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信國
(清流縣第一中學,福建 清流 365300)
2020 年2 月26 日,教育部印發(fā)《2020 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強調要深入落實《教育部關于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繼續(xù)推動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應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中學各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如何充分運用網絡資源,有效促進網絡資源和學科教學的融合,促進學科深度教學的開展,有效提升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是中學各學科教育教學工作者和教師必須深入研究與共同探討的問題。從地理位置來講,山區(qū)高中在教育教學交流方面有天然的劣勢,不利于從外界獲取豐富、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但山區(qū)高中可以借助“互聯網+”時代的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獲取、整合和運用網絡教學資源,促進山區(qū)高中深度教學的開展。
網絡資源是通過互聯網所呈現的信息資源。[1]地理網絡資源是指在網絡平臺環(huán)境下,經過數字化處理,涉及地理學科領域相關的信息資源,主要有圖片、文檔、視頻等形式。深度教學,即指教師有效整合學習內容,設定挑戰(zhàn)性學習任務,引領學生全身心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驗成功獲得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學習過程。運用網絡資源在促進深度教學開展中的作用和意義主要有:
在“互聯網+”時代,山區(qū)高中教師可以借力網絡資源,開拓時空視野,有效促進教師深度備課,完成從學科邏輯向教學邏輯的轉化,促進課堂教學內容迅速擴大與充實的同時,促動教師深入分析教學的重點難點知識內容,精準落實教法學法實施的具體方法與策略。如在“工業(yè)區(qū)位選擇”教學備課中,教師利用網絡資源谷歌地圖,拓展區(qū)域認知,高清展示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相關城市工礦企業(yè)布局狀況,像安徽馬鞍山的鋼鐵工業(yè)、江蘇南京的石油化工等重污染的企業(yè);而后分析其中單一城市本身的工業(yè)布局,如工礦作業(yè)布局在該城市河流下游,冬夏季風垂直的郊外,讓水污染空氣污染等遠離該市的生活區(qū)域等,結果都是合理的??梢坏⒐雀璧貓D縮放,擴大區(qū)域范圍,重新審讀區(qū)域認知;則順著長江流向,河流上游城市造成下游城市的水污染;順著盛行風向,上風向城市造成下風向城市的大氣污染等。這樣即對于單一城市個體的布局提出眾多質疑,促進教師深度備課,促動教師深層次思考工業(yè)布局問題,即各區(qū)域工礦企業(yè)的“三廢”務必要達標排放,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
網絡資源的運用,使山區(qū)高中學生突破了學習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再迷信傳統(tǒng)教學下教師的知識權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個性化自主深度學習。如在“天體系統(tǒng)”教學中,講授其相互吸引、相互繞轉的特征,教師往往課前即預先選好三位同學,對應扮演太陽、地球和月球,并指定好其各自位置與轉向進行演示。課堂看似生動活潑、趣味濃厚,實則學生只是做了刻意的表演和表象的記憶,沒有真正的領悟。此時,不妨應用網絡選取資源,播放學生自主選擇太陽、地球和月球扮演角色即興演示的相關網絡視頻資源,讓學生觀摩欣賞,斟酌對比,深入思考;同時啟發(fā)學生進行現場表演展示,自我體驗;若演示錯了,則自行糾正。這樣既促進了學生個性化自主深度學習,提升其思維層次,還有利于培養(yǎng)提升學生在生產生活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地理教育教學的學科價值。
山區(qū)中學信息相對閉塞,學生見識較窄,對線下課程的學習理解有一定障礙。網絡資源的運用,有利于讓傳統(tǒng)課堂向網絡課堂轉變,讓豐富多樣的線上資源充實了線下教學的內涵??梢哉f,線上資源的應用有效推動了線下教學的優(yōu)化,促進了學生對線下課程的深度理解。例如,針對“商業(yè)網點分布”這樣的課程內容,教師可以運用地理線上網絡資源,創(chuàng)設優(yōu)化商業(yè)網點分布相關知識教學情境,實現與線下課程的深度融合,有效引導學生面對動態(tài)、多樣的客觀世界。當然,教師在分析其情境變化時,務必建立綜合的學科思維來思考地理知識原理規(guī)律內在的邏輯關系,挖掘學生地理學科思維深度,促進學生對線下課程的深度理解。
