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范,田 聰
(宿州學院 美術(shù)與設計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讀帖是學習書法的第一道門檻。讀帖,就要品味作品所透出的總體風貌,分析研究作品的運筆和結(jié)構(gòu)規(guī)律,賞析作品的藝術(shù)價值,領會作品精神,吸收作品的精髓為我所用,獲得諸多思考和啟發(fā),獲得對作品的總體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1]。
關于讀帖,古代書論中多有涉及,唐代孫過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2](P126)。臨帖之前要觀察精微,方能做到形似。北宋黃庭堅說:“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隨人意”[2](P355)。清代梁同書說:“遇古人碑版墨跡,輒心領而神契之,落筆自有會悟”[2](P613)。讀帖要與古人會話,要走進碑帖世界,揣摩古人書寫的心理狀態(tài),才能得其精髓。
本文以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例,從整體和局部兩方面對書法臨習者的讀帖方法進行考察。
讀帖首先要讀內(nèi)容,即對碑帖的歷史文化背景進行深入了解,這是了解和揣摩古人內(nèi)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
文字內(nèi)容是作品欣賞時所能憑借的線索。[3](P131-133)如果我們從文字內(nèi)容對書法創(chuàng)作細致分析的話,就會清晰地發(fā)現(xiàn)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
以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例,其釋文如下: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涂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jié)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涂去改“被脅”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涂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涂去)。賊臣不(“擁”涂去)救。孤城圍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涂去)。泉明(“爾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涂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爾(“爾之”涂去)幽宅(“相”涂去)?;甓兄?。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圖1)
圖1 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的內(nèi)容是追敘顏真卿在安史之亂中平叛戰(zhàn)亂,其兄和其侄為叛軍所害的經(jīng)歷,顏真卿悲痛之極為亡侄顏季明書寫了這篇悼詞。
如果我們不讀內(nèi)容,就不能全面理解顏真卿當時書寫文稿的心理狀態(tài),不能全面體會字里行間顏真卿流露出的悲憤激昂的心情,也不能全面解讀其筆法、章法、結(jié)體和墨法等藝術(shù)效果。
讀章法就是讀出作品中各元素的組合關系,如大小、輕重、字組、錯落、疏密等關系。
傳為王羲之所作的《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稱:“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正,前后齊平,便不是書”[2](P646)。這是王羲之對章法的理解和要求,即各元素之間要尋求變化,避免雷同。
章法指一件書法作品中各種視覺因素的組織[4](P78)。以顏真卿《祭侄文稿》為例,帖中的第三行“蒲州”比較大,而第二行“光”比較小,形成大小對比;帖中第三四行“刺史上輕車”比較重,“夫使持節(jié)”比較輕,形成輕重對比;第一行有“九月”兩字組,其余為單字組,第三行有“使持節(jié)”三字組,第十八行有“嗚呼哀哉”四字組等等,全文還有其他的一些字組關系,形成了全面的字組變化;第九行“戩穀何圖”等幾字有明顯左搖右擺的趨勢,形成錯落對比;前文“孤城圍逼,父陷子死”直到全文結(jié)束一疏一密,形成疏密對比;從全文開篇直到“嗚呼哀哉吾承”基本以行書為主,書寫速度較慢,而“嗚呼哀哉”直到全文結(jié)束以草書為主,書寫節(jié)奏較快,亦行亦草,快慢相間,較好地呈現(xiàn)了當時顏真卿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變化。
讀墨法是指讀出作品的墨色變化。
孫過庭《書譜》說:“留不常遲,遣不恒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2](P128)。“燥”與“潤”、“濃”與“枯”就是墨色的變化,可見我們要仔細觀察墨色之間的變化。
《祭侄文稿》墨法豐富,全文二百三十四字,只蘸了七次墨,通過筆墨藝術(shù)效果將作者情感色彩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第一行“維乾元元年”到第三行“蒲州諸軍事”為第一次蘸墨,墨色由潤變枯,線條逐漸變細;從“蒲州刺史”到“階庭蘭玉”蘸第二次墨,墨色依然由重而輕,筆畫由粗而細,較多的牽絲連帶,都反映了作者的情感變化;從“(‘方憑積善’涂去)”到“稱兵犯順”蘸第三次墨,從“爾父竭誠”到“俾爾傳言”蘸第四次墨,從“爾既歸止”到“孤城圍逼”蘸第五次墨;從“父陷子死”到“及茲同還撫念”蘸第六次墨,“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用墨濃厚,體現(xiàn)了顏真卿真切的喪侄之痛;從“摧切震悼心顏”到“嗚呼哀哉尚饗”為全文最后一次蘸墨。最后三行由慢促疾,宛如飛瀑流泉,湍流直下,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和強烈的情感沖擊?!皢韬舭г丈叙嫛钡目癫輰懛?,出現(xiàn)又一高潮,使得前后文呼應,也成為了文稿最后的情感宣泄巔峰,這種墨法的呈現(xiàn)效果正是對顏真卿當時的悲憤情感最好的詮釋。
