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文認為趙樹理小說的民族傳統(tǒng)藝術因子,可分解為“故事”“圓滿”“清官”“扣子”“綽號”“可說性”六大元素,正是由于對它們的創(chuàng)造性融匯,趙樹理成功地創(chuàng)立了富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新評書體小說,標志著新文學從“西化”實現(xiàn)了民族化、大眾化的蝶變。
學步外國文學、在歐風美雨滋潤下茁壯起來的新文學曾是趙樹理的文學模范,他一度創(chuàng)作過《到任的第一天》《悔》等“歐化”的作品。但新文學與底層民間幾乎絕緣的現(xiàn)實,使他真切地認識到:“新文學的圈子狹小得可憐,真正喜歡看這些東西的人大部分是學習寫這樣的東西的人,等到學的人也登上了文壇,他寫的東西事實上又只是給另一些新的人看,讓他們也學會這一套,爬上文壇去。這只不過是在極少數(shù)的人中間轉來轉去,從文壇來到文壇去罷了。”①趙樹理決意另辟蹊徑,力爭寫出為中國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但又閃耀著時代思想光芒的通俗新文學。要寫出為中國百姓所喜聞樂見的通俗新文學,路在何方?毋庸置疑,只能回到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的土壤中去。從1934年起,趙樹理在創(chuàng)作中自覺融入大量的民族傳統(tǒng)藝術元素,以契合中國百姓的欣賞習慣和審美情趣,創(chuàng)立了一條新文學大眾化之路,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新評書體小說。具體而言,趙樹理小說的民族傳統(tǒng)藝術因子,主要有:
以曲折生動、扣人心弦的完整故事取勝,無疑是中國傳統(tǒng)敘事類文學的一大法寶,或悲壯如《趙氏孤兒大報仇》,或凄美如《孟姜女哭長城》,或驚奇如《牡丹亭》,或纏綿如《西廂記》;或波瀾壯闊如《三國》《水滸》,或短小精悍如“三言”“二拍”;或言世俗人生如《金瓶梅》,或述神鬼世界如《聊齋志異》;或民間故事如《田螺姑娘》,或文人之作如《紅樓夢》……縱然內容各異、形式千般、風格懸殊,但莫不情節(jié)曲折、故事完整??梢哉f,喜聽故事、愛看故事是中國百姓,甚至是全人類的天性,哪怕時至今日,即便是一字未識之兒童,面對一個個有趣的兒童故事,也總是聽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不少兒童養(yǎng)成了在故事聲中進入甜美夢鄉(xiāng)的幼年習慣。在創(chuàng)作時,趙樹理始終銘記老百姓愛聽故事的傳統(tǒng),總是不遺余力地將故事元素融入作品,哪怕是篇幅極少的短篇小說,也堅持把故事講得曲折、完整。如《田寡婦看瓜》,盡管也就是千余字而已,卻也把田寡婦“土改”前為什么要看瓜、“土改”后剛開始也堅持看瓜、最終決定不再看瓜的故事寫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傊?,注重寫好故事是趙樹理小說的一大特點,其成名作《小二黑結婚》刊行時便被標注為“通俗故事”,有學者把趙樹理小說的結構特點概括為:“大多為縱向型的故事體,整體上是一個有頭有尾、首尾相顧的圓形結構”②,具有強烈的故事性。
