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鄉(xiāng)村人口變遷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

2020-04-10 02:27李隆玲武拉平
關鍵詞:口糧動物性需求量

李隆玲 武拉平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我國是一個有著將近14 億人口的發(fā)展中大國,糧食問題始終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重要保障。新中國成立70 年來,中國農業(yè)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不僅解決了人民的吃飯問題,也為全球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不斷深入,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遷移,農業(yè)勞動力向非農產業(yè)轉移,這勢必會對我國糧食安全產生重要影響。國家統計局發(fā)布的《2018 年全國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顯示,2018 年末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88億人,已超過總人口的20%。農民工已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我國人口結構不再是簡單的城鄉(xiāng)“二元”,而成為由城鎮(zhèn)(戶籍)人口、農民工和農村人口組成的“三元”結構,三者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35%、20%和45%。農民工從農村到城市,將經歷由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向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一方面導致農民工在務工城市的食物消費行為在保留原始消費習慣的同時,將越來越接近城市居民的消費特征,另一方面導致農民工的糧食生產行為發(fā)生改變,進而造成我國糧食市場供給壓力增大。厘清鄉(xiāng)村人口變遷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既是糧食安全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突破點,也是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研究的重要內容。

一些學者從用途角度對糧食需求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口糧需求降低空間大、趨勢減緩;飼料糧需求快速增加,是糧食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種子用糧基本不變;加工用糧小幅波動[1-3]。一些學者對我國糧食需求分區(qū)域和分品種進行了預測,主要品種包括稻谷、小麥、玉米、大豆等[4-7]。還有一些學者聚焦于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食物消費問題,研究發(fā)現食物消費結構中動物產品的增長是我國糧食需求增長的主要原因[8]。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xù)增長和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繼續(xù)提高,食物消費向富含蛋白質的動物性食物方向轉型升級[9]。而且,隨著居民對膳食營養(yǎng)知識的認識逐步加深,居民飲食向安全和營養(yǎng)方向轉變,推動食物消費需求的多樣化發(fā)展[10]。長期來看,我國糧食需求剛性增長[11]。

也有很多學者對糧食供給進行了研究。從國內生產來看,我國人均耕地少、水資源短缺、人均農業(yè)資源匱乏。同時,在傳統糧食生產中,為了追求糧食產量,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大,造成環(huán)境污染、耕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問題。此外,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快速推進也導致耕地急劇流失和水資源日益受到污染的威脅,這都將制約國內糧食供給能力的增長[12-14]。單產水平提高是中國糧食產量增加的直接推動力,對糧食增產的貢獻最大,更能提升糧食增產潛力[15-17]。糧食產量變化的影響因素還有農業(yè)機械化水平[18-19]、種糧補貼[20]、技術進步[21-22]、人口老齡化[23]、耕地集約利用[24]、灌溉效率[25]等。長期來看,我國糧食供給依然面臨緊平衡趨勢[26-27]。

縱觀現有研究,發(fā)現有關我國糧食需求和供給的研究較多,但缺乏從鄉(xiāng)村人口變遷角度研究其對我國糧食供需的影響,同時缺乏對約占全國1/5 人口的農民工群體的糧食需求的專門研究。農民工進城后,由原來的糧食生產者轉變?yōu)榧Z食的凈購買者,并且主要從事重體力勞動,能量消耗大,對肉蛋奶等動物性產品的需求增大,這不僅給我國糧食生產帶來了不利影響,而且還對我國糧食消費市場產生了較大沖擊。因此,本文利用廣東、浙江、山東、四川、河南和北京6 省(市)7 299 份農民工調查數據和國家統計局數據,從糧食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研究鄉(xiāng)村人口變遷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本文是對以往糧食安全研究的補充和深化,以期為我國制定精準糧食安全政策提供更多、更深層次的數據支撐和決策參考。

