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太史公自序》看司馬遷對集體身份的認同

2020-05-07 01:26:14
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20年4期
關(guān)鍵詞:自序太史公宗族

張 杰

(山東理工大學(xué) 《管子學(xué)刊》編輯部,山東 淄博 255049)

中國古人多重自傳,并且留下以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白居易的《醉吟先生傳》等為代表的許多不朽名篇。這些名篇或自明本志,或總結(jié)人生經(jīng)驗,或描述生活情趣,它們將自己的精神面貌或個性刻畫得栩栩如生。然而中國古代的自傳與古代西方相比,具有明顯的特征,即一般篇幅短小[1]3-12并且沒有出現(xiàn)長篇自傳體著作,而西方則出現(xiàn)了以奧勒留《沉思錄》、奧古斯丁《懺悔錄》、盧梭《懺悔錄》等為代表的許多長篇自傳體著作。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差異?這與中國自傳體之源有密切關(guān)系。

《太史公自序》是現(xiàn)存較早的具有自傳體例性質(zhì)的名篇。近年來學(xué)者對于它的研究,多集中于對《太史公自序》文本的解讀[2],及對司馬遷本人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如對“太史公”的釋讀[3-4]、對司馬遷生年的考辨[5]等等,而對《太史公自序》的體例研究則集中于體例本身[6-7]及其影響[8],很少有學(xué)者從中西方文化比較的角度進行研究。筆者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fā),認為《太史公自序》凸顯了司馬遷對于集體身份的高度認同。這里的集體身份,既包括他的宗族、家族身份,又包括其社會身份即史官身份。司馬遷對宗族身份的認同表現(xiàn)為他對司馬氏宗族周朝太史身份的高度認同,這是他撰寫《史記》的宗族使命;司馬遷對家族身份的認同主要表現(xiàn)為他對司馬談之子身份的高度認同,他撰寫《史記》是遵其父之遺命而為;司馬遷對社會身份的認同表現(xiàn)為他對西漢太史身份的高度認同,這是他撰寫《史記》的社會原因。司馬遷一生只對集體身份認同,卻忽視了對個體主動性的關(guān)注,這既是他本人在晚年自覺痛苦的原因所在,也是他的自序的重要特色,同時還是中國古代自序篇幅短小并且沒有出現(xiàn)長篇自傳體著作的重要原因。反觀西方,自蘇格拉底以來的古代哲學(xué)家,不但認同集體身份,而且也重視個體主動性,這是古代西方能夠持續(xù)產(chǎn)生具有重要影響的自傳體著作的重要原因。筆者欲從司馬遷對宗族身份的認同、對家族身份的認同、對社會身份的認同以及對個體主動性的忽視等方面,來論述司馬遷對集體身份的認同及相關(guān)問題。

一、先秦秦漢時期人們對集體身份的認同

自國家產(chǎn)生以來,人們對國家這個實體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各種集體身份具有高度的認同感,這在古代中西方社會都有明顯之體現(xiàn)。法國學(xué)者貢斯當甚至認為以古希臘、羅馬為代表的西方古代人的自由是集體的自由。他說:“古代人的自由在于以集體的方式直接行使完整的若干部分……作為公民,他可以決定戰(zhàn)爭與和平;作為個人,他的所有行動都受到限制、監(jiān)視與壓制?!盵9]34-35公民即集體身份,公民的自由即集體身份的自由。與古希臘、羅馬相類似,中國古人對集體身份也具有認同感,這在先秦以及秦漢社會有比較集中的反映。

先秦時期是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的初步階段,人們對于集體身份的認同,首先表現(xiàn)在對國家這一實體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各種社會身份的認同?!蹲髠鳌せ腹辍份d晉國大夫師服說:“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cè)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盵10]94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工、商等等,無疑都是各種社會身份的體現(xiàn)。西周時期的國家與宗法制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宗法制是以宗族為單位,特別講究大宗、小宗、嫡長子、庶子等宗族身份。春秋時期禮壞樂崩,周王室衰微,宗族勢力有所減弱,如何建立與維護以家庭為單位的家族身份以及新的社會身份,已經(jīng)成為春秋戰(zhàn)國乃至秦漢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探討的熱點問題?!墩撜Z·顏淵》記載:“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盵11]163“君臣”“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孔子對社會身份與家族身份的區(qū)別與規(guī)定?!睹献印る墓稀份d孟子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盵12]146五倫之中“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則是對家族身份的詳細規(guī)定。《禮記·禮運》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盵13]689“人義”中除“君仁”“臣忠”之外,其余也是對家族身份詳細的規(guī)定。