學者楊春時說:“中國文化出于對理性主義的信任,對社會人生采取了樂觀的態(tài)度,認為理性主宰世界,人性本善,正義將戰(zhàn)勝邪惡,形成了所謂的‘樂觀文化’,中國文化充滿樂觀精神,它懲惡揚善,宣揚善惡有報,并且形成了‘大團圓’模式?!雹壅窃谶@樣一種文化涵養(yǎng)之下,賦予事情結果以一個圓滿的結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一個顯著共性,哪怕現(xiàn)實中是個悲劇性事件,寫入作品時,也要給他一個“圓滿”的結局。比如,《孔雀東南飛》中,恩愛夫妻焦仲卿與劉蘭芝,盡管生前被棒打鴛鴦,難以“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但死后也要化成鴛鴦,比翼雙飛;《感天動地竇娥冤》中,竇娥盡管遭人陷害而被斬殺,但“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三樁誓愿一一實現(xiàn),最終是冤情得以昭雪,殺人兇手張驢兒被處以死刑,貪官知府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正因為傳統(tǒng)文學過于追求“圓滿”的結局,以至于五四新文學的倡導者們一度將這種“大團圓”文學貶斥為“說謊”的文學、“瞞和騙”的文學:“做書的人……閉著眼不肯看天下的悲劇慘劇,不肯老老實實寫天公的顛倒慘酷,他只圖說一個紙上的大快人心。這便是說謊的文學”④;“中國人的精神,是很喜歡團圓的,……所以凡是歷史上不團圓的,在小說里往往給他團圓;沒有報應的,給他報應,互相騙騙”⑤。傳統(tǒng)文學這種濃得化不開的“圓滿”情結,造就了中國百姓鐘情“大團圓”的審美取向,并積淀為一種集體無意識。趙樹理充分尊重中國百姓鐘愛“大團圓”這一審美趣味,在創(chuàng)作時,有意識地將“圓滿”元素保留了下來,其作品差不多都是以進步戰(zhàn)勝落后、正義戰(zhàn)勝邪惡、光明戰(zhàn)勝黑暗而告終,在作品結構上形成了“一個一以貫之的特點,這便是:‘團圓’式的喜劇結尾”⑥,家喻戶曉的《小二黑結婚》,就是將一個現(xiàn)實生活中自由戀愛的悲劇改寫成了一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故事——故事原型岳冬至、智英祥兩情相悅,自由戀愛,最終不但沒能結秦晉之好,岳冬至竟然因之活活被人打死,而作品中,二黑、小芹歷經(jīng)磨難后終成眷侶,為村中第一對好夫妻。
在燦若星河的中國傳統(tǒng)文學之中,“清官”文學無疑是一個華美繽紛的耀眼星群。在綿延數(shù)千年的封建專制淫威之下,苦難深重的下層民眾“創(chuàng)造出一種廣泛而‘有效’的心理補償機制,試圖通過對清官的企盼、幻想、藝術張揚等神化方式,以使自己得以在心理上勉強抗衡周圍無處不在的黑暗與腐敗。這種機制造就了億萬下層國民心中的清官情結和通俗文藝中許許多多的清官故事”⑦。例如,在百姓心中,名列一號的清官非“包青天”莫屬。包拯,廬州合肥人,北宋名臣,以秉公執(zhí)法、剛正不阿稱譽古今。早在宋代戲劇中,就已出現(xiàn)了包公戲,至元代,包公戲迎來了一個高峰,13種公案戲中,包公戲就占了11種,元代雜劇奠基人關漢卿就創(chuàng)作有《包待制智斬魯齋郎》《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兩部包公戲。明清兩代的傳奇中也有不少關于包公的劇作,晚清民初則是包公戲的爆發(fā)期,涌現(xiàn)了大量的包公戲劇目,至今仍在演的就不下數(shù)十種,其中《秦香蓮》《貍貓換太子》《鍘包勉》《赤桑鎮(zhèn)》等劇目更是盛演不衰??梢哉f,歷史上,清官文學正是以其既能給匍匐于地的萬千普通民眾以一定的心理補償與療救,又能部分地填補其精神享受之空白的雙重功效,深深扎根在了中國廣大百姓的心中,散發(fā)出無窮魅力。