一、鄉(xiāng)村人口變遷從供求兩方面對糧食市場形成壓力

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有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為了計劃經濟和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1952 年中央勞動就業(yè)委員會提出要“克服農民盲目地流向城市”。1958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管理登記條例》的頒布,意味著中國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的真正建立,這一制度成為阻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非農產業(yè)流動的一道藩籬。1978 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農村開始出現農業(yè)勞動力剩余現象,與此同時,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出現為農民在鄉(xiāng)村“離土不離鄉(xiāng)”的就地就業(yè)創(chuàng)造了條件,尤其是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極為快速,不但吸收了大量的本地勞動力,而且還吸納了大量周邊欠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村剩余農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伴隨我國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快速發(fā)展,億萬農民離開鄉(xiāng)土涌入到城市務工經商,為中國經濟的持續(xù)高速增長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并做出了巨大貢獻。農民離開農業(yè)進城務工,使我國農村地區(qū)的兩大重要資源——土地和勞動力向非農部門轉移,這一資源的重新配置,從供求兩方面對我國糧食安全產生重要影響。

從糧食供給角度來看,我國糧食的種植結構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糧食市場供給壓力增大。首先,根本原因在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城市、進入非農領域就業(yè),導致費時費力的小麥和水稻種植面積減少,而相對省時省力的玉米種植面積增加。糧食種植結構的變化,雖然使糧食總量得到保證,但糧食結構矛盾卻日益突出。我國的口糧安全問題被潛在地隱藏起來,這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我國糧食安全的緊迫程度。其次,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的發(fā)展直接導致了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加,推動農業(yè)生產成本提高,農民的收益下降,種糧積極性也因此而降低。再次,農民為了增加收入會選擇高收益的經濟作物,放棄種植糧食作物。農戶選擇種植單季糧食作物,復種指數不斷下降,這也將對我國糧食安全產生影響。最后,城市化導致耕地被大量占用,耕地面積減少,耕地質量下降,從而導致糧食“隱形”減產。

從糧食需求角度來看,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的發(fā)展,致使我國糧食需求呈現剛性增加的趨勢,而且需求的增長往往快于預期。影響糧食需求快速增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第一,城鄉(xiāng)居民收入提高,對動物性產品等健康營養(yǎng)食物的需求增加,由此加速了對消費動物性產品而引致的飼料糧需求的增加。第二,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和就業(yè)行業(yè)的特點,也拉動糧食需求不斷增加。一方面,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農民以前在農村是糧食和食物的生產者,進城務工后變成糧食和食物的凈購買者;另一方面,農民進城后主要從事體力消耗較大的行業(yè),食物需求也較多。第三,農村適齡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的比重不斷下降,從事農業(yè)生產的勞動力趨于老齡化,并且女性勞動力占比逐年增加,導致留守農村的人口以老年人和婦女兒童為主,大部分也成為糧食的凈購買者。

二、鄉(xiāng)村人口變遷對我國糧食需求的影響

(一)糧食需求結構的變化

從糧食用途結構來講,我國糧食需求包括口糧、飼料糧、加工用糧、種子用糧和其他需求五大類。加工用糧、種子用糧以及其他需求的占比較小,年際間變化不大,約占當年我國糧食需求總量的15%。糧食需求結構中變化較大的是口糧和飼料糧,二者合計占我國糧食總需求的85%左右。依據傳統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統計方法,我國居民糧食需求量等于城鎮(zhèn)居民與農村居民糧食需求量之和,其中,城鎮(zhèn)居民糧食需求量等于城鎮(zhèn)人口(包括城鎮(zhèn)戶籍居民和農民工)與城鎮(zhèn)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的乘積,農村居民糧食需求量等于農村人口與農村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的乘積。將城鄉(xiāng)居民食物消費量進行折算,可以到得城鄉(xiāng)居民的糧食(原糧,包括口糧和消費動物性產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量,并可以進一步折算得到全口徑的糧食總需求量①全口徑糧食總需求量=城鄉(xiāng)居民糧食需求量/85%。。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基于傳統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視角的糧食需求估計方法并不能準確反映目前我國糧食需求的實際情況,原因是沒有考慮約占我國1/5 人口的農民工群體的食物消費水平與結構的特殊性。農民工進城后,主要從事體力勞動強度較大的行業(yè),能量消耗大,其食物消費情況既不同于農村居民,也不同于城鎮(zhèn)居民。一方面,在城鎮(zhèn)居民食物消費抽樣統計中,調查對象為城市市區(qū)和縣城關鎮(zhèn)區(qū)的住戶,農民工被抽中作為調查對象的概率非常低,因而盡管農民工人數算在了城市人口中,但抽樣統計的城市戶籍居民的人均食物消費并不能反映農民工的實際糧食需求情況。另一方面,在農村居民食物消費抽樣統計中,部分農民工雖然算在農村家庭常住人口中,但其消費水平和結構已不同于外出務工前,也不同于現在的農村留守人口。超過60%的農民工從事的是制造業(yè)、建筑業(yè)和批發(fā)零售業(yè),在這些行業(yè)(尤其是建筑行業(yè))中,農民工主要從事(重)體力勞動,能量消耗大,其糧食需求既大于其進城務工前在農村務農時的消費量,也大于目前城鎮(zhèn)戶籍居民的消費量。此外,隨著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其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會增加動物性產品等健康營養(yǎng)食物的需求,由此引致的飼料糧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從而對糧食需求形成更大壓力。