其實不但儒家,法家、名家等學(xué)派都對如何規(guī)定與調(diào)整新的社會身份與家族身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討。司馬談在《太史公自序》中總結(jié)說:“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盵14]3289“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正君臣上下之分”“正名實”,都是儒、法、名等各家對規(guī)定與調(diào)整集體身份所做的貢獻。這些學(xué)派中有關(guān)集體身份的精華思想,被漢代統(tǒng)治者所接受。反映漢代官方統(tǒng)治思想的《白虎通義》對于集體身份有了更為明確的規(guī)定?!栋谆⑼x·三綱六紀》載:“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15]373“三綱”“六紀”顯然是對社會身份與家族身份新的規(guī)定,其中父子、夫婦以及諸父、兄弟、族人、諸舅等,則是對以家庭為單位的家族身份的新規(guī)定。可知,由先秦到漢代,人們對于集體身份的認同內(nèi)容雖有所變化,但對集體身份的認同這一形式不但沒有減弱,反而逐步得到加強。

二、司馬遷對宗族身份的認同

在中國古代社會,家族與宗族是不同的概念?!啊谧濉玖x……是有明確的父系祖先的家族”[16]10,其中大宗所在的家族是宗族的核心。家族多指“家戶群家族”[17]65,在家族中的核心家庭,即“由一對已婚夫婦及其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也稱為“個體家庭”,“是最基本的家族形態(tài)”[16]19。司馬遷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歷史學(xué)家。他雖生活在宗族勢力有所減弱的西漢時期,但熟讀先秦典籍,進而深刻地了解先秦社會,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宗族尤其是先秦社會宗族所起的積極作用。

先秦時期的宗族是當時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在周朝尤其是西周、春秋時期的人們,對宗法制度下各種集體身份有著清晰而明確的認識。戰(zhàn)國秦漢時期,宗族地位雖受家族尤其是家庭的沖擊而有所減弱,統(tǒng)治者仍然非常重視宗族的作用。《戰(zhàn)國策·齊策六》載:“齊孫室子陳舉直言,殺之東閭,宗族離心。”[18]447齊閔王殺宗室弟子陳舉,導(dǎo)致宗族離心。《韓非子·解老》載:“為人子孫者,體此道以守宗廟不滅之謂‘祭祀不絕’?!盵19]154確保宗廟不滅、祭祀不絕是子孫后代義不容辭的職責(zé)?!栋谆⑼x·宗族》載:“宗者,何謂也?宗者,尊也。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耪咚员赜凶?,何也?所以長和睦也。”[15]393-394“族者,何也?族者,湊也,聚也。謂恩愛相流湊也……生相親愛,死相哀痛,有會聚之道,故謂之族?!盵15]397-398宗以“長和睦”,族以湊“恩愛”,這是漢代統(tǒng)治者對宗族作用的清晰認識。

先秦社會宗族勢力非常強大,離開了宗族無法真正了解先秦歷史。司馬遷肯定宗族在歷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在《史記》的“本紀”“世家”“列傳”等體例中,在材料允許的情況下,都或詳或略地記述了各體例對象所屬的宗族情況。以“本紀”為例,司馬遷在《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秦本紀》的第一段,都記載了“本紀”所涉及的對象所屬的宗族情況?!肚厥蓟时炯o》中所記秦始皇的宗族屬《秦本紀》所載的宗族,沒有另外記述。《高祖本紀》和《呂太后本紀》沒有記載他們所屬的宗族情況,很可能因為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或新晉貴族,其宗族資料不全?!缎⑽谋炯o》《孝景本紀》《孝武本紀》與《高祖本紀》同屬一個宗族,因此也沒有記述他們所在的宗族情況。由此可以看出,除宗族重復(fù)以及新晉宗族資料較少之外,司馬遷對于資料充分的帝王所屬的宗族都予以記載。“世家”“列傳”的情況與此大致相同,這說明司馬遷非常重視宗族的作用。

司馬遷對宗族的認同除表現(xiàn)在寫史的過程中,更表現(xiàn)為他對司馬氏宗族社會身份的高度認同上?!短饭孕颉份d:“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菹逯g,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盵14]3285司馬遷所屬的司馬氏,自周宣王始世代為周朝史官,直至戰(zhàn)國時期的周惠王、周襄王之際,司馬氏才被迫離開周王朝?!妒诽饭孕颉酚州d:“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wèi),或在趙,或在秦。其在衛(wèi)者,相中山。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聵其后也。在秦者名錯,與張儀爭論,于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崧樞O卬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為河內(nèi)郡。昌生無澤,無澤為漢市長。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喜生談,談為太史公。”[14]3286司馬氏離開周王朝后,曾分散在晉、衛(wèi)、趙、秦等諸侯國。他們在這些諸侯國中出將入相,在西漢初期被封至河內(nèi)郡。可以說,司馬氏宗族非常顯赫,特別重要的是司馬談又重新成為史官。司馬談成為史官,這標志著司馬氏有可能再續(xù)史官這一社會身份。因此這一事件對司馬遷的影響非常大?!八抉R氏世典周史”“談為太史公”都是司馬遷對宗族史官這一身份的高度認同。司馬遷撰寫《史記》,可以說是完成了史官的宗族使命。

