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改革開放史研究與學科建設芻論

2020-04-07 03:48王凜然
紅廣角 2020年1期
關鍵詞:學科建設

王凜然

【摘 要】改革開放史研究符合史學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強烈的學術需求和現實需要,備受各界期待,方興未艾。改革開放史研究可從改革開放初期史起步,以城市史、環(huán)境史等專門史為突破口,加強史學理論和史料學研究等史學基礎工作。改革開放史研究應重視社科規(guī)劃、成果發(fā)表、機構組織、教育教學、社會服務等學科建設,用體制機制支撐這一新興研究領域可持續(xù)、高水平發(fā)展。

【關鍵詞】改革開放史研究;史學理論與方法;學科建設;史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K27;D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6644-(2020)01-0099-09

近來以改革開放40年磅礴歷程為對象的改革開放史研究表現出了積極且強勁的發(fā)展態(tài)勢,逐漸成長為中國史學研究的前沿和新興增長點。關于改革開放史實證研究的著述、碩博士論文、社科規(guī)劃立項數等均有較快增長。但也必須承認,目前“改革史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真正有分量的成果還不多”,a“回顧與展望改革開放史研究,是當前學術界的一個重大課題”。b一般認為,判斷一個學科的發(fā)展有三個重要標準:一是研究的必要性,二是研究對象(內容)的自主性,三是學科制度建構的可能性。在改革開放史研究興起初期,筆者認為從上述三方面展開一定的改革開放史理論研討或可對這一新興研究領域的發(fā)展有所助益。

一、改革開放史研究的必要性

學術需求和現實需要是一門學科得以誕生并獲得發(fā)展的必要性前提。沒有這一前提的存在,任何學科的突破深化都無從談起,改革開放史研究概莫能外。

(一)改革開放史研究符合史學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史學研究需求

改革開放史屬于同時代史(或稱“現實史”)。所謂同時代史,是指作為研究對象的該段歷史仍然處于發(fā)展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基本處于同一歷史時代。史學界似乎有“同時代人不修同時代史”的“傳統(tǒng)”。梁啟超曾說,既往的中國史學“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非鼎革之后,則一朝之史,不能出現”。c但只要閱讀中國史學史就會發(fā)現,這一“傳統(tǒng)”并非確然。中國史家研究同時代歷史的成果并不罕見。杜佑在“安史之亂”后著手撰《通典》,d兩宋至明清的史家也都有對同時代歷史的撰述和評判。特別是被譽為中國史學“研究規(guī)范和高不可攀之范本”的司馬遷的《史記》,“既是一部通史,同時也是一部同時代史,通過它可以驗證漢武帝在位期間是一個怎樣的時代”。e史家們孜孜不倦于同時代史的著述與“鮮明的時代精神”這一中國史學優(yōu)良傳承緊密相連。a近代以降,上承時代精神,下啟“以求實用”之風氣。魏源的《道光洋艘征撫記》、夏燮的《中西紀事》、王闿運的《湘軍志》、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等相繼出版,“編纂當代史籍,遂漸漸興盛”。b雖民國時期有所衰落,c但新中國成立后,同時代史研究又復壯大。胡喬木1951年出版的《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詳細介紹了新中國成立后兩年的歷史,打破了“易代修史”的誤區(qū),“其最重要的史學價值是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研究現實史的先河”。d即使學術水平有優(yōu)有劣,但20世紀50年代出版的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綱》《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1959)》《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等同時代史作品也都呈一時之盛。