已有研究表明,雖然我國糧食產量在不斷增加,但始終趕不上實際需求的增長速度。根據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guī)劃綱要(2008—2020 年)》的預測,2020 年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400 億噸以上,糧食需求總量達到5.725 億噸,其中口糧和飼料糧需求量分別為2.475 億噸和2.355 億噸。實際上,2010 年我國糧食產量已達到5.591 億噸,2019 年更是達到6.638 億噸。盡管這樣我們依然感到供求緊平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滿足需求的拉動,反映了我國糧食需求的強勁增長。鄉(xiāng)村人口變遷引起我國居民糧食需求結構發(fā)生較大變化,因此,有必要對我國居民糧食需求重新進行審視。本文將從“城鎮(zhèn)戶籍居民+農民工+農村居民”的“三元”結構新視角對我國居民的糧食需求進行研究。

(二)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糧食需求水平和結構變化

1.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口糧需求

城鄉(xiāng)居民的口糧消費呈明顯的下降趨勢,其中,城鎮(zhèn)居民的人均口糧消費量在2000 年以前降幅較大,農村居民人均口糧消費量在2000 年以后降幅較大。如表1 所示,1985 年城鎮(zhèn)居民的人均口糧消費量為264.24 千克,2000 年降低至161.39 千克,累計降幅高達38.92%。2010 年城鎮(zhèn)居民的人均口糧消費量降低至159.86 千克,2018 年進一步降低至110.00 千克,累計降幅達31.19%。1985 年農村居民的人均口糧消費量為257.45 千克,2000 年為250.23 千克,累計降幅為2.80%。2000 年以后,農村居民的人均口糧消費量大幅度下降,2010 年降低至181.44 千克,累計降幅為27.49%。2018 年進一步降低至148.50 千克,累計降幅為18.15%。可以看出,農村居民人均口糧消費量大幅度下降的時間滯后于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口糧消費量大幅度下降的時間,這主要是由于農村經濟發(fā)展水平滯后于城鎮(zhèn)經濟發(fā)展水平。

表1 1985—2018 年城鄉(xiāng)居民人均口糧(原糧)消費量(單位:千克/年)

2.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消費動物性產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

城鄉(xiāng)居民的動物性產品消費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從而拉動對飼料糧需求的快速增加。隨著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增長,消費不斷升級,膳食結構也發(fā)生了改變。將肉禽及制品、蛋及制品、奶及制品和水產品分別按照1∶3.57、1∶2.37、1∶0.45 和1∶1.40 的糧食轉化率折算為原糧,即為消費動物性產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如表2 所示,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動物性產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總體上呈增長趨勢。具體而言,1985 年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動物性產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量分別為134.00千克和49.99 千克,2000 年二者分別增長至177.11 千克和78.75 千克,累計增長率分別為32.17%和57.53%。2010 年二者進一步增長至224.00 千克和92.34 千克,累計增長率分別為26.48%和17.26%。2010—2017 年,城鎮(zhèn)居民消費動物性產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量經歷了先增加后減小再增加的過程,總體呈小幅減小趨勢。而農村居民消費動物性產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量呈穩(wěn)定增長趨勢,2010 年以來的年均增長率為7.17%??梢钥闯?城鎮(zhèn)居民消費動物性產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量始終高于農村居民,但增速放緩。這主要是由于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增強,城鎮(zhèn)居民更加注重合理膳食和營養(yǎng)健康。