三、司馬遷對家族身份的認同

家庭既是家族的最基本形態(tài),也是戰(zhàn)國之后社會的基本生產(chǎn)單位,在社會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家庭在宗法制盛行的西周時期地位不太重要,但自春秋起,尤其是戰(zhàn)國初期秦國商鞅變法以后,其地位日益重要。商鞅法律規(guī)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14]2230這說明自商鞅變法開始,秦國便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成年男女必須另立家庭。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宗族的勢力,在社會上形成了以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為基本單位的家族,并且一直延續(xù)到秦漢王朝[20]485。在這種相對比較簡單的家族關(guān)系中,核心家庭的父子關(guān)系,尤其是子對父的孝道就成為比較典型的社會倫理關(guān)系。中國自先秦時期就非常重視孝道,儒家更是大力提倡孝道,而《孝經(jīng)》無疑是代表,司馬遷所撰《史記》自漢文帝開始,其謚號都有“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景皇帝”“孝武皇帝”等,這說明了漢初統(tǒng)治者對孝道的重視。司馬遷生活在孝文化之中,他對家族身份的認同,主要就體現(xiàn)為他繼承了司馬談撰寫《史記》的遺志。

《史記·太史公自序》載:“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愍學(xué)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涂?!蜿庩枴⑷?、墨、名、法、道德,此務(wù)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盵14]3288-3289司馬談為太史公,著有《論六家之要指》這一名篇。他對戰(zhàn)國時期的六大學(xué)派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對司馬遷撰寫《史記》有一定的指導(dǎo)價值。

《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司馬談在去世之前,叮囑其子司馬遷:“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絕于予乎?汝復(fù)為太史,則續(xù)吾祖矣。……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自獲麟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nèi)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14]3295司馬遷俯首流涕地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此段所論表達了三層含義:其一,司馬談在去世之前希望司馬遷繼承先祖太史這一官職。司馬談?wù)J為他任太史是對其先祖的周之太史這一官職的繼承。按照當時的制度,司馬談死后,司馬遷必然繼承這一官職。其二,希望司馬遷繼承他的遺志,完成寫史的任務(wù)。司馬談生于大一統(tǒng)的西漢王朝興盛之時,他認為太史令有責(zé)任記載孔子之后的重大歷史事件,但他生前并沒有實現(xiàn)這一愿望。在漢初孝文化的影響下,司馬談?wù)J為其子司馬遷應(yīng)繼承其遺愿,寫出一部可與《春秋》相媲美的史書名著。其三,作為兒子的司馬遷義不容辭地答應(yīng)了司馬談的這一要求?!靶∽硬幻?,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表達了司馬遷完成其父親遺愿的決心與自信。

四、司馬遷對太史身份的認同

史官職位世襲決定了司馬遷于司馬談在世時就已經(jīng)為繼任太史這一官職做準備了?!妒酚洝ぬ饭孕颉份d司馬遷“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fēng),鄉(xiāng)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盵14]3293司馬遷十歲誦古文,二十歲南游江、淮,北涉汶、泗,親身體驗禹文化、楚文化、齊魯文化,考察秦漢戰(zhàn)場,這對《史記》的成功撰寫奠定了基礎(chǔ)。正如顧炎武所說:“秦楚之際,兵所出入之途,曲折變化,唯太史公序之如指掌。山川郡國不易明,故曰東、曰西、曰南、曰北,一言之下,而形勢了然……蓋自古史書兵事地形之詳,未有過此者。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之勢,非后代書生之所能幾也?!盵24]1428司馬遷對秦漢戰(zhàn)場尤其是其中地形的詳細把握,與他二十歲壯游山河密切相關(guān),乃至蘇轍感慨:“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流,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25]477可見,司馬遷二十壯游山河是他成功撰寫《史記》的重要原因。

太史公任太史令后,“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14]3296,“于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xué)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矣。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續(xù)纂其職”[14]3319。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后,有機會閱覽漢初統(tǒng)治者所搜集的散亂圖籍,這是他成功撰寫《史記》的另一重要原因。