西方史學同樣具有同時代人撰同時代史的傳統(tǒng)。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被后世譽為“歷史科學之父”的修氏在《伯》著中表現出對同時代史的強烈興趣。他將同時代史與過往歷史比較后,認為“所有的證據使我得到一個結論:過去的時代,無論在戰(zhàn)爭方面,或在其他方面,都不是偉大的時代”,e表現出了其詳今略古的史學魄力。修氏之后,塔西佗的《歷史》、阿諾爾夫的《當代史》、伯納德·安德烈的《亨利七世年代記》、喬治·皮博迪·古奇的《當代歐洲史(1878—1919)》、利薩加雷的《巴黎公社史》等均可稱為同時代人修同時代史的重要著作。馬克思更是以《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為同時代史研究提供了典范,“馬克思不僅特別熱衷于研究法國過去的歷史,而且還考察了法國時事的一切細節(jié),搜集材料以備將來使用”。f雖20世紀初因史學專業(yè)化等原因,同時代史研究有所式微,但20世紀50年代后現實世界出現的各類問題又重新使歷史學家越來越多地關注同時代正在發(fā)生的前所未有的飛速躍遷,“在這種背景下,二次大戰(zhàn)及其后當代人親眼目睹的歷史過程,成了歷史科學研究的新熱點”,“歷史研究范圍突破原來的界線而一直延伸到當代,成了不可逆轉的趨勢”。

無論古今中外,同時代史長期以來都是史學百花園中與眾多史學部類共同綻放的一朵奇葩,不可偏廢。更為重要的是,歷史學“只有通過改進研究方法,搜集、批評和融化新的資料才能獲得發(fā)展”,h中國近代歷史學的發(fā)展和演變,“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與新史料的發(fā)現程度構成正比例關系”。i這是因為,同時代史研究往往意味著新史料、新方法。在這一意義上,不同時期的同時代史研究都將該時期史學研究的時間進一步向下延展,進而推動著該時期的史學理論與方法的更新。當下,作為同時代史的改革開放史就是中國史下延的最新時段,擁有著太多尚未開墾的處女地,藏有數量眾多且類型新穎的新史料,也必然會帶來理論方法的革新。開展改革開放史研究是歷史學自身生長的需要。

(二)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需要改革開放史研究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學習、宣傳和研究改革開放史。2012年12月,習近平在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要把黨的十八大確立的改革開放重大部署落實好,就要認真回顧和深入總結改革開放的歷程,更加深刻地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更加自覺地把握改革開放的規(guī)律性,更加堅定地肩負起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責任。”a2018年10月,習近平在廣東考察調研時強調:“我們要不忘改革開放初心,認真總結改革開放40年成功經驗,提升改革開放質量和水平?!眀2019年11月,習近平在上??疾鞎r指出:“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切實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中奮勇爭先、走在前列?!眂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更是33次提到“歷史”。歷史學關乎過去,關懷現在,影響未來。歷史學是回顧歷程、總結經驗和規(guī)律的學科。改革開放史研究對當下更好地認識歷史必然性,更準確地把握歷史規(guī)律性,意義極為重大。

近年來,中共中央多次就改革開放史的學習教育作出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改革開放教育,引導人們深刻認識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凝聚起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強大力量?!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要求深化“改革開放史”學習教育。e中共中央、國務院《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提出要“引導青年學習了解黨史國史、近現代史和改革開放史”。f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各行業(yè)也陸續(xù)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改革開放史宣教活動。優(yōu)秀的改革開放史研究成果是增強改革開放史宣傳說服力、提高改革開放史教育水平的法寶。從提高宣傳教育工作信度效度考慮,強化改革開放史研究也勢在必行。

法國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說:“歷史研究的最終目的顯然在于增進人類的利益。”g歷史學家呂振羽認為:“我們已經把握著現實,我們只須從歷史的探究上來更強調現實的動向;我們要積極地去探究歷史,但我們要更積極地去解決現實,這而且有其不可分離的統(tǒng)一性?!睂嵺`影響學術,學術也影響實踐。改革開放史研究不是一個自足體,它派生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改革開放實踐這一本體,又以研究成果參與改革開放,回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和歷史成就為領導干部治國理政提供了寶貴經驗,為共產黨員提高黨性、做新時代合格黨員準備了珍貴素材,為廣大群眾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留下了精神財富。改革開放史研究服務于黨和國家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局,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二、改革開放史研究的內容

40年改革開放波瀾壯闊,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等方方面面。史學研究包括史實、史論、史識等諸多要素。在改革開放史研究剛興起時,如何能使研究扎實、深入,盡快取得更大突破?借鑒其他史學分支的成長經驗,結合改革開放史自身研究特點,筆者認為改革開放史研究可從改革開放初期史起步,以城市史、環(huán)境史等專門史為突破口,并以史學理論和史料學研究等史學基礎工作為加持。如是之,或可使改革開放史研究行穩(wěn)致遠,賦予其更為長久的發(fā)展動能。