細察趙樹理小說與傳統(tǒng)清官文學,不難發(fā)現(xiàn),趙樹理不僅將“清官”元素引入小說之中,而且在小說結構上也大膽套用了傳統(tǒng)“清官”文學的敘述模式。趙樹理明確稱自己的小說是“問題小說”,是將工作中遇到的非解決不可而又不是輕易能解決的問題通過文學的形式加以呈現(xiàn)并探討解決之道。傳統(tǒng)清官文學的情節(jié)結構大致由“苦主蒙冤—清官審冤—冤案昭雪”三大板塊蟬聯(lián)而成,“清官審冤”是整個案情的轉折點。趙樹理“問題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大致也由“問題生成—清官干預—問題解決”三大部分一氣貫通,而問題的解決也是全賴于“清官干預”,只不過在傳統(tǒng)清官文學中,“清官”都是清一色的人——朝廷大臣,而趙樹理的小說中,“清官”可以是人——黨和政府的干部,如《小二黑結婚》中的“區(qū)長”,也可以是某項政策制度,如《登記》中新公布的“婚姻法”使得艾艾、燕燕的自由婚姻所遭遇的來自家長、村民事主任、區(qū)助理員三方面的阻力徹底瓦解。正因為趙樹理的“問題小說”與傳統(tǒng)“清官”文學是這般的“如出一轍”,所以趙樹理的小說被有的學者稱為“擬清官文學”。
在古代,說書是一種廣為民眾所喜愛的民間藝術,說書藝人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在相對固定的場所如茶館、妓館里面為消費者說書的,另一類是走街串巷隨時找個地兒說上幾段的。但不管是哪類說書人,都需要賺錢養(yǎng)家糊口,因此,有固定場所的說書人最希望的是聽眾這次聽了下次還來,而走街串巷的說書人則希望聽眾能堅持聽完而不是中途離場。那么,怎樣才能牢牢吸引住聽眾呢?那就要好好地“賣關子”,讓聽眾欲罷不能。關子亦稱“扣子”,指在故事敘述到某個緊要處時,突然中斷不講,另起爐灶,先插入別的內容,或者讓聽眾“且聽下回分解”,其根本目的是制造懸念,黏住聽眾??梢哉f,“扣子”藝術在中國傳統(tǒng)小說中俯拾皆是,且不說數(shù)十萬字、上百萬字的長篇章回小說形成了“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固化模式,即便是寥寥數(shù)千字的短篇小說,也不乏“扣子”藝術。如馮夢龍《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寫的是富家子弟曹可成為所欲為敗盡家產(chǎn)、最后又在報恩的妓女趙春兒的引導下重創(chuàng)家業(yè)的浪子故事。整篇小說設置了不少“扣子”——曹可成吃喝玩樂敗盡家產(chǎn),只能在墳場終其一生了嗎?趙春兒感念昔日贖身之恩,帶著豐厚積蓄嫁給可成,再次擁有殷實之家的可成從此安分守己了嗎?可成惡習不改,再次敗盡財產(chǎn),曹家還有希望復興嗎?可成真心悔恨乃至自殘后,趙春兒還有妙招重振曹家嗎?浪子回頭的可成,最終有了怎樣的結局?“扣子”一個接著一個,驚心動魄,引人入勝。趙樹理小說在當年之所以不脛而走,產(chǎn)生轟動效應,筆者以為一是靠內容吸引人——小說所反映的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與民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關,二是靠藝術魅力吸引人。在趙樹理小說藝術的眾多魅力因子中,“扣子”具有重要意義,他自稱常?!坝帽A艄适轮械姆N種關節(jié)來吸引讀者”⑧。正因為大量“扣子”的設立,才讓讀者(聽眾)欲罷不能。如《求雨》,寫的是金斗坪村抗旱救災的故事。解放前,凡遇旱災只能組織人員去龍王廟求雨,而今“土改”后又遇上了大旱,還是像從前一樣去龍王廟求雨嗎?以老貧農(nóng)于天佑為首的一部分人主張求雨抗旱,以黨支部書記于長水為首的一部分人主張開渠引水救災,究竟是選擇求雨呢還是選擇開渠呢?求雨與開渠各干各的,最終是誰勝了呢?當開渠遇到“攔路虎”石崖無法進展、不少人跑到了求雨隊伍中去時,開渠還能繼續(xù)進行下去嗎?當開渠引水的成功近在眼前,連最頑固的幾個老農(nóng)也陸續(xù)退出了求雨隊伍,只剩下于天佑一人時,他最終又會怎么做呢……如此環(huán)環(huán)“設扣”,著實讓讀者難以釋手。