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司馬遷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有責(zé)任寫一部不同于前人的史書。春秋戰(zhàn)國及秦漢時期,雖然各國的史官都有實錄本國歷史的職責(zé),但像司馬遷這樣“著述系統(tǒng)的史書則需要個人的史學(xué)自覺”[26]85??鬃幼鳌洞呵铩凡⒎鞘饭俚募兇鈱嶄?,而是有其特殊的目的。《孟子·滕文公下》載:“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鬃討?,作《春秋》?!薄翱鬃映伞洞呵铩范鴣y臣賊子懼?!盵12]178可見孔子作《春秋》無論是在主觀意愿,還是在客觀行為方面,都產(chǎn)生了匡正世道、警示后人的作用。司馬遷意識到寫《史記》的必要性。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鬃幼浜笾劣诮裎灏贇q,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盵14]3296司馬遷認為他撰寫《史記》,是“五百歲”以作史來“紹明世”的時代要求。這是他系統(tǒng)著述史書意識的覺醒。他進一步解釋說:“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湯武之隆,詩人歌之?!洞呵铩凡缮瀑H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且余嘗掌其官,廢明圣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è)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盵14]3299伏羲、堯舜、湯武之德,分別由《易八卦》《尚書》以及《詩經(jīng)》來記載與歌頌,三代尤其是周王室的功德由《春秋》記載;但春秋之后,尤其是西漢統(tǒng)治者的功德,卻沒有史書記載,司馬遷認為這是史官的過錯,他理應(yīng)作史以記之。由此可知,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目的,是如實地記錄自孔子之后五百年的歷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27]2735??梢哉f由實錄歷史到系統(tǒng)著述《史記》,既是司馬遷作為太史令的職責(zé)所在,又是對太史令職責(zé)的升華。

五、司馬遷對個體主動性的忽視

司馬遷作為西漢社會中的一員,他對宗族、家庭、太史令等各種集體身份高度認同,但唯有對個人身份沒有認同。也就是說,司馬遷忽略了個體主動性,一味注重個體對集體的服從。這主要表現(xiàn)為他因李陵之禍身受宮刑,雖悲痛欲死,但仍隱辱偷生以完成《史記》大業(yè)。

司馬遷自漢武帝太初元年開始著述《史記》,至天漢三年,他不幸因李陵之禍而慘受宮刑?!稘h書·司馬遷傳》載:“遷既被刑之后,為中書令,尊寵任職。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遷書,責(zé)以古賢臣之義。遷報之曰: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wù),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用,而流俗人之言?!盵27]2725司馬遷受宮刑后任中書令,在外人看來,他倍受武帝尊寵,因而其舊友益州刺史任安寫信給司馬遷,要求他積極向漢武帝推薦賢能之士。然而這在司馬遷看來,并非如此。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故禍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詬莫大于宮刑。刑余之人,無所比數(shù),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昔衛(wèi)靈公與雍渠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jiān)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爰絲變色:自古而恥之?!盵27]2727“詬莫大于宮刑”是司馬遷對所受宮刑的真實感受。他說:“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guān)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發(fā)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盵27]2732“最下腐刑,極矣”,“腐刑”即宮刑。在司馬遷看來,遭受宮刑是他一生的奇恥大辱。他受宮刑后,認為:“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fù)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盵27]2736“腸一日而九回”“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這些都說明司馬遷受宮刑后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自我感覺生不如死。但他并沒有自殺,而是為著述《史記》選擇了忍辱偷生。

《報任安書》載司馬遷說:“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親戚,顧妻子,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蚤失二親,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仆雖怯耎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累紲之辱哉!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27]2733司馬遷之所以選擇茍活于世,并非貪生怕死,也并非顧念親戚、妻子之情,而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具體地說,就是《史記》大業(yè)沒有完成?!妒酚洝ぬ饭孕颉穭t載:“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硕钗┰唬骸颉对姟贰稌冯[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于是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始。”[14]3300司馬遷憤而作《史記》。因此,完成《史記》的著述,是司馬遷遭受宮刑后的唯一精神支柱。而撰寫《史記》既是宗族的使命,也是父親的遺愿,更是太史的職責(zé),是各種集體身份的綜合產(chǎn)物??梢哉f,司馬遷受宮刑后之所以選擇茍活于世,是由各種集體身份決定的,即以《史記》大業(yè)為重,完全排除了個人的感情與欲望。正是從這一點上來看,司馬遷選擇了對個體主動性、個人情感的完全忽略。

