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 于德君
摘? ?要: 對江蘇、上海、浙江等地多所高校1600多名在校大學生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貧困大學生總體獲得感、學業(yè)獲得感、情感獲得感、個人成長獲得感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在總體獲得感、學業(yè)獲得感、個人成長獲得感得分上顯著高于非貧困大學生。男生在總體獲得感、學業(yè)獲得感、情感獲得感上得分顯著高于女生,獨生子女在情感獲得感上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不同年級貧困生的獲得感水平存在一定差異??偟膩碚f,貧困大學生獲得感現(xiàn)狀體現(xiàn)出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貧困生獲得感還受多種因素影響,因此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還要貼合不同類型貧困生的實際需求進一步開展。
關鍵詞: 貧困大學生? ?獲得感? ?資助育人
高校資助工作是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教育部將資助育人作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zhì)量提升工程“十大育人體系”之一。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階段,習近平同志提出“要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zhì)量的教育”,要讓改革發(fā)展的紅利給人民帶來更多的“獲得感”[1]。強調(diào)獲得感,既是時代要求,又是人民的真切訴求。獲得感是指因物質(zhì)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獲得而產(chǎn)生的可以長久維持下來的滿足感,指對客觀獲得的主觀感受,強調(diào)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得到[2](402-407)?!矮@得感”是基于“獲得”而產(chǎn)生的心理感受,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獲得肯定不會有獲得感,有了獲得,未必一定能體會到獲得感。貧困生大學生的獲得感應該作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衡量要素之一,只有真正讓學生產(chǎn)生實實在在獲得感的資助育人工作才是成功的、有實效的,因此,了解高校貧困生獲得感現(xiàn)狀及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如何才能提升貧困大學生獲得感是一項有價值的研究。目前國內(nèi)對高校貧困生獲得感的實證調(diào)查不多。何小芹等人基于社會比較提出了相對獲得感,從經(jīng)濟條件、家庭支持、人際關系、學校支持、教師關懷、發(fā)展機會六個方面測量貧困大學生的相對獲得感[3](65-67),該研究將自身的獲得與他人的獲得進行比較,但有的時候與他人的獲得相比沒有差異并不代表沒有獲得感。馮尉瑾、郝曉斌采用自編大學生獲得感調(diào)查問卷調(diào)查工科院校貧困生大學生獲得感[4](285-286),該研究的被試群體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代表整個貧困生群體。
1.研究方法
1.1被試
選取江蘇、上海、浙江等高校的1697名在校大學生施測,年齡在17歲—25歲,剔除無效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656份,有效率為97.6%,其中非貧困生996人,貧困生660人。貧困生中:男生126人,女生534人;漢族535人,少數(shù)民族125人;城鎮(zhèn)學生213人,農(nóng)村學生447人;獨生子女195人,非獨生子女465人;大一172人,大二179人,大三224人,大四85人。
1.2研究工具
采用《大學生獲得感量表》測量高校貧困大學生獲得感[3],量表分為學業(yè)獲得感、人際情感獲得感、個人成長獲得感3個維度,共25題,采用李克特7點計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按1分到7分計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獲得感水平越高。
1.3調(diào)研方法和數(shù)據(jù)處理
通過“問卷星”電子問卷開展線上調(diào)查,收集被試數(shù)據(jù);應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