(一)改革開放初期史研究

歷史學是時間的科學,時間既是研究歷史的尺度,也為歷史研究規(guī)定了斷限。從時段原點出發(fā),是每一具體時段史研究的一般規(guī)律。中華民國史研究起步于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深耕于“1950年代的中國”都絕非偶然。之所以要從改革開放初期史起步,首先在于改革開放初期史符合上述研究規(guī)律。其次,歷史發(fā)展自有其因果性。改革開放時期逐漸形成的諸多制度安排、社會結構都始于這一歷史時期。不從此開始而直接介入后面的時段,事情的來龍去脈難以敘述清楚。再次,我們雖提倡同時代史研究,但即使是同時代,也需要有一個史學研究所強調的沉淀期。相較于2000年后尚在流淌的動態(tài)畫卷,改革開放初期史已基本呈沉淀狀,非學術性干擾較小。最后,該時段研究具有史料基礎,特別是現當代史研究最為看重的檔案史料的開放程度較高,研究條件較為優(yōu)渥。

以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改革開放初期史的起點,無論是官方還是學界,基本達成了共識。改革開放初期止于哪一年,學界則有1982年說、1984年說、1989年說、1992年說等不同看法,各有道理。筆者認為,雖然看法不一,但各家觀點大體都認同改革開放初期應以20世紀80年代為主體。固以該模糊時間為改革開放初期史大致時段范圍未嘗不可,不必強求統(tǒng)一。這緣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初期史的界限還在繼續(xù)變動,過于求其精確,意義不大。史料是史學研究的地圖,從目前各地檔案館檔案鑒定開放至1988年看,暫且將初期史止于1988年也較為合適。綜上,筆者認為,改革開放初期史就是要研究1978年至20世紀80年代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時空范圍內改革開放歷史過程、歷史經驗、歷史規(guī)律等。

當然,歷史是延續(xù)的,跨過“1978”,依然要重視1978年前后的歷史脈絡,特別是一些改革開放初期的重大事件本身就橫跨1978年。如三線建設史經歷了三個五年計劃,從1964年延續(xù)到1980年。同樣,改革開放初期史雖大致至20世紀80年代末,但研究并不能忽視此后仍然在行進的改革開放過程。如大規(guī)模的三線建設雖然基本結束于1980年,但1983至2006年全國三線企業(yè)調整改造依然是這段歷史的延續(xù),還應予以關照。

(二)專門史與整體史研究

時段史研究需要在各專門史分門別類研究的基礎上加以整合推進。毛澤東指出:“對于近百年的中國史,應聚集人才,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無組織的狀態(tài)。應先作經濟史、政治史、軍事史、文化史幾個部門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綜合的研究。”a所以如此,因為沒有各專門史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現,這一時段的整體史就難以完整浮現,改革開放史研究亦是如此。由于改革開放史研究起步不久,具體到各專門史研究更應以問題為導向,有所側重。

正如前文所述,現實關懷是史學研究,更是改革開放史研究的鮮明特色。有學者認為“我們所提的問題部分地來自歷史傳統(tǒng),但更多來自我們各自當前的社會”。b換言之,“問題就是時代的聲音”。a作為離現實最近的史學領域,時代命題是改革開放史專門史研究的關切所在。中共十九大報告將污染防治作為三大攻堅戰(zhàn)之一予以部署,凸顯了新時代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從資政角度而言,開展改革開放時期環(huán)境史研究極為急迫。筆者曾指出,改革開放時期環(huán)境史就是研究“1978年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時空范域內的人類社會與自然環(huán)境互動,以及這些互動所引發(fā)的環(huán)境演化的歷史”,這其中要重點突出環(huán)境保護史的研究。b此外,我們還應加緊開展改革開放時期城市史研究。改革開放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城鎮(zhèn)化速度最快、城鎮(zhèn)化率最高的歷史時期。與此同時,改革開放時期城市發(fā)展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逐漸累積、亟待解決的新問題。而且,未來一段時期仍將是中國城市化發(fā)展的關鍵期。為此,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且疊加,新時代城市工作需要不斷豐富的改革開放時期城市史研究提供有價值的歷史信息。筆者曾提出,改革開放時期城市史研究應“從城市群研究出發(fā),融合于城鄉(xiāng)關系史的討論”,這其中,筆者認為尤“應關注城鄉(xiāng)互動、城市農民工、城市外來人口管理的歷史”。c需說明的是,指陳以上兩類專門史只是拋磚引玉。實際上,凡是黨和國家關心、人民群眾關注、具有現實研究需要且有一定研究可能的其他改革開放專門史研究也都應積極開展起來。