山區(qū)高中資金不足,技術力量不強,完全依靠自己力量構建深度教學實踐平臺有點困難。所以清流一中借助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搭建福建省清流縣第一中學子平臺。該平臺充分利用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學科資源和網絡名師工作室資源,通過分類整理生成資源鏈接,把網絡資源選取與整合成幾類。有的地理網絡資源屬于課堂教學類,教師精心挑選地理資源,有序整合到教學中,助推地理課堂深度教學的有效性與高效性;有的地理網絡資源屬于補充類,便于師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有的地理網絡資源屬于拓展類,便于師生對相關知識的啟發(fā)與延伸;有的地理網絡資源屬于質證類,便于師生的答疑與解惑等。這樣便形成清流一中開放共享的教學資源庫,是我們師生間一個深度教學的實踐平臺。平臺的構建有效實現了資源的自由選擇與獲取,如師生可以暢通無阻地運用平臺資源,各取所需,自主學習,為學所用;平臺的構建便于教師與學生增知長見,豐富充實知識的容量,理解與感悟知識的內涵;平臺的構建有效實現了資源的優(yōu)化應用與創(chuàng)新,如師生利用平臺進行合作學習,互動評價,對資源優(yōu)化整合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各抒己見。平臺的構建有效實現了資源的共享互通與再應用,如師生對平臺資源應用后可以做出修改,提出建議;再上傳,再共享與再應用。這樣整合運用網絡資源,可以有效促動師生間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發(fā)展創(chuàng)新,有效落實地理課堂的深度教學。
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的氣候變化》一節(jié)中,利用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清流縣第一中學子平臺選取近百年世界氣候變化相關的統(tǒng)計圖表、文字資料、音頻視頻等網絡資源,整合于教學知識點“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中”,便于該知識點的理解領悟,即19 世紀至今,全球氣候在變暖(其中有波動,但在波動中上升)。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根據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過程的特點,科學設計地理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在自然、社會等真實情境中開展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術,營造直觀、實時、生動的地理教學環(huán)境。[3]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教學實踐平臺,選用有針對性的圖片、文字、視頻等地理網絡資源創(chuàng)設引人深思的教學情境,營造和諧高效的教學氛圍,促進深度教學的實施開展。如在《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鋒與天氣”的教學中,借助該平臺,搜尋鋒面系統(tǒng)的三維立體圖,變抽象為具體,直觀形象地比較冷鋒、暖鋒及準靜止鋒,突出教學之重點。再借助多媒體技術,演示對比鋒前鋒后、鋒面過境前過境后的屬性特點及變化規(guī)律,惟妙惟肖,化繁為簡,變難為易,突破教學難點的同時,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及探究思辨的能力,有效推進地理課堂深度教學。
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清流縣第一中學子平臺選擇、獲取應用資源的功能較強,但教學的互動功能不夠。所以,教師在利用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清流縣第一中學子平臺網絡資源進行教學時,還可借助QQ、微博、微信、釘釘工具等網絡工具,促進深度教學互動過程的開展。例如,講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運動》課程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清流縣第一中學子平臺相關網絡資源,同時借助釘釘工具,依托云視訊平臺,申請會議號,建立網絡教學空間,有效地進行互動教學。教師通過視頻直播,學生進入空間學習,教師可以實時進行網絡點名提問或學生自主發(fā)問,學生可以進行視頻語音回答或在平臺對話框作答共享,師生配合默契,互動性良好,完美地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主觀能動性,于虛擬的網絡空間實現地理課堂的深度教學。在講解正午太陽高度角計算相關知識點時,實時插入網絡的動態(tài)資源,如與在線授課教師進行視頻交流,通過語音對話,通過畫板描述等形式,呈現問題于視頻中交流互動,實現教學的對比。正午太陽高度角計算公式①H=90°-|當地緯度±太陽直射點緯度|(當地與太陽直射點位于同半球為“-”,當地與太陽直射點位于不同半球為“+”);正午太陽高度角計算公式②H=90°-緯間差(緯間差即地球表面兩地緯線間的間距緯度,若當地與太陽直射點位于同半球,則緯間差為兩地緯度之差;當地與太陽直射點位于不同半球,則緯間差為兩地緯度之和)。[4]通過互動交流比較,舉一反三,有效推動地理課堂的深度教學,實現正午太陽高度角教學重難點知識的完美突破,創(chuàng)新發(fā)展學生的地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