2.研究結(jié)果
2.1貧困大學生獲得感整體特點(見表1)
貧困大學生的學業(yè)獲得感、情感獲得感、個人成長獲得感、總體獲得感的得分平均分從高到低排列依次為個人成長獲得感(M=5.44)、總體獲得感(M=5.20)、情感獲得感(M=5.19)、學業(yè)獲得感(M=4.99)。
2.2貧困大學生與非貧困大學生獲得感差異(見表2)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貧困大學生和非貧困大學生在獲得感總分及獲得感三個子維度上的平均分差異,結(jié)果顯示,在學業(yè)獲得感上,貧困學生(M=4.99)非常顯著地高于非貧困學生(M=4.81),t=3.01,p<0.01;在情感獲得感上,貧困學生(M=5.19)略高于非貧困學生(M=5.13),但未達到顯著差異,t=0.92,p>0.05;在個人成長獲得感上,貧困學生(M=5.44)顯著高于非貧困學生(M=5.32),t=2.20,p<0.05;在總體獲得感上,貧困學生(M=5.20)顯著高于非貧困學生(M=5.09),t=2.21,p<0.05。
2.3貧困大學生獲得感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為了解貧困大學生獲得感是否受性別、民族、生源地、獨生與否等變量的影響,在性別、民族、獨生與否、生源地四個人口學變量上進行獲得感得分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見表3。
根據(jù)表3可知,在貧困學生群體中,學業(yè)獲得感在性別上,男生(M=5.19)顯著高于女生(M=4.94),t=2.13,p<0.05;漢族學生(M=4.99)與少數(shù)民族學生(M=4.99)沒有差異,t=0.06,p>0.05;獨生子女(M=5.07)略高于非獨生子女(M=4.96),但未達到顯著水平,t=1.07,p>0.05;城鎮(zhèn)學生(M=4.99)與農(nóng)村學生(M=4.99)沒有差異,t=-0.035,p>0.05。
情感獲得感在性別上,男生(M=5.44)顯著高于女生(M=5.12),t=2.68,p<0.01;漢族學生(M=5.20)略高于少數(shù)民族學生(M=5.16),但未達到顯著水平,t=0.25,p>0.05;獨生子女(M=5.33)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M=5.13),t=1.99,p<0.05;城鎮(zhèn)學生(M=5.21)略高于農(nóng)村學生(M=5.17),但未達到顯著水平,t=0.45,p>0.05。
個人成長感獲得感在性別上,男生(M=5.58)略高于女生(M=5.40),但未達到顯著水平,t=1.45,p>0.05;漢族學生(M=5.44)略高于少數(shù)民族學生(M=5.41),但未達到顯著水平,t=0.35,p>0.05;獨生子女(M=5.53)略高于非獨生子女(M=5.40),但未達到顯著水平,t=1.51,p>0.05;城鎮(zhèn)學生(M=5.47)略高于農(nóng)村學生(M=5.42),但未達到顯著水平,t=0.59,p>0.05。
總體感獲得感在性別上,男生(M=5.40)顯著高于女生(M=5.16),t=2.09,p<0.05;漢族學生(M=5.21)略高于少數(shù)民族學生(M=5.19),但未達到顯著水平,t=0.23,p>0.05;獨生子女(M=5.31)略高于非獨生子女(M=5.16),但未達到顯著水平,t=1.64,p>0.05;城鎮(zhèn)學生(M=5.23)略高于農(nóng)村學生(M=5.20),但未達到顯著水平,t=0.35,p>0.05。
2.4不同年級貧困生獲得感分析
不同年級貧困大學生的總體獲得感得分和各維度獲得感得分情況見表4。
學業(yè)獲得感平均得分從高到低排序為大四(M=5.22)>大三(M=5.02)>大二(M=4.97)>大一(M=4.86),情感獲得感平均得分從高到低排序為大一(M=5.27)>大二(M=5.22)>大四(M=5.18)>大三(M=5.10),個人成長獲得感平均得分從高到低排序為大一(M=5.47)>大二(M=5.44)>大三(M=5.43)>大四(M=5.39),總體獲得感平均得分從高到低排序為大四(M=5.26)>大二(M=5.21)>大一(M=5.20)>大三(M=5.18)。
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不同年級貧困生的獲得感差異,結(jié)果顯示除在學業(yè)獲得感上大四貧困生(M=5.22)顯著高于大一貧困生(M=4.86),其他維度獲得感得分和總體獲得感上,各年級貧困生之間的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結(jié)果如表5)。
3.討論分析
