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浩
思想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思想品德課要著重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yǎng)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根據這一要求,筆者把思想品德課劃分成“明理”“育情”“導行”三種課型。
一、明理型
明理型課程側重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這種類型的課,主要是講明道理,幫助學生獲得一些道德知識,理解一定的道德概念,懂得一些道德規(guī)范,初步形成某些道德信念以指導他們的行為實踐。教學這類課的基本要求是:觀點正確、鮮明,說理清楚、明白,道理真實、可信,事例充分、有力,方法深入淺出,結構層層推進。
如教學《學習、做事講效率》時,筆者先讓學生做一道數學題:甲、乙兩班同學,在同等條件下運化肥,甲班45人,2小時運300千克;乙班57人,3小時運420千克,兩班同學平均每小時各運多少千克?學生認真地演算。得出結論后,教師讓學生討論:甲乙兩班同學誰運的化肥多?為什么?根據學生的發(fā)言,筆者及時小結:條件相同,時間相等,人數少的干得多,人數多的干得少,這就是“效率”問題,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課——《學習、做事講效率》。這樣教學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思維能力,又迅速建立了“效率”的概念。這個概念主要是從數量的多少來衡量的,實際上這并不是“效率”本質屬性的全部。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效率的本質屬性,教師進一步列舉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實例來分析和印證。如:小剛三分鐘做了10道題,錯了4道;小明四分鐘做了9道題,全對了。誰的效率高?為什么?通過討論,學生進一步明白“效率”的高低,不僅看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數量,而且應是有效的數量,這就為樹立“效率觀”奠定了基礎。要想使學生樹立“效率觀”,必須從眼前的“學習效率”“做事效率”等個別性認識上升到“生活高效率”“生產高效率”和“工作高效率”等類別性認識上來。為了達成這種目的,教師一是引導學生弄清與講效率相反的行為表現,如“拖拉”“磨蹭”“懶散”“不集中精神”“不講究方法”等,告訴學生在學習、做事中,只有杜絕了這些現象,才能做到講效率;二是引導學生理解效率觀在未來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他們對其社會意義的認識,使他們的道德認識得到深化。
二、育情型
育情型課程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如《為中華民族揚威》重在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我上學了》重在激發(fā)學生作為一名小學生的自豪感;《不讓一個同伴掉隊》重在激發(fā)學生的集體主義榮譽感;等等。教學這種類型的課,要以“情”為線索,講究“育”的策略。教師要是非、美丑、愛憎分明,要進入角色,同教材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要有與文中道德榜樣人物一樣的心境,一樣的喜怒哀樂,這樣才能以情感人,情景交融,達到情感培養(yǎng)的目的。從學生道德情感產生、發(fā)展的特點看,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一般可分為情感的引發(fā)、情感的體驗、情感的內化三個教學過程。
第一步,情感的引發(fā)。教師運用新穎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教學形式,引發(fā)出學生的內在情感。如教學《注意交通安全》時,授課伊始,筆者出示課文掛圖,并對照掛圖形象地講述:“圖中的這位小朋友叫小奇,他剛從客車上下來,正在過馬路,卻被后面開來的一輛紅色轎車撞倒在地。后來交警處理這起案件時,認為小奇在這起交通事故中要負主要責任。這是為什么呢?”教室里議論紛紛。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筆者小結:“是啊,過馬路千萬要當心,要注意交通安全?。∵@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注意交通安全》?!?學生情感的激發(fā)為后續(xù)教學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步,情感的體驗。教師通過教學,引導學生認識人物的內心世界。通常采用“心理換位”“設身處地”等方法,使學生入情入境,產生聯(lián)想。仍以前文為例,在學生初步感知小奇過馬路猛跑而釀成車禍,造成交通堵塞的基礎上,為激發(fā)學生對這種錯誤行為的進一步認識,筆者提出以下問題:①小奇下車以后是怎樣過馬路的?他這樣過馬路有什么害處?②如果你是汽車司機,對小奇的這種行為會怎么看?③如果你是小奇的同路人,目睹了當時的情境,是什么心情?這種心理換位式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并從中汲取了教訓。
第三步,情感的內化。教師引導學生把已有的道德情感變?yōu)樽约旱男睦硇枰?。例如,課間活動守秩序的教育,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可能會產生對不守秩序行為的憎和對自覺守秩序行為的愛,但如果不在講課之后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類似的課間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豐富和加強已有的內心體驗,那么,這僅有的一點激情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失,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有經驗的教師會在教完這類課之后,及時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親身體驗,感受遵守秩序的光榮感和愉悅感,體會課間活動守秩序的正確性,并產生繼續(xù)這樣做的愿望和要求。
三、導行型
導行型課程是側重于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導行,就是教師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道德行為的動機,講明道德行為的方式和具體要求。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愛護課桌椅》《做媽媽的小幫手》等,都有具體的道德行為指導要求。教學這種類型的課,關鍵是以“行”為主線,注重“導”的實效性。
首先,激發(fā)行為動機。只有在學生具有某種欲望時,教師的行為指導才可能發(fā)生效用。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具體形象入手,深入淺出地說明道理,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提高學生道德認識水平,并指導學生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例如教育學生不說謊話,只有讓學生充分感受說謊話對人、對己的害處,才能讓學生產生不說謊話的行為動機。
其次,提出行為要求。學生產生了道德行為的動機,教師應及時向學生提出相應的行為要求,即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提議或指示,讓學生明白應做哪些事,不應做哪些事。對學生提出行為要求應注意:要體現目標性和計劃性,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從遠處著眼,從近處著手,把對學生的每一具體行為要求,放在整個行為指導的目標上去設計;要體現層次性和針對性,要由易到難,由少到多,循序漸進,螺旋上升,以保證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要適度、適時、適量,要從實際出發(fā),程度不能過高,范圍不宜過寬,數量不宜過多,操之不能過急,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再次,指導行為方式。明確了道德行為要求,還要進行道德行為方式的指導,包括道德行為過程中應采取的形式、方法、技巧和程序等,使學生不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還要懂得怎樣去做,怎樣才能做得更好。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獨立地思維、選擇,甚至創(chuàng)造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要引導學生將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逐步運用到日常生活、學習等實踐活動之中,去規(guī)范自己的行動。
最后,提供行為范例。這是最直觀的指導方式,能使學生一目了然,范例的來源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來源于教材,教材中英雄、模范和偉人的言行舉止,具有極大的感染力,讓學生理解、模仿他們的道德行為方式是進行行為指導的有效方法;二是用學生中的好典型,他們?yōu)榇蠹覙淞⒘税駱?,號召大家向他們學習;三是精心設計范例,如教學《保持環(huán)境衛(wèi)生》一文,筆者在指導學生把痰吐到紙里時,就拿出紙來親自示范怎樣折紙。運用范例指導的方法,學生備感真實、親切,興趣濃厚,模仿欲望強烈,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明理、育情、導行這三種課型的劃分,是針對具體教學內容的側重點而言的。在實際教學中,這三種課型并不是決然分開的,而是根據教學內容需要互相配合、前后補充、交叉進行的。
(作者單位:廣水市陳巷中心中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