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優(yōu)
摘?要: 紀錄片在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中有著重要作用,其字幕翻譯對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也有著重要意義。蕭寒執(zhí)導的紀錄片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豆瓣評分9.4,獲得第50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jié)紀錄片評委會特別雷米獎,第一次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國世界級的文物修復技術及故宮文物的原始狀態(tài),其字幕翻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張德祿提出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框架為指導,從文化層面、語境層面、內(nèi)容層面、表達層面分別對此片字幕翻譯進行示例分析,探究各個模態(tài)是怎樣相互配合詮釋出紀錄片的整體含義,有助于外國觀眾更好地理解故宮文化。
關鍵詞: 多模態(tài);字幕翻譯;《我在故宮修文物》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2-0116-03
一、引?言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近年來,伴隨著全球范圍內(nèi)文化交流與融合程度的加深,以及我國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實施,我國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更加注重讓民族文化“走出去”,文化外譯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
影視作品的對外傳播是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以展現(xiàn)真實為本質的紀錄片更是促進我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紀錄片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于2016年12月16日在中國正式上映,并于次年獲得第50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jié)紀錄片評委會特別雷米獎。該片不僅為觀眾展現(xiàn)了眾多故宮收藏的文物,還從故宮文物修復師的生活及工作日常入手,向人們展示了我國高超的文物修復技術,梳理了我國文物修復的發(fā)展歷史。該片獲得的巨大成功對促進我國文化對外交流有著重要意義,對該紀錄片的英譯版研究,也有利于促進我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
本文從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視角出發(fā),從文化層面、語境層面、內(nèi)容層面、表達層面分別對該紀錄片電影的字幕翻譯進行研究,希望能夠以此為我國文化外譯提供借鑒,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者更好地理解此片[6]。
二、《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特點
在此紀錄片之前,也有很多關于故宮的紀錄片,把紫禁城建筑的功能、意象以及美學價值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與此相比,《我在故宮修文物》采用日常視角,用了近乎直白的手法,平鋪直敘卻不讓人感到枯燥無味。此片重視修復師的個人特點和精神世界,語言上有大量對話和旁白,涉及北京方言,但是囿于屏幕上時間空間的限制,原則上講,一行字幕在畫面中不能停留超過6秒,且字幕最多為兩行,這就需要譯者適當刪減一些不相關信息,譯者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根據(jù)語境做出適當?shù)姆g。
此紀錄片涉及修復文物,因此有很多文物和美術相關的行話,字幕翻譯對此的處理應該言簡意賅,在有限的時間空間里讓觀眾有效接收到充足的信息,需要配合紀錄片中的語言、圖像、背景、聲音等,共同詮釋其背后蘊含的意義。
三、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視角下字幕翻譯研究??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Halliday)提出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是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較為理想的理論框架,按照張德祿的說法,是因為它不需要再為適應新目的而對理論本身進行改造[2]。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單一的模態(tài)已不能更好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應時而生。它是指綜合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通過文字、聲音、圖像、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一種現(xiàn)象[2]。張德祿參照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提出了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理論框架,包括文化、語境、內(nèi)容和表達四個層面,為字幕翻譯工作者提供了一定的實踐指導和理論依托。
本文擬采用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框架對《我在故宮修文物》字幕翻譯進行分析,并且指出各模態(tài)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在不同分析中的側重點,即不同模態(tài)是怎樣相互作用傳達出整體含義的。
(一)文化層面
多模態(tài)交際成為可能的關鍵在于文化層面,它決定了交際的傳統(tǒng)、交際的形式以及交際的技術[2]。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框架下的文化層面反映的是文化語境,包括意識形式和體裁,前者是文化的存在形式,后者是話語模式的潛在形式。紀錄片的翻譯實際上是借助翻譯工具,實現(xiàn)不同文化的文本轉換進而促進跨文化交際,由于不同語言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不同,這就需要譯者根據(jù)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策略來解決文化問題。
例1.下禮拜要送九件那個石渠寶笈展那個東西要來小修, 我們又可以收集好多數(shù)據(jù)。
We are expecting 9 pieces next week for minor repairs and then sent for the Precious Collection of the Stone Moat Exhibition,this will bring us more data collection.
《石渠寶笈》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的大型著錄文獻,著錄了清廷內(nèi)府歷代所藏書畫藏品,分書畫卷、軸、冊九類。故宮舉辦的石渠寶笈展引發(fā)了很大的轟動,由于時間空間的限制,不能給出詳細介紹,觀眾可以通過一系列文物展覽了解,譯者用了直譯,一筆帶過。
例2.那個時候是接班,接班進來。
The practice at that time is succession meaning to take over your parentsworking position
“接班”是我國特定時期的一個俗稱,指父輩退休后由子女頂替空出的名額,進入父母原單位上班,但不一定繼續(xù)從事父輩原來的工作。我們從片中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的文物修復師,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外國觀眾對此了解比較少,譯者在有限的可能中對此進行了闡釋,讓觀眾更好地理解此片段,并且了解中國的某些制度。
(二)語境層面
在實際交際中,語境是制約信息和意義傳遞的主要因素,我們不能完全獨立于上下文來理解信息和意義,換言之,交際往往受語境因素的制約。決定語境的元素有很多,如話語方式、話語范圍、話語基調等[2]?!段以诠蕦m修文物》涉及用北京方言展開的日常對話,以及文物、美術等專業(yè)話語,需要譯者結合紀錄片的畫面語境做出恰當?shù)姆g。
例1.真正咱們好的那個傳統(tǒng)的東西,讓你接筆完了以后,你根本看不出來。
But for us, with the real good traditional techniques, you can never tell after the restoration.
