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晉華
惟妙惟肖的老叟孩童、活靈活現的飛禽走獸、傳神傳情的鄉(xiāng)間記憶、仙風道骨的神仙菩薩,這些黃泥巴摶練而成的藝術作品,精妙絕倫,神韻兼?zhèn)?,它們是時光的載體,是歲月的傳承。生長在黃土地上的平定泥塑藝人史林珠,四十年來扎根于民間藝術土壤,一雙巧手精心塑造,一腔惠心精彩呈現,化腐朽為神奇,將一團團普通的泥胚做成一件件精致的藝術品。
見到史林珠,是在大山深處的小村西古貝(平定縣)的一座古廟的塑像現場。這座建于明代的寺廟共有一個大殿、兩座配殿和偏殿,經歷了數百年風雨后,這座小廟已經破舊不堪。近些年來,隨著村里經濟的逐漸好轉,村民們開始籌資出力修繕這所珍貴的古建,邀請史林珠師傅修復廟里的塑像。史林珠按著廟里原先的規(guī)制,需要修復十幾尊塑像,現一部分塑像已雛形初具,他正在逐一進行細節(jié)刻畫。
這是一間供奉關公的偏殿,只見關老爺端坐于高高的神臺之上,左手周倉手持青龍偃月刀、右手關平手捧大印侍立兩邊。關公塑像造型是“夜讀春秋”,整個塑像雛形已具正待精細修整。此時的史林珠,正在精心地修飾關老爺的臉部細節(jié),他手中輪換使著自制的木刻刀,隨著他手中的木刀輕抿慢壓,關老爺威嚴的傲氣漸漸顯現而出,蠶眉、鳳眼、高鼻,長髯飄飄,自然而然散發(fā)的凜然之氣讓人心生敬畏。再看旁邊已經完成配像,關平眼神深邃而透著一絲睿智,周倉虎虎生威而帶有些許親切感,忠厚之相躍然而出。史林珠站在高臺上,神情是那樣的專注,手法是那樣的熟練,看著一把把毫無生命的泥巴在他的手中漸漸煥發(fā)生機,我不禁被他精湛的手藝折服了。
性格穩(wěn)重平和,做活仔細利落,這是泥塑藝人史林珠留給人的第一印象。生于1965年的史林珠,是平定縣張莊鎮(zhèn)史家山村人,他的這手泥塑絕活是祖?zhèn)骷妓嚒T谏轿?,悠久文化的根須一直深深扎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寺廟古建筑隨處可見,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也因此有了一代代修廟為生的太行人,許多地方的廟宇從設計、建筑、塑像以及彩繪、壁畫都是出自這些民間藝人之手。廟宇泥塑源自農耕社會生活,包羅極廣,上自始祖軒轅,下沿孔圣儒家、佛道教祖、玉皇星宿、菩薩羅漢、閻君判官、神仙土地、龍王山神、歷史演義人物、藥王財神、工匠祖師、圖騰動物等,寄托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折射的是以正壓邪、懲惡揚善的深厚內涵,具有潛在的傳統思想、道德教育和傳播影響的作用,是一項包含歷史、民俗等多元文化內容的傳統藝術和文化遺產。史林珠的祖輩、父輩就是這樣的“塑廟人”。
史林珠的爺爺叫史岑樓,泥塑手藝在清末民初的平定就小有名氣,受家庭的熏陶,史林珠從小便對泥塑產生了深厚了興趣。他記得小時候家里窮,也沒有玩具,爺爺就在地上給他堆了一個泥老虎一個泥獅子給他玩,爬上爬下中,對泥土的親近感油然而生。老家門口有一面紅土坡,一下雨別人犯愁他卻高興,趁濕就挖上一堆泥回來堆在地上,不是捏個人就是捏個狗,每天和泥接觸,慢慢和這些泥就有了情感。高中畢業(yè)后,史林珠當過電影放映員、代課教師,給村里做過彩燈彩車,但他最感興趣的還是家傳手藝——泥塑。捏泥塑工序繁瑣,在別人眼里又臟又累,但史林珠卻樂在其中?!翱傆X得離不開泥塑,在我的生活當中,沒有別的都可以,唯獨離了我這泥塑不行?!敝两袼瞿嗨芤芽焖氖炅?,年幼時的農村生活為史林珠提供了天然的藝術課堂,自然萬物為他提供豐富的顏料,生活見聞為他提供深厚的藝術靈感,加上他后天對藝術的渴望和追求,讓他一直在泥塑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塑五官