綽號,又稱外號、諢號,即根據(jù)某人身上的一些特征給其取一個恰如其分的名號,大都含有親昵、憎惡或開玩笑的意味。一個恰當?shù)木b號,往往是畫龍點睛,能極生動形象地凸顯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或特征,給人以深刻印象,魯迅曾喻其為傳神的寫意畫:“不過寥寥幾筆,而神情畢肖,只要見過被畫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誰;夸張了這人的特長——不論優(yōu)點或缺點,卻更知道這是誰?!雹嵩谖覈?,綽號由來已久,《呂氏春秋》中就稱夏桀是“移大犧”——其力氣大得可以把牛移動。歷史上許多名人都有一個有趣的綽號,如西漢甄豐因喜歡夜間謀議被稱為“夜半客”,東漢崔烈以500萬錢買官被稱為“銅臭”,唐代溫庭筠因容貌丑陋被呼作“溫鐘馗”,駱賓王寫詩因多用數(shù)字做對子被稱為“算博士”,南宋趙霈擔任了諫議大夫之職卻大談禁殺鵝鴨被譏為“鵝鴨諫議”,明代程濟因博學而被稱為“兩腳書櫥”。而在我國歷代的文學作品中,綽號是刻畫人物的一種特殊手法,《水滸傳》在綽號的運用上堪稱登峰造極,梁山泊108個好漢,人人有綽號,如“及時雨宋江”“黑旋風李逵”“豹子頭林沖”“花和尚魯智深”等??梢哉f,綽號藝術已成為中國民俗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
趙樹理十分鐘愛綽號藝術:“外號這東西很好,它便于人們記憶,……農(nóng)民差不多都有外號……你聽得多了,會覺得農(nóng)民的智慧的確很豐富,取的外號挺適合這個人的性格,我不過是把這些人物每人配了一頂合適的帽子罷了!”⑩趙樹理古為今用,將古老的綽號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如《三里灣》中,袁天成老婆是村里有名的惹是生非的貨,用她的那套處世哲學做人做事,往往是鬧得雞飛狗跳,“能不夠”這個外號形象地說明她不是“能”得“不夠”,而是能得“過了頭”,簡直到了讓人痛恨厭惡的地步。在趙樹理筆下,“鐵算盤”“常有理”“翻得高”“使不得”“糊涂涂”“二諸葛”“三仙姑”“氣不死”“小腿疼”“吃不飽”“小飛蛾”等一個個趣味盎然的外號,在刻畫人物方面,出色地發(fā)揮了魯迅所言的“寫意傳神”的作用。
“說唱文學可算是一種庶民文藝,一種鄉(xiāng)土市井間的逸樂文化?!?作為一種古老的講唱結合、韻文散文兼用的民間文藝,早在《史記》“滑稽列傳”所載之“俳優(yōu)”活動中便可見說唱的身影,四川成都出土的“說書俑”揮鼓作藝的姿態(tài)更是形象地展現(xiàn)了漢時說唱的動人風采。至唐代,印度佛教傳入所帶來的講經(jīng)方式極大地促進了說唱的定型,宋代的百戲雜陳、瓦舍做場更是明證了說唱的一度繁榮,《東京夢華錄》《夢粱錄》對此有著生動的記錄。歷經(jīng)元明兩代的再發(fā)展,至清代,傳統(tǒng)說唱藝術終于迎來了它的全盛時期,并穿過歷史的重重關山煙云流傳至今,成為不死的藝術精靈。毋庸置疑,對于歷史上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文化程度低下的普通百姓而言,說唱藝術不失為一種重要的溝通手段,代代相傳的民間故事和不少社會時聞、大眾話題等,正是借助這種藝術形式得以傳播。從某種意義上說,說唱藝術已深深融入了尋常百姓的血脈之中,以至于有學者如是言:“對于文人墨客、館閣大臣來說,儒家經(jīng)籍是其走向事業(yè)和人生巔峰的文化依托;對于民眾而言,說唱小曲是可以沉浸其中的感性文化,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立志“要做一個真正為廣大農(nóng)民所熱愛的通俗文學家”?