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
[摘? ? ? ? ? ?要]? 互聯網背景下,混合教學模式把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與網絡化自主學習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以液壓與氣壓傳動課程為例,探索工科??普n程的混合式教學的高效及實用性,分析現狀及問題,圍繞資源建設、教學實施及多元化考評體系,形成了適合高職院校工科專業(yè)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關? ? 鍵? ?詞]? 高職;工科專業(yè)課;混合式教學;多元化考核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30-0092-02
一、引言
信息化環(huán)境下,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的生活方式。而教育領域,面對新時代的學生,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授課方式單一導致學生興趣低下等問題紛紛出現。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新穎的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快速發(fā)展起來,互聯網融入教學的現實有目共睹。
混合式教學混合的是傳統(tǒng)教學和互聯網的優(yōu)勢,它把兩者有效地融合,優(yōu)化教學過程,既發(fā)揮了教師為主導的作用,又激發(fā)了學生為主體的特性,打破了“教”與“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
二、課程現狀及問題
公共基礎類課程得益于普適性強、受眾廣、資源完善、便于實施的特點,走在了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前列。而工科的專業(yè)性課程混合式教學則滯后很多,以我校液壓與氣壓傳動課程為例,主要有如下問題。
(一)網絡教學資源匱乏
專業(yè)性課程的資源欠缺,一方面理論中穿插實操,理論與操作融合一體。另一方面理論落實于應用,理論要與實際高度結合,如汽車舉升機中用到了液壓同步回路。因此資源建設難度比較大、教學資源匱乏。
(二)信息化資源利用率低下
學校和教師雖然大力支持推廣信息化手段,教師也想方設法運用,但并未找到切實有效的融合手段,導致混合式教學大多流于形式,信息化資源利用率不高。
(三)學生主動性欠缺
高職學生基礎差,傳統(tǒng)教學的面對面授課都缺乏主動性,更不用談信息化環(huán)境下脫離課堂的自主學習。如何激發(fā)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從被動轉變成主動,這是混合式教學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四)現有考評模式與混合式教學不匹配
現有的考評模式已經重視過程性考核,如微教學視頻嵌入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后才能看完剩余視頻,或者實時在線測試,或者監(jiān)控登錄時間、登錄IP等。但學生重視度不高,仍然孤注一擲地考前突擊,沒有真正達到考核目的。
針對以上問題,本課程整合建設出每個理論知識都有實際落腳點的實用性強的教學資源,在高效利用教學資源的前提下,激發(fā)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提出行之有效的考評體系,完善網絡課程資源和教學模式,服務于涉及本課程的相關專業(yè)。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
(一)資源建設
本課程已立項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本著廣度、深度、精準度和新穎度的四重原則在學習通平臺建設了充足的碎片化網絡教學資源,包括教學視頻、動畫、圖片、技術手冊、實驗條件等,這是混合式教學模式良好運行的堅實基礎。
1.廣度:課程資源覆蓋面廣,囊括了所有基本知識點,兼顧了理論與實操內容。
2.深度:課程資源有深度,利用高質量的網絡課程資源來闡述相關的理論以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借助師生線上線下的交流探討深化理解。
3.精準度:課程資源精準實用。理論中穿插應用,讓每一個理論知識都有相匹配的實際應用落腳點,例如單桿活塞缸用于驅動挖掘機工作臂、葉片泵是汽車液壓助力轉向系統(tǒng)的液壓動力源等。
4.新穎度:課程內容與時俱進,結合專業(yè)特色,將行業(yè)前沿技術融入課程內容,例如通過介紹boston動力公司bigdog機器人及其腿部執(zhí)行機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養(yǎng)。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
本項目混合式教學的改革方案如圖1所示。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注重教師引導,以學生為主?;谡n程網絡資源,本課程設計了課前激活—課中強化—課后延伸的教學實施策略,突破傳統(tǒng)課堂講授式的思維定式,重新設計構建教學場景和活動,形成生態(tài)化閉環(huán)式教學模式。
1.課前激活——學生自學
課前以學生為中心,以網絡課程資源為支撐,教師發(fā)布單元學習任務。對于相對簡單的知識點,以實際工程問題或者生活問題,引導學生查閱文獻、歸納總結,激活腦海中已有知識,課堂上一般不再進行講授,通過作業(yè)、測試或者調研報告的形式進行考核,比如液壓缸的分類和應用、輔助元件等;對重難點知識,更需要結合實際工程問題,以“問題”為中心,進一步結合教學視頻、線上討論、測試、作業(yè)等手段,充分展示重點知識,從而提高課堂上對重點知識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比如,結合汽車起重機液壓支腿鎖緊功能引導學生學習液控單向閥,從而為后續(xù)鎖緊回路做好鋪墊。
2.課中強化——師生互動
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線上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改變以往單一的講授方式。此階段注重解決重點難點知識,同時拓展知識深度及廣度。教師需設計高效的教學互動或活動以幫助學生強化鞏固知識點,比如借助思維導圖模式讓學生以小組形式總結展示線上學習情況,其他小組可以提出疑問,教師輔助答疑。