專心
塑形
點眼神
“這一次,光廟里裝的像就有十七尊,全部都是手工完成,前后需要四個多月才能完工,現在才只是完成一半工期。”史林珠把塑泥像,叫“裝像”,他的話語樸實生動,喜愛之情溢于言表。一尊泥塑的完成,工藝復雜而漫長,而聽他說卻十分有意思,塑像的過程他概括為立骨架(立木樁)、填肌肉(捆稻草)、裹皮膚(上粗泥、裹細泥)、穿衣裳(彩繪),最后還要裝身開光,這樣塑成的神像就有靈氣。
說起來雖然就這么幾步,但具體做起來,每一步都有不少講究。立骨架就是用木料板條制作體態(tài)骨架,雖然是第一步,但在史林珠心里,這卻是關鍵的所在,骨架的比例不對,頭身的大小不協調,將來到了成像階段,再沒有什么辦法可以更改了?!傲⑵咦灞P三半”,這是史林珠多年總結出的經驗,“這說的是泥像的比例掌握,立像要七頭身,坐像要五頭身,而盤腿像就是三頭半身?!痹趶氖聫R宇神像的塑像過程中,史師傅說要參考西方的九頭身塑像比例,但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本土化,因為在神像前的人要仰頭向上看,如果頭部比例太小神像表情就看不到,所以要突出神像頭部。至于泥像的造型,也有很多講究,比如太行山里一帶的民間,十分推崇關公,尤其喜歡關公“夜讀春秋”的造型,一方面表現關公文武兼?zhèn)湫赜许w略,另一方面關公在民間被尊為財神,站像、走像寓意把財帶走,而坐像預示著把財留住。
扎好骨架下一步是“填肌肉”,泥像的輪廓造型需要用捆扎的稻草來完成,偏殿里正待捆稻草的觀音的支架看起來像一個巨大的十字架,被牢牢地固定在神臺上,左右兩邊各有一男一女兩個小童的支架,造型也很別致,別看是個大男人,手卻是那么靈巧,看他扎草人,就像是看一位老太太剪窗花,不大功夫,草人便有模有樣地出現在眼前。從一把把稻草扎出的塑像的雛形中,民間藝人那種精湛的手藝是何等的令人稱奇。
泥像雛形完成后,進入上泥階段,首先是用剁碎的稻草與黃土和成稠泥,涂抹出凹凸部位,這叫上粗泥。等稍干后需要再上細泥雕琢細節(jié)。細泥比較講究,用六成紅土、四成黃土和拌,然后把新棉花撕成薄片,散在泥里,使棉絮和泥均勻充分地混和,這樣和成的泥就有了筋道,增加了泥的韌勁,晾干后塑成的像就不會開裂和變形。和好的細泥,史師傅用手反復團揉,逐層涂于模體上,形成主體輪廓,再用泥塑工具細心琢出外表及服飾褶紋、五官層次。他邊觀察邊修補,耐心而細致,他說,塑體完成后,還得關閉門窗散濕緩干,等到全部干透后就可以進行彩繪,最后選擇吉日進行開光才算大功告成。
史林珠在修復古建泥塑的路上,收獲頗豐,看著一尊尊凝結著民間文化和信仰的泥像在他的手里復原,心中很是欣慰。但他并不滿足傳統技藝,時代的發(fā)展、生活的感悟讓他心中激情澎湃,能不能用自己的泥塑技藝捏出心中所想?近些年他開始了有意的嘗試。在平定縣城不足一百平米的房間里,擺滿了他近年創(chuàng)作的各式各樣的泥塑作品。有以他年輕時的工作經歷為背景的《人民公社八大員》,有紅色經典記憶形象的《樣板戲的戲劇人物》;有兒時印象的生活場景《對火》、《比高高》、《好日子》,還有時代氣息濃烈的《網紅》、《直播》等,每一件泥塑作品都是人物造型豐滿生動、主題表現渾厚簡練,富有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他用泥塑作品記錄童年的所見所聞,歌頌純樸樂觀的父老鄉(xiāng)親,泥像雖無言,卻仿佛在訴說歷盡艱辛后的滿足和希望。
