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雁,本名王燦鑫?,F(xiàn)居云南大理。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滇池》《散文選刊》等,出版長篇小說《趕在太陽落山以前》等。
沿著洱海西岸湖濱一路向北,在到達蒼山十八溪之一的錦溪入??谇榜v足,在一塊地名碑上閱讀得知,尋訪洱海兩個月來,我的腳步已經(jīng)到達洱?;蛘哒f是大理壩子的中軸線上。位于南磻溪村中央的大照壁和與之相距不遠的分水石,將蒼山洱海百二山河齊分為二。
在大理地方文獻中說,“百二山河”是明嘉靖年間貶居云南的狀元楊慎,在去往保山途經(jīng)大理時題寫的,后來就成了蒼山洱海環(huán)抱中大理壩子的代稱。因為位居洱海南北的上關和下關正好大約一百華里。也有人認為楊慎題寫的“百二山河”是化用了“百二秦關”的典故,乃因大理壩子襟山帶水,地勢險要,居北的上關有“北關屏藩”之譽,守南的下關有“南天屏障”之稱,南北扼守的關隘易守難攻,自古就是兵家常爭之地。所以楊狀元四個題字,精準地概括了大理壩子的地形特征。“蒼洱無雙地,百二由此分?!边@是刻在石頭上的古對,在這中軸線上的短暫停留,讓我感到了一種里程碑式的特殊意義。
磻溪同樣是個很大的白族傳統(tǒng)村落,并且照樣有南村和北村之分。沿著錦溪河畔行至入???,又從緊挨洱海的村巷往北,七彎八拐,再至村北,最終又從村中心的環(huán)海西路走回來。如此兩個多小時的行走,我逐漸探尋到了屬于這個古老村落的田園詩意。其實初入村巷,我就發(fā)覺南磻溪在整個村子的歷史意義更為久遠。村道里,有許多新房在建,但還是有不少石砌的舊房保留了下來。村子南頭一個圍墻傾倒的觀音寺里,一個戴草帽的木匠正在院心的兩個木馬中間削一根梁柱,那種神情專注、無比虔誠的景象一下子讓我生發(fā)無限敬意。的確,在這種純粹的手工技藝已變得非常稀缺的當下,只有在面對神靈的時候,那些形單影只的匠人,才有如此大顯身手的機會。
在一兩條古意盎然的巷道走個來回,我似乎聽到了耳畔久遠的歷史足音,我確信那是根植在這塊土地上的白族俚語,在與遠古的神靈對話。金銀花繞上花架,在一座低矮的大門后面探出了頭,馥郁甘甜的花香,如同裊裊的余音,訴說著蒼洱大地不會老去的光陰。抱著孩子迎面走來的年輕村婦,用一只手舉著手機,伴著孩子的牙牙學語和遠方的年輕爸爸聊著視頻,讓古老的村巷又多了一份生氣。在一座臨湖的院落門口,一個裸露的船體鋼架下面,用舊漁網(wǎng)綁上的泡沫碎板,讓人想到了大觀樓長聯(lián)中“元跨革囊”般的美妙。我似乎看到了一個父親領著剛成人不久的兒子,就駕著這條簡易的船只,從洱海碧波之上打魚歸來。
是啊,時間真是這世界最偉大的奇跡。我清楚地看到石砌的古墻中透視著歷史的滄桑,盡管外表泥層剝落,但墻體的剛直與韌性卻沒有多大改變。有些廢棄的院墻上面,仙人掌已長一人多高,球面綻放的小花蕾又喻示著一個季節(jié)的輪轉?!笆^砌墻墻不倒”,這樣的舊居和墻體,留住的不僅是我們的記憶,更是一種光陰的見證,一種記錄了我們這個民族勤勞智慧的最佳見證。這些天,洱源、大理等多個縣市的磚廠,因為中央環(huán)保督查組入駐大理而被關停,老家正在建房的親戚都因為沒料下鍋而停工。轉眼七八個月過去,僅只二百多平米的規(guī)劃,一座兩層小樓硬是封不了頂。我有時就想,為什么我們不借鑒一下祖宗們的智慧?就地取材,或許我們就不會太多地依靠于那些成品建材。可能許多人會斥責我不懂建筑,但我卻發(fā)覺我們這個時代的建設都只會照搬模式,無休止地“復制”“粘貼”,讓所有房舍都成了簡單的成品與半成品裝拆。難怪我們現(xiàn)今的村鎮(zhèn)只會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再無區(qū)間、地理和氣候的異同。