高校貧困學生總體獲得感、學業(yè)獲得感、情感獲得感、個人成長獲得感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高校貧困學生在總體獲得感、學業(yè)獲得感、個人成長獲得感上顯著高于非貧困生群體,也就是說貧困大學生在學業(yè)成長、個人成長等方面比非貧困學生有更強烈的體驗感,說明當前我國資助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資助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育人”的目標。
不同類型貧困生的獲得感水平存在差異。男生在總體獲得感、學業(yè)獲得感、情感獲得感上得分顯著高于女生,說明男生比女生更多感受到自己在學業(yè)上的進步和收獲,男生也比女生更多感受到自己在人際關系上的收獲和成就。出現(xiàn)以上結(jié)果可能是男女大學生在自尊水平、人際關系水平、歸因傾向、人格特質(zhì)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性別對獲得感產(chǎn)生一定影響,后續(xù)可以將自尊水平、人際關系水平、歸因傾向、人格特質(zhì)等作為獲得感影響因素開展進一步研究。獨生子女在情感獲得感上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說明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多感受到人際關系上的收獲和成就。
不同年級的貧困生獲得感也存在一定差異。大四貧困生的學業(yè)獲得感最高,年級越低獲得感得分越低,大四貧困生的學業(yè)獲得感顯著高于大一貧困生,比較容易解釋,因為學業(yè)水平是隨著年級的增長而提高的;大一貧困生的情感獲得感最高,大三最低,剛剛進入大學校園是開展人際交往的高峰期,到了大三大多數(shù)同學的重心轉(zhuǎn)向?qū)W業(yè),這個階段人際交往需求降低,情感獲得感隨之降低,到大四臨近畢業(yè),同學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又會加強;大一貧困生的個人成長獲得感最高,隨著年級越高個人成長獲得感水平越低,可以用“邊際遞減”效應解釋,在個人成長過程中,即使成長提高水平相同,所體驗到的成長感卻是逐漸減弱的;總體獲得感水平大四貧困生最高,大一、大二貧困生其次,大三貧困生最低,大三是大學階段比較特殊的時期,是考研升學復習的關鍵期,學業(yè)倦怠期,心理問題高發(fā)期,也是未來發(fā)展何去何從的迷茫期,大三階段學生個體發(fā)展容易出現(xiàn)“瓶頸”期,因此獲得感相對較低,到了大四,畢業(yè)、就業(yè)、升學等未來發(fā)展明朗化,獲得感達到峰值。
4.結(jié)語
高校貧困學生獲得感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在總體獲得感、學業(yè)獲得感、個人成長獲得感得分上顯著高于非貧困大學生。性別、獨生子女、年級對于貧困生獲得感都有影響。總的來說,貧困大學生獲得感現(xiàn)狀體現(xiàn)出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過研究推斷貧困生獲得感還受多種因素,例如自尊水平、人際關系水平、歸因傾向、人格特質(zhì)等的影響。除此之外,貧困大學生獲得感還應包括物資獲得和精神獲得,高校不僅要解決貧困生的物質(zhì)困境,還要幫助解決貧困大學生在心理、技能、道德、個人發(fā)展等方面的困難,因此,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還要貼合不同類型貧困生的實際需求進一步開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強調(diào):科學統(tǒng)籌突出重點對準焦距,讓人民對改革有更多獲得感[N].人民日報,2015-02-28(1).
[2]張品.“獲得感”的理論內(nèi)涵及當代價值[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04).
[3]何小芹,曾韻熹,葉一舵.貧困大學生相對獲得感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分析[J].錦州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5(3).
[4]馮尉瑾,郝曉斌.提升工科院校貧困大學生自我獲得感策略研究[J].學術論壇,2020(11).
[5]朱軍帥.大學生獲得感量表編制及特征研究[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20.
[6]張強.當代大學生獲得感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8.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專題項目(2018SJSZ379);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專題項目(2019SJB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