3.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糧食總需求

綜合口糧消費和動物性產品消費引致的飼料糧需求,可以得到城鄉(xiāng)居民的糧食(原糧)總需求。如表3 所示,城鎮(zhèn)居民的糧食消費總量呈波動性減小趨勢,其中,口糧所占比例逐漸減小,飼料糧所占比例逐漸增加,二者占比分別從1985 年的66.35%和33.65%,變?yōu)?018 年的35.55%和64.45%。農村居民的糧食消費總量基本穩(wěn)定并處于不斷小幅波動之中,其中,口糧所占比例逐漸減小,飼料糧所占比例逐漸增加,二者占比分別從1985 年的83.74%和16.26%,變?yōu)?018 年的48.03%和51.97%。這說明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品消費結構也發(fā)生了變化,對富含蛋白質的動物性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多,而對米及制品和面及制品等口糧需求不斷下降,人們從吃得飽逐漸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

表2 1985—2018 年城鄉(xiāng)居民人均動物性產品(原糧)消費量(單位:千克/年)

表3 1985—2018 年城鄉(xiāng)居民人均糧食(原糧)消費量(單位:千克/年)

(三)農民工與城鄉(xiāng)居民糧食需求比較

1.數據來源及說明

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主要來自中國農業(yè)大學的“我國城鎮(zhèn)外來務工人員就業(yè)和消費需求項目”,調查采用多階段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共獲得適用于本研究的有效樣本7 299個,其中,北京1 366 個,廣東1 329 個,浙江1 506 個,山東1 357 個,河南586 個,四川1 155 個。這6 個省市流入的農民工約占全國農民工總量的一半①根據《2012 年全國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計算得出2012 年廣東、浙江、山東、四川、河南和北京流入農民工合計1.27 億人,占農民工總數的48.58%。其他年份的《全國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均未報告分省的農民工數量。。而且,無論是經濟發(fā)展水平,還是居民飲食文化和習慣,它們都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和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全國農民工的糧食需求特點。

調查的具體過程是:第一步,在每個省(市)選取兩個市(縣):省會城市和流入農民工較多的地(縣)級市。第二步,按照國家統計局發(fā)布的《2012 年全國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中的農民工務工行業(yè)結構,在每個市(縣)確定各行業(yè)調查樣本的數量。在對每個行業(yè)的農民工個體進行抽樣時,根據行業(yè)特點采取兩種不同方式。一是對于工作和生活相對集中的建筑業(yè)、制造業(yè)和部分批發(fā)零售業(yè)的農民工,采取調研員分組統一到單位進行調查的方法,由單位負責人提供名單隨機選取,平均每個單位調查10~20 個農民工。二是對于工作和生活相對分散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yè)、住宿餐飲業(yè)和居民服務業(yè)等行業(yè)的農民工,由調研員自行到農民工工作場地或居住地進行調研。

該調查詳細記錄了被調查對象一日三餐和加餐(最近24 小時內)的食物消費信息,比如每餐的就餐類型、就餐種類及數量、重量和支出,這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數據保障。為了能夠對農民工的糧食消費進行準確估計,該調查項目還進行了三套系數的調研:(1)主副食折算系數,即主食(米及制品、面及制品、其它谷類制品)和副食(炒菜等)與稻谷、面粉、其它谷類和動物性產品(肉禽及制品、蛋及制品、奶及制品、水產品)的轉換系數;(2)成品糧原糧轉換系數,即稻谷、面粉、其它谷類與水稻、小麥、雜糧的轉換系數;(3)動物性產品耗糧系數,即動物性產品(肉禽及制品、蛋及制品、奶及制品、水產品)與飼料糧的轉換系數。

2.農民工與城鄉(xiāng)居民糧食消費水平和結構的差異

按照小麥的出粉率(標準粉)平均為82%,水稻的出米率平均為73%,雜糧的折算率平均為90%,將面及制品、米及制品、其它谷類制品折算為原糧,即為農民工的口糧需求量。將肉禽及制品、蛋及制品、奶及制品和水產品分別按照1∶3.57、1∶2.37、1∶0.45 和1∶1.40 的糧食轉化率折算為原糧,即為農民工消費動物性產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量。綜合口糧消費和動物性產品消費引致的飼料糧需求,可以得到農民工的糧食(原糧)總需求??傮w來看,農民工的年人均糧食需求量為455.00 千克,其中,口糧消費量為238.96 千克,消費動物性產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為216.04 千克,占比分別為52.52%和47.48%。

