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霞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以合理的、反思的、開放的方式把知識的表象和本質區(qū)分開來的能力。這種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精神,有利于學生從紛繁復雜的知識信息中提取最有效的信息。《空城計》是小學六年級的一篇課文,下面以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談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路徑。
一、前置性學習是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基礎
事實證明,沒有教師干預的課前預習,學生多半會應付對待。前置性學習則不一樣,它是教師根據(jù)學情、“課標”精心預設自主學習單,在教師或者學習組長監(jiān)管下的自主學習,它有效地避免了一部分學生預習時照搬參考資料的做法。前置性學習的目的是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便于教師根據(jù)學生自主學習掌握的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設計。
《空城計》是根據(jù)《三國演義》第九十五章的內容改編的,文章主要寫了諸葛亮面對大軍壓城的困境,被迫實施空城計,讓司馬懿退兵的故事,贊揚了諸葛亮足智多謀以及臨危不懼的品質。
在前置性學習單中,筆者預設了這樣的前置性練習:用半節(jié)課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本課的生字,基本把握文本的內容,對人物形象有初步的認知。
自主學習完畢,筆者檢查前置性學習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對基本知識理解得差強人意,但缺乏對文本的獨到見解。于是,筆者引導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重新審讀文本。學生透過文本的字面信息,很快挖掘出如下問題:1.司馬懿為什么會退兵?2.司馬懿有15萬大軍,為什么不直接強攻?3.諸葛亮為什么能成功實施空城計?4.諸葛亮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5.司馬懿難道真的沒有識破空城計嗎?
在這5個問題中,筆者又引導學生結合文本找出其中最能表現(xiàn)文章主要內容的問題:諸葛亮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是小組討論后的共識,所以,學生在探究時自然興趣濃厚。可見,課堂上梳理問題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和理性思考的過程。
二、開放的問題是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核心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拒絕瑣碎的問題,需要開放而有活力的教學問題去引領,開放的問題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學習本篇文章,對諸葛亮的認識不能僅僅止步于足智多謀,而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的文字品讀中把足智多謀具體化,讓諸葛亮的形象在品讀中逐漸立體、豐滿起來。
為了讓學生的思維有章可循,學習方法的引領非常重要。在出示探究問題時,筆者把學習方法附在后面,讓學生按要求一步步完成。比如,選擇文本中自己最感興趣的一段話,找出具體描寫諸葛亮的句子,圈出關鍵詞語;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從這些詞句中,你認識了一個怎樣的諸葛亮。把探究方法告訴學生,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邏輯性。
學生閱讀時,每一步該做什么,自然清晰起來。在接下來的小組學習中,組長在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時,組織的程序也清晰多了。在回答問題時,筆者也要求學生按照提示,條理清楚地交流自己的學習所得。
師:經過自主和合作學習,相信大家對諸葛亮有了新的認識,現(xiàn)在,誰代表小組來交流?
生1:我們組找到的句子在第2自然段,在這千鈞一發(fā)之時,諸葛亮卻表現(xiàn)得比往常更加鎮(zhèn)定。他對驚慌失措、面如土色的守城將士們說:“你們不要害怕……”我們從“更加鎮(zhèn)定”中可以讀出諸葛亮的處變不驚。
師:僅僅就從這個詞看出來嗎?其他組有沒有補充?
生2:我們組結合上下文,體會到大兵壓境時,守城將士“驚慌失措、面如土色”,這是用了對比的手法來突出諸葛亮的臨危不懼。
師:這個組的表述非常清晰,回答問題也有條有理,還聯(lián)系上下文來談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樣的思維方式值得大家借鑒。
像這樣引導學生把思考過程說出來,對學生思維條理性的培養(yǎng)是大有裨益的。
通過類似的提問和交流,學生對諸葛亮的了解逐漸豐滿:從第2自然段的詞句中,學生讀出了諸葛亮的心思縝密和自信沉穩(wěn);從第3自然段中,學生讀出諸葛亮的料事如神與信心滿滿;從第4自然段中,學生讀出諸葛亮的輕松自信;在第5自然段的字里行間,學生讀出諸葛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知己知彼知變通。
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更多收獲,學會批判性閱讀,筆者又拋出第二個開放性的問題:諸葛亮的這些特點,作者通過什么手法表現(xiàn)出來的呢?這樣的問題設計,也是為了幫助學生把閱讀推向更深處,讓學生在深層次閱讀中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學生經過再次探究,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最大的表達秘訣是“對比”:軍力的對比、諸葛亮與將士們表現(xiàn)的對比、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比、司馬懿與司馬昭的對比、諸葛亮與官員的對比等,一系列對比把諸葛亮“神計”的實施凸顯了出來。到此,學生前面提出的幾個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三、拓展延伸是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補充
在學生前置性學習的問題中,還有一個讓不少學生都疑惑的問題:司馬懿難道真的沒有識破空城計?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學生,同樣也困擾著筆者。在備課環(huán)節(jié),筆者又重新翻看了《三國演義》,希望從中找到答案,最后,從原著中還真發(fā)現(xiàn)了一些端倪:諸葛亮采用馬謖之離間計,令其散布司馬懿謀反的流言,使司馬懿被削職回鄉(xiāng)。諸葛亮乘此機會發(fā)兵漢中。蜀軍一出祁山,直抵渭水,長安告急。曹睿見勢不妙,啟用司馬懿任平西都督,令其拒守長安……而在“空城計”之前,司馬懿率兵圍山,斷其水源,蜀兵大敗,街亭失守,隨即又攻下列柳城。
從這些內容上可以看出,司馬懿也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但是從學生的前置性學習情況來看,他們對司馬懿的認識基本定位在“老謀深算”“多疑自負”“不知變通”等理解上。但司馬懿作為魏軍的將領,難道就不能識破空城計?在結課時,筆者再次把問題拋了出來,讓學生思考。這時,學生分成兩派開始爭論,司馬懿到底能不能識破空城計?如果真能識破,為什么要退兵?
這樣的爭論肯定是沒有結果的。筆者要求他們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第九十五章之前的內容,看看司馬懿為什么削職回家,又為什么被魏王啟用。再結合“空城計”引導學生去思考——如果司馬懿這次活捉了諸葛亮,他的結果是什么?這樣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要認識一個人,不能從一個方面,一件事上去做判斷,要綜合各個方面去做理性的判斷,這才是批判性思維的正確方式。
學生課外閱讀了《三國演義》之后,筆者又開展了一次閱讀交流活動,讓學生談談自己所了解的司馬懿。學生的觀點讓筆者耳目一新。他們認為,如果自己是司馬懿,在明知諸葛亮的“空城計”之后,也不會去識破,因為“狡兔死,良狗烹”,司馬懿活捉諸葛亮的最后下場,定然是自己再次被削職還鄉(xiāng)。這樣的閱讀,這樣的思考,讓學生在全面認識司馬懿的同時,更加佩服諸葛亮,因為諸葛亮也揣摩出了司馬懿的這份心思。這樣的拓展閱讀,讓學生的閱讀更加深入,也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散。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夏區(qū)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 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