另須強調的是,我們分門別類開展專門史研究的目的是在于整體史研究。德國歷史學家德羅伊森說:“我們研究構成我們的歷史經驗的每一塊材料,目的是弄清它是否以及如何對接到歷史上人們共同努力的鏈條中?!眃整體史研究不僅是專門史研究的依歸,還是史學研究價值的體現,“假使沒有人去研究它們的整體,那么分類的研究,一定要產生極荒謬的結果,那些研究整體過程的人,就是歷史學家”。e克里吉(Eric Kerridge)說:“只有整合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穿越現時,看到那已逝去的我們不熟悉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運用這種對那個已逝世界的知識,與當今世界做出對比,從而加深我們對現實的認識,這才是歷史學家最偉大、最崇高的目標?!眆改革開放整體史研究是對改革開放歷史發(fā)展主題、主線、主要經驗、基本規(guī)律等的系統(tǒng)性和綜合性研究。當然,這并非說專門史沒有綜合和系統(tǒng),只是好的專門史的系統(tǒng)綜合是在回到歷史的具體過程中通過以小見大才能得以發(fā)現。換言之,整體史研究是改革開放史研究的骨骼,專門史研究是改革開放史研究的血肉,它們一體兩面,互相促進,共同拼合出改革開放史的完整圖景。

(三)史學理論和史料學研究等史學基礎工作

史學理論和史料學研究的開展是一門新興史學分支是否能夠取得突破深入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史研究應重視改革開放史理論研究,加強改革開放史史料搜集和整理。

眾所周知,“沒有理論就沒有歷史科學”,“沒有史學理論研究的發(fā)展,就沒有整個歷史科學的進步和繁榮”。g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史、環(huán)境史等的繁興都以大量的史學理論的討論為先導,帶動具體實證研究的開展。相較于其他史學分支,目前改革開放史理論研究進展還較為緩慢,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研討很有必要。具體而言,我們認為改革開放史史觀、改革開放史史學史、改革開放史研究方法是改革開放史理論研究可重點關注的部分。首先,“歷史觀是歷史學的根本問題”,a一切歷史研究都是在一定史觀指導下進行的,“對于此種歷史的解釋或概念,即此之所謂歷史觀”。b毫無疑問,開展改革開放史研究,應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并在研究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史觀。由于改革開放史研究開展不久,這一史觀的內涵、外延和理論體系研究基本屬于空白,亟待進一步闡述。其次,雖時間不長,但改革開放史興起也有十余年,留下了自身學科的發(fā)展痕跡。這一階段的史學史梳理已經有了可能。改革開放史史學史要關注改革開放史研究緣起、動力和脈絡。具體而言,這十余年中出現過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史論、史著和代表性的學者,這些論著和學者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了改革開放史研究進程,對進一步開展改革開放史研究有何啟發(fā)?再次,史學方法研究對改革開放史研究尤為重要,“我們不應該把歷史學看作是一門停滯不前的學問,它只有通過改進研究方法,搜集、批評和融化新的資料才能獲得發(fā)展”。c在改革開放史研究領域中,一些具有改革開放史特色的史料已經在倒逼歷史學擴充研究工具、改進研究方法。如何對待改革開放史研究中出現的大量有別于其他史學部類的網絡、大數據、口述史等新方法?改革開放情感史研究中可能需要借鑒心理學、社會學、神經科學、情感心理學、情感社會學、情感人類學等多學科方法,作為心理學元分析技術的“橫斷歷史分析法”如何參與到感情變量隨歷史演進的變化趨勢及其與社會變遷的關系研究中?d進而言之,改革開放史研究如何把握史學方法的承舊和創(chuàng)新,處理傳統(tǒng)史學方法和新型史學方法、史學方法與其他學科方法的關系,這都需要改革開放史方法研究予以揭示。