表4 農民工與城鄉(xiāng)居民人均糧食(原糧)消費量比較(單位:千克/年)

農民工的糧食總需求量既高于農村居民,也高于城鎮(zhèn)居民。如表4 所示,農民工比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均糧食需求量分別高152.93 千克和149.85 千克,高出的比例分別為50.63%和49.11%。其中,農民工比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均口糧消費量分別高119.71 千克和65.91 千克,高出的比例分別為100.39%和38.09%。農民工比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動物性產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量分別高33.22 千克和83.94 千克,高出的比例分別為18.17%和63.54%。由此可見,無論是糧食需求總量,還是口糧需求量和消費動物性產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量,農民工的需求明顯高于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一方面,這與農民工從事的工種有關,農民工主要從事(重)體力工種,能量消耗大,其糧食需求量自然也多。另一方面,隨著農民工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工增加了對動物性產品等健康營養(yǎng)食物的需求,由此引致的飼料糧的需求也不斷增加。

農民工的糧食消費結構介于農村居民與城鎮(zhèn)居民之間。農民工、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口糧消費量與消費動物性產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量的比例分別為52.52% 和47.48%、39.48% 和60.52%、56.71%和43.29%。由此可見,農民工的口糧消費量和消費動物性產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量基本上差不多,城鎮(zhèn)居民消費動物性產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量比口糧消費量多,而農村居民的口糧消費量比消費動物性產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量多??梢钥闯?農民工的糧食消費結構介于農村居民與城鎮(zhèn)居民之間。一方面,這與收入水平相關,農民工進城務工后,其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并基本上介于農村居民與城鎮(zhèn)居民之間,收入水平決定了消費水平,因而農民工的糧食消費結構也介于農村居民與城鎮(zhèn)居民之間。另一方面,由于“示范效應”,農民工的消費行為受周圍城鎮(zhèn)居民消費水準的影響,其糧食消費結構越來越接近城鎮(zhèn)居民。

3.鄉(xiāng)村人口變遷對糧食需求的拉動

城鎮(zhèn)化的快速發(fā)展,引起農村勞動力向城市不斷轉移。農民工進城前后糧食消費變化即是城鎮(zhèn)化對糧食需求的拉動作用。然而,比較農民工進城前后的糧食消費變化在實際操作中有一定的難度。原因是相當數量的農民工并非剛剛進城務工,而是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了很多年,不能用其多年前進城之前的糧食消費與目前的糧食消費進行比較。為此,比較簡單且具有說服力的方法是對比目前農村居民和城市農民工的平均糧食消費情況,從而說明城市化對糧食需求的拉動作用[30]。對比農民工與農村居民的糧食需求發(fā)現,農民工轉移到城市以后,其人均糧食需求量增加了149.85 千克,增加的比例為49.11%。利用農民工與農村居民的人均糧食需求差異,乘以全國農民工的數量,大致可以反映由于農民工進城而導致的糧食需求的增加量。按照2014 年農民工數量2.74 億計算,糧食需求的增加量為4 105.89 萬噸,約占我國同期糧食產量的6.42%,僅次于我國糧食主產區(qū)山東省2014 年的糧食產量①農民工與農村居民的人均糧食需求量,均使用的是2013 年和2014 年的平均值。。

上述計算方法沒有考慮農民工和農村留守居民的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實際上,農民工和農村留守居民在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上存在很大差異。研究發(fā)現,進城農民工以男性居多,并且大多是青壯年的勞動力,而農村留守居民大多是老年人和婦女兒童?!稗r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顯示,農民工的性別比例比較穩(wěn)定,2009 年以來男性農民工的比例均在65%以上,而女性農民工均在35%以下。農民工主要以青壯年為主,新生代農民工越來越成為農民工的主要組成部分,約占全國農民工數量的一半。從年齡結構來看,我國農村適齡勞動力(15~64 歲)的比重不斷下降,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15~44 歲)的比例下降較快。從性別結構來看,女性勞動力從事農業(yè)勞動的比例逐年增加,男性勞動力從事農業(yè)勞動的比例逐年下降。

