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吳鵑
摘要:語文學科的學力是指學生在實際學習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綜合性的素養(yǎng)和能力。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學生學力的建設越來越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群文閱讀是與學生學力相匹配的一種閱讀教學手法,強調(diào)改變原有的單篇、孤立的閱讀教學手法,以群文的方式,實現(xiàn)學生語文學習橫向和縱向的全面延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 群文閱讀 學力課堂
語文學力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科素養(yǎng)和學科能力,必須通過相匹配的教學設置、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才能夠達成。那么,教師究竟應該如何在課堂上開展有效的群文閱讀呢?
一、內(nèi)外結(jié)合,緊密聚合
群文閱讀是一種典型的多篇閱讀手法,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時,一定要引導學生進行共同閱讀,在提升學生閱讀量的同時,促進學生對閱讀類型的思考和把握,開闊學生的眼界。通過課內(nèi)文章聯(lián)系課外閱讀的方式,就是一種很好的點射狀推進形式,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例如,在《回憶魯迅先生》一文中,蕭紅以真摯而樸實的文筆,充滿感情地對魯迅先生的生平進行了回憶,從許多日常的瑣事中,折射出魯迅先生高尚的品格。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重點是要讓學生逐步體會和把握如何對人物進行鑒賞,同時在字里行間去把握作者那深沉的情感。因此,筆者推薦學生閱讀《朝花夕拾》,并從《我所認識的魯迅》這本書中節(jié)選了一部分,讓學生進行聯(lián)合閱讀,多方面了解一下魯迅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在《回憶魯迅先生》一文中,學生了解到了一個平易近人、幽默風趣、時間觀念很強的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學生看到了魯迅內(nèi)心的掙扎和憤懣,懂得了魯迅做出人生重大抉擇的緣由;在《我所認識的魯迅》片段里,學生看到了那個光芒四射、刺亮一個時代的魯迅,看到了他的偉大和鋒芒。通過圍繞“魯迅”這樣一個主旨,這三篇文章緊密聚合,內(nèi)外聯(lián)動,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進行認知,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和語文學力。
閱讀量是開展群文閱讀的一個必要前提,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提供足夠的教學資源,篩選出符合學生閱讀成長需求的文章,再將其聚合、壓縮,以實現(xiàn)最好的閱讀效果。
二、把握結(jié)構(gòu),有機組合
一篇文章能流傳于世,成為經(jīng)典,除了其流暢的文筆,最重要的便是文章的“文脈”,也就是篇章結(jié)構(gòu)。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對文章的脈絡進行總結(jié)和沉淀,把握文章的“走勢”,從而實現(xiàn)對文章的深度理解。
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在寫作過程中體現(xiàn)了很典型的時間和空間順序。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筆者先讓學生對各個標志性的空間和時間節(jié)點進行了圈注,在閱讀完整篇文章之后,再回顧這些節(jié)點,從而在整體上梳理出文章的脈絡。之后,筆者又讓學生去閱讀《故鄉(xiāng)》《社戲》《孔乙己》這幾篇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在這幾篇作品中,魯迅先生也體現(xiàn)出了很強的寫作邏輯,但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相較而言,又有著鮮明的風格差異。在組合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步摸索和體會到文中魯迅先生心路歷程和創(chuàng)作情感的變化,并漸漸體會這種變化是如何在文章結(jié)構(gòu)上體現(xiàn)出來的,從而形成對文章結(jié)構(gòu)更清晰、系統(tǒng)的認知。在日后的閱讀過程中,學生也會更加關注文章的篇章結(jié)構(gòu)。
通過對文章結(jié)構(gòu)進行重點強調(diào)和培養(yǎng),能夠有效發(fā)揮群文閱讀的類型優(yōu)勢,讓學生在組合閱讀中,生成相應的結(jié)構(gòu)意識,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而這種點滴的積累,最終都會在學生的語文學力上有所體現(xiàn)。
三、橫向聯(lián)合,整體設計