“沒有史料是不能研究歷史的”,e史料學是“研究史料來源、價值及其利用的一門科學”。f改革開放史史料數量大、形式新,正在逐步開放,需史料學研究盡快跟上。g首先,改革開放史史料在所有史學部類中規(guī)模最大,數量最多。與中國上古史研究“文獻不足征”形成最鮮明反差的就是改革開放史。以2018年剛移交四川省檔案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災后重建檔案資料為例,僅“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災后重建中形成的文件檔案材料就達到337盒、13980件、77375頁。h其次,這些一手史料正在各地檔案館中被陸續(xù)開放。1985年,在中央政策指導下,國家檔案局確定了開放“自形成之日起滿30年的檔案”的方針。這一原則隨后被198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所確認。1991年,根據《檔案法》等有關法律法規(guī),國家檔案局又制定了《各級國家檔案館開放檔案辦法》。該《辦法》第2條明確:“各級國家檔案館保存的檔案,一般自形成之日起滿三十年向社會開放,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等類檔案,可提前開放?!眎1998年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纂《中國改革開放20年史》的時候還留有些遺憾,主要因為當時“有關這段歷史的檔案離公布之日尚遠,許多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和研究”,因此“這部書主要依據公開材料寫成,只是探討這段歷史的一個初步嘗試”。j筆者2018年實地走訪多地調查發(fā)現,目前各級檔案館正在抓緊工作將1988年前的地方檔案予以鑒定、整理、開放。1978至1988年的地方檔案開放數量和內容已經基本能夠支撐起改革開放初期史研究的史料需要。再次,改革開放史史料具有其他史料所不可能具有的一些新類型,如改革開放情感史研究中出現的大量描述性統(tǒng)計數據史料(PAD情緒量表、SCL-90量表等情緒量表)等。這既給改革開放史史料研究增加了挑戰(zhàn),也完全可以是改革開放史研究深化和突破所在。故以專門史思維對這些史料分門別類,再從史料學角度按目錄、專題展開搜集,并按照一定序列進行整理,同時加強史料數據庫建設等工作都應盡快提上改革開放史史料學研究日程。

三、改革開放史研究的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是一個新興研究領域突破深化的物質支撐。雖然學界對改革開放史學科建設抱有極大期待,a但目前改革開放史學科建設與學術需求、現實需要間都還存在較大脫節(jié)。因此,除上文所提的學術努力外,改革開放史研究有賴于社科規(guī)劃、成果發(fā)表、機構組織、教育教學、社會服務等學科建設方面的持續(xù)發(fā)力。學科建設是托起改革開放史研究可持續(xù)、高水平發(fā)展的基石,不可輕忽。

首先,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應增加對改革開放史研究的關注。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是國家化的學術行為,是政府層面的學術引導,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術研究的未來。作為最高級別的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反映了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整體水平、布局和研究風向。2014、2015、2016、2017連續(xù)四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指南》設置了“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經驗研究”“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史研究”等條目。2018年《指南》更是一次性設置了“改革開放專題史研究” “鄧小平對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貢獻研究”“改革開放四十年偉大成就研究”“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成就和經驗研究”等多個涉及改革開放史研究的條目,體現了國家對改革開放史研究的重視。2017年獲批的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史研究”、2018年獲批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精神口述史挖掘、整理與研究”等標志著改革開放史研究已進入史學研究的“國家隊”。但總體而言,改革開放史研究在各級各類社科項目設計和立項數目中所占比例極低,對引導學界從事改革開放史研究的作用還有待增強。