直接比較目前城市農民工和農村居民的平均糧食消費情況,實際上是比較青壯年農民工與農村留守的“老年”和“婦女兒童”的平均糧食消費情況,前者的消費自然比后者高。為了對兩個群體的糧食消費情況進行更加準確可靠的比較,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對兩個群體進行進一步控制。一是選擇農民工中與目前農村人口類似的樣本(即老年或婦女),將其與農村居民的平均糧食消費情況進行對比。二是選擇農村人口中與農民工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類似的樣本,將其與農民工的平均糧食消費情況進行對比。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下面采用第一種矯正方法,對農民工和農村居民的平均糧食消費情況進行重新對比,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準確合理地反映鄉(xiāng)村人口變遷對糧食需求的拉動作用。

從農民工總樣本中選取女性農民工和50 歲以上農民工兩個子樣本,分別計算兩個子樣本的人均糧食需求量,結果見表5。女性農民工的年人均口糧、消費畜禽制品引致的飼料糧和糧食總需求量分別為188.48 千克、211.68 千克和400.16 千克。50 歲以上農民工的年人均口糧、消費畜禽制品引致的飼料糧和糧食總需求量分別為188.63 千克、211.49 千克和400.12 千克??梢钥闯?兩個子樣本的糧食消費水平和結構非常接近。兩個子樣本與農民工總樣本的人均糧食需求量相比,口糧需求量約少了50 千克,消費畜禽制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量約少了5 千克,糧食總需求量約少了55 千克。與農村居民相比,女性農民工的口糧、消費畜禽制品引致的飼料糧和糧食總需求量分別多15.43 千克、79.58 千克和95.01 千克,分別多了8.92%、8.92%和31.14%。與農村居民相比,50 歲以上農民工的口糧、消費畜禽制品引致的飼料糧和糧食總需求量分別多15.58 千克、79.39 千克和94.97 千克,分別多了9.00%、60.10%和31.12%。由此可見,從需求量上來看,無論是女性農民工還是50 歲以上農民工,他們的口糧需求和消費畜禽制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都比農村居民多;從需求結構上來看,女性農民工和50 歲以上農民工消費畜禽制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的增加比率更大。

表5 不同類別農民工與農村居民人均糧食(原糧)消費量比較(單位:千克/年)

運用上述計算方法,利用女性農民工或50 歲以上農民工與農村居民的人均糧食需求差異,乘以全國農民工的數量,得出由于農民工進城而導致的糧食需求的增加量,即鄉(xiāng)村人口變遷對糧食需求的拉動作用??紤]到女性農民工和50 歲以上農民工的糧食消費水平和結構非常接近,此處采用二者的平均值代表女性農民工和50 歲以上農民工的人均糧食需求量。結果表明,農民工轉移到城市使糧食需求增加了31.13%,人均增加了94.99 千克。利用上述計算方法可得,由農民工進城而導致的糧食需求的增加量為2 602.73 萬噸,約占我國同期糧食產量的4.07%。

三、鄉(xiāng)村人口變遷對我國糧食供給的影響

(一)糧食播種面積及種植結構變化

我國糧食總播種面積變化不大,個別年份波動較大。如圖1 所示,1990—1999 年我國糧食的播種面積相對穩(wěn)定,基本維持在11 000 萬公頃以上,1998 年達到階段最高點11 379 萬公頃。隨后五年由于自然災害、亞洲金融危機、糧食價格低迷、放開糧食購銷改革等原因,致使播種面積不斷下降,2003 年糧食種植面積跌破10 000 萬公頃。自2004 年起,國內支持政策的出臺和糧食價格的提高刺激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播種面積開始緩慢上升,2018 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1 704 萬公頃。從總播種面積增長率來看,1991—1994 年和1999—2003 年播種面積分別出現兩波負增長,其余年份均為正增長。1991—1994 年的最低增長率為-1.56%,1999—2003 年的增長率最低降至-4.31%。2010 年以來的增長率基本在1%以上,自2014 年起增長率逐年下降,2017—2018 年出現第三波負增長,增長率分別為-1.04%和-0.81%,主要原因是近年來各地積極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調整、優(yōu)化農業(yè)生產結構,適當減少糧食播種面積,主動增加優(yōu)質高效農作物的播種面積。

圖1 1990—2018 年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及增長率變化(單位:千公頃,%)