是否能從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判斷學生閱讀學力的重要標準。因此,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學生閱讀數(shù)量的增加,更要重視學生閱讀質(zhì)量的培養(yǎng),要讓學生學會在文章當中整合信息,把握類型文章的閱讀要點?;诖耍M行語文閱讀的整體框架設計,實現(xiàn)文章間的橫向聯(lián)合,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典型的說明文,文中對物候?qū)W研究意義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和說明。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關注文章中段落的鋪展手段,了解作者清晰的表達關系,找出段落之間的遞進關系。之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結(jié)合閱讀《敬畏自然》《大雁歸來》等不同體裁的文章,了解體裁的差異所導致的文章寫作手法的不同,從而逐步把握如何在不同的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在閱讀《敬畏自然》的過程中,學生隨著作者的筆觸,逐步認識到了大自然的力量,意識到了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并在文中初步了解到和諧相處的辦法。同時,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也逐漸體會到議論文寫作的精妙之處,掌握了議論文寫作的一些技巧。而在閱讀《大雁歸來》的過程中,學生又可以體會到作者為大雁能夠歸來而生發(fā)出的喜悅,體會到作者藏在文字背后的款款深情。同時,學生也可以逐步體會散文中不易發(fā)覺的文章寫作思路,通過找到作者的寫作路徑,從而更容易捕獲有效的閱讀信息。顯然,在這樣一個橫向聯(lián)合的過程中,學生在“提取有效信息”的學習框架和設計下,進行了系列的學習展開,并能夠從更高的視角,去審視各篇文章,從而避免拿到文章時手足無措。
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只盲目重視閱讀量的增加,而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一些閱讀能力的系統(tǒng)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學力,讓學生在體會到閱讀的快樂的同時,也能構(gòu)造出自己應有的學科素養(yǎng)和核心能力。
四、組織活動,展示成果
群文閱讀是一種開放的閱讀教學手法,其有效實施的核心,便是能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自主能動性。只有學生自己產(chǎn)生了閱讀的欲望,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理解能力,從而提升閱讀課堂的教學效能。通過舉辦一些閱讀活動的形式,能夠有效實現(xiàn)課堂閱讀氛圍的輕松化,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創(chuàng)造出更加開放自由的閱讀環(huán)境。
例如,《關雎》是一首行文優(yōu)美、韻調(diào)上口的古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一開始都無法有效深入理解詩文背后的美感。因此,筆者組織了一系列群文閱讀活動,來幫助學生形成相應的鑒賞力。在課堂的前五分鐘,筆者先讓學生齊讀《關雎》《蒹葭》這兩首詩,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要融入自身的情感,以放松的心態(tài)沉浸其中。接著,筆者讓學生以同桌為單位,兩人一人一句,進行有感情的誦讀,形成對詩文內(nèi)容的掌握。在學生對《詩經(jīng)》有了基本的認知以后,筆者利用一節(jié)閱讀課,開展了“《詩經(jīng)》我知道”的主題活動,學生可以上臺分享自己讀過的課外篇目的感受,也可以給別的學生介紹一些《詩經(jīng)》的基本知識。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把自己的閱讀學習成果進行了展示,形成了知識在集群中的傳遞效應,既豐富了課堂的知識內(nèi)容,又提升了自己閱讀的興趣,可謂是一舉兩得。
組織主題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是一種直接有效的教學激勵方法,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既拓展了自己的閱讀面,又加深了自己對閱讀內(nèi)容的挖掘深度,促進了對文章的理解。
群文閱讀是一種有效的課堂閱讀教學手法,打破了原有的閱讀課堂孤立、機械化的教學困境,形成了教學空間和教學資源上有效的雙向拓展,在提升學生閱讀素養(yǎng)、構(gòu)建語文學力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董紅紅.在群文閱讀中實施“五選”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J].學周刊,2016(03).
[2]徐振峰.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效果[J].課外語文,2019(19).◆(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東陳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