六、余論:古希臘、羅馬哲學(xué)家對個體主動性的重視

反觀古希臘、羅馬哲學(xué)家,他們雖然認同家庭、社會的各種身份,但并沒有忽略個體主動性、忽略個體的情感,而是強調(diào)個體對行為的自愿選擇。這首先體現(xiàn)在蘇格拉底之死這事件中。蘇格拉底高度認同其社會身份,但又非常重視個體主動性[28]149。尤其當他被希臘城邦判處死刑后,他在法官面前只對所受的罪名進行辯護,而不作免除死刑的辯護。他這樣做一方面是作為公民必須遵從古希臘法律,另一方面這也是他本人的自愿選擇。他對朋友海爾莫蓋尼斯說:“難道你不知道,到目前為止,我不承認有任何人比我生活得更好嗎?……現(xiàn)在如果我還繼續(xù)活下去,我知道龍鐘老態(tài)就是不可避免的:目力變壞了;聽覺減弱了;學(xué)習(xí)也越來越困難了;而且學(xué)過的東西也記不住了。當我感覺到自己精力不逮而怨天尤人的時候,怎么還能說我是在幸福地生活著呢?”[28]185-196蘇格拉底認為,自己在此時、以此種方式被處死,既是神的旨意,更是他自愿的選擇;相反,如果以各種理由逃避死亡,那他將會持續(xù)受到良心譴責(zé)和病痛的百般折磨,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

古希臘、羅馬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繼承了蘇格拉底既重視集體身份,又不忽視個體主動性這種精神,并在亞里士多德和奧勒留身上進一步發(fā)揚。亞里士多德的《馬各尼可倫理學(xué)》,主要內(nèi)容是講社會和個人的倫理和道德,但并不排除對個體主動性的重視。例如亞里士多德特別強調(diào)行為應(yīng)是本人自愿選擇的結(jié)果?!靶袨橛蛇x擇開始(是運動由之開始之點,而不是所為之點,不是目的),而欲望和有所為的理性則是選擇的終點?!盵29]116行為由選擇開始,并且出于理智和理性,當然出于個體的自愿。他又說:“被迫的和不自愿的行為也都是痛苦的,而因快樂和友善之故所做的事則令我們愉悅?!盵30]102自愿的選擇和被迫的選擇,最大區(qū)別在于前者的行為是快樂的,而后者的行為則是痛苦的。這在蘇格拉底和司馬遷身上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

到了馬可·奧勒留,他更重視個體主動性的作用。奧勒留作為斯多葛學(xué)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古羅馬帝國的皇帝,他統(tǒng)治的大部分時間,尤其是后十年,基本在帝國的邊疆或行省的軍營中度過。他的名作《沉思錄》是“寫給自己的書,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大部分就是在這種鞍馬勞頓中寫成”[31]5-6?!冻了间洝酚纱顺蔀槲鞣搅魝飨聛淼妮^早的自傳體性質(zhì)的著作,這種自傳體著作經(jīng)奧古斯丁、盧梭等人發(fā)揚光大。如究其根源,這與古代西方文化中重視集體身份的同時,不忽視個體主動性緊密相關(guān)。而中國自先秦秦漢以來,在重視集體身份的同時卻忽視了個體主動性,這在《太史公自序》中有明顯的體現(xiàn),這是中國古代沒有出現(xiàn)名人長篇自傳專著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歡
自序太史公宗族
ABSTRACT
“太史公牛馬走”
讀書(2022年7期)2022-07-15 02:49:54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胡適論紅樓夢》自序
可以聽,可以讀,可以彈——舒澤池自序
流行色(2017年10期)2017-10-26 03:04:18
79首同名民歌《放風(fēng)箏》的宗族關(guān)系
代際分化與“俱樂部式宗族”的形成
文化縱橫(2017年1期)2017-02-15 19:37:50
一個漢族宗族的認同符號——重慶永川松溉羅氏宗族個案研究
從宗族建筑楹聯(lián)看吉安地區(qū)宗族觀念
肇庆市| 垫江县| 武功县| 安康市| 湘潭市| 凉城县| 阳高县| 会宁县| 将乐县| 九龙坡区| 铁岭县| 孟津县| 凤庆县| 博客| 安泽县| 福鼎市| 石狮市| 鄂托克前旗| 渝北区| 万盛区| 北流市| 四川省| 渑池县| 铁力市| 西贡区| 隆德县| 遂川县| 武邑县| 桂平市| 泊头市| 南川市| 七台河市| 彰化县| 孟州市| 华亭县| 赞皇县| 怀安县| 赤城县| 黄大仙区| 景洪市| 武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