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結構變化差異較大,總體來講,稻谷種植面積變化不大,小麥種植面積小幅度減少,玉米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稻谷種植面積變化不大,1990—1999 年基本維持在3 000 萬公頃到3 300 萬公頃之間,2000 年跌破3 000 萬公頃,2003 年進一步跌至2 650 萬公頃,自2004 年起稻谷種植面積開始小幅度增長,2018 年達到3 019 萬公頃,接近于20 世紀90 年代初的稻谷種植面積。小麥種植面積小幅度減少,90 年代初基本在3 000 萬公頃左右,2000 年減少至2 665 萬公頃,2004 年進一步跌至2 163 萬公頃,之后小麥種植面積逐年緩慢增長,2018 年達到2 427 萬公頃,主要原因是近年來小麥品種結構優(yōu)化,優(yōu)質小麥播種面積增加,小麥總播種面積變化不大。玉米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90 年代初基本在2 000 萬公頃左右,2007 年突破3 000 萬公頃,2013 年突破4 000 萬公頃,2015 年達到最大種植面積4 497 萬公頃,之后略有下降。2004 年以來玉米種植面積累計增長65.57%,年均增長率高達3.67%。三大糧食作物以外的其他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呈下降趨勢。我國稻谷和小麥的種植比例分別從1990 年的29.14% 和27.10%,下降到2018 年的25.79%和20.73%,而同期玉米種植比例則從18.86%增加到36.00%。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從需求方面看,城鎮(zhèn)化的不斷發(fā)展拉動了動物性產品的消費,從而刺激以玉米為主的飼料糧需求的不斷增加,種植玉米更有利可圖,農戶作為理性經濟人會選擇多種植玉米;二是從供給方面看,伴隨城鎮(zhèn)化的不斷發(fā)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城市、進入非農領域就業(yè),導致費時費力的小麥和水稻種植面積減少,而相對省時省力的玉米種植面積增加。

(二)糧食產量及主糧結構變化

總體來講,我國糧食產量總體上呈現波動性上升趨勢。如圖2 所示,從糧食總產量來看,1990—1998 年糧食產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但伴隨小幅波動,個別年份有略微下降,期間糧食產量的累計增長率為14.80%,年均增長率為1.74%。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產量“五連跌”期間,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2003 年跌至4.3 億噸左右,比1998 年下降了15.93%。為了扭轉糧食產量不斷下跌的局面,政府開始制定實施了多項糧食補貼政策。2004 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五連豐”。特別是在2004—2015 年期間出現恢復性的增長,在此期間實現了糧食產量“十二連增”,累計增長率高達40.71%,年均增長率高達3.15%。2016 年我國糧食產量66 043.5 萬噸,比上一年減少16.8 萬噸,減少了0.03%。2017 年我國糧食產量66 160.7 萬噸,比上一年增加117.2 萬噸,增加了0.18%。2018 年我國糧食產量65 789.2 萬噸,比上一年減少371.5 萬噸,減少了0.56%。糧食產量雖有小幅波動,但基本處于高位水平,主要原因是糧食生產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優(yōu)化。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糧食產量66 384 萬噸,比上一年增加594 萬噸,增長0.9%,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

圖2 1990—2018 年我國糧食產量及增長率變化(單位:萬噸,%)

分品種來看,稻谷和小麥產量呈小幅度的波動性增長,玉米產量基本呈現持續(xù)增長態(tài)勢。如圖3 所示,稻谷產量在2000 年之前基本保持在18 000 萬噸左右,2000—2003 年有所下降,2004 年以后呈持續(xù)增長態(tài)勢,2011 年突破20 000 萬噸,之后不斷波動增長,2018 年稻谷產量達到21 212.9萬噸。小麥產量在1995 年之前基本上保持在10 000 萬噸左右,1996—1999 年升高到11 000 萬噸左右,2000—2003 年有所下滑,2004 年之后持續(xù)增長,2015 年突破13 000 萬噸,2016 年和2017 年平穩(wěn)增長2018 年略有下降。玉米產量基本上保持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趨勢,1995 年之前基本上在10 000萬噸左右,1995—2005 年在10 000 萬噸至14 000 萬噸徘徊,2006 年突破15 000 萬噸,2011 年突破20 000 萬噸,2015 年攀升至26 499.2 萬噸,2016—2018 年有小幅回落。