的趙樹理,從傳統(tǒng)說唱文學中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可說性”元素,努力使小說“成為能說的”?,以實現(xiàn)“寫給農(nóng)村中的識字人讀,并且想通過他們介紹給不識字人聽的”?初衷。為達到“可說性”標準,著重進行了三方面努力。首先是語言高度“口語化”,讓人聽得明白。他成功地將農(nóng)民群眾的口頭語言提煉為準確、鮮明、生動的文學語言,真正達到了“言文一致”,“不僅每一個人物的口白恰如其分,便是全體的敘述文都是平明簡潔的口頭語,脫盡了‘五四’以來歐化體的新文言臭味”?。即使是給農(nóng)民讀者“介紹知識分子的話,也要設法把知識分子的話翻譯成他們的話來說……‘然而’聽不慣,咱就寫成‘可是’;‘所以’生一點,咱就寫成‘因此’”?。其次是內容突出“故事性”,讓人聽得有味。在情節(jié)的剪裁上,他一般采用順敘法,單線索,不跳躍,不至于因為頭緒紛繁或者顛來倒去的碎片化而把人聽得稀里糊涂。追求故事的完整性,來龍去脈一概說清楚,不留懸念,不因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文人式審美趣味而致使故事“殘缺不全”,如《小二黑結婚》中,二黑小芹好事多磨終成眷屬之后會怎樣呢?人們難免意猶未盡,作品中“過門之后,小兩口都十分得意,鄰居們都說是村里第一對好夫妻”寥寥數(shù)語,便把二黑小芹自由婚姻的終身幸福寫盡了,確保了故事的完整無缺。最后是敘述力求“快節(jié)奏”,讓人聽得解渴?;旧鲜菫檎f唱文學所熏染的中國底層民眾,對充滿著大量冗長心理描寫和注重環(huán)境描寫的外國小說是相當隔膜的,他們習慣于欣賞情節(jié)緊湊的故事。因此,趙樹理的小說“少有靜止的景物與心理描寫”?,在人物塑造方面,也主要是通過其自身的行動及語言來彰顯性格,這就使得趙樹理小說總體上顯得簡潔明快,動作性強,扣人心弦。
集體無意識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無數(shù)同類經(jīng)驗在某一種族全體成員心理上的沉淀物,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tǒng)文學藝術的某些元素業(yè)已深深融入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積淀為一種集體無意識。五四新文學的拓荒者們救國心切,“在否定傳統(tǒng)時,就往往否定一切,而在學習西方新思潮時,又容易肯定一切”19,致使剛呱呱墜地的新文學因嚴重“西化”而與占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農(nóng)民群眾相脫離,趙樹理“對中國以說唱文學為基礎的傳統(tǒng)小說的結構方式、敘述方式、表現(xiàn)手段進行了揚棄與改造,創(chuàng)造了一種評書體的現(xiàn)代小說形式”?,使得中國普通百姓一接觸趙樹理之創(chuàng)作便有老友重逢之感,倍覺親切,愛不釋卷,以至于當年有《小二黑結婚》一經(jīng)刊出,半年間發(fā)行四萬冊的傳播“神話”,趙樹理本人也被美國記者貝爾登稱譽為“可能是共產(chǎn)黨地區(qū)中除了毛澤東、朱德之外最出名的人了”?。融入了眾多傳統(tǒng)藝術元素的趙樹理新評書體小說,標志著誕生于“五四”時期的新文學終于實現(xiàn)了從“西化”到民族化、大眾化的華麗蝶變。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