憑著先前錦溪之畔讀到的文字導引,我很快找到了位于村中心的大照壁。只見照壁正中偏上的位置,依次橫貼著四塊圓形的大理石瓷磚,從右向左刻有“平分百二”四個大字。旁邊的一塊碑記注明,這個照壁建于清乾隆年間,而它所處位置正是上關下關百里壩子的中心,并有過多次重修,瓦頂壁畫,墻頭枯草,每一個細節(jié)都無不顯示時光的舊意。“磻石鎮(zhèn)中流平分山河百二,溪水歸大海變成氣象萬千。”讀到這個古對,我更是感到一種特別的意味。一路走來,在往南不遠的富美邑、龍鳳村、才村和小邑莊,我曾不止一次看到氣勢巍峨的大照壁,或者年代更為久遠,卻從未給人如此的莊嚴與神圣之感。
繞過照壁,就到了洱海邊,和湖面相對的是一座重新修建的木瓦亭子,名曰:水閣涼亭。據(jù)亭后的碑文介紹,此亭又稱“子母亭”。遠遠看來,還真有種子母相抱的建筑格調(diào)。左右兩側的梁柱有聯(lián)寫道:“平分百二如詩如畫,氣象萬千可心可意?!睋?jù)說古時,此處曾有隱君子垂釣于湖上。我在暮色蒼茫之中遠望洱海,似乎有一種穿透時光的直覺,只可惜今日的洱海,已經(jīng)再無法與昨日的佳人相會。
從涼亭轉回,照壁前面的廣場緊鄰學校,再往西不遠的大青樹下,我找到了那塊“分水石”。它并沒有想象得那么巨大,一塊不過一米多高的大青石,在時光的流轉中沐風櫛雨,此時已被打磨得十分清瘦和光滑。若不是有此特殊的意義,我感覺還真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上面刻著的文字卻將石頭的來由歸功于觀音大士。大理有“妙香古國”之稱,從古到今,在人們的信仰史里,觀音有著遠比如來佛祖更慈善美好的聲譽,所有的人間造化之奇,似乎都得益于神靈的偉力和運籌帷幄,在面對所有自然天成的景致,都讓人在內(nèi)心深處生發(fā)更多的敬畏之感。千百年來,世居大理壩子的人們始終遵循著因果報應的道德倫理,在分水石側畔的磻溪村本主廟里,我就看到了這樣的對聯(lián):“隱惡揚善為非作歹縱來燒香也無益,敬老懷幼安分守己見吾不拜又何妨?!贝蠛谔焐瘢@是磻溪村的本主,遠遠對視,就給人一種威嚴無比的莊重之感。讀罷對聯(lián),再次面對這個一臉惡相的神靈,我想到的是鐵面無情的宋代名臣包拯。
本主廟前,大青樹下,南來北往的車輛時常不斷,尋訪者的腳步隱藏在各種豪華車輛之中。在一個彎道上迎面而來,按著響亮的喇叭并且絕不減速,有著鮮亮的外地牌照和大地方的見識,便也有一種橫沖直闖不可一世的陣勢讓人畏懼,于是窄逼的村道便如同一個幾欲擠爆的氣球,給幾個正在玩耍的孩子帶來無比的恐慌。在以前,洱海周邊村落是一片相對封閉的世界。如今路修進來,當然就給我們打開了一道門、一扇窗,一個可眺望和通向世界的起點,但也帶來許多視覺和心理暴力,甚至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這些村落的,還有許多。
拐過一個彎就能看到一個臨水的集市,場地較為寬廣。此時在集面上看不到一個人影,可見這是一個早市,而相鄰的村落之間似乎也知道錯峰開集,于是那些聰明的生意人便在這些大小村落之間輾轉往返,不知疲憊。在每天清早迎來洱海的晨曦,小集上必定人山人海。在那一陣陣嘈雜的只有本地村民才聽得懂的白族口音中,洱海魚蝦、海菜、麥秸稈燒豬、環(huán)湖之畔的時興蔬菜和各種現(xiàn)熟的特色小吃,便是洱海家園讓人最為難忘的鄉(xiāng)愁味道。記得高行健曾在他的小說中這樣說過:“盡管你生在城里,在城市里長大,你這一生絕大多數(shù)歲月在大都市里度過,你還是無法把那龐大的都市作為你心理的故鄉(xiāng)。”對于洱海,包括洱海邊的每一個村落,我的每一次到達都會換來發(fā)現(xiàn)的驚喜,而且她亦無時無刻對我報以家園般的親切。我情愿一輩子呆在這個岑寂的家園,永不歸去。