所謂“接筆”就是在補洞口兩邊,將缺少的畫意填補好?!敖庸P”靠的不是操作者隨心憑空想象的繪畫、添加一些文字,更不是將那些殘缺面積比較大的書畫作品重新進行繪制書寫,“湊”成完整的作品。根據(jù)語境,譯者充分理解了這個含義,翻譯為“after the restoration”,便于外國人理解。
例2.把這顏色點全好,一個窟窿得全個三遍兩遍的。
Try to restore all the color spots, every colorloss spot needs to inpainting twice or more.
例3.這張全完了它就好了。
When you finish it, it will gets better.
兩句話用了三個“全”,只看字幕我們不能感受到任何區(qū)別,這個時候需要我們配合紀錄片圖像背景,從以上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修復師在修復書畫作品,用筆在填充殘缺部分,譯者分別用“restore” “inpainting” “finish”對“全”這個詞語給出不同的翻譯,根據(jù)語境需要,做出恰當翻譯(如圖1所示)。
(三)內(nèi)容層面
內(nèi)容層面包括話語意義和話語形式兩方面,其中話語意義又可細分為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這三種意義都受到情景語境的制約[1]。通常來說,紀錄片中都以旁白為主,對話不多,但是該紀錄片重點描述了文物修復師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他們的日常生活,對話所占比重還是比較大的。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譯者通常會選擇適當?shù)姆绞絹砗喕帜唬缫恍┱Z氣詞、人名等可以省去,而不會失去其本質含義。
例1.陶瓷還沒出來呢。
Some of the pottery group are still in here
文物修復工作者在一天辛苦工作后打卡下班,會有專門守門人在確保每個人都出來之后上鎖關門,我們從語意層面來看這個例子,意思是陶瓷組的工作人員還沒有出來,譯者增加翻譯,把意思完整表達出來。
例2.合著咱倆都師父等徒弟。
Well, we are both masters waiting for their apprentices
例3.有徒弟顯著有派是嗎?
Feeling distinguished with an apprentice?
從形式層面看,不同形式的模態(tài)相互作用,構建出話語的整體意義。“合著”是北京方言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詞組,通常用到的時候是表示說話者驚訝,帶有一定情緒,譯者用感嘆詞Well,貼合語境。“有派”就是指在外貌、行為、或是在某種風格中特別不錯的意思,在紀錄片中是因為有徒弟感到驕傲,譯者將其翻譯為distinguished,幽默風趣。
(四)表達層面
表達層面由語言媒體和非語言媒體構成。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框架認為,實現(xiàn)意義傳播的載體主要有兩種——聲波傳導的聲音符號和由筆等生成的書寫符號,它們是語言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2]。按此劃分依據(jù),字幕屬于語言媒體的書寫符號,相對應的英文字母也屬于書寫符號。源語翻譯為目標語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媒體的特征,如背景音樂、字幕字體的大小,以及字幕的空間布局等。
非語言媒體主要指交際者的身體動作和交際者在意義表達中所使用的非語言手段,如工具、環(huán)境等[2]。從紀錄片的第74分鐘開始,是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展,陳列的就是之前修復師們努力修復的文物。隨著畫面切換,我們可以看到一系列之前修復的珍品,如木器,陶瓷,青銅,鐘表,書畫等,看到觀者臉上興奮以及敬畏的表情,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文物修復師的偉大。當塵封的文物重新煥發(fā)奪目光彩時,我們更不應該忘記那些平凡而偉大的匠人所為之付出的艱辛。這一段視頻沒有字幕,通過真實的畫面,簡潔細膩地展現(xiàn)出來,說明動作、手勢、環(huán)境等非語言媒體在紀錄片中的作用,是可以有效地將信息傳達給觀眾的。
四、結?語
本文嘗試采用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框架,從文化、語境、內(nèi)容和表達等層面對《我在故宮修文物》字幕翻譯進行深入分析,力求為紀錄片字幕翻譯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研究發(fā)現(xiàn)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字幕翻譯工作者在翻譯時綜合考慮各個模態(tài),根據(jù)語境給出了恰當?shù)姆g,便于觀眾理解和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陳紅巖.多模態(tài)下的電影字幕翻譯——《亂世佳人》字幕翻譯的個案分析[J].電影評介,2011(19):71-73.
[2]?張德祿.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2009,6(1):24-30.
[3]?朱永生.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5):82-86.
[4]?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tài)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1-10.
[5]?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22(4):38-40.
[6]?呂健,吳文智.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視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釵》的字幕翻譯研究[J].上海翻譯,2012(4):36-38.
[責任編輯: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