其次,學術刊物應給予改革開放史研究以發(fā)表空間。眾所周知,學術刊物在培植新興學科、引領學術發(fā)展、促進人才培養(yǎng)方面具有關鍵性作用。近年來,一些期刊,特別是黨史國史領域權威期刊《中共黨史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都推出了“改革開放史研究”專題,《中共黨史研究》還開辟專版組織了六期“推進改革開放史研究”筆談,殊為不易。此外,一些地方性黨史國史學術期刊,如《廣東黨史與文獻研究》長期開設了固定專欄“改革史論”,為傳播改革開放史研究成果、擴大改革開放史研究學術話語做出了貢獻。但是,除對改革開放40年相關專門史的學術史梳理外,眾多主流史學刊物在筆談、專題論文、書評等具體刊物欄目上都罕見改革開放史研究的身影。坦率地說,目前改革開放史研究的重要瓶頸就是缺少發(fā)表園地,這不利于提高歷史學者特別是青年學者持續(xù)性投入改革開放史研究。除擴大各專門期刊發(fā)表園地外,改革開放史研究還應在條件成熟時積極創(chuàng)辦專門的學術刊物,作為改革開放史研究交流的窗口。

第三,改革開放史研究需加強學術組織和人才隊伍建設。機構組織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機構不僅是一種學說的‘社會基礎,它還使這種‘學說成為可能,并暗中決定著這種‘學說”。a二十多年前,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成立了從事改革開放史研究的第三研究部;b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史教研部成立了開展改革開放史教研工作的第四教研室;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正在著力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5、6卷)》即改革開放時期歷史的撰寫。相較于上述單位,高校改革開放史機構人才建設還較為沉寂。高校是學科建設的主戰(zhàn)場,“在大學里建立學科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更穩(wěn)固”。c但目前高校歷史學院(系)從事改革開放史研究的教師鳳毛麟角,以改革開放史為對象的教研室極為罕見,且普遍存在著研究基礎薄弱、研究水平較低、研究保障困難等問題。筆者建議,高校在應屆畢業(yè)生招聘和高端人才引進時可適當關注改革開放史研究人員,在科研經費上對其作出一定傾斜,鼓勵和扶持相關教師主動申報各類社科規(guī)劃中的改革開放史項目。高校還可設立改革開放史研究中心(或教研室),構筑改革開放史研究平臺,凝聚、提升改革開放史研究隊伍,幫助優(yōu)秀科研人才和研究成果脫穎而出。此外,相關全國性學術組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中共黨史學會、中國現代史學會)也可適時成立改革開放史研究分會,促進改革開放史研究跨單位、跨區(qū)域、跨學科的學術交流。

第四,改革開放史研究需重視人才培養(yǎng)與教育教學工作。高等教育學認為, 除學術的分支(branches of knowledge)外,學科的定義還包括教學的科目(subjects of instruction)這一重要方面。d教學是科研的“隱形動力”,學科長遠發(fā)展在于人才培養(yǎng)。高校是改革開放史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的主陣地。目前,高校改革開放史研究的人才培養(yǎng)主要依靠中國史一級學科下的中國近現代史專業(y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yè)以及政治學一級學科下的中共黨史專業(yè),較為分散。以專業(yè)類教育而言,我們建議在本科階段開設改革開放史專業(yè)選修課,在碩士和博士階段設立改革開放史研究方向,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培養(yǎng)方案。同時,須加強中國近現代史專業(yè)與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中共黨史專業(yè)教學競合與協(xié)作。除專業(yè)類教育外,高校改革開放史普及類教育也亟待加強。2016年12月,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fā)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眅因思政范疇的改革開放史學習教育受眾多為非史學專業(yè)學生,可在校級層面增設改革開放史必修課(或通選課),在高校、學院(系)、黨校、團校培訓中納入改革開放史培訓內容。教材是教學的前提,還應抓緊編寫專業(yè)性的《改革開放史研究概論》和普及性的《改革開放史》,為高校不同層次的改革開放史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提供保障。