從《祭侄文稿》中多處用渴筆涂抹修改的跡象可以看出:顏真卿在書寫此稿時心情極為復雜,有悲憤,有沮喪,有痛心疾首,有撕心裂肺,亦有痛不欲生。因此,顏真卿書寫時無暇顧及筆墨技法,他書寫的不是字,是滿滿的情感交織的復雜心情。他思緒萬千,下筆生風,即便筆中墨已耗盡但仍繼續(xù)書寫,這些干枯的筆墨和線條,卻給人以蒼勁老辣的感覺,更是人書俱老、自然天成,這使得作品中具備了濃、枯、干、潤、淡、虛、實的豐富變化,更增強了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這在中國書法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shù)珍品。
點畫是書法章法中最基本的造型元素,是章法構(gòu)成的基礎。[5](P169)
唐孫過庭《書譜》:“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nèi),殊衄挫于毫芒。一點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盵2](P130)我們可以看出在孫過庭眼里,點畫是一個字乃至整篇章法的基礎,因此讀點畫即要讀準它們每一個細節(jié)的變化。
讀帖時可以用點畫比較的方式來觀察分析,如點的基本形態(tài)變化:《祭侄文稿》第一行第一個“元”字的點,藏鋒入紙,輕按筆,短暫行筆,收筆有稍微露鋒,為典型的橫點。第二個“元”字的點和上一個點相比較,向右傾斜角度更大,更飽滿一些。橫的基本形態(tài)變化:《祭侄文稿》中第一行兩個“元”字的橫,一短一長,一輕一重,富有變化。第五行的“清”字三個橫排列關系不同,第一個橫離下面兩個橫較遠,形成了上疏下密的空間關系。豎的形態(tài)變化:《祭侄文稿》中第三行的“州”字,前兩豎為相背,后兩豎為相向。而且三個豎的粗細不同,第一個豎由細漸粗,第二個豎粗細均等,第三個豎中間粗兩頭細,形成了粗細和向背變化。鉤的形態(tài)變化:《祭侄文稿》中第一行兩個“元”字鉤的變化不同,第一個“元”字的鉤放的比較開張,第二個“元”字的鉤比較含蓄,形成一放一收的收放變化。
即讀書法運筆的基本方法,包括起筆、行筆和收筆。在顏真卿《祭侄文稿》中,外拓、圓轉(zhuǎn)和篆籀筆法是其最基本的三大筆法。
1.《祭侄文稿》第一大筆法:外拓
晉唐以來的書法家用筆習慣以內(nèi)擫法為主,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突破了晉唐的藩籬,用筆以外拓法為主。孫曉云在她的《書法有法》一書中說:“左轉(zhuǎn)筆時,掌心稍向下、向內(nèi)傾,即是“內(nèi)擫”。“外拓”剛好相反,是掌心稍向上仰[6]。在《祭侄文稿》中,表現(xiàn)外拓筆法的字很多,列舉如下:左右結(jié)構(gòu)的有“維”“乾”“次”“刺”“酌”“期”“何”“禍”“誰”等等。
2.《祭侄文稿》第二大筆法:圓轉(zhuǎn)
從《祭侄文稿》整體用筆來看,以圓轉(zhuǎn)為主,方折較少。圓轉(zhuǎn),筆法在行筆過程中將筆尖藏于中間,線質(zhì)立體而有彈性。方筆實際上為兩次折筆的組合,圓筆不過是在點畫端部施行環(huán)轉(zhuǎn)而已。[7](P4)如第三行的“蒲州”二字,第四行的“刺史”二字、“開國”二字,第17行的“荼毒”二字,外拓圓轉(zhuǎn)表現(xiàn)較為明顯,第四行的“輕車”二字線條渾厚圓勁,飽滿且富有立體感;第五行的“清”字用筆多處藏鋒,線條呈圓柱形,內(nèi)斂而圓厚。
3.《祭侄文稿》第三大筆法:篆籀
“篆籀氣”為傳統(tǒng)書法賞評視野中對作品風格的一種意向歸屬。[8](P157)篆籀筆法的運用使得《祭侄文稿》具有了古樸淳厚之氣,不像魏晉時期那么飄逸靈動。如“蒲州、輕車、清、摧”等字;《祭侄文稿》雖是行書,但保留了一些顏真卿楷隸的特征,讓作品奇趣迭出,如“州、楊、圖、開、門、陷”等等楷法筆意,“既、承”收筆處的波挑狀為隸法筆意。
即讀它的結(jié)字規(guī)律?!都乐段母濉返慕Y(jié)體和以往魏晉時期的結(jié)體有所不同,顏真卿以“外拓法”在唐代別開生面,形成了一種開張寬博之勢。例如第一行左右結(jié)構(gòu)的“維”字,左右之間開合很大,形成了中間疏兩邊密的空間關系;第一行左右結(jié)構(gòu)的“次”字,“兩點水”明顯比右邊的“欠”要低,形成了左低右高的錯落變化;第二行的單一結(jié)構(gòu)的“三”字,上面兩個點向左上角方向傾斜,下面的橫向左下角方向傾斜,形成了左開右合的開合關系;第十六行上下結(jié)構(gòu)的“覆”字,形成了兩種對比關系,一是中宮舒朗四周茂密的疏密關系,二是上半結(jié)構(gòu)朝左下,下半結(jié)構(gòu)朝右下,形成了倚側(cè)的矛盾關系;第十七行上下結(jié)構(gòu)的“毒”字,上部分收成一個點,下部分放射開,形成上收下放的收放關系;第九行包圍結(jié)構(gòu)的“圖”字,框里面左邊茂密,右邊舒朗,形成了左密右疏的空間關系。
讀帖是書法臨摹與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學書過程中常常走進一個誤區(qū),總把書法停留在技的層面,而忘記了古人所講的“佳帖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法,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時時臨摹得到的僅僅是形似,而讀帖達到的卻是入神,是妙處,是道的升華。學會揣摩和思考,學會讀帖,才能道技合一,學好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