小集成了磻溪南北兩村的分界線?,F(xiàn)今洱海村落之間的界線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不明晰,漸漸只剩老人腦海里一個不斷抽象的概念,亦如我們這個時代越來越模糊的時間和空間。記得十幾年前初習寫作,我曾寫過一個短篇小說,講的是一個剛參加工作的鄉(xiāng)村教師,常在有月亮的夜晚去約會他的女朋友,從南村到北村一段不遠的距離,卻讓我寫得相當漫長。在我看來,距離可以產(chǎn)生美。前些天讀完張揚的《第二次握手》,這樣的感覺更是讓人堅信,只有距離,才可能把戀人之間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熾熱襯托得更加迫切。包括在我們的古典詩詞中,亦有過太多有關距離與時間的贊頌、怨艾、期盼、煎熬與感傷,李白、杜甫、王維、李商隱、蘇軾、秦觀、李清照、楊慎、納蘭性德,無一不是這方面的大師。但如今,那些因為距離而衍生的離愁別恨,或許就將隨著科技、交通、建筑和城市化的日趨發(fā)達永遠地消失。就如同我們可以在地球兩端聊視頻打手機,卻很難有時間去吟哦“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纏綿意境;同樣,在日行千里的旅途中,我們依舊可以有效地利用短暫的碎片化時間,談判、思考、讀書、寫作、聊天、發(fā)呆、淘寶、看電影、打游戲、刷朋友圈,卻再不可能有當年的徐霞客、司馬遷沐風櫛雨地尋訪故事了。
順著向北的村街,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洱海邊上的磻溪珠聯(lián)閣,這是一個古色古香的磚瓦木閣。東西南北,為這個木閣在房舍擠擠的洱海之邊空出了一個開闊的小廣場,便也成了村民下午時光里最重要的聚集地。這種景象實在美好,背倚洱海,坐東向西,重檐歇山頂,三開間,抬梁式木構建,給人一種年月曠久的視覺直觀。我在旁邊的碑文上讀到,這是一個保存較為完好的清代臨水閣,始建于清光緒年間,距今已110多年,其設計及建筑出自亭閣大師韓珠之手,是與浩然閣等“洱海四大名閣”齊名的古閣之一。據(jù)碑文介紹,閣之得名,乃因建成后,時為太和縣令的劉安科在大理石匾額上題書“珠聯(lián)閣”三個字,故而一直沿用至今。在另一塊石碑上我又讀到,解放前夕,滇縱七支隊曾經(jīng)在此秘密開展地下活動。洱海之邊的珠聯(lián)閣因此更多了一重神武之氣。
自古名山秀水多賢俊,洱海的秀麗風光,給蒼洱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厚重的人文遺跡。在先前走訪龍鳳村中的洱水神祠時,被稱為“四大名閣”之首的浩然閣僅只空留一個座基,據(jù)說位居洱海南北的珠海閣與水月閣早已不復存在,僅存的海東天鏡閣卻是原址重建之物。而今行步至此,我感到的是另一種悵惘。環(huán)而視之,村落,洱海,夕陽,北風,每一個角落的歲月滄桑都讓我充滿感嘆。“蒼屏洱境共一樓”,依稀看到閣上前人留下的墨跡,就是對這一派情景最好的表述,然而圍著閣樓環(huán)走一圈,我卻沒能找到與之相對的文字。在暮色中離去,讓我留連的不僅是這水天一色的風景,還有那些早已不見蹤影的舊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