǎng)不但體現(xiàn)在他寫的電視劇、舞臺劇、音樂劇中,還體現(xiàn)在他寫的許多音樂評論的文章中。豐富的音樂知識,使他在解釋莎士比亞劇作時,總能看到其中音樂的因素。他認為莎士比亞也是一個具有相當豐富音樂知識的作家,因為他的一些戲劇涉及音樂。在伯吉斯看來,麥克白夫人告誡丈夫“把你的勇氣擰到頭吧”這句話是直接來源于琵琶的調(diào)弦動作,《羅密歐與朱麗葉》一劇充滿了語帶雙關的音樂術語,作為語言大師的莎士比亞,他的語言音樂般的旋律往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對莎士比亞戲劇音樂性的解釋上,阿克羅伊德(Ackroyd)在他的《莎士比亞傳》中也做過同樣的探索,譬如他認為《第十二夜》“充滿了音樂。它以音樂開始,也以音樂結束”,而《威尼斯商人》“從頭到尾都確實有各種各樣的音樂意象,這種音樂意象在地點為貝爾蒙特的最后一場中達到了頂點(五幕一場)”。相較于阿克羅伊德來說,伯吉斯更多是從自身經(jīng)驗看莎士比亞戲劇中的音樂性。

對音樂的熱愛,使伯吉斯希望人們視他為寫小說的音樂家,而非會作曲的小說家。他也推測晚年的莎士比亞和他一樣,非常熱衷于音樂。他寫道:“我覺得他晚年對音樂更加有興趣了,比他工作的那些年更加認真。那時他也曾認識托馬斯·莫里(ThomasMorley)這樣的音樂家,此人曾為他戲中的歌詞譜曲,還曾是他棲居主教門時的鄰居。但音樂這種藝術離他擅長的戲劇雖然很近,在他眼里卻始終有點神秘。現(xiàn)在是深入學習和研究的時候了。”

除了語言和音樂,伯吉斯在對一些人物的分析上往往具有獨到之處。譬如福斯塔夫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個滑稽可笑的人物,而伯吉斯在他身上看到了莎士比亞的影子。他認為,人們經(jīng)常談論的莎士比亞精神,有時主要是指福斯塔夫精神,也就是自由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使文明得以保存下來的一種偉大精神。當國家過于強大,人民對靈魂過分憂慮的時候,這種精神就消失了……福斯塔夫精神在當今世界所剩無幾,而隨著國家權力的增長,將會徹底消滅。我們十分緬懷福斯塔夫?!逼鋵崳箤ΩK顾虻睦斫?,也是他個人精神追求的寫照。伯吉斯熟讀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和惠特曼(Whitman)的作品,深受二位作家的影響,自我放逐,追求自由。伯吉斯就像葡萄牙詩人佩索阿(Pessoa)一樣,是一個心靈無政府主義者,他對福斯塔夫的理解,正像他的許多充滿獨到見解的書評一樣,折射出了他的精神世界,使這部傳記更具個體特征,同時,在福斯塔夫批評史上也是獨樹一幟的。

五、結語

20世紀以來,有關莎士比亞的傳記眾多,很多傳記都不同程度地體現(xiàn)了作者的主體性。諸如舍恩鮑姆(Schoenbaum)的《莎士比亞生平種種》是作者嚴謹學術個性的體現(xiàn),格林布拉特(Greenblatt)的《塵世間的莎士比亞》是作者新歷史主義批評思想的體現(xiàn),阿克羅伊德的《莎士比亞傳》則是作者鐘情歷史研究的個性體現(xiàn),而伯吉斯的《莎士比亞傳》更多地折射了作者個人的生活體驗。伯吉斯在大學階段就喜歡閱讀莎士比亞的戲劇,在這部傳記中,他把自己的情感、思想投射到傳主身上,并在對傳主及其作品的解釋中彰顯自己的學術個性,盡管他與莎士比亞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但在這部傳記中,他與莎士比亞的距離更加接近了,正如他在這部傳記中所說的那樣:“如果我們想看莎士比亞的臉,只需照照鏡子就可以了。莎士比亞就是我們大家,是普普通通受苦的人,稍有錢財,情欲旺盛,是個凡夫俗子。”伯吉斯沒有把莎士比亞奉為神明,這樣也使這部傳記更具有伯吉斯的味道。正如楊正潤所說:“越是優(yōu)秀的傳記家,他的主體力量就越強大,他就越是頑強地表現(xiàn)自我,其結果,傳記都打上了傳記家個性的烙印。”伯吉斯懷著對莎士比亞的信仰,打破偶像崇拜觀,從人性出發(fā),追尋莎士比亞的一生,同時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猜你喜歡
移情主體性
斯洛特的移情機制對學校德育的啟示
小學四年級學生移情能力與親社會行為關系研究
幼兒教育改革進程中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網(wǎng)絡直播下身體在場的冷思考
論“教學留白”在語文教學中的巧妙運用
心理咨詢中如何識別和應對反移情
心理·學
嬰幼兒移情研究綜述
蕲春县| 文水县| 桂东县| 甘洛县| 文山县| 莲花县| 历史| 安义县| 潞西市| 柳江县| 涿州市| 乳山市| 耒阳市| 广昌县| 栖霞市| 岗巴县| 廊坊市| 正定县| 大丰市| 岱山县| 济宁市| 铁岭县| 时尚| 江川县| 浠水县| 锦屏县| 霍山县| 广平县| 乐山市| 乌拉特前旗| 尖扎县| 茂名市| 房山区| 贵溪市| 铜川市| 牡丹江市| 台江县| 当雄县| 紫阳县| 东丽区| 大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