第五,改革開放史研究應加強與地方相關部門聯(lián)系,凸顯改革開放史研究社會服務優(yōu)勢。德國歷史學家蘭克曾言“社會,這個諸事物彼此關聯(lián)的綜合體,需要歷史學”。f白壽彝更是直截了當地指出:“把歷史知識交給更多的人,是歷史工作者的光榮職責?!盿最近,教育部已修改評價導向,將學科的社會貢獻納入考評體系。學科社會貢獻不僅在應然層面,而且在實然層面已經成為史學分支學科突破深化的助推器。改革開放史研究具有服務社會的廣闊舞臺,更應有所作為。筆者建議,高校與地方史志部門圖書館、資料室館藏改革開放史資料(包括數據庫和電子資源)實現共享。高??蔀榈胤礁母镩_放史宣教人員開展學術培訓。高校改革開放史研究人員可積極參與地方報刊、媒體、互聯(lián)網平臺與改革開放史相關的各類活動,形成改革開放史宣教合力。與此同時,地方史志部門可聘請高校研究人員擔任地方改革開放史書籍、文章等兼職編輯、編委、研究員、顧問。地方還可為高校從事改革開放史教研的師生提供實踐、教學基地,以此搭建研究成果轉化渠道,對接校地需求。

四、結語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開篇即言:“在這次戰(zhàn)爭剛剛爆發(fā)的時候,我就開始寫我的歷史著作,相信這次戰(zhàn)爭是一次偉大的戰(zhàn)爭,比過去曾經發(fā)生過的任何戰(zhàn)爭更有敘述的價值?!眀習近平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fā)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c他還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所進行的奮斗,推動我國社會發(fā)生了全方位變革,這在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類發(fā)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面對這種史詩般的變化,我們有責任寫出中華民族新史詩”。d毫無疑問,改革開放史研究深具“敘述的價值”,書寫好改革開放的史詩,歷史學家責無旁貸。只不過罕有歷史學者能如修氏之史學敏感,在1978年就開始改革開放史的同步研究。雖如此,最近十幾年,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國家社會重視程度提高以及改革開放時期檔案資料的逐步開放,一些歷史學者已經投身于改革開放史研究中。經過一段時期的發(fā)展,今日的改革開放史研究也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進步。但從史學史角度看,這僅是一個新興史學分支前進的一小步。須知,學術涵養(yǎng)是一個緩慢且長期的積累,我們應對改革開放史研究的未來持有耐心。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我們對于過去的回顧要比觀察我們自己時代的生活來得容易?!眅正如前文所述,相較于其他學科領域,改革開放史研究更充滿挑戰(zhàn)性。要迎來改革開放史研究更具實質性的突破深化,還有極為艱苦的工作等待著歷史學家。我們要重視社科規(guī)劃、成果發(fā)表、機構組織、教育教學、社會服務等學科建設。我們可以從改革開放初期史起步,以城市史、環(huán)境史等專門史為突破口,進一步加強史學理論和史料學研究等史學基礎工作。陳寅恪說:“一時代之學術, 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 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眆改革開放史研究符合史學自身發(fā)展需求,符合社會現實需要,具有愈來愈豐厚的研究基礎和廣闊的發(fā)展前景。順勢而為,我們對改革開放史研究的未來更應持有信心。

(王凜然,歷史學博士,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猜你喜歡
學科建設
通過戰(zhàn)略管理和優(yōu)化資源配置來加強學科建設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學科專業(yè)同步建設策略
探究高校學生工作專業(yè)化的發(fā)展
精品課程共享資源建設探索與實踐
依托學科信息管理平臺,促進高校學科建設管理
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建設實踐與發(fā)展探討
武警院校應急救援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yè)教育的重要性
礼泉县| 嵊泗县| 峨眉山市| 清丰县| 友谊县| 周宁县| 余姚市| 乐至县| 芜湖市| 朝阳区| 伊金霍洛旗| 广水市| 板桥市| 香河县| 华亭县| 分宜县| 天台县| 淅川县| 浮梁县| 邓州市| 沂源县| 汤原县| 沙田区| 安西县| 思茅市| 凤翔县| 商城县| 招远市| 花莲县| 新津县| 阳原县| 怀集县| 晋城| 乐业县| 高尔夫| 龙口市| 井冈山市| 兴义市| 赫章县| 石渠县| 昌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