在對課程知識講授和訓練的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組織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知識或技能解決工程問題,根據知識點的特點合理地利用項目探究、小組研討、學生授課和課堂測驗等形式的互動教學活動,實時考查學習效果,促進學習。
以小組研討為例,為實現師生及生生的有效互動,以6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將整個課堂拆分,對學習過程中的共性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研討或與教師在線上或課堂上研討,提高研討效率。例如,液壓基本回路的分析,在學生已掌握液壓元件結構及工作原理等知識點的前提下,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承擔幾個回路講解任務。結果表明,每個小組均有無窮的潛力勝任“臨時教師”角色。這種將“小組”與“個人”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責任感,讓學生帶著問題深度挖掘更高要求的學習內容,進一步實現知識的內化,提升綜合素質。
3.課后延伸——學生拓展
課后進一步以網絡課程資源為支撐,依靠線上作業(yè)、在線自測等模塊考核課堂知識,這樣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及時發(fā)現問題并提出應對策略。學習不會因課程的結束而結束,而是在不斷應用和整合的過程中得到延續(xù)。在知識整合過程中,要通過研究報告和演講答辯的形式引導學生反思完善、改革創(chuàng)新。比如指導學生綜合運用課程知識參與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如圖2所示為學生利用氣壓原理設計了搭載在無人機上的噴射式捕捉器,該作品獲得了第三屆山東省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二等獎。
(三)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
1.期末考核與過程考核相結合
期末閉卷考試側重考核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師了解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不能拋棄。但是不便于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構建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十分必要。線上部分考核學生的在線學習時間、在線測試、在線作業(yè)、答疑討論情況;線下部分考核學生的課堂參與、演講報告、課后作業(yè)以及研究報告情況,實現對學生科學素質、專業(yè)素質、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考核,實現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統(tǒng)一、學習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統(tǒng)一。
2.考核過程規(guī)范化
通常情況下,考核中的平時成績主要依據出勤及課后作業(yè)情況,考核方式過于粗糙。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如圖3所示,為達成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的初衷,需要制訂規(guī)范的考核要求、考核目標以及成績權重,并且每個考核元素需要細化嚴格公平的評分原則,是教師單一評分還是學生參與評分,會直接影響學生對課程的參與積極性和重視程度。
四、小結
(一)創(chuàng)新點
1.基于網絡信息化資源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將傳統(tǒng)課程教學與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在線課程教學相結合,充分利用網絡課程資源,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在線學習的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線下教學互動,傳統(tǒng)課堂講授式模式被打碎,構建的是嶄新教學互動場景和教學生態(tài),實現優(yōu)勢互補,提升教學效果。
2.注重實際應用的項目化混合式教學網絡課程資源
科學并豐富構建網絡課程資源,合理地設計網絡課程資源的組織構架,形成具有普適性的網絡課程資源,可為課程建設與改革提供有益的探索。
3.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
實現對學生專業(yè)素質、實踐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考核,實現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統(tǒng)一、學習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統(tǒng)一。
(二)效果
通過多名教師在液壓與氣壓傳動課程的相關專業(yè)試點實施,通過學生交流反饋、考試通過率,成績分布率、從線上參與度、知識內化效果、課堂參與度等方面綜合對比,混合式教學模式更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歡迎,效果更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目前此模式已經在本校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陳瑞增.信息化環(huán)境下高?;旌鲜綄W習探索與實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5).
[2]馬紅亮,袁莉,郭唯一,等.基于MOOC的中外教師合作混合教學新模式[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4):80-87.
[3]杜世純,傅澤田.混合式學習探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6(12):52-55.
[4]黃德群.基于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學習模式應用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3):64-70.
[5]杜淑娟.論混合式教學在高職院校的開展[J].教育與職業(yè),2011(14):83-84.
◎編輯 陳鮮艷