工作臺前的史林珠物我兩忘,手指麻利,手掌里各種各樣的工具在指尖揮舞。不一會兒,一個神采奕奕的泥人便出現在面前。泥塑《人民公社八大員》塑造的是當年的駕駛員、飼養(yǎng)員、播音員、郵遞員、電影放映員、炊事員、售貨員、農機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其中的一些行業(yè)已銷聲匿跡。談起創(chuàng)作體會他深有感悟,“我那會在古貝人民公社當電影放映員,那個年代紅紅火火可熱鬧了?!彼挠洃浿校绱笤豪镆蝗耗贻p人最大的不過二十歲,最小的只有十七八歲,都是剛從學校出來走上工作崗位的,工作熱情非常高,年輕人事業(yè)上比學趕幫,生活中熱鬧紅火,青春記憶非常美好。“想起那一群人,想起當年的情景,就想干脆把那群人都表現出來,說來,這也是我的青春時代,通過表現這群人來再現我當時的激情澎湃和那個火紅年代?!庇谑牵X子里便開始構思醞釀這一組作品,為了讓人物特征鮮明、凸顯個性,他為每個崗位重現了當時的實際場景,每個工種都配了原來的道具,每個人物都精心設計了動作,使得整組作品情景交融,生動形象,“在泥塑創(chuàng)作中,人物姿態(tài)的刻畫考驗的是工匠水平?!?p>
《好日子》
《樣板戲的戲劇人物》
“作品好不好,頭部最重要,傳神不傳神,表情占八分?!笔妨种榈淖髌贰逗萌兆印贩从车氖寝r村的鼓樂隊表演時候的真實的場景,六個人物各具特色,每一個人臉上的表情都不一樣,敲鼓的師傅一臉喜氣洋洋,吹嗩吶的師傅滿懷豪情萬丈,而拍大镲的師傅是自豪感爆棚,他張開雙臂,嘴里好像能喊出聲音來。這一組作品的亮點是人物表情動作生動傳神,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的創(chuàng)作感悟是,要想把泥塑人物的表情刻畫得飽滿生動、細膩逼真,就要精雕細琢每一個細節(jié)。特別是五官的比例要精確恰當,失之毫厘都會影響到人物的性格,哪怕是嘴角上揚的角度高低不同,也會讓人物表達出不同的情緒,而這一切從史林珠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技藝早已運用得爐火純青登峰造極。
是啊,捏泥塑并非想象中那樣簡單,一塊小小的泥巴雖然不起眼,但是想讓它變成一件精致的作品,不僅要熟悉生活,對作品原型有深刻的把握,還要有天馬行空的構思以及足夠的細心和耐心。而這一手精湛的技術并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練成的,需要積年累月永不懈怠。在史林珠的心里,藝術沒有止境,他在傳承古老的寺廟泥塑技藝的同時,更想把技藝與新時代新生活融在一起,這更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動力源泉。多年的努力,他的泥塑作品也多次在參展與展示中頻頻獲獎,受到外界的一致好評,他胸中有了更大更遠的計劃,想把平定的名勝古跡、文化名人、傳說故事等用泥巴捏出來,把泥塑與平定文化、平定旅游相結合,賦予泥塑更多的內涵。一捧黃土釋百態(tài),在史林珠的泥塑里,蘊含著他對這片土地的深情眷戀,不僅有生活的酸甜苦辣,還有時代的美好記憶,更有對未來的憧憬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