圖3 1990—2018 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產量變化(單位:萬噸)

從稻谷、小麥和玉米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來看,在2000 年以前,稻谷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40%左右,之后逐年下降,2018 年這一比例降低至32.24%。玉米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例不斷上升,1990 年為21.70%,2011 年上升至35.91%,并且超過了稻谷產量,成為占糧食總產量比重最大的作物,取代了之前谷物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2015 年玉米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例突破40%,之后略有下降,2018 年玉米產量占比為39.09%。小麥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例年際間變化不大,基本上處于20%到22%之間,特別是2004 年以來,小麥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20%左右。薯類和豆類等占糧食總產量的比例不斷縮小,2018 年減小至8.69%,原因是薯類和豆類的產量比較低,逐漸被玉米等高產作物所替代。目前,國家提出了馬鈴薯主糧化戰(zhàn)略,預計2020 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由于馬鈴薯的產量較少,占主糧的比例依然很小。按照薯類和糧食5∶1的折算比例,2018 年我國薯類產量2 865.4 萬噸相當于573.1 萬噸糧食,占糧食總產量的0.87%。

四、結論和啟示

本文利用廣東、浙江、山東、四川、河南和北京6 省(市)7 299 份農民工的調查數據和國家統計局數據,在分析我國糧食市場供求壓力的基礎上,分別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分析了鄉(xiāng)村人口變遷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研究發(fā)現:

從糧食需求方面來看,城鎮(zhèn)居民的糧食需求呈波動性減小趨勢,農村居民的糧食需求基本穩(wěn)定并伴隨小幅波動。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口糧消費比例逐漸減小,消費動物性產品引致的飼料糧需求比例不斷增加。農民工的糧食需求既高于農村居民也高于城鎮(zhèn)居民,消費結構介于農村居民與城鎮(zhèn)居民之間。另外,2014 年進城農民工引起糧食需求增加2 602.73 萬噸,約占我國同期糧食產量的4.07%。

從糧食供給方面來看,我國糧食播種面積變化不大,個別年份波動較大。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結構變化差異較大,總體來講,稻谷種植面積基本穩(wěn)定,小麥種植面積小幅度減少,玉米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我國糧食產量總體上呈現波動性上升趨勢,分品種來看,稻谷和小麥產量呈小幅度的波動性增長,玉米產量基本上呈現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態(tài)勢。

因此,在制定糧食安全政策時,既要考慮鄉(xiāng)村人口變遷對我國糧食需求的影響,也要充分考慮鄉(xiāng)村人口變遷對糧食供給的影響。未來保障糧食安全需要注重國內糧食生產,保障口糧絕對安全,從注重數量轉變?yōu)閿盗颗c質量并重;充分利用國際市場,推進飼料糧及畜產品進口多樣化;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加強與沿線國家的農業(yè)貿易合作,推進進口市場多元化;加強膳食營養(yǎng)知識宣傳,倡導健康營養(yǎng)的膳食模式,推動食物消費多樣化。

猜你喜歡
口糧動物性需求量
人的動物性與植物性
人的動物性與植物性
從數學角度看“彈性”
動物性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價格戰(zhàn)是一定的! 2020年蝦苗需求量預計減少10%~20%,苗價下調是趨勢
楊凌農科 讓普通口糧變“地下黃金”
祖?zhèn)鳌翱诩Z”
漫畫輕兵器之十四 舌尖上的軍糧——戰(zhàn)斗口糧與營養(yǎng)(Ⅶ)
漫畫輕兵器之十四 舌尖上的軍糧——戰(zhàn)斗口糧與營養(yǎng)(Ⅳ)
余干县| 巴青县| 三江| 繁峙县| 磐石市| 宝鸡市| 晋中市| 晴隆县| 松桃| 丹阳市| 潮安县| 富宁县| 汉沽区| 建昌县| 洛阳市| 襄城县| 盐城市| 长沙市| 西华县| 九江市| 凌海市| 南投县| 青神县| 余江县| 尚义县| 大竹县| 都昌县| 北京市| 江门市| 中西区| 临朐县| 凤冈县| 涞源县| 保靖县| 当雄县| 大城县| 靖安县| 雅安市| 义马市| 抚远县| 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